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读懂诗歌说课稿
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教学设计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
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
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
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
“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读懂诗歌+说课稿

说课内容记录表(主页)
时间
备课组
语文
中心发言人
中心发言人具体说课流程:
一、说教学教学内容
二、说考纲考情
三、说学情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和学法
六、说课时支配
七、说教学过程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文言文实词的复习。
一、说教学内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常见考查类型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六、说课时支配
4课时
第1课时 一词多义
第2课时 通假字、古今异义
第3课时 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第4课时 时为例
(一)、课前检测(10分钟)
第4课时的“课前10分钟”
(二)、专题授课
《微点》中的“适时补充”部分
(三)、专题总结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1、联想推断法
2、结构推断法
四、说教学目标
1、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考查的几种形式及类型;
3、把握几种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方法,并能够敏捷运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自主:梳理学问、归纳总结、积累记忆、巩固练习。
老师精讲:疑难技巧点拨、规律总结。
目的是发挥老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语法推断法
4、字形推断法
5、语境推断法
(四)、专题练习
《微点练习本》文言实词 学生用书P405
年级蹲点领导签字:
二、说考纲考情
最新《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词考点的实力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应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词语,《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是其主要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死记那些僵死的概念。针对本考点的复习,一要明确高考常考哪几类实词,并要强化积累;二要驾驭常用的词义推断方法;三要辅以足量的练习巩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高中教材中的诗歌鉴赏单元进行了系统复习,对诗歌鉴赏题型有所了解,但对古代诗歌内容读不懂、说不清,无法应对诗歌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把握古代诗歌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准备——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题目:(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艺术特点”,第5节“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详细内容涉及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歌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艺术手法,创作简单的抒情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意象的识别与分析,情感的理解与表达。
难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在情感表达中的效果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用于标记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其中,体会内心的情感波动。
提问:大家能感受到哪些具体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被引发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意象的概念和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示例分析,讲解意象如何与情感结合,形成诗歌的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展示经典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选取一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小组内分享。
指定几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进行讨论。
5. 创作实践(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短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挑选几篇作品进行评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2. 主要内容:意象:物象、情境、心境情感:喜悦、悲伤、怀古、思乡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杜甫《春望》中的意象和情感,不少于500字。
尝试创作一首诗,表达你对春天的感受。
2. 答案要点提示:分析中要包含至少三个意象的详细解读。
高中读懂诗歌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征。
2.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解读。
2. 诗歌创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文本,准备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节奏感: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平仄、押韵等。
- 诗歌的意象性: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如象征、比喻等。
- 诗歌的抒情性: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体裁:讲解常见的诗歌体裁,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 诗歌的段落:分析诗歌的段落划分及其作用。
3. 诗歌的韵律分析:- 讲解平仄、押韵等韵律知识。
-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
2. 布置作业: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分析其结构、韵律和意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掌握了诗歌的哪些基本特征?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诗歌意象的解读:- 讲解诗歌意象的解读方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 分析诗歌意象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2. 诗歌创作的技巧:- 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如构思、选材、表达等。
- 分析优秀诗歌作品在创作上的特点。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

完整版读懂诗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欣赏”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钱塘湖春行》三首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现代文解读古典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把握和现代文解读。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三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学习:a. 学生自读三首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b.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c. 分析三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d. 逐句解析诗歌,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文解读古典诗歌。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鉴赏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诗歌鉴赏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读懂诗歌2. 板书内容:a. 三首诗歌的、作者;b. 诗歌背景、意境;c. 诗歌重点词语、句式;d. 诗歌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取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歌,进行现代文解读;b. 比较分析三首诗歌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b.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 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入了解诗歌背景,提高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把握;2. 现代文解读能力的培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课读懂诗歌说课稿
高三语文马雯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三诗歌复习之读懂诗歌。
(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板块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据9分,虽然分值不高但它和文言文有着字词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互通,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以其特有的形式、多姿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博大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阅读与鉴赏中,学生能够提升其审美品质,受到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对于本专题的学习有助于完成2017版课标中“鉴赏文学作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传承中华文化”的课程目标。
2、学情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文言对认知造成的阻碍,再加上阅读面有限,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甚少,所以对诗歌的情感内容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本节课意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抓手”,让学生能够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以及学情的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学习目标
(1)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能准确说出诗歌的内容,找到情感基调。
(2)能根据题目的要求整合答题思路,写出完整的分条答案。
4、教学重点:揣摩重点语句,把握诗歌情感。
5、教学难点:解读非抒情部分,说明此部分和表达情感的关系。
第二板块说教法
高三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航者。
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上述教学目标,解疑答惑,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计划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
1、讲授法。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这必须要仰赖教师对知识和概念的讲解。
2、分析法。
将方法带入具体诗歌,步步分析,步步为营,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
3、点拨法。
课堂教学在学生有疑问之处,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第三板块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学法指导,具体有以下三种:
1、诵读展示法。
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自主探究法。
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悬念解疑法。
在有疑之处,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当然,再好的教法学法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就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第四板块说教学过程
一、聊天导入
询问学生觉得诗歌阅读难不难?你觉得难在哪里?(预设:读不懂,做题的时候都是蒙着写的)继而追问学生想不想学好诗歌?为什么?(引导学生:当你觉得眼前有美景特别漂亮,想要赞叹的时候,来一句“我靠,太漂亮了!”和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或者什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人当时的想法其实是相通的,都是讲漂亮嘛,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别人就是能写出来你写不出来的更细腻温婉文句,这就是美,这就是荡涤心灵,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
其实想读懂诗歌特别容易……)这种抱怨式的开场,能让学生在闲谈的氛围里把自己的诉求告诉老师,老师能够从心理建设上先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从而愿意去学习,愿意去体会美言妙语美好。
二、方法导引
我将读懂诗歌的方法用PPT(重点标红)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抄记。
1、从题目到注释细读诗歌写了什么,划分层次【人、景、事、情、理】
2、判断诗歌的体裁【抒情的、写景抒情的、边塞诗、怀古诗(人还是历史史实)、写人的(人物有什么特点?男人、女人、身份)、咏物、田园等】
3、找到感情基调【直接、间接抒情之处】
4、用了什么手法
5、表达了什么情感(具体)
在学生抄记的同时要给学生讲解具体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第二步明确了诗歌的体裁之后,这首诗最惯常的手法或者想表达的情感就有迹可循了,咏物诗必定托物言志,送别诗肯定会有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能明白步骤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以及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内容。
三、迁移运用
此部分就是将上述方法在具体的诗歌当中反复练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带着学生按照上面五个步骤,通过问答的方式分析一首诗歌,完成答题。
这一阶段教师的
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非抒情性的部分是诗歌情感的具体呈现,反映在景事理上。
如:《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颈联的写景和情感相合:凄寒广阔湍急——悲苦孤独烦乱)再来就是让学生自主运用,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解答。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学习目标二,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住关键词对特定意义的表达。
如:《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除了静赏山景的美好外还有彰显了自己的高洁品质)
四、演板展示
选择一道容易的题让学生定时组织出答案,找两位同学进行演板,教师依据答案进行点评和批改。
这更能让学生明确语言表达的要点,力求准确简洁全面。
第五版块说作业设计
完成全品《作业手册》上的对应练习。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要让学生熟练运用读懂诗歌的方法,需要辅之以量少而精的练习来巩固提高。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