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学》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
2 103 cos pc r
流体密度差: 越大,则浮力越大, 分异程度越强, 过渡段越薄, 含油饱和度越高 表面张力:越大,则毛管力越大,不利于油水分异。 润湿角: 随岩石亲水程度降低,含水饱和度降低; 亲油油藏的过渡段很小,可忽略不计。
油底
水顶
过渡段厚度影响因素:
取决于油水分异程度 油层渗透性及均匀程度 油水密度差 润湿性 构造倾角 油藏形成时间
水洗 效率
微观 残余油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构造起伏 构造 断层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性
剩 余 油 分 布 主 控 因 素
非 均 匀 驱 油
油 藏 非 均 质
储层
流体
开 采 非 均 匀
层系组合 井网部署 注采 状况 射孔位置 注采对应 注采强度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一、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
00 36
3 60 0
36 50
3 65 0
GS67
GS14-16
GS14-15 GS16-14 GS16-16 GS94
00 35
GS63-2
36 50

3 60 0
GS19
3 55
GS18-16 GS18-18
0
36 00
GS18-20
00 36
GS20-18
3 60 0
3650
284000 282000
水动力油藏的 油水界面 为倾斜面。
垂向油水过渡段
实际的油水界面不是一个整齐的、油水截然分开的界面。
产油段:只产油、不产水。水的相对渗透率为零。
油水过渡段:油水同产。
含水产油带 含油产水带
油底
产水段:只产水、不产油。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假设:地层均质,油井生产条件相同)
A点压降: PA = P1 + P2 + P3
2. 油层静止压力的确定
井点处油层静止压力: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用深井压力计直接测量
•油井测压力恢复曲线,水井测压力降落曲线
3. 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与应用
井点处不同时刻油层静止压力的换算
不同时测试
不同时刻的压力值换算为 同一时刻的压力值
约为1 104Pa/m。
4. 地层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
Pf
概念: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
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 又叫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地层压力 - 井底压力
生产压差
二、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回顾
内容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 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1. 油层折算压力的概念
(1)折算压头
折算基准面
海平面 原始油-水(油-气界面) 或任意水平面
定义: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l=h+H-L
l----折算压头,m, h----静液柱高度,m;
L----井口至油层顶面(或中部) 的垂直距离,m;
H----井口海拔高度,m。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下,折算压头取负值;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上,折算压头取正值;)
r----研究点与井筒轴的距离,m;
rn ----井筒半径,m;
Q----油井产量(地层条件下) m3/s;
---- 地层原油密度,Pa·s;
K---- 油层渗透率,m2 ;
h----油层有效厚度,m。
压力降落
呈对数关系
压降漏斗示意图

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 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 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 教 法研 究 】
强化《 油矿地质学》 实践教学
提升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 0 2 2 4 9 )
岳大力 , 吴欣松 , 吴胜和 , 徐怀 民, 尹志军
( 中国石油大 学 ( 北 京 ) 地球科 学学 院 , 北京
摘要 : 实践教 学是提 高学生能力、 培养创 新意识的关键环 节, 在“ 油矿地质学”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 中, 通过重视
和 理解 程 度 , 影 响学 生 的学 习 积极 性 , 直 接影 响教 学 的 效 果。 作为专业教师 , 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力求采取通俗易懂 ,
毕业 , 理论基础 比较扎实 , 但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因 此,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就必须多从事与本专 业相关的生产活动 ,多去施工现场或者实验室进行试验 , 这样在实际讲课过程 中, 才能将一些现场施T要领讲解的 更生动 、 更详细 , 在实际试验操作过程 中为学生做好示范 作用。以“ 道路勘测设计” 专业课为例 , 教材上虽然将各种 路线的选取 , 横纵断面的设计讲解的非常清楚 , 但如果专 业课教 师 自身没有从事过相关的_ T程设计甚 至勘测等工
实 践教 学是 评 价学 校教 学质 量 的重要 指 标 , 是 提升 学
件, 对 高校 在 实践 教学 、 实验 经费 投入 、 高水平 教 师从 事 实
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培养高水平 、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l l _ 。 近年来 ,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
・ 十 ”+ ”— ・ ”+ “+ 一+ ”+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一 十 ”+
系或者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相关施工单位或企业从事一些 与本专业相关 的工作 , 同时积极争取承担工程设计 、 检测 试验和咨询等技术服务项 目。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指南——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梗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原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三个知识模块;油气资源勘查原理知识模块为扩展内容。

课程重点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和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主要学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储集层和盖层的特征及其评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油气藏的形成原理主要学习油气成因的基本理论、烃源岩的主要评价方法,油气运移的机理、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与综合地质条件等知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要学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含油气系统等知识;油气资源勘查原理主要介绍盆地模拟方法、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基本原理等知识。

按照一般认识规律,将课程基本体系设计成以油气藏概念为核心,先认识油气藏是什么、再理解油气藏如何形成、再掌握油气藏如何分布、最后了解怎样勘探油气藏。

课程学习时,特别注意把控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内容有:1)石油及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特征;2)储集层物理性质、储集层与盖层的评价;3)圈闭和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分类及各种类型的特征;4)油气有机成因理论及烃源岩的评价;5)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基本原理;6)油气藏形成的综合地质条件。

本课程的主要难点包括:1)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的概念;2)理解油气有机成因的系统理论;3)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及模式、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流体动力学原理及规律;4)综合分析油气藏(田)形成的地质条件;5)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问题。

对于重点内容,采取重点教学的办法。

首先安排了较多的理论教学学时,同时设计了相应的实习或实验教学环节。

75%的学时用于以上重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

全部的实习实验课都安排在重点内容的章节中。

针对不同的难点问题,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给予解决。

1)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三维空间形态概念,还设计了透明、不透明的圈闭与油气藏三维实物模型,配合实习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了圈闭及油气藏平面、剖面、立体图示。

油矿地质学pdf第五版

油矿地质学pdf第五版

油矿地质学pdf第五版油矿地质学是一门研究油气形成、储集与分布的学科,它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油矿地质学的研究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运移方式、油气成因以及油气藏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了解油气地质特征对于开发油气资源非常关键。

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油气藏的类型、规模以及储量。

此外,地质特征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气的储集形式以及可能存在的漏失情况,从而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油气运移方式是油矿地质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下储集层的渗透性、孔隙度以及岩石物性等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油气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

这对于确定油气的运移路径、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以及预测油气的产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成因是油矿地质学中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油气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油气的生成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油气藏的综合评价是油矿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物理特征、地震数据以及测井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全面评价油气藏的含量、储集能力以及可采程度等。

这对于确定油气开发策略、提高开发效率以及保证采收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油矿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运移方式、油气成因以及油气藏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油气资源,并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课程编号:HZ16199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5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采矿工程专业与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学B、岩石力学A、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井巷工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地质学基础及矿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床、矿石、脉石、矿体、围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野外判断方法;初步能阅读地形地质图;了解矿体的基本形态产状要素与矿山开采的关系。

2、了解基础地质及矿床的基本理论在矿产勘查工作具体应用,初步具有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等应用地质的基础知识,如原始地质编录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揭露矿体工程手段的特点及适用,矿产取样的概念及各种取样方法的特点,矿体圈定的工业指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与矿产开发各阶段的关系等。

3、初步具备进行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初步具备分析岩石、地质构造与矿山开采技术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矿山地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两者的关系;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重点]: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地质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地质学、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

2、领会: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与矿山地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油矿地质学岩屑录井资料.

油矿地质学岩屑录井资料.
Q--泥浆排量,m3/min
⑶特殊岩性法
⑶ 特殊岩性法
利用大段单一岩性中的特殊岩层
▲大段砂岩中的泥岩
▲大段泥岩中的灰岩
▲大段泥岩中的砂岩等
▲ 钻时(曲线)配合-- 特殊岩层表现出特高或特低值:
● 记录钻遇时间 ● 上返至井口时间
二者之差即为迟到时间
需要注意:迟到时间随井深加大而延长→一般
每隔一定的间隔测算一次迟到时间,作为该间 距内的迟到时间。
⑶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中缝洞发育情况描述
缝洞不能通过岩屑直接看到,可根据一些 特殊标志(充填物--主要为次生矿物)间接推 断岩石缝洞发育情况。
●次生矿物越多,缝洞就愈发育--但可能存 在死缝、死洞。●次生矿物的结晶程度能反映缝
洞发育的有效程度:▲自形晶或半自形晶发育→说 明缝洞空间大,连通性好;▲它形晶发育→表明缝 洞小,连通性差。
样品在环 形空间内 上返时间
t1
样品在钻 杆内的下
行时间t0
※ 实物测定法的优点:
▲ 实物与地层密度相似或接近,所测迟到时间较准确 ▲ 颜色鲜艳,易辨认 ▲ 实物沿钻杆下行到井底的时间t0:
钻铤--上接钻杆、 下接钻头,提供钻 压以破碎岩。
V1、V2--钻杆和钻铤的内容积(查表而得) ,m3 d1、d2--钻杆和钻铤的内径,m L1、L2--钻杆和钻铤的长度,m
③除油气层、砂层的深度、厚度解释应与组合测井 解释深度和厚度一致外,其他岩层解释界限可画在 整毫米格上。 ④岩性综述--分小段地层描述,包括岩性、颜 色、结构、构造特点以及纵向变化规律等。
⑷烘晒岩屑--最好自然晾干;来不及时可烘烤; 含油气试验及生油条件分析的岩样,严禁烘烤。
▲样品保存(装袋):洗净的干样,每袋≥500g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钻井地质1. 地质井:在区域勘探的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及浅层油气情况,在盆地浅部地层或盆地边缘地层而钻的井。

又叫剖面井或构造井。

2. 参数井:又称区域探井,在区域勘探的区域详查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3. 预探井: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4. 评价井:又称详探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油气藏边界、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5. 开发井: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密度和井网方式所钻探的井6. 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7. 调整井:油气田开发一段时间,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探的井井型直井、定向井8. 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其特点是井眼轨迹是倾斜的。

9. 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10. 补心海拔:方补心顶面至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补心高度与地面海拔之和。

11. 井斜角a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12. 井斜变化率K a :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度变化的快慢程度13. 井斜方位角©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14. 固井:在井壁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以防止井壁坍塌,影响钻井安全,也可以起到分隔油气层和其他地层的作用15. 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在钻井井场的不同部位或者井下钻柱中,通过人工操作或者安装传感器,录取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和钻井工程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信息、油气信息、钻井工程信息16. 套管程序:钻井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钻进、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17. 岩心编号: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如4总表示第4次取心中共有51块岩心,此51块为第5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导学
本课程共分十章,课内学时64。

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课后习题练习等三个环节。

学时安排见表1。

1. 课堂理论教学
(1)教学材料
A.教材:《油矿地质学》(第四版)(吴胜和、蔡正旗、施尚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B.PPT课件(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C.教学录像(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D.习题(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E.参考文献(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上述材料在课前提供,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用。

(2)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设计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合理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2. 课堂实践教学
为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内容由九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材料与内容
材料取自于实际的油田区块,包括岩心描述资料、测井资料等(详见课程资源)。

实践内容包括:①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不占学时);②岩心录井图的编绘(2学时);③油层对比(6学时);④断层面图的编绘(2学时);⑤油田构造平面图的编绘(2学时);⑥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⑦沉积微相图的编制(4学时);⑧油藏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⑨油层有效厚度图的编制(2学时)。

(2)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

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

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

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习题练习
针对课程的每一章,均会给出若干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给任课教师。

教师批改后,及时给学生反馈。

同时,针对每一章,均有复习思考题,学生结合听课、作业、习题、自学等进行复习思考。

表1 油矿地质学各章各环节学时安排
另:课程总结2学时,考试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