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研究进展_李黎.

合集下载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由猕猴桃虫(Pseudococcus affinis)传播的病害,能够给猕猴桃树造成严重的伤害。

溃疡病的症状包括猕猴桃果实和叶片上的溃疡和褐色斑点,这些斑点在感染的树上会出现掉叶和死亡的情况。

溃疡病对猕猴桃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该病的研究非常重要。

目前,关于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等方面。

病原菌方面,研究人员发现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Curtobacterium spp.)。

他们通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对其生长特性、致病力和抗菌性等方面的探索。

还有学者对病原菌的基因组进行了解析,以揭示其致病机理和抗药性的形成。

传播途径方面,猕猴桃虫是溃疡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猕猴桃虫对病原菌的携带和传播作用,并且发现了一些关键的传播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候等。

还有学者对猕猴桃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深入了解它们对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机制。

防治方法方面,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物和生物防控两种方式来控制猕猴桃溃疡病。

化学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治手段之一,主要采用农药喷洒的方法来控制猕猴桃溃疡病。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并且对药剂的适应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还有学者通过研究药剂的作用机制和抗药性的发展规律,为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物防控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方式,目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有益微生物和利用天敌等方法来控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人员对病原菌的性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溃疡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猕猴桃虫的防治、化学药剂的安全性和生物防治的应用等。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

该病主要表现为猕猴桃树皮出现溃疡和疮痂,导致树木生长受阻,果实品质下降。

目前,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防治措施也比较有限,给猕猴桃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猕猴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开展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工作,探索其发病机制和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减轻猕猴桃种植业所面临的风险,保障猕猴桃生产的稳定发展。

1.2 研究目的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猕猴桃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

为了有效防治猕猴桃溃疡病,需要对其病原学、病理生理学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了解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学特征,探究其致病机理,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分析猕猴桃溃疡病在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表现及对猕猴桃植株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发病规律。

3.综合比较已有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措施,总结其优缺点,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能够全面了解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机制及演变规律,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和健康生长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措施和未来展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学研究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猕猴桃病害,导致果实褐色软腐败,给猕猴桃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病原学研究是研究猕猴桃溃疡病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主要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复合性病害。

真菌方面,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猕猴桃褐腐霉、青霉等,它们在猕猴桃果实上形成黑色霉斑或软腐,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猕猴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和抗氧化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近年来猕猴桃栽培中却出现了一种名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害,给猕猴桃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是果实和叶片上出现溃疡和病斑,导致严重的减产和品质下降。

猕猴桃溃疡病已经成为当前猕猴桃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合介绍。

目前,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目前已经对这种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真菌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并引起病害。

对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病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

目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猕猴桃溃疡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猕猴桃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抗病品种筛选及遗传育种的研究针对猕猴桃溃疡病的危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筛选出了一些对病害有一定抵抗力的品种,并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了更具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4. 防治技术的研究针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并开展了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还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和优化,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不同环境和管理条件下的防治技术方案。

二、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的展望虽然已经鉴定了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但是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只有对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病害发生的分子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2. 抗病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抗病品种的培育是目前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的重要途径。

猕猴桃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及抗性研究进展

猕猴桃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及抗性研究进展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猕猴桃细菌性抗性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开展抗性机制研究:了解猕猴桃抗细菌性病害的机制,有助于针对性 地开展抗性品种的选育和改良。通过深入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抗性的分子机制,为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2.加强抗性资源的筛选与利用:对抗性资源进行广泛筛选和鉴定,发掘具有 优良抗性的猕猴桃品种和种质资源。同时,通过杂交、诱变等育种手段,培育具 有多重抗性的新品种,提高抗性水平。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专家调查、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文献回顾 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评价;专家调查则主要是对当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的评估;实验设计主要是探索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数据分析则主要是对实验结 果的总结和分析。
最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新病因和病理。例如,研究发现 一些新的微生物种群可以有效地抑制马铃薯环腐病和青枯病病原菌的生长。此外,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发现,在健康的马铃薯田中,细菌种 类丰富且分布
针对这些病害,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防治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 化学农药。然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病原菌产 生抗药性。因此,生物防治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有 益微生物和生物
农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提高马铃薯自身的抗病能力。相较于化学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持续等优点。
食用菌病害。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 的快速发展,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细菌性病害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造成极大的影响,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食用菌细菌性病害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原菌及病害发生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假单胞菌、黄单胞菌和欧文氏菌等。这 些病原菌在食用菌生长环境中广泛存在,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引起食用菌病 害。例如,假单胞菌和黄单胞菌可导致食用菌的软腐病和锈斑病,欧文氏菌则可 引起根腐病和叶斑病等。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现状及展望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猕猴桃植株疾病。

该病在猕猴桃产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目前,关于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已经确定猕猴桃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是一种名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简称Psa)的细菌。

研究人员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深入研究了Psa的生物学特性。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因机制奠定了基础。

2. 猕猴桃抗性育种研究:由于猕猴桃溃疡病的侵害,研究人员致力于培育抗病品种。

通过研究猕猴桃的抗病性遗传规律,筛选出抗病性较强的猕猴桃品种。

也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抗病基因,使得猕猴桃植株对病原菌更具抵抗力。

3. 病害防控措施研究:为了有效控制猕猴桃溃疡病,研究人员探索了各种防治方法。

开展了猕猴桃植株的消毒处理研究,通过消毒种植材料等措施减少病原菌传播。

也利用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进行病害防治,减轻病害对猕猴桃产业的危害。

未来,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机制研究:虽然已经确定了Psa是猕猴桃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但其具体引起病害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需要通过研究细菌与猕猴桃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 抗病育种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性较强的猕猴桃品种,但是其抗性可能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且对不同的病原菌类型表现不同。

需要进一步研究猕猴桃的抗病遗传规律,提高抗病品种的育种效果。

3. 环境条件对病害传播的影响研究:环境条件对病害的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而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需要研究环境条件对猕猴桃溃疡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丁香 假单 胞 菌 ( P s e u d o mo n a s s y r i n g a e ) 属 于
假单胞 菌科 假单 胞 菌属 , 根据 宿 主的不 同 , 可 以将
其 分 为不 同 的致 病 型 , Ps a以猕 猴桃 为宿 主 , 是 丁
香 假单 胞 菌 5 7个致 病 型之 一 [ 】 。多种 分 子 标 记 分析数 据表 明: Ps a 、 P s e u d o mo n a s a v e l l a n a e 和 P s e u d o mo n a s s y r i n g a e p v .t h e a e的 亲 缘 关 系 非
旨在 加 深 对 丁 香 假 单 胞 茵 猕 猴 桃 致 病 变 种 的认 识 , 同 时 为 开展 该 病 原 茵 的 早 期 检 测 及 防 治 研 究奠 定 基 础 。 关键词 : 猕 猴 桃 细 菌性 溃疡 病 ; 丁香 假 单 胞 茵 猕猴 桃 致 病 变 种 ;防 治 ;传 播 ; 检测
猕 猴桃 又名 “ 奇异果” , 风 味独 特 , 营养 丰 富 , 保健 功 能在 各种 水 果 中名 列 前 茅 , 特 别 是 维 生 素 C含 量极 高 , 被誉为“ 水果之王” 。然 而猕 猴 桃 溃
疡病 的流行 , 特别 是 2 0 0 8年之 后在 世界 范 围 内的 蔓延 严 重威胁 着 猕猴桃 产 业 的发展 。该 病 于上世 纪 8 O年代 初 首先 在 日本爆 发[ 】 ] , 之后 主要 在 亚洲
a v e l l a n a e , P s a与 P.S.p v .T h e a e有更 近 的 亲
或 土壤 中越 冬 , 并 可 借 助风 雨 、 昆虫 、 农 事 操 作 等 传播 。P s a有 较 长 的潜 伏 期 , 一 年有 2个 发 病 时

综述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综述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综述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作者:王发明莫权辉叶开玉龚弘娟蒋桥生刘平平李洁维来源:《广西植物》2019年第12期摘要:; 獼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培育抗性品种是保证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成为近年来猕猴桃研究的热点。

但是,目前大部分猕猴桃种质资源对溃疡病的抗性不明,限制了猕猴桃优异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虽然人们发展出了一些猕猴桃溃疡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方法,但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鉴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该文针对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中的几个方面,如抗性材料的选育(现有品种的抗性、抗性砧木研究和野生抗溃资源等),抗性鉴定和评价技术(大田鉴定、活体或离体鉴定等)及抗性机理研究等进行综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溃疡病抗性评价体系,以对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抗性普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种间杂交和工程育种技术加快抗性育种进程,并以此带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等,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猕猴桃生产中受溃疡病困扰这一关键难题,促进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鉴定和评价,抗性机理中图分类号:; Q94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142(2019)12-1729-10Abstract:; 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in kiwifruit industry and so far is incurabl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kiwifruit industry is reliant on cultivars that are resistant to 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 caus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 and breeding Psa-resistant cultivars has been the hotspot in kiwifruit studies these years. However, the resistant levels of most of existing kiwifruit cultivars or other wild genotypes were to date poorly understood, which hindere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Psa by delay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use of highly resistant cultivars or wild individuals to breed tolerant or resistant scion and rootstock cultivars. Although some bioassays had been develope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kiwifruit resistant ability to Psa, they did not seem to work well, and conflicting conclusions might be drawn as to the resistance of particular genotypes to Psa. A standard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on of Psa resistance in kiwifruit is required. Several aspects in Psa-resistance breeding, such as the breeding of resistant materials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 resistant ability of existing cultivars to Psa, the breeding of Psa-resistant rootstocks and the findings of Psa-resistant germplasm in wild species),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in the field, the in vitro bioassay and seedling bioassays) and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were summarized here,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Psa-resistance evaluation assay was thought to be thefirst thing for Psa-resistance breeding, so as to perform a large-scale kiwifruit resources survey and resistance evaluation, and based on this, it is needed to make full us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Psa-resistance breeding, thus to drive in-depth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kiwifruit to Psa and further the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resistance genes. The ultimate goal was aimed at the fundamentally resolving of Psa threa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kiwifruit industry, and promoting gree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kiwifruit industry.Key words: kiwifruit, bacterial canker, resistance breeding,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resistant mechanism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威胁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Chapman et al., 2012),该病1984年在日本被第一次发现(Takikawa et al., 1989),2008年在意大利大面积暴发,并迅速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Balestra et al., 2009, 2010; Mazzaglia et al., 2011),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一种国际性的传染病害,危及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猕猴桃产区。

猕猴桃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及抗性研究进展

猕猴桃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及抗性研究进展
菌性叶枯病 、根癌病 ,此 4种病害在 猕猴桃主要生 产 的致病菌是 P e d mo a iiia a ] s u o n svr f v [ ,但 Y u gS n dl m o n u 国均 属 于毁 灭性 病 害 。 ’ Le e 等研究 发现韩国致病 菌为 P e d m n s yi a v su o o a r g e . s n p
作者 简介 : 张弛 (9 6 ) 18 一 ,男,汉 族 ,安徽 涡 阳人 ,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
要从 事果树 现代 生物技术 与遗传 育种研 究。Ema - l g hs u 6 . m。 — iz l  ̄ ci @1 3 o w c 通讯 作者 简介 : 郭启 高 (9 5 ) 1 7 一 ,男,汉族 ,重庆 永川人 ,博 士 ,副研 究 员,主要从事果树现代生物技 术与遗 传育种研 究,Ema :i ou @16 o 。 - iq ag o 2 . i l g cn
14 年 ,Fo 在研究亚麻锈病 时提 出了 “ 因对 性 鉴定 。值得 一 提 的是 ,在所 获得 的多倍 体植 株 中 , 97 lr 基
国 、新 西兰 、意 大利 、智利等 国¨。猕 猴桃果 实具有 1
1 猕 猴 桃 细 菌 性 病 害 的 发 生
猕猴桃 细菌性病 害主要 有 溃疡 病 、花腐 病 、根癌
很高 的营养价 值和药用 价值 ,富含 氨基酸 、矿 物质及 1 病 原 及为 害 . 1
多种维生素等 ,其 中维生素 c含量 丰富 ,被誉为 “ c V
针对 猕猴 桃抗 病 育种 的研 究 较 少 。 仅在 猕 猴桃 细 菌
4种病 害的分 布及病 症见 表 1 。
性 病 害 的发生 、预 报 以及抗 性 机理 研 究 方面 有一 定 1 发 生及 侵染 规 律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 期
李 黎 等: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125
A ~ C: 主干产生细菌性分泌物 Bacterial canker exudates production from trunks; D: 木质部皮孔红化 Reddening of the lenticels; E: 叶
片上产生褐色病斑,周围伴有黄色晕圈 Typical leaf canker symptoms with brown spots surrounded by yellow haloes; F ~ G: 花蕾、幼芽及嫩
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 局部溃疡腐烂,严重时可环绕茎秆导致树体死亡;
策略,以期降低该病对猕猴桃产业的损失与风险。 叶片一般在 4 月开始感病,在新生叶片上呈现不规
1 病害发生症状
则形或多角形、褐色斑点,随后病斑周围有 3 ~ 5 mm 的黄色晕圈,导致叶片焦枯、卷曲; 藤蔓感病后部分
加利福尼亚州的猕猴桃溃疡病植株进行了常规病原 般产生黄绿色的荧光; 氧化酶阴性,精氨酸双解酶 学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病害的症状表现, 阴性,对烟草花叶有过敏反应[2-3,8,22]。
推论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sy-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被运用到 PSA 菌
ringae) 。1989 年,日本学者根据该病在神州静冈县 株鉴定中。2009-2012 年,基于生物学特性、16S 和
的是其研究材料中并没包含 PSA 菌株。2002 -2003 亲缘关 系 最 近 的 P. syringae pv. theae 菌 株 区 分 开
年,Scortichini 等[31]和 Manceau 等[32]分别运用重复 来。
序列 PCR( REP-PCR) 、ARDRA 及 AFLP 等技术,将
nB、fruK、gltA 及 pgi 序 列 进 行 了 MLST 分 析,认 为 蕾、叶柄、树皮及花粉,并无需先进行组织分离、纯化
PSA 菌株与 P. syringae pv. theae 亲缘关系最近。 及 DNA 提取工作,大大减少了检测工作的繁琐程
2002-2005 年,有些国外学者分别基于特异性 度。目前,新西兰学者也正基于 cts、hopA1、corA 及
有更强的致病力,能在枝蔓、花及叶片上均表现出溃 安徽、重庆和陕西等猕猴桃溃疡病重发区的代表性
疡病的典型症状,并首次将该病原菌命名为丁香假 菌株进行了 16S rRNA 片段扩增比对,结果显示供
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P. syringae pv. actinidae ( PSA) [4,16-17]。1994 年,意大利及韩国学者同样认 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为 PSA 菌株[10-11]。中国
庆市、安徽省和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猕猴桃细菌性溃 序列与 已 报 道 PSA 菌 株 序 列 ( GenBank 序 列 号:
疡病 的 病 原 菌,结 果 证 实 其 病 原 均 为 PSA 菌 株[14,18-21]。综合对 PSA 菌株的生理生化、显微观察 与营养特征的研究结果,可知 PSA 病原菌为短杆状
表 1 PSA 菌株快速鉴定引物
Table 1 PCR primers for rapid detected PSA strains
引物名称 Primer pair
KNF KNR PAV1 P22 OCTF OCTR ArgKF3 ArgKR PsaF1 PsaR2 PsaF3 PsaR4 AvrDdpx-F AvrDdpx-R
关键词 猕猴桃; 细菌性溃疡病; 检测; 侵染;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 432. 4+ 2; S 663.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 2013) 05-0124-10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 疡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ae ( PSA) 从
目前,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全球感染范围正
在中国,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一般在 2 月下旬
随着苗木的远距离传播逐渐扩大,对该病的快速鉴 至 3 月上旬开始发病( 图 1) 。植株主干和枝条感病
定、侵染机理、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等研究尤为重 后龟裂,产生乳白色粘质菌脓,在 3 月中下旬至 4 月
要。笔者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最新研究状况进 下旬,与植物伤流混合后呈黄褐色或锈红色,韧皮部
2 病原菌鉴定
产芽孢; 低温、强光照和高湿适于该病菌的生长; 菌体为好氧菌,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为乳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菌研究在世界多个 白色、圆形、光滑、边缘全缘,在肉汁胨培养液中呈云 国家均有报道[8-15]。1983 年,Opgenorth 等[8]对美国 雾状混浊且不形成菌膜,在金氏培养基上的菌落一
RAPD 片 段、16S 序 列 及 argK 基 因,分 别 设 计 hrpK1 等基因,设计特异性鉴定 PSA-V 菌株的快速
了引物对 KNF / KNR、PAV1 / P22、OCTF / OCTR 和 荧光定量 PCR 技术,以准确地分辨新西兰同时存在 ArgKF3 / ArgKR 用于 快 速 检 测 PSA 病 原 菌 。 [31,34-36] 的 PSA-V 和 PSA-LV 菌株,有效地防止病原菌的进 2010 年,Rees-geroge 等[37]基于 rDNA 的 ITS 序列, 一步蔓延( http: / / www. kvh. org. nz / ) 。
of kiwifruit) 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和发展的毁 植株的茎蔓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处开始侵
灭性病害,其发生具有范围广、传播快、致病性强、防 染,潮湿时感病部位产生乳白色粘质菌脓,与植物伤
治难度大等特点,可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树体死亡, 流混合后呈黄褐色或锈红色,病原菌借助风雨或修
现已 被 列 为 中 国 森 林 植 物 检 疫 性 病 害。该 病 于 剪工具,从植株的气孔、水孔、皮孔、伤口( 虫伤、冻
1983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次发现,目前已在美 伤、刀伤) 等处侵入,随后扩延至整个枝蔓; 春季时
国、日本、法国、新西兰、韩国、伊朗、意大利、葡萄牙 叶片呈现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随后由于上
和智利等国家以及中国陕西、安徽、重庆、四川、湖 年生枝蔓溃疡、养分输送渠道被阻断,造成营养和水
北、湖南、河南和河北等地区发生,给世界猕猴桃产 分缺乏,花蕾、幼芽及嫩枝逐渐感病枯萎; 夏季时病 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2012 年春秋季,笔者 原菌侵染至木质部造成局部溃疡腐烂,颜色呈黑褐
枝枯萎 Typical cane dieback and wilting of buds,shoots and twigs.
图 1 红阳猕猴桃感染细菌性溃疡病的典型症状
Fig. 1 The typical bacterial canker disease symptoms of infected kiwi plants Hongyang
技术和核糖分型等方法,研究了 48 个丁香假单胞杆 17 个种共计 56 个菌株进行了特异性验证。目前,
菌及其他相关假单胞杆菌属菌株的遗传背景,并指 该方 法 已 被 广 泛 应 用 在 PSA 菌 株 的 分 基因类群,但遗憾 中[13,25]。但以上 2 种方法均无法将 PSA 菌株与其
所在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 色,影响养分的输送和吸收,造成树势衰弱; 秋季时
中国陕西和四川等猕猴桃主产区普遍发生,病株率 病原菌主要在皮孔、气孔及果柄处定植,也可随病残
通常达到 20% 左右,感染严重的果园达 70% 以上, 体在土壤中定植,侵染速度减弱。如此形成侵染的 很多果园因死树率过高而导致毁园,损失十分惨重。 周年循环[2-3]。
引物方向 Sen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Forward Reverse
方向性知识创新项目( 2A200931121103535) 李 黎,博士,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与植物保护. E-mail: lily19851205@ yahoo. com. cn 通讯作者: 黄宏文,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 植物资源保护与育种. E-mail: huanghw@ mail. scbg. ac. cn
摘要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新西兰和意大利等 猕猴桃出口大国爆发,并有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之势,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基于国内 外最新的研究报道,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方法、致病力差异、病原菌侵染机 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试的 3 个代表性细菌 16S rRNA 序列与 NCBI 收录 的 PSA 菌株序列( GenBank 序列号: AB001439. 1) 同 源性达到 99% 。2012 年,赵利娜等[29]对安徽岳西、
学者从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生理生化性状和寄主范 陕西户县和重庆黔江等地病原菌的致病力、生化特
围等方面,分别研究了四川省苍溪市及都江堰市、重 性及 ITS 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得到的菌株 ITS
2011 年,Gallelli 等[38]根据 avrD1 基因及 KNF /
PSA 菌株划分到第 8 个类群中,并认为 PSA 菌株与 KNR 引物对重新设计了双重 PCR 检测手段,该方
P. avellanae 及 P. syringae pv. theae 亲缘关系较近。 法能有效地区分 PSA 菌株及 P. syringae pv. theae 菌 2011 年,Marcelletti 等[33] 基 于 gyrB、rpoB、rpoD、ac- 株,并直接用于快速检测疑似感染的猕猴桃叶片、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