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以及作用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以及作用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以及作用1. 引言1.1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能够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内心电图信号的检查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种小型可携式设备,将心电图信号记录下来,以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

与传统的心电图检查相比,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日常活动和睡眠状态下连续监测心电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心脏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动态心电图通常会记录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电异常,如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这种连续监测的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平时容易漏掉的心电异常,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的线索。

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非侵入性、方便快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筛查和诊断,对心脏疾病的及时发现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心电学检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心脏功能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1.2 作用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心电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脏电活动。

那么,动态心电图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

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通过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确定病因及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动态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

通过比对不同时间段的心电图数据,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动态心电图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及风险因素。

通过分析心电图数据,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脏负荷状况以及心脏电生理参数,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有效参考。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动态心电图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保障。

2. 正文2.1 动态心电图的原理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心电活动的变化来获得心电图信息的检查方法。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的应用综述动态心电图在临床的应用西山区人民医院功能科杰张恒【关键词】室早指数、阵发性心房纤颤、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间期、颠簸样三相T波、动态心电图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临床价值显得越来越重要。

12导联、15导联同步心电图已经成为各级医院及门诊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危重病人,特别是急诊与心内科的危重病人首先要做心电图,然后再做其他检查与处理,个别病人还需要连续的心电监护,目的是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以防误诊误治,保证病人手术、特殊检查、治疗与用药安全[1]。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195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Norman. J. 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自1961年应用于临床后,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它是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一种技术,其间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爆炸性地扩大了2000倍以上,这是心电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我院自1996年引进动态心电图以来成功分析9000多病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提高了诊疗水平,然而部分医生面对动态心电图的认识和运用存诸多困惑和不足,对动态心电图技术掌握的水平良莠不齐,本文将阐述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指数及临床意义,房性早搏诱发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急性心肌梗死超级期ST段、T波的动态变化及ST段、T波、U波新概念的临床意义。

一、室性早搏指数及临床意义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室性早搏的分级为:0级—无室性早搏;1级—偶有孤立的室早;2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次或>1次∕分;3级—多形室早;4A级—重复室早,呈二、三联律;4B级—短阵室速;5级—早期室早、R落在T上,即RonT。

级数越高,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越大。

郭成军[2]等也报道过室早呈RonT现象时,患者易发生室速和室颤。

而室早指数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有关,是判断室早是否容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联合同步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联合同步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联合同步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将从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的基本原理1. 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通过将心电图仪器固定在患者身上,记录一定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的心电图变化,以便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心律失常或缺血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通过记录平时难以发现的短暂心电图异常,为医生提供更多的病情信息。

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长时间连续测量患者的血压变化,通常也是在24小时内进行。

相比于单次测量的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情况,尤其是在白天和夜晚的血压变化方面,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或者是血压波动较大。

1. 临床意义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心律失常的诊断方面,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发现患者平时很难察觉的心律失常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而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情况,有助于诊断高血压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2. 临床应用3. 临床价值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律失常和血压异常,从而及时给予治疗。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过动态监测,医生还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轨迹,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日常生活和药物治疗。

三、未来发展方向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作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创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仪器的性能将会不断改善。

传感器的灵敏度、数据采集的稳定性以及对于数据分析的智能化程度都将会逐步提高,使得动态监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及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是利用特殊仪器连续采集 24(甚至 48~72) 小时人体心电活动信息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由 Norman J Holter 氏首创并在 1961 年率先应用于临床。

其独特的优势在于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从而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作短暂静态记录的不足。

目前已成为心脏血管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不可缺或的重要手段,并在广大基层医院逐渐得到普及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长程性: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一般 2~3 分钟,只能记录即刻短暂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连续 24 小时记录受检者全日的心电活动信息,因而能显著提高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故动态心电图又称长程心电图。

动态性: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须静卧,其心电图反映的是静息状态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 24 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进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

1 / 4动态心电图也由此得名。

关联性:动态心电图仪具有自动计时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和报告任何心电变化的发生、持续及终止时间。

结合患者按时记录的当日活动事项及有关反应,可以明确患者活动、症状及用药等与其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

定位性:常规心电图常规采用 12 个导联,能较全面地探测心脏不同部位的情况。

目前的动态心电图多为 2~3 个导联同步记录,只能反映心脏的局部情况,在病变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图形质量:常规心电图由于是静态短暂记录,干扰因素少,呈现图形质量较好。

而动态心电图容易受体位、活动、情绪等影响而造成心电图形失真,医生在评阅分析时需注意识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一、技术特点及实现原理: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指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Ⅰ、Ⅱ、Ⅲ、avR、avL、avF、V1、V2、V3、V4、V5、V6导联基础上,以心脏横面胸导联的延伸作为理论根据,扩展出向左、向右各三个导联,从而形成由六个肢体导联、十二个胸前导联共同组成的同步十八导联心电图系统。

具体的做法是:以V6导联为基础向左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7、V8、V9 导联,用以检测左心室正后壁心肌缺血、损伤情况;以V1导联为基础向右后方按一定角度推衍出V3R、V4R、V5R 三个导联,用以检测右心室心肌缺血、损伤情况。

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导联系统以经典的心电二次投影理论为依据,以校正Frank 导联体系为基础,对其导联轴转向角度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校正(关于心电向量产生的基本理论和Frank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十八导联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总的大致分为心律失常和缺血、损伤、坏死引起的ST、T 及异常Q波等改变两大类,早期的动态心电图类仪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面所限,一般为2-3导联同步记录形式(如V1、V5;V1、V3、V5;V1、V5、Ⅲ;V1、V5、avF等)作为单纯心律失常检测而言,二至三导联同步记录动态心电图已足以作为医生临床一般诊断应用,长时间来医学界专家一般认为动态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检测原因皆于此。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部位特征所决定,作为心肌缺血、损伤等引起的ST-T 改变和心肌坏死引起的异常Q波等,有发作部位广泛、表现的心电图现象有部位特征性等特点,一块由某枝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所产生的心电图改变往往只用1-2个导联难于正确、全面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专家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依靠组合导联方法来判断心肌缺血程度。

如在各种不同类型专业文献和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部位诊断法,如:下壁缺血常观察Ⅱ、Ⅲ、avF导联ST-T情况、前壁损伤常观察V3、V4、V5导联ST、T情况等等,不一而评。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意义2. 动态心电图概述2.1 定义与原理-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记录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内人体静息状态下的心脏活动情况的检查方法。

- 原理:通过将多个导联贴在胸部、四肢等位置,利用便携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相应曲线以供医生分析。

3. 动态心电图仪器及操作步骤详解3 .l 必要设备清单:a) 主机: xxx型号(附件A)b) 导联线: xxx型号(附件B)c)粘贴剂:xxx品牌(附件C)3.l 操作步骤:a)准备工作:i.确认病人身份信息;ii.为病人做好必要说明并取得同意;iii.确保主机已充足存储空间;iv·核对所需材料是否完整。

b)安装测量系统:i·连接导联线至主机接口;ii- 将各个导联正确地固定到特定位置上; iii- 确保导联线与病人皮肤良好接触。

c)开始记录:i·确保主机已正确启动;ii. 选择合适的采样速度和增益;iii.“开始”按钮,使设备进入工作状态。

4. 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4.l 常见波形及其解读a) P 波:代表房室传导过程。

b) QRS 波群: 表示心脏室壁除极情况。

c)T波: 反映心脏复极阶段。

4 .2 异常现象及可能原因5.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5.l 心律失常诊断与监测a) 房颤、室性早搏等异常节律检测;b) 耳鼻喉科手术前后对声带功能进行评估;c)药物治疗效果跟踪等。

5 .2 缺血性事件筛查a )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ST-T改变的判断;b ) 对于急性胸部绞窄或者存在缺血风险高但静息ECG正常者,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缺血性事件。

6. 结论本文详细介绍了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包括仪器及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和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进行全面评估与监测,可以提供更准确有效地诊断信息,并指导医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附件:A:xxx型号主机说明书B: xxx型号导联线使用手册 C:粘贴剂购买法律名词及注释:1) 法律名词A - 解释A;2) 法律名词B - 解释B;。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ppt课件 20
DCG诊断心肌缺血: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有特殊价值。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件分析功能等。目 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换气、屏气、情绪 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 室内阻滞等。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解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ppt课件 31
③ 强调缺血发生时ST/HR比值的稳定性。
④ 其他:注意缺血发作中是否伴发心律失 常、胸痛以及发作情况的重复性。 如果同一患者在同一天发生ST段压低的
持续时间十分离散时,重复性差,假阳性
可能大。
ppt课件
32
3、心肌缺血总负荷(TIB):
ST段下移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1987 年美国学者 Cohn 提出的,有症状和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总和。 是缺血评价的唯一 定量 指标,可充分反映 缺血程度,是心脏相关死亡的最强且独立 的危险预示因子。 具 有 明 显 预 后 价 值 的 TIB 量 化 值 是 60mm•min 。 TIB<60mm•min/24h 者 , 70% 预后佳;TIB≥60mm •min/24h 者, 冠脉病变广泛,近期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
ppt课件 10
• 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运动负荷试验。
适应症:
• 怀疑或临床诊断的冠心病病人。
• 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
• 已确诊的冠心病人诊治前后
• 冠脉造影前后 • 需要做运动负荷试验,但不能或不宜进 行运动者。
ppt课件 11
4.在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应用: • 协助决定和选择起搏器治疗的适应 症、适用起搏器类型、评定起搏器功能 及监测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 适应症: • 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病人,需安装心 脏起搏器治疗者; • 已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病人,随访起 搏器功能和疗效者; • 安装起搏器,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者。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1.各种心律失常、各种传导障碍、部分缺血性心脏病的检查2.脑卒中、脑血管病患者3.高危人群:心慌、胸闷、胸痛、憋气、头晕、晕厥、怀孕、分娩、60岁以上人群等的常规检查4.亚健康人群:牙痛、下颌痛、腹痛、后背痛、左臂及左肩痛等(可能为心绞痛或心梗)的疾病筛查5.干部保健的疾病筛查佩戴动态心电图重要提示您1.不要剧烈运动,特别是上肢运动,以免出汗导致电极片脱落2.机器不要磕碰,不可进水,不可拉扯导联线,不可将其缠绕在腰上3.不要喝酒,以免心电图不正常4.远离高辐射电器,防止产生辐射,导致波形干扰5.不要在设备上进行任何操作佩戴动态心电图温馨提示您1.用酒精擦拭皮肤,电极附带砂纸清除角质层2.电极片位置粘贴要明确,线要用胶布固定3.告知病人戴机时不要洗澡,用水时注意机器勿溅水4.告知病人睡觉前查看电极片及导联线连接处是否脱落5.告知病人不能自行摘机,不能操作设备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发病率高:我国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致残率高:75%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属于重残死亡率高:每年因病死亡350万,每10秒死亡1人,70%发生在院外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其实有很多症状都容易被忽视。

如果您遇见以下十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经常心慌、气短、胸闷,活动时加重。

*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背部放射性发木、疼痛。

*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饭后胸骨后憋胀的厉害,有时冒冷汗。

*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快。

*胸部偶有刺痛,一般1-2秒即可消失。

*爬楼梯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感到特别累,需歇几次才能完成,且感到胸闷气短。

*身无力,不愿说话。

如何正确选择心电图的检查?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心脏病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心脏病都能用普通心电图来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分析功能:心率、节律分析-→ST段分 析-→HRV、起搏通道、QT、晚电位分析等
各种DCG
记录系统
回放系统 分析系统


动态心电图(DCG)连续长时间(24~48小
时)记录患者在自然生活状态下的心电信号 ,是普通体表心电图的发展与延伸
特点:无创伤、动态的、常态下长时间连 续记录。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
动态心电图的功能
1
2 3 4 5
心律失常的分析 心肌缺血的分析 评测起搏器功能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室复极异常的分析
心律失常的分析
DCG对心律失常分析的意义
捕捉发作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
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了解发
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发现其它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病因 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毒性、致心律失 常作用 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何时需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范围
1.心悸、气短、头晕、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 2.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 3.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 的重要手段。 4.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 5.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 标,判断预后。 6.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证,评定起搏器的功能,检测 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
HRV的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
正常窦性心律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 经平衡的最佳体现
HRV本质就是对窦性心律不齐的程度 的定量分析 是判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唯一 方法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
心梗后HRV降低是死亡率和心律失常发生 的有效预测因子 重度心力衰竭、心肌病HRV下降 糖尿病HRV下降(糖尿病神经病变) 肿瘤病人HRV下降 另外高血压、各种阵发性心律失常、先心 病、胎儿宫内窘迫、帕金森综合症等也可 引起HRV下降 SDNN>100ms
对室性早搏疗效的判定
动态心电图对室早评估的另一作用是应 用动态心电图对药物治疗的作用做出评估。 当满足以下标准时提示药物治疗有效。
成对室早减少≥80%。 短阵室速消失≥90%。 连续15个以上的短阵室速及运动试验存在 超过5个连续早搏的情况完全消失。
DCG对室早评价
个体化(结合临床资料) 单纯室早总次数不说明问题(如室早二联律) ,Lown分级 避免假性室早:室早与房早伴差传的鉴别、成 对室早与间位室早后窦性下传伴室内差传的鉴 别、室速与房速伴室内差传的鉴别
心室复极异常
QT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评 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正常人≤50ms) T波电交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Brugada综合征 长QT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报告的解读
谢谢大家!
长R-R间期2.66秒
连续多个房性早搏未下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电图特点:
严重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最严重) 窦房阻滞 慢--快综合征 双结病变 全传导系统障碍
SSS诊断指标
如能记录到常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 可确诊;具有下列变化着应疑似SSS:
⑴总心搏<80000/24h ⑵平均心率<55bpm ⑶最大心率<100bpm(1分钟) ⑷最小心率<40bpm ⑸窦性停搏或频发窦房阻滞 ⑹慢—快综合征 ⑺双结病变
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
异位搏动:
孤立的无症状室上性异位搏动见于64%健 康年轻人。
健康成人早搏总数通常较少。 <100个/24小时(室性、室上性) 健康人身体或精神压力大时可产生室早.
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
快速心律失常(偶见)
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缓(多见)可见于健康人睡眠期间或运 动员。 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某些年 轻人或睡眠中的健康人。
基线漂移、干扰过大时图像失真,对R波的 辨认及总心率的数量都有影响。
房早未下传、房早伴差传
DCG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皮肤、电极、安装
指导病人(避免上肢大幅度活动、避
免接触电磁场、避免电极和导线的脱落

正常波形的辨认、伪差识别
体位影响
指导病人记录日志
电极安装示意图
体位对ST段和T波的影响
分级
心电图特点
成对室早 ≥3次连发室早(短阵室速) R on T
0 1 2 3
4A 4B 5
室早伴随异常的检出 对室早治疗效果的判定
室性早搏类型的确定
动态心电图对室早的危险分层及评估有重要 价值。 严重级别的室早的检出和诊断:例如多源性室早、 连发室早(成对性室早),早期或晚期室早(R on P,R on T),病灶性室早(并行心律)的检出和 诊断。 室早恶化的检出和诊断:室早连续超过15次,频率 >120bpm,持续时间小于30s为非持续性室速,持续 时间超过30s为持续性室速,属危重症。多源性室 早易诱发多源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此类室早 及伴发室速属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房性心动过速
窦房传导阻滞
男性 80岁 晕厥待查
心肌缺血的分析
心肌缺血的诊断
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肌缺血,对严重程度与 日常活动的关系等进行判断 诊断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对发作特点、严 重程度等进行判断。特别对诊断无症状心 肌缺血、不典型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等 价值更大。
心肌缺血的诊断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可见于正常人 可诊断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或间歇性束支阻 滞
2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
2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频率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
长R-R间期、SSS
老年男性 晕厥病史
心房纤颤、VVI起搏(60bpm)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意义: 能发现短暂及间歇发作的起搏器功能障 碍; 能对起搏器功能障碍、起搏及自身心搏 的比例、各类心律失常及其严重程度作 出定量诊断;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局限性:
不能识别AAI起搏模式伴房室阻滞,不能 识别假性融合波,不能自动识别频响较 高的伪差等。 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起搏器功能障 碍。 需结合病史、心电图、起搏部位、起搏 方式、植入时间、电极导管的类型、程 控设定的各种起搏参数和某些特殊功能 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返回
DCG对心律失常分析的应用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 长R-R间期、病态窦房结综 合征
DCG与期前收缩
可以出现在正常人、非心脏病人、严重心脏 病人。 各种早搏以室早临床意义较大:老年人、器 质性心脏病人室早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室早 的发生伴随更高的死亡率,尤其是猝死率。 分布动态ຫໍສະໝຸດ 电图的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发展史
1957年Holter博士发明 1961年应用于临床 1976年中国引进动态 心电图 1986年前两个导联 1986年后三个导联 2000年以后十二导联 2006年我院全部应用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
发展历程
导联系统:单导-→3导-→12导-→18导 记录时程:数小时-→24h-→48h-→72h -→1.5~2年(植入式) 记录方式:磁带-→闪光卡-→SD卡
缺血性ST段的诊断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0.1mV,持 续≥ 1分钟,发作间隔时间≥ 1分钟。
心率对ST段的影响和校正:正常(J点 后60-80ms);120bpm以上(J点后50ms )。
起搏器功能的分析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适用于:
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病人,安装心 脏起搏器指征 评价起搏器功能 安装起搏器,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者
7.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如正常人心率生理变 动范围,宇航员、潜水员、驾驶员心脏功能的研究等) 。
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
心率 有明显的昼夜间变化 35bpm~190bpm 通常最低心率出现在深夜3am~5am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体育锻炼、神经调 节等
室上性期前收缩
房性早搏、部分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房早未下传
房早未下传、房早伴差传
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
图片
间位室早
多源室早
成对室性早搏
室早二联律、室速
室性早搏三联律
DCG对室早意义的判断
对室早类型的确定(lown分级)
分级 心电图特点
无室早 单形、偶发,<30次/h 单形、频发,≥30次/h 频发、多形
DCG与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
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阵发性心房纤颤
室性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
DCG与传导阻滞
对于持续性传导阻滞主要依靠常规心电图
对心房波的不识别造成总心率的减少、数目 无法统计(房室传导阻滞)
DCG与常规ECG对比的优势
长时间记录可获取大量心电信息 记录病人自然生活状态下心电信息 比较症状与心电活动的关系,特别是短 时间症状与心电活动的关系 客观评价治疗措施的效果 评价病人的预后
动态心电图的局限性
由于动态心电图对心房P波的识别问题尚未 解决,所以对于房早未下传、房室传导阻滞 等心房相关的复杂心律失常诊断和统计尚有 局限性。
评定心肌梗死病人是否仍有心肌缺血、心 脏功能状态、储备能力,估测预后,是否 需要调整治疗等,指导康复治疗。 对于进行药物干预、介入治疗、搭桥术后 的病人,判定疗效、危险分层、预后推测 等有指导意义。
病例1 老年男性,反复发作性胸痛持续510分钟缓解
老年男性、反复发作的胸痛
胸痛缓解时
病例2 老年 男性,反复发作性胸痛,与运 动无关。
老年男性、无症状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