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朗诵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古诗词诵读》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诵读、解析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所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能够流利地诵读和背诵。

2. 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诵读、欣赏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词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a. 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古典音乐之美。

b.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古诗词: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a. 教师逐句示范,学生跟读。

b. 学生自主诵读,教师指导。

3. 解析古诗词:分析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特点,深入理解内容。

a. 教师讲解古诗词背景和作者生平。

b. 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古诗词的创作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a. 教师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学生模仿练习,互相交流。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a.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解答疑问,指导学生修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诵读》2. 内容:a. 古诗词名称及作者b. 韵律、意境、修辞手法c. 重点词语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古诗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a. 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b. 作者生平、创作特点c. 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离骚》

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离骚》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 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课文大意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 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 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 轻佻,行为放荡。
简介“风骚”
风骚释义 风骚1〈书〉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
分析:面对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别,自己和群臣矛盾 尖锐,诗人坚定决心,抗争到底。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许多侍女嫉妒我秀美的娥眉啊,诽谤我好做淫 荡之事。
(4)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适合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PART
屈 原
02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 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 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 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 )受到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 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 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 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 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课件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2.词中两次提到“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联系我们读过 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月下花前”本是美好的东西,但李煜降宋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一 年一度的月下花前只是意味着屈辱生活的延续,所以月下花前的无尽无休 反而使词人更添愁闷。
“故国”则是表达词人对故国的怀念。 月的意象:“举头望,低头思故乡”“月是故明”“海上生,天涯共此 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等名句,月主要用于表现 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显示愁思如春 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 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直抒胸臆。
用远离自己而代表故土的长江喻愁,当然含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感 更为深沉。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以水喻愁的句子还有: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白居易:“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 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 了重大贡献。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词作中所包含的情感。
虞美人
李煜 月下花前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 的成绩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 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 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 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精品导学案:17 朗诵 1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精品导学案:17 朗诵 1

17 朗诵 2 三中孙红娟朗诵定稿人巩义三中孙红娟审稿人徐长生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朗诵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实践掌握朗诵常用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朗诵活动把我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诗歌散文等的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与探讨】一、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高一语文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必修2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

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二)必修2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

.
教材分析
马秀梅
2010、9。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你看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河里满是水,几百人争抢流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只是一个同学和少年,怒放;学者精神,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 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 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 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①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 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 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 “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 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 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悬想的方式,以女子的 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 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女子“所思”的男子。
•②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了轻松欢快 的氛围。
••③芙其蓉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④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艺术作 用?
•特征:仪表庄重 姿态优美 气质优雅 品质高洁,属于环境描写 营造高洁清幽的意境; 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侧面烘托诗人人物形象。
——周敦颐《爱莲说》
品意象:荷花
荷花象征坚贞真挚之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南朝乐府)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
——席慕蓉《莲的心事》
品意象:荷花
荷花象征美好纯洁之女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

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这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

学情分析: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诵。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朗诵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但通过教学发现高中生朗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不高;二是部分学生对再朗读方面展示自己的兴趣不浓,主要是因为胆子小、怕出丑;三是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把文章朗读出来,但是在朗读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

四是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参差不齐的,也反映了我们学生朗读水平的良莠不齐。

教学重点: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这次朗读比赛活动课,培养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课时:本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同学们:上午好!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朗诵,能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朗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朗诵,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激情朗诵,还能使我们学以致用;饱含感情的朗诵,能引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今天迎来了大城职教中心高一.六班朗诵比赛,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朗诵习惯和朗诵爱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 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 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 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 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 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 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 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 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 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 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 句调。 ⒈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 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 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 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 强调停顿。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 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 “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 “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 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 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⒉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 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 •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 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⒊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 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 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 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 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 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 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 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 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 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 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 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 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 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 • • • • •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 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 ∥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 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 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 /生根发芽

• •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
(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地下的烈火,(稍向
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
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
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读出下列句子中 词语的语法重音:
• •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 开了眼。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 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 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 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 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 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 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 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 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 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 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 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 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 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 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 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 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⑵深刻
• 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 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 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 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 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 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 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 色,进入情境。
• •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 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 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 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 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 引起听众共鸣。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 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 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 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 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 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 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 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 过火。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 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 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 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 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 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 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 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 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 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 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 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 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 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 性。
叫)




• •
⒋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 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 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 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 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 反问、惊异等语气。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 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⑶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 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 冷淡等感情。 ⑷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 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 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 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 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 •
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 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 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 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 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 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 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 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 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 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 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 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 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 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 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 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 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 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 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 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
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 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 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 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 •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
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 •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
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
的慌乱与心虚。)

速)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 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

(4)下面是鲁侍萍回亿往事、揭露周 朴园罪恶的两段话,一段是相认前、一段 是相认后,相认前后,鲁侍萍的怨愤之情 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 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相认以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 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 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 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 (相认以后)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 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 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 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 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 你们周家的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