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建议

合集下载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整体阅读指导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整体阅读指导

散文:整体阅读指导一、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二、散文阅读备考1.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倾向,我们并不能就此断言散文阅读不会出现在2023年的高考试题中。

近两年,仍然有省市考查的是散文阅读,这些省市的命题特色有可能会被全国新课标卷借鉴吸收。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仍然要对散文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鉴于此,我们近年来独立命题的部分省(市)的试题为例,来阐释散文文本考查的相关内容,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考情。

2.散文文本命题的特点——(1)选材:以中国散文为主。

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哲理性,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2)题型:不管是小说阅读,还是散文阅读,题型都应该包括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

其他省(市)独立命制的试题一般设置4~5道题,以主观表达题为主,有的试卷中全是主观题,有的试卷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再加上若干道主观题。

从题型上来看,选择题(四选一或五选二)、简述题、探究题(发表自己看法之类的题目)居多。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教案 新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教案 新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2021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教学目的】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察点及命题指向。

2、总结、运用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提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才能。

【重点难点】命题指向及答题方法【教学方法】链接高考,讲练结合【教学导入】散文阅读考察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察。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者者略读。

【典题指路】〔2021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分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繁忙。

大河此岸是.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风光非常壮观。

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中考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五、语言表达

(1)参考示例写一句(段)话:相当于语 言运用中的仿写题。要从句式、修辞、风 格、内容等方面参考示例,当然有具体要 求的按照要求写。




(2)根据上下文补写: 第一,结合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确定补写 内容。 第二,结合上下文找出其中角色的心理、语 言、动作等描写内容,以保证内容的连贯性。 第三,表达方式应该是以角色为主语的具体 叙述或描写,不能是介绍。


首先理解关键词(成语)的本义,结合具 体语境,判断其使用是否恰当。要尤其关 注词语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3.文中人物行为发生的原因、作者感 情产生的原因

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根本原因是其本质的、内在的原因。要抓 住题干中关键词。
写作手法包括;




(2)叙事类文章是以所塑造的角色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的,所以主题也是通过主要角 色的塑造体现的。要把握特征产生的社会 原因,把握作者态度。
四、语言分析



1.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思路:这里是环境描写,写了……的 环境,有……的作用。 规律总结:环境描写作用 内容上有:交 代了……,提供……背景,渲染……气氛, 形成对比或暗示 ,表现环境……特点,烘托 人物心理,或表现人物处境。 结构上有:照应前文 为后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
六、拓展迁移

答题思路:一定要以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 题为依据。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 还要开启下文,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 文总说。

(3)所给答题范围内容要找全。可以借助 标志时间的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高考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

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

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神”。

“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

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

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

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

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
鉴赏表达技能(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 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 掌握多种表达技能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 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一)熟悉常用语
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如: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 事情来龙去脉清楚)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 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 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 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 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 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 种情势回答。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2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
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
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
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
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
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2)、思考原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及解答指点
•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 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 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 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 第一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 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 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 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 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能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 对照、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能都 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教学目标

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教学目标

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教学目标:①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③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课时:一课时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散文的阅读。

散文因为语言美,含义丰富,思想真切,主题深刻已成为新课标下现代文阅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正因为如此,经成为记叙文考查中的一个难点。

综合2007年各课改实验区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我们认为散文的个体考查点为:考点一(多媒体)1.对内容的鉴赏——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对作品手法的鉴赏——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常用的表现手法;3.对不同观点、态度的分析——分析文章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4.对作品语言的鉴赏——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5.对作品形象的理解——感受人物,感受事件,领会主旨;6.对表达技巧的赏析——从作品的表达方式、选材剪裁、结构特色等角度进行评价。

二、指导与训练:第一环节:复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

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成都市中考题) 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
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解析:通读全文我们发现,我有着一个漫长又不平凡的生 命历程,偶遇野菊花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使我获得了新生的 希望和力量,以此为题内涵丰富,既要概括出我的生命历程, 又要点到野菊花对我的启迪和意义。
(二)结合关键语句,揣摩句子蕴藏情感
(三)紧扣主题,理解作用
(200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
明。 解析: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分析其是
(三)结合个人阅历,思考作者价值取向
(2008年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阅读文中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 说说自己的理解。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 一样长叹”?
解析:认真阅读文章,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和古城墙的 遭遇,我们发现: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 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 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3、表现手法
常见题型: (1)揣摩写法。
如2009年兰州市中考阅读《悠长的铃声》试题: 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 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2)理解意图。
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别踩疼雪》试题:联 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应对策略: (一)结合语境,体会作用。
(二)依据位置,揣摩作用。
(2008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 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 什么?
解析: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为下文 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和赞颂之情作了铺垫。同时, 与结尾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和敬仰之 情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体会情感
例如:2009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阅读《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试 题:文章第5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 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探究原因
例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别踩疼了雪》试题:阅读全文,说出女 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应对策略:
(一)结合全文内容,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三)透过表达情感的词句,找线索 (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 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
解析:文章通过对年的呼唤,抒发对故 乡、对亲人的深沉的爱。这种感情虽没有直 接表达出来,但通过“故乡”“家园”“村 口”“游子”“背井离乡”“乡音”“远方 的亲人”等反复出现的词语,以及提到故乡、 亲人时,一系列饱蘸感情的句子,我们不难 归纳出该文的感情线索是“对故乡、亲人的 爱”。
三、成都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
从题材上看,成都市近三年中考分别选 用了《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倾 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 菊花》三篇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 和哲理趣味的优美散文。
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
(2009年陕西省中考) 问题:文章第3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
有什么作用? 解析: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找出运用
的是何种艺术手法。分析第3段我们发现,作者用 到了“竟然”“甚至”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 词语,第四段开头用“但是”转折,批评了自己 的无知、任性和忘本。很明显,这里运用的是欲 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 山的赞美之情。
(四)考点聚焦
1.思想感情 2.结构线索 3.表现手法 4.品味语言
1.思想感情
常见题型: (1)理解题目
例如:2009年成都市中考阅读《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试题:作者为 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2)阐述感悟
例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阅读《向一棵树鞠躬》试题:“躲避现实只能 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 同?请简述理由。
(3)找出线索,分析作用。
如2008 年徐州市中考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试题: 结合全文,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策略: (一)循时空、行踪的变化,找线索 (二)寻贯通始终的事物,找线索
问题:如果把文章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 “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
解析:我们通览全文,结合题目,不难看出,该文的 结构线索就是文题“一只土碗”,文章围绕这一线索贯 穿了许多情节,而“变化”情节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不能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作答:不 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文 章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 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 于直白,不够含蓄。
2、结构思路
常见题型: (1)根据线索,概述情节。
如2008年安徽省中考阅读《系在风筝线上的……》试题: 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 糊纸涂色→( )
(2)围绕中心,安排详略
如2009年成都市中考阅读试题: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 几段花去大量笔墨叙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
(2008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
子的歌手”,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意?
解析: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作者思想情感 的凝聚点。抓住文中“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 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这一关键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炉“噼啪噼啪”的 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涵了作者对生 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 的感激之情。
从中考散文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感知作品的中心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表 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4、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5、鉴赏、评价文章局部或整体突出的艺术特点。 6、能准确简明地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进行适当的拓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