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

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然而,当我们回头看看,1980年以来甚至更早以些时候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情况。除了个别学者同意道教界关于“皇帝创始说”之外,绝大部分的道教研究学者都采“东汉成立说”无论是道教史著作还是一般的专题研究论著,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阐述道教诞生问题时尽管也会把文化渊源追溯到皇帝时期甚至更为久远,但在言及道教成立标志的时候,则把眼光定在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等东汉时期的道派。由于学者的论述有一套内在的逻辑,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但这种论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认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道教界也学术界并不会产生冲突,但问题毕竟是存在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对宗教要素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不言而喻,大部分学者们判断道教成立标志是根据一般宗教要素做出的。按照大部分学者意见,构成

宗教必须具备几个要件:一是神明信仰,二是崇拜神明的仪式,三是传达信仰的经典,四是宗教组织。根据这些条件,东汉末张陵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当然是完备的,因此将之认定为道教成立的标志看起来也很合理。另外,学者们之所以把以张陵为代表的正一盟威之道当做道教成立的标志,还在于像《后汉书》、《三国志》之类官修史书提供了张陵创教的一些原始资料,可以为其论证提供比较有力的依据。如此一来,把张陵创教当作道教成立的标志似乎也就无懈可击了。

与大多学者遵循一般宗教要素论来看道教成立标志的做法不同,道教界认定皇帝起源说乃是遵循自古以来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所谓“宗教”本有自身的特指意涵。许慎《说文解字》谓:“宗者,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其中的“宀”,象征安放祖先神明的屋子;“示”的上面两横代表“天”,下面的“小”代表日月星,意即《周易》讲的“天垂象,见吉凶”。由此可见,“宗”本有尊天法祖的理趣。至于“教”许慎《说文解字》也有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上施。故从支;下效,故从孝。此即教化之意。概况来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即是以“尊天法祖”为内涵的人文教化。道教正是遵循这样的古老传统,将其历史远溯与皇帝,并且尊皇帝为道教的开先宗师和旗帜,而以老子为教主,以张陵为天师,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建设而逐步完备起来。

对照一下学术界和道教界关于道教创始的说法,可以看出彼

此的分歧在于判断何为宗教的标准不同。前者是以比较完备的宗教要素作为标准来审视道教的存在;后者则主要依据传统信仰意义来考察自身历史。各有各的标准和立场,故而形成不同的说法。

那么,学术界与道教界关于道教创始的不同说法是不是根本对立的呢?当然不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从形态变迁入手来统合两种说法,解决分歧。依据司马迁《史记》等官方认可的史书以及道教文献资料,笔者将道教的成立于发展分为三大形态:雏形道教、义理道教、制度道教。

雏形道教。这是道教的肇端,其源头应该远溯与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氏画八卦事件。到了将近五千年前的轩辕皇帝,即树立以“尊天法祖、修炼成仙”为教化内涵的基本信仰。《史记.五帝本纪》谓皇帝时期“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其中的“鬼神山川”即表示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崇拜,而“封禅”就是祭祀天地;合起来看,其行为本质就是尊天法祖;与此相联系的则是修仙活动。《史记.封禅书》称:“皇帝采首山铜,铸鼎与荆山下。鼎即成,有龙垂胡须下迎皇帝。皇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根据《史记.封禅书》前后文的描述可知,皇帝之所以铸鼎,是为了炼丹药,而炼制丹药的目的就是成仙。《封禅书》关于皇帝骑龙升天的描述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在本质上却表现了延年益寿、修炼成仙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与东汉以来的制度道教思想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能够被后世道教所接收和广泛宣传。作为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记载的诸多皇帝故事必有其缘

由。因此。我们有理由把皇帝时期的“尊天法祖、修炼成仙”活动看做是雏形道教的肇端,而“皇帝”作为那个时期的符号象征,也就成为道教发生的基本标志。

义理道教。这就是理论奠基时期的道教。明确的说,这就是把通常大部分学者认定的“道家”看作道教理论的奠基者。我这样说并非否定学者们关于道家的论述,而只是从一个不同角度来重新审视先秦道教理论内涵与社会作用。从学理立场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讲说道法理论的一派学者完全可以称作道家,这一点西汉时期的司马谈等人已经确定了。但是,司马谈等并没有限定后人不可以从新的角度予以探讨。从“教”的角度来审视道家,这不仅允许,而且可能。实际上,西汉以前的文化知识就还笼罩在上古宗教背景下,因此古人所称儒家、阴阳家、墨家等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内涵,道家这个概念当然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揣摩一下老子《道德经》就明白了。该书第42章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们明白,老子《道德经》是以“道德”二字为根本的,他所谓“教”就是“道德之教”,简称之就是“道教”。老子这种道教当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因循的,他所因循的就是皇帝以来的上古圣人遗训。正是在上古遗训基础上,老子阐述了思想教化的义理,所以这种道教就是义理道教。

制度道教。这是在义理道教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宗教礼仪和组织系统的道教。东汉时期。沛国丰人张陵带弟子王长、赵升至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