河南省郸城县石槽镇石佛寺的传说
石佛寺

石佛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龙具存,便保一方疆土,风调雨顺。
在乌江上游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境内,石牛沟北面有一尊石佛,人们尊他为石佛寺。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位农民对释迦摩尼十分向往,他也想成为一尊佛用自己的神力普度众生,保一方疆土。
一日他登山砍柴偶遇一位得道高僧,他将心事告诉了高僧,高僧指点他:“若想成佛,必需经两年素食之苦,日日十峰奔跑之痛,八十一日无食打坐之苦。
”经指点后,他下定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每日奔跑于是十个山峰之间,整日只吃几根青菜,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最后八十一天的重要关头,他踌躇满志地走进寺庙开始了修炼的征程,前十天一切还好,只是肚子很痛,但他还是坚持着,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终于熬到最后一天了,他面色发青,体肤发白,打颤不止,他坚持着,坚持着……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成了一尊石佛。
凡人经千日回峰之苦、千刀万剐之痛终成石佛,腾云驾雾,登万家山之上,俯瞰龙家小镇,听民众之音,镇守群山万壑,保疆土安顺。
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然后翻越崇山峻岭,只见重重青山之中略泛几掠红光,远眺如红日初升,近观方知原是石佛凌驾于此青山之中,注目于石佛,走过一条条羊肠小道,迎着徐徐清风,品息芳草清香,在不知不觉之间便来到了石佛寺,初进石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披红色加沙的石佛。
然后,踏着青砖石阶,一步步地进入院内,院子虽小但很古朴神圣,北面是两座几平方米的佛堂,佛堂中摆放着一个几见宽的红色方桌,供奉着两尊观音菩萨,桌上还摆放着几件贡品和一个香炉,香炉中还飘着几许青烟环绕于横梁之上,进入佛堂有种人间仙境的感觉。
走出佛堂,面向东面便是主佛堂,在佛堂正中坐着一尊石佛,石佛高2米左右,宽1.5米左右,端庄而严肃,又有些慈蔼可亲,在石佛面前摆放着众多贡品和游客所上的佛香,佛香飘散于佛堂之中,是如此的迷离,飘幻,在石佛的周围有几尊造型奇特的石佛,他们有的微笑着,安抚着苦人儿的惨淡人生;有的双手举起,面目狰狞,批判着内心凶险的恶人,净化他们的心灵;有的双手合并放于胸前打坐,与众生悉心交流;有的......参观完正堂之后,面朝南面便是那尊身披红色加沙的石佛站立于庙堂之中,仿佛在向民众播散光明,指引前行的道路,在此佛的面前还一块石头双膝下跪,仿佛是位施主在向石佛表达内心的痛苦,求佛祖指点迷津。
石佛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

石佛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玉雕之乡--石佛寺位于镇平县城西北10公里处,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22 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1万人。
自古以来素有“玉雕之乡”的美誉,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全国规模最大、价格最低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
该镇以玉雕为特色支柱产业,玉雕原料丰富,产品种类齐全。
原料主要有南阳独玉、辽宁岫玉、阿富汉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罗斯白玉及各类水晶、玛瑙等,近年来先后形成了14个玉雕专业村,建成了石佛寺翡翠玛瑙市场、玉镯、玉白菜市场、玉雕摆件市场、玉雕湾综合市场四大专业市场。
现拥有各类玉雕加工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每年产销玉雕产品1300多万件,仅1985年以来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的玉器就达196件,其中独玉“万里长城”被誉为国宝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玉雕的发展带动奇石、古玩、字画、瓷器、木雕、骨雕、角雕、铜制品等旅游工艺品迅速崛起,目前已形成以玉雕为主,其它珠宝古玩为辅的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加工销售集散地。
产业的膨胀、市场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石佛寺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集镇”、“河南省百佳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州名镇”和“市三星级城镇”。
国际玉城位于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南侧,石佛寺玉佛大桥东侧西临玉源大道,南至柳卢公路,东接二龙路,北到龙翔路,[1]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640米,总占地面积约1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可建筑商住一体房500余套。
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初期工程170亩,整个项目建成后,国际玉城将成为具有玉产品销售、佛教弘扬、文化博览、公园景观、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综合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
石佛寺镇有着5000年玉文化历史与深厚的产业积淀。
全镇约有80%以上的人口从事与玉雕相关的产业,年生产、加工、销售各类玉件达1000万件,总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
强大的产业发展势头与深厚的玉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而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积极关注。
【精品】郸城古城传说

郸城古城传说[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
中国“玉雕之乡”——南阳石佛寺镇,位于豫西南镇平县城西北。
东依207国道,南临312国道,北靠伏牛山,宁西铁路穿境而过,赵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库容达1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二型水库——赵湾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镇北。
石佛寺镇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约5.1万,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素有“玉雕之乡”的美誉,是南阳玉雕的发源地,河南唯一的玉雕产销重镇,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也是全国工费最便宜的玉器加工重地。
石佛寺的专业玉雕市场规模庞大。
现有石佛寺翡翠玛瑙市场、玉白菜市场、玉雕摆件市场、玉雕湾综合市场四大专业市场。
其中玉雕湾综合市场是集加工、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玉雕专业市场和行政办公中心,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由行政区、商贸区、工业园区、别墅区、休闲娱乐区五大部分组成。
主营商品:翡翠、和
田玉、玛瑙、玉雕、玉白菜、玉雕摆件、玉石原料等。
石佛寺的早市
石佛寺的早市人山人海,就是在几条相邻的街道两旁摆满了摊点,有摆在人行道上的,也有直接摆在公路两边的,中间只留出几乎只能通过一辆车的道路空间。
早市商品主要有:和田玉、翡翠、玛瑙、独山玉,甚至有树脂、塑料等“高仿玉器”。
虽然是临时摊点,但卖家却以批发为主,零买零卖的比较少。
早市一般到中午时候就收货回家了,有的转战其它批发市场,有的则直接回家打磨加工新的玉器了。
据粗略估计,镇平石佛寺五万多人口中,有约两万余人从事与玉器相关的行业。
石佛寺镇的人家家都从事跟玉器有关的行业,中国“玉雕之乡”毫不为过。
郸城古城传说

郸城古城传说 [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
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
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郸城古城传说word版

郸城古城传说 [图片]郸城古城及宗教古迹简介郸城古城旧貌1、郸城古城战国时期,老子李耳始炼丹于苦(古鹿邑县)久练未果,随移“炼丹炉”于洺河岸边(现郸城县大桥一带),“汲洺河之水,拔苇为薪,”一举炼丹成功,大呼“丹成也。
”此处遂称为“丹成”(郸城由来)。
东魏时设“丹阳郡”(辖今郸城、沈丘、项城一带。
见《辞海》),隋初省。
隋朝时期此地建县,随取谐音“郸县”。
其后撤县,或设县佐,称“郸城集”或“郸城”镇,1951年建立县级办事处,称“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建县,称“郸城县”。
隋朝建县即筑城,修有四面城墙和四城门,虽后撤县,然历代为避战火动乱,皆有乡绅士民集、捐款物,复修,使郸城古城墙保留了近1400年历史,至解放前后古城墙被逐步撤除。
郸城古城呈正方体,南北、东西均约为1000米,中高丈余,整个城池呈龟背形,城墙体以外砌土坯内填土为主,墙角及关键部位为砖砌,四面城城墙均建有炮楼,每面两座炮楼,每个炮楼内有九节雳土炮一通,炮楼、四门均为砖砌,门楼两层建筑,下层为门洞,两侧均有耳房一间,为看门人值岗所用。
上层均为四面悬山灰屋顶建筑,上层供有门神,其中南门位置在南关老汽车站西侧人民路上;北门在大桥南侧人民路上;东门在现实验小学大门东旁的新华路上,西门居新华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侧。
古城墙外侧有四至五丈的护城河,城北侧护城河利用天然屏障——洺河,古城墙在解放后撤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可以辨认古城墙遗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城四面护城河尚存,八十年代后期,东、南、西面护城河均被填平,现已无存。
2、郸城佛塔(佛教寺)郸城佛教寺位于现商贸城西南部,寺内建有佛殿、中殿、东西厢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70米,占地约4000余平方米。
佛教寺为隋朝官府建造寺院,佛殿座北朝南,为单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三门;中殿座北朝南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五间;钟鼓二楼均为双檐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一间;东西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黄屋顶建筑,进深四间。
石佛寺简介

全球最大玉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西北约10公里处,距离南阳机场30公里,中国石佛寺镇东依207国道,南临312国道北枕伏牛山南麓,宁西铁路穿境而过。
具有玉产品销售、佛教弘扬、文化博览、公园景观、旅游休闲、生活居住等综合性的全球最大的玉雕及相关工艺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
在石佛寺国际玉城生产加工的5000多个玉雕品种,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近2000万件,约占全国玉雕行业总量的50%,年产值400亿元。
石佛寺镇位于河南省镇平县清澈充沛的赵河似银带环镇中而过,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二型水库——赵湾水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镇北赵河之上。
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709毫米。
矿藏有金、铜、钼、铀、铁、锰、蛭石、麦饭石等。
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文明古镇。
1949年设石佛寺区,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撤乡建镇,镇域面积148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苏寨、李营、马洼、贺庄、石佛寺、韩冲、老毕庄、赵湾、仝堂、黄楝崖、坡根、盘坡、仝家岭、党庄、平顶山、朱沟、马隐店、魏湾、贺营、榆树庄、大仵营、尚营22个行政村贾庄1个居委会。
镇域内总人口 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
历史石佛寺镇玉加工业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1975年3月,在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穿独立铲,其造形逼真,工艺精湛。
发现将石佛寺人利用玉石制作工具的历史定格在4000年前。
其中,在宋、元两代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生产交易十分繁荣。
据当地《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他的玉雕制品,惊叹不已,遂派人请他带手艺精巧的徒工20余人到南阳,雕刻了如意钩、鼻烟壶、偏正花、玉石牌坊、福禄寿三星、十八罗汉、双凤朝阳等。
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可有趣啦!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年轻人。
他心地善良,总是帮助村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风雨。
他四处寻找避雨的地方,最后发现了一个山洞。
当他走进山洞时,发现里面有一尊石头雕刻的佛像。
他觉得这一定是佛祖在指引他,于是他就在佛像前诚心地祈祷。
雨停后,年轻人回到村里。
没想到,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慢慢变好。
他种的庄稼丰收了,养的家畜也越来越多。
他觉得这都是佛祖的保佑,于是就决定在那个山洞旁修建一座寺庙,这就是石佛寺的由来。
后来,每当村里的人遇到困难,都会去石佛寺里祈祷,很多人的愿望都实现了呢。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神奇?《石佛寺的历史典故》小伙伴们,我来给你们讲讲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从前啊,有个商人。
他做生意总是不顺利,赔了好多钱。
有一次,他路过石佛寺,就进去拜了拜。
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好机会,赚了一大笔钱。
他觉得这是石佛寺的佛祖在保佑他。
为了感谢佛祖,他捐了很多钱来修缮石佛寺。
从那以后,石佛寺的香火越来越旺,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还有一个传说,说有一年村里大旱,庄稼都快干死了。
村民们一起到石佛寺求雨。
结果没过几天,真的就下起了大雨,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石佛寺的这些历史典故,是不是很有意思呀?《石佛寺的历史典故》亲爱的同学们,下面我给大家说一说石佛寺的历史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个生病的老人。
他的病怎么都治不好,家里人都很着急。
有一天,老人的儿子听说了石佛寺,就带着老人去那里祈福。
说来也怪,回去之后,老人的病慢慢就好了。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觉得石佛寺很灵验。
后来,又有一个书生。
他要去京城赶考,路过石佛寺的时候进去拜了拜。
结果,他真的考中了状元。
就这样,石佛寺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祈福许愿。
同学们,你们觉得石佛寺神奇不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佛寺的传说
在河南周口地区有着一座石佛寺,有关于石佛寺的来历有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话说在日寇侵华时,因为炸开了花园口,黄河水多次泛滥,河南与安徽两省一带全都被淹没了。
再加上当时的国家国力贫瘠,根本无力进行防范和治理,最终导致水患横行。
有一年,当黄河水再次泛滥之后,周口地区的很多良田都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之际,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洪水中竟然带着三尊石佛,石佛在水中浮浮沉沉,一直漂到了鹿邑西南角的韩庄,这时洪水退潮了。
当地的人们开始重建家园,但是这三尊石佛该如何安排呢?两村的长者们都聚在了一起进行商议,因为村民们一致认为这次洪水的退却是因为三尊石佛的保佑,再加上韩庄与大于庄是邻村,韩庄是地多人少,大于庄是地少人多,两村的长者商议之后,决定把韩庄的村民都迁移到大于庄进行居住,而韩庄就直接作为供奉三尊石佛的庙宇。
一是对石佛表达感恩戴德之心,二是便于祈祷菩萨神灵们的保佑,三是表达了村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商议之后,村民们就行动起来,很快三尊石佛就被供奉起来,香火不断。
1982年文物普查中,根据《鹿邑县志》的记载和百姓提供的线索得知,这三尊石佛中的一尊,被村民挖掘于原韩庄村前的一坑塘中,清理后交于大于庄的老者赵俊华保管起来。
这是一尊慈眉善目、颈挂佛珠的观音雕像,它高一百二十公分,宽六十公分,重约一百六十公斤,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们一书与智慧的结晶,更是由它可以看出周口那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及宗教信仰。
相传有这一说法:“出了迷鹿店,抬头西北看,远看一片房,近看是大殿。
”迷鹿店有着这样一个由来:相传,当时,有一只鹿走到了周口地区的这片地方,不知为何,兜兜转转,总是在原地打转,后来这个地方就起名迷鹿店了。
石佛寺占地百余亩,周围民风淳朴,一年四季泥土飘香,交通也很便利。
寺内松柏参天苍劲,殿堂布局有序得当,檐牙高啄,造型精巧。
晨钟暮鼓,村村皆闻。
经声佛号普渡情浓,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到十六是石佛寺的古庙会日,和谐的社会赋予了古庙会空前的盛况,杂耍卖艺的、摆摊卖货的吆喝声阵阵,走亲访友的、串门聊天的笑意盈盈,步履轻快。
每到古庙会时,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出入石佛寺,香火很是旺盛,鞭炮齐鸣,人们都在住着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
祈求着老人身体安康,子孝孙贤。
也因此,有关石佛寺的美丽传说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中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