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用糖水还是盐水优选稿
溶媒盐水与糖水选择

业务学习时间:地点:主讲人:参加人员:溶媒到底选盐水还是糖水?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水时可按比例加胰岛素中和糖。
(3)如病人肾功能不全,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1)电解质结果,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据此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3、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考虑到这点。
4、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择糖盐。
二、抗生素的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稳定性方面考虑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 多为 3 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1、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水做溶媒。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 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 值。
3、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
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
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4、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 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
5、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特别是培氟沙星,应该用糖水配。
培氟沙星不能见氯离子,否则会形成沉淀。
三、附录1、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药物:呋塞米,析出结晶。
布美他尼,析出结晶。
苯妥英钠,pH<4 时不能完全溶解。
糖水与盐水配液注意

生理盐水与葡萄糖作为溶媒的运用区别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 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 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 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抗生素用生理盐水还是糖水配

抗生素用生理盐水还是糖水配,有区别吗?本贴收到2朵鲜花大部份用生理盐水好,但也有的要用葡萄糖.因为大多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会分解,导致药物失效甚至是致敏源增多。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用盐还是用糖?学会这些就不用死记硬背了!

到底是用盐水还是糖水配?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这句话,我们也经常对这句话纠结着。
今天咱就聊聊这个话题,这个话题主要还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以往知识积累,主要还是为大家分享个方法技巧,如果不对的地方请更正,如果有没说到的地方也欢迎补充。
在临床工作中,几乎每个住院患者都会接触到静脉输液,这时候经典用药三大瓶就不得不出场了。
那么问题来了,啥药物用盐水配,啥药物用糖水配啊?好多护士也问,好多刚入职的年轻医生也问。
有时候看着老大夫一会糖水一会儿盐水,开得不亦乐乎,自己看的一脸懵逼:好好难奥!首先要明确,我们配药物为什么不用蒸馏水而必须用生理盐水或是葡萄糖水这个问题。
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平衡体内外的渗透压的,以前我在别的帖子里就说过,体内的渗透压水平大概就是在300 mosm 左右。
为了平衡这个渗透压,我们配药用的溶剂也是尽量要让药液渗透压水平维持在300mosm 左右才行,然后我们就想到了两类液体:就是生理盐水和5% 葡萄糖水。
生理盐水在体内形成固定的晶体渗透压,5% 葡萄糖水渗透压也大概保持在这个水平。
但是10% 的就是高渗液了,幸好进入体内的葡萄糖就会很快被吸收,剩下的就是清水了,所以葡萄糖水也称无渗液。
其次,两者的PH 值不一样,一般生理盐水我们认为是中性液,也就是说它的pH 值基本是7 左右,实际维持在6-7 之间。
但是葡萄糖水不一样,它是弱酸性的,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持葡萄糖水的稳定性加入了少量的盐酸,这就导致葡萄糖水的pH 值大概在5.5~6 间,甚至更低一些。
我们所用的药物大部分可以以pH 值作为分界点来归类为两类药物:酸性药物和碱性药物。
影响药物稳定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pH 值问题。
碱性药物你偏用酸性溶剂来配,稳定性肯定下降。
另,药品说明书上没有指定用哪类溶剂的,我们默认为哪类溶剂都可以用。
如果对溶剂挑剔,一般药品说明书上会特殊说明。
这儿我也特殊说明我们药物配伍的时候的一些误区,本来认为是对的,或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其实传统并不一定是对的。
抗生素选液体

大部份用生理盐水好,但也有的要用葡萄糖(偏酸).因为大多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会分解,导致药物失效甚至是致敏源增多。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根据说明书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配液

1.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类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故建议选盐做溶媒。
3.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故推荐使用糖做溶媒。
以上是个人在临床上遇到的一些“小问题”,虽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知道对错,向各位请教了!
1抗生素的应用,我还没遇到过静脉推注,为什么静脉滴注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静推呢? 一般静推药物多数半衰期短,需要快速发挥药理作用,好像一般的抗生素,半衰期没这么短,如果嫌液体太多,可以给少一些也可,没必要静推(50-100ml)
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3:配液 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
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给于糖补能.
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 而糖主要作为能量 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
2关于抗生素配制的盐水或者糖水的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长时间了,我已曾经问过领导,他也没说出具体的理由,也查过一些资料和药品说明书,没有看到明确的解释(可能检索部全面),个人理解,无论是盐水还是糖水,都是作为液体来稀释或溶解药物,
自己解释原因(可能过于牵强):
用盐水配置可能是习惯;
用盐水配置可能更好的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吧,尽管生理盐水并非完全生 理;
出来临床不久,有些关于抗生素使用的细节问题时不时困扰自己:
生理盐水与葡萄糖做溶媒的运用区别

生理盐水与葡萄糖作为溶媒的运用区别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用糖水还是用盐水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 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 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
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
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
3:配液 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
4:如病调节 而糖主要作为能量 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
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
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
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用糖水还是盐水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1.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具体参考药学方面的知识.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以青霉素类为例,它们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使之分解加速,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
溶于葡萄糖液(PH=3.5~5.5)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青霉素类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极快。
因此,严禁将碱性药液(碳酸氢钠、氨茶碱等)与其配伍。
抗生素类药物溶媒的合理选择静脉滴注抗生素类药物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
能否保证抗生素安全、有效、及时地使用于患者,不但要从药品的质量抓起,而且也要从溶媒选择、配药操作、用药速度等各方面严加保证,其中能否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但是,有些医生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并不十分了解,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凭经验用药,对溶媒的选择不太重视,下医嘱随意性很大,随意选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实际上这些液体的pH值有很大差别。
《中国药典》规定:5%葡萄糖、10%葡糖糖注射液pH为3.2~5.5(临床上所用的葡萄糖注射液为防变色,其pH常调在3.8~4.0),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pH为3.5~5.0,0.9%氯化钠注射液的pH为4.5~7.0,复方氯化钠注射液pH为4.5~7.5。
抗生素类药物性质多不稳定,都有一定的pH范围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应选择适宜的溶媒,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1?青霉素类青霉素G混合于pH值为4.5的溶液中4h损失10%;而在pH3.6时,1h即损失10%,4h 损失40%的效价。
阿莫西林钠在含葡萄糖的输液中会变色和降效,并与温度和时间成正比。
而氧哌嗪青霉素由于其结构关系,形成盐后只在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
氨苄西林-舒巴坦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药效降低,室温1h失效。
这些情况由于肉眼观察不到,所以带来的危害性往往是严重的。
2?头孢霉素类头孢拉定(先锋霉素VI)在氯化钠注射液中,常温25℃、4~5h内稳定,含量保持在95%以上;但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分解速度快,配伍使用不稳定,必须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时,应在2h内滴完。
头孢三嗪(菌必治)在10%葡萄糖、5%葡萄糖、含糖盐水配伍输液时,随着时间推移,颜色可变深,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25~35℃下,6h含量低于90%,所以输液时应做到现配现用。
此外,有些药物与输液配伍,虽然用肉眼观察不到沉淀,但用微孔滤膜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法可观察有大量的微粒或微晶存在。
文献报道50g·L-1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头孢哌酮致溶液混浊或溶解不完全,头孢哌酮的水溶液pH值为5~6.5,而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低pH值的葡葡糖注射液可能使头孢哌酮的弱酸盐析出,而葡萄糖注射液热压灭菌后的分解产物5-HMF,可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酰乙酸及有色的多聚物,有色多聚物与头孢哌酮发生反应,可影响药物的溶解。
头孢噻肟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pH小于4.05)亦产生白色混浊。
3?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此类抗感染药物为乳糖酸红霉素,其5%水溶液pH为6.5~7.5,即其水溶液在pH7左右时较稳定,pH大于8或小于4易水解失效,本品若直接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无机盐类溶液溶解会产生沉淀。
一般以0.3g加6mL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溶解时如出现乳状不溶解物,是因浓度过高,酌加注射用水即可澄清,再加入适量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注或静滴。
4?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pH4.0~6.0)的作用受pH值影响较大,其在pH8.5时抗菌效力比pH5.0时约强100倍:因此,0.9%氯化钠注射液可作为庆大霉素静脉给药的溶液;也可在5%~10%葡萄糖注射液内加入0.6~2mL5%碳酸氢钠以提高溶液pH值,增强疗效。
但庆大霉素的毒性也随之增加,此时应相应减少庆大霉素的用量。
丁胺卡那霉素(pH6.0~7.5)极易溶于水,其注射液在室温下较稳定,药液变成微黄色不影响疗效。
但其稀释液应在24h内用完,其最适宜的稀释液是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
5?四环素类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中含有氯化钙,其钙离子可与四环素络合,使四环素降效,故四环素不宜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静滴,可选不含钙的葡萄糖溶液做溶媒。
6?氯霉素类氯霉素pH为6.5~8.5,微溶于水,易溶于碱性溶剂中,与酸性药液混合易产生混浊或沉淀,故适宜在生理盐水中静滴。
7?其他常用抗生素类药物林可霉素的10%水溶液pH为3.0~5.5,可稀释于生理盐水或5%右旋糖酐中静滴。
磷霉素的钠盐水溶液pH为4~11时短期稳定,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盐水中静滴。
异烟肼的5%水溶液pH为6~8,可稀释于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穿琥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因此忌与酸性药物配伍,如用低pH的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有可能游离析出。
表阿霉素溶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会产生经色漂浮状不溶物。
根据临床上发现的问题,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了部分抗生素药物溶媒的合理选择和稳定性资料(见表1),供广大医药人员参考。
表1?常用抗感染药物溶媒的选择和稳定性抗感染药物最佳pH最佳溶媒稳定时间(h)青霉素6~7NS,GNS1~8氧哌嗪青霉素4~55%GS1)0.5~2羟氨苄青霉素3.5~5.5NS0.5~4头孢噻肟钠4.5~7NS,H2O0.5~1头孢哌酮3~5.5NS2),5%GS,RL0.5~2头孢他啶3.5~5.5NS2),5%GS1~2头孢米诺钠4.5~6GS,GNS,NS,RS0.5~2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5~5.5NS2),5%GS0.5~1头孢曲松钠4.5~6.55%GS1),NS0.5~1美罗培南4.5~6.5NS,GS,GNS0.5~6卡那霉素4.5~6.5GS,NS1~6丁胺卡那霉素4.5~6.5GS,NS1~4依替米星4~5NS,5%GS0.5~1奈替米星4~5NS,GS0.75~2妥布霉素4.5~6GS,NS,GNS,RS,RL1~6庆大霉素4~6NS,5%GS,GNS1~4氯霉素5.5~7NS2),5%GS1~4左氧氟沙星4.05GS,GNS,NS1~1.5四环素3~5NS2),GS,GNS1~6阿奇霉素4.5~6.5NS,5%GS1~3乳酸红霉素6~85%GS2),NS1~4多粘霉素E4~5.85%GS2),NS1~4万古霉素3.5~6.55%GS2),NS1~2去甲万古霉素4~65%GS2),NS1~2克林霉素3~5GS,GNS,NS,RL,RS1~2林可霉素4.5~6.55GS,NS0.75~4氟康唑4.8NS,20%GS,GNS,RS1~4异烟肼4~5GS,NS1~3注:选用溶媒排列顺序是按首选、次选排列的,所用溶媒均为注射用溶媒。
H2O:灭菌注射用水;NS:生理盐水注射液;GS:葡萄糖注射液;GN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RL:平衡盐水注射液;R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1)在特定溶液中稳定,或需调溶媒的pH值后再稀释。
2)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溶媒稀释。
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临床医务有员若只按当天病人所需的大输液进行抗生素类药物溶媒的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容易选错溶媒,造成抗生素类药物理化性质改变,发生降效或水解的现象,使抗生素类药物起不到治疗作用或造成不良后果,延误治疗,重者引起内脏器官损害,甚至休克。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溶媒,才能使抗生素类药物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