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4.19•【字号】新政办发[2004]63号•【施行日期】2004.04.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自治区中小学校点布局规划指导意见(新政办发[2004]63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推动我区开展以县为主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现对优化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合理布局校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的原因,我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同时,中小学布点分散,办学成本偏高,教学质量较差,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中小学布局过于分散的现状,各地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校舍“八配套”建设和“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及“世界银行贫困地区贷款项目”等,对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学校数量有所减少,在校生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目前,全区共有县镇以下(不含县城,下同)农牧区普通中学1292所,平均班额41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1318个,占农村班级数的7.1%。
有县镇以下农牧区小学5126所(另有教学点1063个),平均班额28人;其中不足25人的教学班有21436个,占农村班级数的37%。
虽然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讲,目前农牧区的中小学仍然存在布局分散、教育投资效益低、教育质量差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
当前,我区城镇化建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新生人口增长趋缓,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迫切希望子女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上饶县罗桥街道校园网点布局规划方案

上饶县罗桥街道校园网点布局规划方案(2010-2020年)为了促进上饶县罗桥街道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全街道中小学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与和谐发展,根据县教育局学校布局调整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1、区域概况罗桥街道位于上饶县城北侧,临近上饶市郊区,交通便利。
东接信州区北门街道,西毗枫岭头镇,南与旭日街道沿三清山大道交界,北界石狮、清水乡,属市县结合部,下辖坂头、罗桥、文家、下山四个居委会和横山、樟村两个村委会,幅员面积44.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0余亩,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9083人。
境内交通十分便利,电气化改造后的浙赣铁路复线、横南铁路上饶联络线横贯境内,311高速、320国道穿境而过,旭望公路及旭罗大道极大地改善街道境内交通,方便村(居)民的工作与出行。
区域优势明显,罗桥、文家居委会属市中心区规划区,与市新行政中心隔道(三清山大道)相望,总占地约500亩的上饶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也即将在文家开工建设,坂头居委会业已列入县城总体规划城区,辖内新建成的法院审判大楼,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检察院侦技大楼及房管局大楼也将投入使用。
地理位置特殊,辖内有96176、96151、二炮、武警部队等多支驻军部队。
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辖内有具备面向全省自主招生的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江西省清林学院,提升了整个街道的文化品位。
2、学校基本情况⑴学校布局截止2009年11月前,全街道所辖各级各类学校8所,其中1所中学(上饶县第四中学),六年制小学6所(上饶县第三小学(中心小学)及5所完小:文家小学、罗桥小学、下山小学、樟村小学、横山小学),教学点1个(下屋塘教学点)。
另有10所民办幼儿园。
每所小学开设了学前班。
⑵班级情况全街道共有教学班75个,其中初中教学班11个,小学教学班58个,学前班6个。
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精简篇)

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关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大班额化解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导致城区义务教育适龄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显。
为了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城区中小学办学规模,切实化解当前十分突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和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根据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规划,结合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以班额标准化为切入点(完全小学 45人,非完全小学 30人,初级中学 50人),根据城区学龄人口现状、未来人口增长预期、现有中小学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布局规划,力争在2016年以前,完善城区学校建设和标准配置,彻底化解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对原有超班额学校分流生源,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标准,促进城区中小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二、城区学校现状分析(一)小学现状。
2016年秋季县城区有小学4所,在校学生6249人(实验3720人,梅园89人,城北626人,城东614人),班级92个(实验51个,梅园19个,城北10个,城东个),平均班额68人(实验73人,梅园68人,城北63人,城东51人),全部为大班额。
梅园、城东等学校占地面积狭小,无运动场地,四所学校共有校园占地面积28699平方米(实验15154平方米,梅园1848平方米,城北6706平方米,城东4991平方米),生均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345平方米(实验10772平方米,梅园3685平方米,城北1304平方米,城东1584平方米),生均2.8平方米。
(二)初级中学现状。
2016年秋季县城区有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5136人(三中1817人,四中1780人,五中1539人),班级75个(三中26个,四中25个,五中24个),平均班额69人(三中70人,四中71人,五中64人),全部为大班额。
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营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四川省教育厅(联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全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736 所,其中初中校点68所,小学校点668 所(单设初中12 所,完全小学17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6 所),共有在校学生114254人,其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37739人,小学阶段在校学生76515人;教职员工5117人,其中:小学2813人,初中2304人;专任教师4655 人,其中初中阶段专任教师1996人,小学阶段专任教师2659 人。
全县共有初中小学校园地1231444平方米。
其中:小学626816平方米,初中604628平方米,校舍486269平方米,其中:小学校舍232686平方米,初中253583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但受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环境等条件限制,布局调整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及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办学条件的矛盾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戴帽初中和村小布点仍然分散,规模较小,办学效益低下。
目前,全县村民小校点1444个,单师班1444个,而班额在25以下的就占491个,占村民小的34 %,近三年戴帽初中学校三个班不足200人,招生或毕业人数不足50人的就达20 所。
这种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益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量少质弱。
急待优化提高,多数农村中小学师资,特别是戴帽初中师资力量薄弱,初中学科严重不配套,代课教师多、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的教师数量大,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思南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2—2018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2012 -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概况2011年全县有高级中学5所(民办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初中教育学校3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77所(其中乡镇中心完全小学31所,片区完全小学57所,村级完全小学81所,村初小32所,教学点76个),幼儿园64所(其中民办59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27个;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297人,中职在校生4844人,初中在校生40966人,小学在校生67253人,幼儿园(班)在校生17013人(其中幼儿园12596人);有普通高中教职工838人(含民办65人),中职学校教职工147人,初级中学教职工1971人,小学教职工3485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81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449人;学校占地面积2268272平方米,其中:小学1168324平方米,初中677183平方米,普通高中214619平方米,中职学校141469平方米,幼儿园66677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803007平方米,其中:小学315741平方米,初中228292平方米,普通高中156693平方米,中职学校68556平方米,幼儿园,33725平方米。
与2001年相比,普(职)高中在校生从6242人增至20141人,净增13899人;初中在校生从24272人增至40966人,净增16694人;小学从407所调整为277所,减少130所,在校生从75371人减少到67253人,减少8118人,校均规模从186人增至243人。
通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幼儿园由6所增加到64所,在园幼儿从8223人增至17013人,净增8790人二、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10年的布局调整,全县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集中办学的优势日渐明显。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鹿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一、县域教育发展背景环境分析鹿寨县地处中国西部12个省份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偏东北部,县域面积335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
近年来,鹿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扎实开展“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进程,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洪灾、旱灾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增长89.33%,;农民人均纯收入499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4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教育必须跟上并适应这种发展势态。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来,鹿寨县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有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谐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有鹿寨特色的县域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初中进县城、小学进集镇”的集中办学工程,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教育强县。
二、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学校学生数呈急剧减少趋势。
一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实质效果,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上中小学的学生相对减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把孩子带出去上学了;三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
我县现有初中学校10所,其中寄宿制初中9所,初中在校生总数是8940人,寄宿生数是6440人,占总数的72.04%。
武胜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四川省武胜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2—2015)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函〔2012〕1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3〕13号)要求,结合我县教育现状和发展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县域概况武胜县地处四川东部,东、南接重庆市合川区,西接重庆市潼南县,北接四川省南充市、广安市岳池县,属川东浅丘陵地形。
嘉陵江流经县域117公里,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半;南渝高速和国道212线及兰渝铁路纵贯南北、广遂高速和省道304线横贯东西。
幅员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84.5万,辖31个乡镇(其中镇16个,乡15个)。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工作基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3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7921元,增长16.5%。
二、教育现状(一)基本情况2012年末,全县共有国办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县城学校10所,镇域学校59所,乡域学校33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县城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县城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29所(县城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辖村小4所),小学50所(县城4所,共辖村小39所),幼儿园4所。
学生总数117166人,其中普高学生16287人,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0360人(初中学生30107人,小学学生50253人),学前幼儿班学生20519人。
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比2011年的84564人减少4204人,减幅为4.97%。
(二)工作进展近年来,我县根据初中适当集中到大的场镇,小学适当集中到乡镇中心完小,村小服务半径为0.5-1.5公里,中心完小达1.8-2公里,乡镇初中达2.8-3.5公里的原则,逐步收缩了学校布局。
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规划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改变学校的布局和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调整中小学校点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2.原则:(1)公平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益。
(2)效益原则:优化中小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安全原则:确保学校的安全环境,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4)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中小学校点布局,要考虑未来教育需求的变化,并进行长期规划。
三、方法与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学生数量、人口分布、学校现有布局和资源、交通状况等。
2.学生需求分析:根据学生数量、人口分布等数据,分析学生的需求和就近入学的情况。
3.资源评估:评估每个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包括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
4.交通分析:分析学校周边的交通情况,包括公交线路、道路拥堵状况、步行和骑行的便利程度等。
5.学校调整方案:根据数据分析和资源评估结果,制定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方案,包括新增学校点、合并学校点、迁建学校点等。
6.方案评估:评估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包括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就近入学的便利程度、资源利用效率等。
7.实施与监督: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调整方案实施计划,推动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并进行后续的监督和评估。
四、具体方案1.新增学校点: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根据学生需求和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新建学校点。
2.合并学校点:对于学生数量较少、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学校,可以考虑合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3.迁建学校点:对于居住区域较远且交通不便的学校,可以考虑迁建到交通便利的地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罗乡学区2009-2011中小学校
布局调整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平凉市崆峒区2009—2015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具体要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我学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改善我学区学校校点过于分散、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状。
从2009年起,用4年时间在开展小学布局调整综合改革.结合我学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及学校现状
索罗乡学区共计七所完全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三所幼儿园。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
共有56个教学班,中小学学生总计1700人。
专任教师121名,其中本科26人,大专5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人数的66.9%。
历年来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的共计3人.
二、开展学校布局调整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学区以推进“两基"攻坚、职教攻坚、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教育观念陈旧、办学模式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散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要从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布局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确保教育布局调整的顺利完成。
三、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为促进和谐陆川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校点布局调整原则
中小学布局调整始终坚持“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建后撤,确保普及”、“坚持标准,确保达标”和“四个集中”(高中向区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镇集中,教学点
向行政村集中)的原则,处理好需求与调整、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按照到2013年重点建设1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 50%)。
届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校舍建设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食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准,彻底消除校舍不安全因素和办法效益低下的现象。
四、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还要注重以下几项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办好乡中心小学、村级完全小学,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批教学点.对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建设和改造力度,尽快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对规划撤并但暂时不能撤并的学校要加强管理,在保证其办学条件、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再新增基本建设投入。
2、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原则。
要综合考虑当地地理环境、人口变化、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等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在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把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
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以集中办学为方向,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的因素,制订布局调整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具体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低年级学生应就近入学。
同时,要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避免出现由于调整撤并校点所造成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全面紧张的问题;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暂不调整,先易后难进行撤并校点。
(三)布局调整的目标和任务
我学区布局调整目标:通过布局调整,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撤并部分分散且布局不合理的村级教学点。
具体目标规划:
小学规划
现有小学7所(西李小学、汝林小学、东白小学、张树小学、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姚王小学).布局调整将改扩建张树小学、撤并胡洼小学、庙后小学,将新建校舍2500平方米,以及配套设施(设备)等等;总需资金400万元。
五、布局调整的分阶段实施
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调查,摸清底数(2009年11月5日至2010年11月15日).重点摸清小学(教学点)的校舍、学生
人数、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校舍情况、校园占地面积等情况。
第二阶段:科学安排,分步推进(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
按照村级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对部分具备撤并条件教学点进行合理撤并。
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对撤并(或准备撤并)教学点所并入的学校,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进行规划建设。
先易后难,逐步分阶段撤并,对撤并条件成熟的先撤并.采用标准化建设、寄宿制示范学校先行,示范带动全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