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技术实验指导讲解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8个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8个实验)

实验一 CPLD 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实训一、实验目的1、熟悉各种时钟信号的特点及波形;2、熟悉各种数字信号的特点及波形。

二、实验设备与器件1、通信原理实验箱一台;2、模拟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1、CPLD 可编程模块电路的功能及电路组成CPLD可编程模块(芯片位号:U101)用来产生实验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时钟信号和数字信号。

它由 CPLD可编程器件 ALTERA公司的 EPM7128(或者是Xilinx 公司的 XC95108)、编程下载接口电路(J104)和一块晶振(OSC1)组成。

晶振用来产生系统内的16.384MHz 主时钟。

本实验要求参加实验者了解这些信号的产生方法、工作原理以及测量方法,才可通过CPLD可编程器件的二次开发生成这些信号,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原理图如图1-1 所示。

2、各种信号的功用及波形CPLD 型号为 EPM7128 由计算机编好程序从 J104 下载写入芯片,OSC1 为晶体,频率为 16.384MHz,经 8 分频得到 2.048MHz 主时钟,面板测量点与EPM7128 各引脚信号对应关系如下:SP101 2048KHz 主时钟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11 脚SP102 1024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10 脚SP103 512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9 脚SP104 256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8 脚SP105 128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6 脚SP106 64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5 脚SP107 32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4 脚SP108 16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81 脚SP109 8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80脚SP110 4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79脚SP111 2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77脚SP112 1KHz 方波对应 U101EPM7128 76脚SP113 PN32KHz 32KHz伪随机码对应U101EPM7128 75脚SP114 PN2KHz 2KHz伪随机码对应U101EPM7128 74脚SP115 自编码自编码波形,波形由对应 U101EPM7128 73 脚J106 开关位置决定SP116 长 0 长 1 码码形为1、0 连“1”对应 U101EPM7128 70脚、0 连“0”码SP117 X 绝对码输入对应 U101EPM7128 69 脚SP118 Y 相对码输出对应 U101EPM7128 68 脚SP119 F80 8KHz0 时隙取样脉冲对应 U101EPM7128 12 脚此外,取样时钟、编码时钟、同步时钟、时序信号还将被接到需要的单元电路中。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

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是为了完成通信技术等学科课程实验而制定的一份指导书,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实验仪器与设备,了解实验原理与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本文将从如何编写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其主要内容与特点以及使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编写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的方法编写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下面列出了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几个基本方法。

1、制定实验目的在编写实验指导书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即要说明学生在本次实验中需要研究、探索和分析的问题以及能获得哪些实验结果。

制定实验目的是确保实验内容的合理性,保证实验有意义和价值。

2、确定实验步骤在制作实验指导书时,需要明确定义每一个实验步骤,即落实每一个实验细节,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

同时在步骤上,需要细致地描述操作方法与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误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3、确定实验要求制定实验要求主要是阐述对于学生完成实验所要达到的要求,需要明确了解、思考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实验要求可分为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种,对于不同实验要求,所需测试的实验数据、实验记录表格等都有所不同。

4、列举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在通信技术实验中,结果的正确性往往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也会涌现重要性。

通过列举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深入思考实验意义,并根据实验结果否定或推广其原理。

二、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如下:1、实验目的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对接受机理、调制技术、通信链路性能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有更深刻的理解。

2、预备知识学习通信技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要求,例如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通过提前介绍这些预备知识以利于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相关知识,并更好地完成实验。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指导手册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指导手册

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第1部分实验箱使用基础1.1各实验模块介绍一、实验模块RZ9681型现代通信技术平台采用基于操作系统的智能主控系统和实验模块结构,形象展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有助实验原理理解、设备维护和功能升级扩展。

配置模块支持通信原理课程的原理实验、系统实验、二次开发实验等,模块既能完成对应的实验内容,多模块级联配置后,能构成完整的基带通信系统或频带通信系统。

在本节中对标配的实验模块进行介绍:系统标配了以下几种实验模块:●智能主控系统;●基带数据产生与码型变换模块-A2;●信源编码与复用模块-A3;●信道编码与频带调制模块-A4;●纠错译码与频带解调模块-A5;●信源译码与解复用模块-A6;各个模块之间由CAN总线通信,因此在实验时可以通过主控屏幕对各个实验模块的工作状态和参数进行设置,代替了传统的跳线器,切换开关等方式。

每个模块均采用了ARM+FPGA的软件无线电架构模式,由ARM做为主控芯片,负责和主控模块的通信和参数设置;而FPGA模块则运算各种类型的算法,完成通信过程中不同的子功能模块。

由于每个模块一般运行一个类型的实验,如信道编码会同时运行汉明,循环,交织,卷积等实验,可以通过状态设置切换各个模块的功能输出。

1.2实验平台操作及注意事项一、实验平台基本操作方法在使用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一般的实验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将实验台面整理干净整洁,设备摆放到对应的位置开始进行实验;(2)打开实验箱箱盖,或取下箱盖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不同的实验箱盖要注意不能混淆);(3)简单检查实验箱是否有明显的损坏;如有损坏,需告知老师,以便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正常实验;(4)为实验箱加电,并开启电源;开启电源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实验箱电源指示灯,如果指示灯状态异常,需要关闭电源,检查原因;(5)实验箱开启过程需要大约30s时间,开启后可以开始进行实验;(6)实验内容等选择需用鼠标操作;(7)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打开置物槽,选择对应的配件辅助完成实验;(8)实验完成后,关闭电源,整理实验配件并放置到置物槽中;(9)盖上箱盖,将实验箱还原到位。

网络工程信息安全_通信原理实验讲义

网络工程信息安全_通信原理实验讲义

网络工程信息安全_通信原理实验讲义一、实验目的1.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3.学习通信系统中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及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字存储示波器、多用测试仪等。

三、实验内容1.信号的频谱分析根据实验要求,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利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进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分析。

2.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根据实验要求,利用信号发生器产生调制信号,使用示波器和调制解调器进行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3.数字通信系统根据实验要求,使用数字通信系统测试仪,对数字通信系统中的激励特性、传输特性和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

4.通信原理实验综合实验根据实验要求,使用多种仪器和设备,完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的实验。

四、实验原理1.信号的频谱分析信号的频谱是指信号在频率轴上的分布情况,频谱分析是对信号进行频率分解和频谱推导的过程。

常用的频谱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

2.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低频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的过程,解调是将高频信号转换为低频信号的过程。

调制技术有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

3.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和处理的系统。

它包括激励特性、传输特性和性能等方面的参数,通过测试仪器进行测量和分析。

五、实验步骤1.信号的频谱分析a.根据实验要求,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b.连接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将信号输入示波器,并观察信号的波形;c.将信号输入频谱分析仪,利用频谱分析仪进行信号的频谱分析。

2.信号的调制与解调a.根据实验要求,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调制信号;b.将调制信号输入调制解调器,利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效果。

3.数字通信系统a.连接数字通信系统测试仪,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设置;b.测量和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激励特性、传输特性和性能等参数。

4.通信原理实验综合实验a.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仪器和设备;b.进行通信原理实验的综合实验,使用多种仪器和设备完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的实验。

systemview关于解调与调制的实验指导

systemview关于解调与调制的实验指导
第二章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系统的设计
2.1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的调制
2.1.1 2ASK的调制原理
振幅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ASK)是利用载波的幅度变化来传递数字信号,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在2Ask中,载波的幅度只有两种变化状态,分别对应二进制信息“0”或“1”。
图2-3运行时间设置窗口
运行完后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各点的波形如图2-4、2-5所示。
图2-4 NRZ输入信号
图2-5 2ASK调制信号
2.1.32ASK的键控法的仿真设计
根据模拟相乘法原理图,利用S y s t e m Vi e w软件进行仿真设计,得到图2-2。
图2-6 2ASK键控法
运行完后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各点的波形如图2-7、2-8所示。
所谓调制,是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参量进行控制,使该参量随基带信号的规律变化从而携带消息。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可以便于信号的传输;实现信道复用;改变信号占据的带宽;改善系统的性能。
和模拟调制不同的是,由于数字基带信号具有离散取值的特点,所以调制后的载波参量只有有限的几个数值,因而数字调制在实现的过程中常采用键控的方法,就像用数字信息去控制开关一样,从几个不同参量的独立振荡源中选参量,由此产生的三种基本调制方式分别称为振幅键控(ASK,Amplitude-Shift keying)、
1.4 System View的图标库
图标是System View仿真运算,处理的基本单元,共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信号源库,它只有输出端没有输入端;第二个类包括观察窗库,它只有输入端没有输出端;第三类包括其他所有图表库,这类图标都有一定个数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在设计窗口的左边有一个图标库区,一组是基本库(Main Libraries),共8个。另一组是可选择的专业库(Optional Libraries),如通信库、数字信号处理库、逻辑库、射频/模拟库等,支持用户自己用C/C++语言编写源代码定义图标以完成所需自定义功能的用户自定义库(Custom),及可调用、访问Matlab的函数的M-Link库,以及CDMA、DVB、自适应滤波器库等。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TPE07: FSK解调输入信号
在该模块中,各跳线的功能如下:
1、KE01:跳线开关KE01用于选择UE01的鉴相输出。当KE01设置于1_2时(左端),选择异或门鉴相输出;当KE01设置于2_3时(右端),选择三态门鉴相输出,详情请参见4046器件性能资料。
2、KE02:跳线开关KE02是用于选择输入锁相信号:当KE02置于2_3时(右端),输入信号来自FSK调制端;当KE02置于1_2时(左端)选择外部的测试信号。
图3.2BPSK判决反馈环结构
判决反馈环具有00、1800两个相位平衡点,因而存在相位模糊点。对于接收的BPSK信号,在什么时刻对信号进行抽样、判决,这主要由位定时来决定。位定时的好坏决定误码率的大小。在刚接收到BPSK信号之后,位定时一般不处于正确的抽样位置,必须采用一定的算法对抽样点进行调整,这个过程称为位定时恢复。常用的位定时恢复有:滤波法、数字锁相环等。以2倍码元速率抽样为例:信号取样如图3.3所示。S(n-1)、S(n+1)为调整后的最佳样点,S(n)为码元中间点。首先位定时的提取时刻为其基带信号存在过零点,即如图3.3中的情况所示。位定时误差的大小按下式进行计算:
3.掌握眼图信号的观察方法
4.学习评价眼图信号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仪器
1.ZH7001(II)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一台
2.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
在寻找对信号基带传输的设计过程中,Nyquist设计准则为基带传输系统信号设计提供了一个方法。利用该准则一方面可以对信号的频谱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码间串扰。升余弦信号设计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升余弦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
3.锁相环特性观察
(1)准备:与步骤1不同之处是将KE02置于1-2端,这样接收的信号来源于外部测试信号。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玻尔兹曼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 玻尔兹曼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玻尔兹曼
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在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中,玻尔兹曼常常被用来解释信号传输中的噪声与信息传输的关系。

玻尔兹曼常数是统计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常数,通常用符号k表示。

它描述了在热平衡时,系统的熵与其微观态数目的关系。

在数字通信中,玻尔兹曼常数被用来描述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功率与温度的关系。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其中噪声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噪声会使得信号的质量下降,影响信息的传输和解码。

通过实验可以测量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功率,进而计算出信噪比等重要性能指标。

玻尔兹曼常数在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号传输中的噪声与信息传输的关系。

通过实验测量信号的功率和噪声功率,可以计算出信噪比,进而评估信号传输的质量。

同时,玻尔兹曼常数还可以用来解释信号传输中的热噪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

总的来说,数字通信原理实验中的玻尔兹曼常数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噪声与信号传输的关系,为数字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实验中对玻尔兹曼常数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通信的原理和技术,为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通信技术实验指导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6月实验一分组交织编码的MATLAB实现1 实验目的1、掌握分组交织编码的原理;2、进一步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和编程;3、提高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课前预习实验,实验原理必须论述清楚;2、实验报告中列出所有的Matlab源程序并解释代码;3、实验结果(波形图)必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4、实验报告上写上自己的学号和姓名。

3 实验代码与结果1、长度≤N的长突发错误通过解交织被离散为随机错误,错误码元之间的最小间隔为M。

s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x1=reshape(s1,4,6) %交织器的输入按列写入x1(2,4)=0;x1(2,5)=0;x1(2,6)=0;x1(3,1)=0;x1(3,2)=0 %产生长度为5的长突发错误s2=reshape(x1',1,24) %交织器的输出按行读出x2=reshape(s2,6,4)' %解交织器的输入按行写入s3=reshape(x2,1,24) %解交织器的输出按列读出s3(1,3)=3;s3(1,7)=7;s3(1,14)=14;s3(1,18)=18;s3(1,22)=22 %通过分组码纠正随机错误a=[s1,s2,s3] %对比三个输出plot(s1,s2)2、对于周期性的单个错误(间隔为N),通过解交织后会转化为长度为M的单个长突发错误。

s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x1=reshape(s1,4,6)x1(1,3)=0;x1(2,3)=0;x1(3,3)=0;x1(4,3)=0s2=reshape(x1',1,24)x2=reshape(s2,6,4)'s3=reshape(x2,1,24)a=[s1,s2,s3]plot(s1,s2)实验二直接序列扩频的SIMULINK实现1 实验目的1、掌握直接序列扩频的原理;2、进一步学习SIMULINK的使用;3、提高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课前预习实验,实验原理必须论述清楚;2、实验报告中列出SIMULINK的仿真图和注释;3、实验结果(波形图)必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4、实验报告上写上自己的学号和姓名。

3 实验原理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发射机设计图(BPSK调制)图4.1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发射机设计图,其中d(t)是代表信源信息,c(t)代表的是扩频码,这两个相乘后得到扩频后的序列,再将此序列送入调制器中,使用载波对其进行载波调制,将其频谱搬移到合适频谱位置上,然后发射出去。

二、扩频调制仿真模块打开Matlab,在Command Windows里面输入Simulink,这时Matlab会调用出Simulink仿真工具箱。

在扩频调制模块中我们需要的模块有:PN码发生器(PNSequence Generator)、极性转换器(Unipolar to Bipolar Converter)、伯努利二进制发生器(Bernoulli Binary Generator)、乘法器(Product)、零阶保持器(Zero-Order Hold)、示波器(Scope)、频谱分器(Spectrum Scope)。

1.1.模块的查找与连接对于这些模块的查找,我们只需要在Simulink的搜索栏里输入相应的名称,并且此种查找方式支持模糊查询,即不用完全输入全名,如图4.3。

依照这个方式,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找到相应的模块,并且依照图4.2依次连接起来。

2.各个模块的参数设置PN码发生器:PN码发生器用于生成扩频码序列,生成的是{0,1}分布的序列,在进行载波调制前,扩频后的序列需要是{-1,+1}分布的序列。

因此在进行扩频调制前,PN码需要经过极性转换器将其转换为{-1,+1}分布的序列,经过扩频处理后,才能进行BPSK调制。

对于PN码发生器的参数设置,如图4.4。

PN码发生器产生的是m序列码。

在参数设计中Generator polynomial是m序列的参数设置,本次仿真中设置的是101011001。

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s)设置,这个值可以设定为任何非全零状态的值。

偏移覆盖矢量(Output mask vector)设置,主要作用是平移生成的PN码,该参数和初始状态共同作用,平时只需要保持默认值0就行。

采样时间(Sample time)设置,其实就是PN码速率设定,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关于码序列的性质,由于我们采用的8阶的m序列,在一个周期里有255个码片,所以这里把码速率设定为255kbit/s。

伯努利二进制发生器:由于本文主要是进行扩频调制的仿真,不用通过信道,也无需解调仿真,因此在信源方面直接采用简单的信源发生装置,而没有采用信道编码。

伯努利二进制发生器能够产生{0,1}分布的序列,然后经过极性转换器变换成{-1,+1}分布的序列,进行扩频后,进入BPSK调制模块。

伯努利二进制发生器的参数设置如图4.5。

在伯努利二进制发生器中,我们主要设置其采样时间(Sample time),即就是信源的码速率设置,这里我们设置为1kbit/s。

极性转换器:如图4.6,是极性转换器的的参数设置框,在参数设置框中,M-ary Number是极性转换设置,假设输入是{0,1},如果将此参数设置为2,则输出为{-1,+1},如果设置为3,则输出为{-1,0,+1}。

在本次仿真中我们需要将其转换为{-1,+1},则将此参数设置为2即可。

扩频调制模块中有两个极性转换器,这两个功能是一样的,则参数设置也是一样的。

Zero-Order Hold 模块:Zero-Order Hold 模块是零阶保持模块,本次仿真中采用了两个这样的模块。

Zero-Order Hold1 的采样率设置为1/1e5,Zero-Order Hold2采样率设置为1/2.55e6.如图4.7。

频谱示波器:频谱示波器的参数设置比较复杂,如图4.8所示。

频谱示波器的参数设置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示波器属性(Scope Properties),主要负责设置示波器的输入特性;第二部分为显示特性(Display Properties),主要负责显示界面的设置;第三部分为坐标轴属性(Axis Properties),主要负责横纵坐标的设置;第四部分是线性属性(Line Properties),这部分保持默认设置。

下面我们只介绍需要设置的参数,其余保持默认值。

第一部分中,频谱单位设置(Spectrum units)设置,这里我们设置为dBm。

频谱类型(Spectrum type)设置中我们选择双边频谱(Two-sided)。

Buffer input 表示帧长度,如果要设置它,我们必须选中它,这样才会弹出设置框。

如果不选中它的话,无法进行FFT变换,因此我们必须选中它。

这里保证帧长度覆盖一个PN码周期,具体的设定需要考虑实际情况,本次仿真中设定帧为512bit。

第二、四部分保持默认设置。

第三部分中,主要是根据频谱图调整Y轴的最大最小值,是的频谱显示更清晰,更直观。

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4 仿真结果与分析依照上面的步骤,我们已经设置好了整个扩频调制仿真模块,现在我们运行这个模块,进行扩频调制仿真,仿真结束后,双击“Compare Wave 2”示波器,即可以观察到输入信号和已扩信号的波形比较图,如图4.9。

图中下半部分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上半部分是已扩信号的波形。

现在我们来看看扩展前的频谱图和扩展后的频谱图,如图4.10和图4.11。

从两个频谱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扩频前的信息频宽是1Hz,扩频后的信息频宽是255KHz,信号的频宽被扩展了255倍。

在设置PN码发生器的参数时,将PN码的长度设置为了255bit,理论上可以将信号展宽255倍,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完全符合扩频调制理论预期值。

实验三BPSK调制的SIMULINK实现1 实验目的1、掌握BPSK调制的原理;2、进一步学习SIMULINK软件的使用;3、提高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课前预习实验,实验原理必须论述清楚;2、实验报告中列出SIMULINK的仿真图和注释;3、实验结果(波形图)必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4、实验报告上写上自己的学号和姓名。

3 实验原理BPSK载波调制模块图4.12是BPSK扩频载波调制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是使用正弦载波与已扩序列进行载波调制。

各模块的参数设置正弦波发生器(Sine Wave):如图4.13 为正弦波发生器参数设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正弦波的公式为S(t)=Amp*Sin(Freq*t+ Phase) + Bias。

从公式里面我们可以看出,需要设置的有Amp,Freq,Phase,Bias。

Amp 就是正弦波的幅度(Amplitude),在这次仿真中我们设置为1,即就是正弦波的幅度为1V。

Bias为幅度偏移,主要控制正弦波在Y 轴上的偏移量,这里我们需要正弦波在{-1,+1}之间,所以我们应该默认幅度偏移量为0。

在这里Freq为角频率,因为我们本次载波仿真中载波选择的频率是510KHz,因此在这个参数中我们Frequence设置为510000*2*pi。

Phase为相位初始值设置,由于没有相位偏移,这里我们默认设置为0。

Sample Time为采样时间,默认为0。

Zero-Order Hold 模块:由于我们的载波采用的是510KHz的正弦波,因此图中的两个Zero-Order Hold模块的采样率均设置为1/5.1e6。

频谱示波器:在做扩频调制时,我们已经对频谱示波器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在叙述。

对于载波调制模块中的这个频谱示波器的参数设置我们完全参考扩频模块中的频谱示波器参数设置。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结合前面的扩频模块部分,运行整个扩频调制模块,等待结束后。

双击“Compare Wave 3”示波器,显示调制后的波形,如图4.14。

在图中,上半部分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中间部分是载波的波形,下半部分是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从图中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当输入信号的极性变换后,调制后的波形信号有明显的相位翻转,因此BPSK调制成功。

下面我们在看看频谱图,如图4.15,,对照前面扩频后的频谱图,我们发现信号的频谱中心频率被搬移到了510KHz的位置,与频谱搬移的理论吻合,因此此次仿真达到了BPSK调制的效果。

实验四直接序列扩频以及QPSK 调制1 实验目的1、掌握QPSK调制的原理;2、进一步学习SIMULINK软件的使用;3、提高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