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用水
浅析生态用水及其核算方法

浅析生态用水及其核算方法摘要: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是指生态用水量与生态需水量基本一致,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得到有效防治。
当今的水资源存在着极大的浪费与污染问题,不仅对村民自身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提出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构建合理生态用水机制的具体措施,对村委会、村镇企业以及村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期望,以期为解决地区水资源大量浪费和严重污染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生态用水;多方参与1、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的含义及特征我国生态用水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学者对于生态用水有不同的界定,而产生差别的原因在于对水资源的理解不同,对生态环境的范围界定不一致以及对需水和用水的内涵认识不同。
所谓生态用水,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时所实际利用的水量;生态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水量。
[1]人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人类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用水应当归属于生态用水,本文着重分析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村镇企业用水这三个方面。
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即要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用水现状,需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资源污染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需水量。
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需水量远大于用水量,所以人们会自觉珍惜水资源,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节约用水、循环用水。
而对于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地区,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不高,或者灌溉技术使用不当,或者对于一些可收集进行再次使用的水从不予以重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致于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量远大于实际的需水量。
所以,要在这一类水资源还相对富足的地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这种水资源的浪费,让村民自觉地只采用自己实际所需要的水,最终使得总体的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于需水量。
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用水研究

生态用水研究
目录
1 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2生态用水核算方法
3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关系
4水资源规划中如何配置生态用水量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1相关概念辨析
(1)生态需水 (Ecological water demand/requirement)生态需水 是指维持一定空间范围健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所需要 的需水量,也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生态用水量,需要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和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推算。 (2)生态系统用水(Water for Ecosystem)生态系统用水主要是为 了保持生态系统特定的功能,维持生态系统价值在一个低风 险水平上所需水量。 (3)河道内流量 (Instream Flow) 河道内流量指维持河道生态价 值在可接受水平的河道用水量,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常用的一 个概念。它包括保护鱼类和野生生物栖息、迁徙、繁殖用水; 户外休闲活动用水;航运、发电、净化环境、入海水量保持用 水;河岸植被、洪泽湿地用水等。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谢谢观看!
1.4生态用水的分类
1.4.3按照生态要素的三级分类 无论是河道内还是河道外,微观生态用水都可以按照生态环境要素进行逐个 分类并进行具体的计算。 河道内生态用水分类:河道基本径流量,地下生态水位,湿地用水,蒸发、 渗漏用水。 河道外生态用水分类:城市生态用水,植被建设用水(主要是水土保持用水 和防护林用水)。
QL=JF
式中,QL城市绿地生态用水量 ; J为绿化用水定额;F为绿化覆盖面积。 城市水面因其没有人工取水,水面相对固定,可采用水面蒸发直接计算。
QS=(Ei-Pi)S/1000
式中,Qs为城市水面生态用水量;Ei,Pi 为城市的蒸发和降雨量; S为城市的水面 面积。
生态用水概念

《阿什河上游光明沟生态用水研究》生态用水是生态系统在某种生态水平下所使用和消耗的水量,他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是生态系统的实际耗水量。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供水条件及其他因子的限制,生态系统很难达到其理想的状态,所以生态用水一般都小于生态需水。
陈丽华把生态用水的定义概括为:为维护或改善组成现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动物以及非生物部分的平衡所需要的水量。
宋炳煌认为:生态用水是指维持植物群落正常发育和相对稳定所必需消耗和现存的水分。
《北京市怀柔区生态用水研究》“生态用水”的定义有很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随着对生态用水认识的加深,生态用水的研究从最初的河流系统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包括城市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防护林草系统、地下水体系以及水土保持体系等。
由此将生态用水定义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维持特定生态系统和环境处于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水量。
《北京市生态用水分类》生态用水的定义可概括为:为维护或改善组成现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动物以及非生物部分的平衡所需要的水量。
《海河流域生态用水研究》1.生态用水相关概念:生态用水是目前生态学与水文学、水资源学结合的前沿研究领域,由于研究领域和时间的限制,对问题认识的角度有所不同,在生态用水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相互交叉的概念。
这些概念常被混用或相互替代,使研究和计算结果不尽相同,给管理和研究带来了许多不便。
本文仅以常见的几个概念对其内涵进行简单辨析。
(l)河道内流量(InstreamFlow)河道内流量指维持河道生态价值在可接受水平的河道用水量,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常用的一个概念。
它包括保护鱼类和野生生物栖息、迁徙、繁殖用水;户外休闲活动用水;航运、发电、净化环境、入海水量保持用水;河岸植被、洪泽湿地用水等。
(2)环境流量(Environlnentalnow)该概念常见于澳大利亚生态用水研究文献中。
环境流量是指维持栖息地(包括河道几何形状和底土层)所必需的水量,该流量触及动物产卵和迁徙到先前无人定居的栖息地,使演替和生物多样性依赖的过程能够得到保证,在各类系统中保持理想的营养级结构。
生态用水的分类

《北京市生态用水分类及森林植被生态用水定额的确定》1生态用水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系统中水分包括两部分,即生物部分用水和非生物(环境)部分用水。
具体地说包括绿色植物的用水、动物用水和作为无机环境组成部分的河湖等地表水体,以及其它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水分,其用于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的水。
这三部分水分组成了广义上的生态用水,广义生态用水概念是十分广泛的,植被建设、水土保持、维护河流水沙平衡、维护陆地水盐平衡、保护和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径流量、回补超采地下水所需水量以及城市绿地用水等都属于生态用水的范畴。
此外用于河流水质保护和鱼类洄游等所需水量也是生态用水的范畴。
植被是组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中最基本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制造各种有机物,不仅供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是其它生物群类及人类事物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没有植物便没有以此为栖息地和能源的动物乃至人类。
另外植被是景观生态的主体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植被是自然植物直接的反映,是评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为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保护和建设植物群落,其正常生长和更新所必须消耗的水量是生态用水的基础。
由此可知,生态用水主要指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用水,即绿色植物用水,其中包括植被建设、水土保持以及城市绿地用水等,需要说明的是其一此处的植被既包括天然植被,也包括人工植被:其二水土保持用水是指由于水土保持措施而减少了降雨径流量,这部分减少的径流量大部分通过入渗转化为土壤水,用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蒸散而消耗,所以这部分水量应计入生态用水。
由于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几部分组成的,所以动物用水也应是生态用水的一部分,这部分主要包括维持水生生物栖息地所需水量、鱼类洄游以及非人工饲养的动物饮用水。
这部分水分目前讨论的比较少,笔者认为也属于生态用水。
生态用水还应包括组成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用水,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维护河流水沙平衡、维护陆地水盐平衡、回补超采地下水所需的水分、保护和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径流量。
生态用水

参考 REFERENCE2015年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用水保障被提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江河流域系统整治,维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增强保水储水能力。
一、什么是生态用水生态用水也称生态环境用水、环境生态用水,是维护生态平衡、支持人类自身及其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通常指维持某一生态系统基本需求的最低水量和适当水质(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量)。
生态用水的研究, 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 我国则是90 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用水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然而,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有关生态用水概念的界定、类型的划分和计算方法等基础理论均不统一, 难以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应用。
2000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对生态环境用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水生态平衡所需要的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护并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
2004年版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没有生态用水这一概念,而是将其描述成环境用水,并对此作出了定义,指出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建设用水。
例如,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
2.环境保护用水。
例如,对于河流,要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达到一定的径污比,以改善水质。
3.美化环境用水。
例如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要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面积和水深。
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的用水等。
二、生态用水的分类与计算生态用水的分类,目前较为常见的是以下分法。
依据空间位置,主要分为两大类:河道内生态用水、河道外生态用水。
再依据生态系统类型,河道内生态用水又分为河道生态用水、河口生态用水;河道外生态用水又分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防护林草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湖泊生态用水、湿地生态用水、地下水回灌生态用水。
生态需水量估算

生态需水量估算1前言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源泉,是生命系统的基础。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水资源是“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靠质量,并可为满足某地的水资源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1〕过去人们只注重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开发与研究,而今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生态需水研究在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生态学、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因此,做好现状和规划状态下的生态需水估算,有利于水利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更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尽管国内外对生态需水这一类问题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特别准确的概念,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分别有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生态需水、环境需水、生态环境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不同的名称对应着各自不同的含义,现解释如下。
2.1需水与用水需水与用水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需水是一个状态值,强调为了维持某种状态或达到某种程度而需要的水量,而用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水量。
因此,应将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在本质上加以区分,生态需水是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功能或维持某种生态平衡所需要具备的水量,生态用水则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水资源总量〔2〕。
就其内涵和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较为关注的是生态需水量。
2.2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不断进行生态控制和生态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
为生态系统提供所需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水以维持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这部分所需的水即叫做生态需水量。
环境泛指围绕某一中心——人类群体的生存环境的空间及其介质,一般,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环境需水实质就是为满足自然、社会的各种功能健康所需要的水量。
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环境用水才会被赋予具体的含义〔3〕。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摘要: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在水资源的使用权上,水环境承载能力体现在污水排放权上。
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
两套系统都需要建立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层层有指标、有定额,进而通过实施取水许可等制度,把两套系统最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
当前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四类课题上:其一,良好生态系统的标准以及生态水量的计算。
在进行水权分配过程中,必须首先把生态水量留下来,然后才能配置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其他用水。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什么样的系统称为良好的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生态系统需要多少生态水量,生态水量和环境水量的内涵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定量的标准。
汪恕诚《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证》2002.9水利建设的方针:一是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接触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二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三是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汪恕诚《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团结协作,走出有中国特色水资源新路子》2001.11水资源能力是当地的水资源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限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发展用水。
生态用水是指动物、植物能够保持正常生态状态所需要的水。
地下水状态,海水入侵状态,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生态用水侧重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用水是特指保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
环境用水侧重人和资源的关系。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定义

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定义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定义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压力逐渐加大,水的使用与管理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概念呼之欲出。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定义生态需水是指用于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水需求,包括湿地、河流、湖泊、洼地等自然湿地,生态需水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局部性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需求进行量化。
生态需水研究是对水管理的一种创新性的提升,提出了保障水生态以及调节自然水循环的新思路。
生态用水是指人为的适当地利用水资源去支持生态系统发展及其功能,主要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以及提供必备的生态服务。
生态用水可以通过人类活动、人工补水等方式进行补充或改善,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具有不损害水生态环境的特点。
二、特点1、综合性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研究需要涉及到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保护及水生态环境维护等等方面。
生态需水量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响应、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占用与污染等因素有关联。
2、动态性生态需水的大小随着时间和空间均有变化,水生态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保证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在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健运行,不能简单地以一个静态的数字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必须在动态调控上优化,以满足不停变化的生态需求。
3、局部性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是不同的,如湿地和湖泊生态需水量与水文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有关,沿海湿地和内陆湖泊不同,对于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的量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实际应用1、修复和保护湿地湿地是水文生态系统中生态服务功能最为丰富的自然湿地系统之一,其涵盖的生态服务包括水文调节、水资源维持、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
根据调研结果,湿地恢复需要更多的生态需水,如珍珠泉湿地,每年需要5万立方米水的供应,以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计算和评价方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水资源学和环境科学在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生
态系统用(或需)水量化研究才正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内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期,做初步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生态用水研究一直停留于仅有名称而无内
河道生态用水 生态用水占径流 (108m3) 量的比例(%)
滦河及冀东 沿海
31.4
海河北系
31.3
19.4
12.0
38.2
34.5
-3.2
-10.2
海河南系
徒骇-马颊河 系
海河流域
50.6 4.1 117.4
52.7
-2.1
-4.2
6.4
-2.3
-56.4
113.0
4.4
3.7
表10-2 1997年海河流域生态用水量计算结果 注:“-”代表生态用水已严重被经济用水所挤占,且需要从外流域调水补充河道水量。
涵的状态,对其概念的定义、内涵的界定、类型划分等理论问题均未进行 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深入开展,对我 国宏观水资源规划和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了生态用水 研究的进程。
(二) 生态用水的定义
生态用水也叫生态需水、生态环境用水,是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逐 渐恶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广义上说:是指维持全球生态系统水分平 衡所需要的水量,比如河流、湿地等维持本身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图10-3 莱芜市牟汶河三号橡胶坝
2.翻板坝
翻板坝是一种间断蓄水、排水的水利工程,该坝在水位抬高超过设计 水位后,翻板在设计的水压力的作用下倒伏排水或竖立挡水,以保持一定 的水位变化范围,满足城市景观和生态用水的要求。
其特点与橡胶坝相 同。抬水方便,投资 低。但是污染严重。
图10-4 铜仁地区印江河翻板坝
期的定位观测。 (3)在宏观领域,研究现有各大流域生态用水现状及可行的水资源配
置方案,通过实际应用的效果,进一步分析生态用水研究中存在 不足。 (4)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转换,将小流域(小区域)研究成果应 用到在中流域研究中,提出转换并减小误差的计算方法,不断提 高计算适用性和精度。
1、供水水源
地表水
河道内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
河道内生态用水量的计算,视河道内不同生态系统和环境 功能用水而异。一般河道内用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河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利用; 多沙河流的水沙平衡; 河流水力发电用水; 河流航运。
河道内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W in = R s - W E
(10-3)
Win 为河道内生态用水量; Rs 为河道天然径流量;
降水
生态 用水 水源
地下水 土壤水
1、供水方式
河道外生态用水:由于天然植被系统多依赖于降水补给,因此生态 用水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城市绿地、人工绿洲、防护林草等各种人工植被 系统
河道内生态用水:则主要通过各种水利工程对河流、湖泊内的水量 进行调 度和分配,以满足河道内各种生态用水需求。
河道外生态用水
河道内生态用水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 水土保持; 调蓄洪水;
涵养水源; 有机物质的生产; 污染降解。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人类过度掠夺水资源,使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生态系统的恶化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径。
(一) 生态用水的由来
被类型在某一潜水位的面积乘以该潜水位下的潜水蒸发量与植被系数,得到 的乘积即为生态用水。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n
å Wout = Ai × qgi × K i=1
(10-2)
qgi —第i类植被在地下水位某一埋深时的潜水蒸发量,由经验值或实验
确定;
K —植被系数,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植被地段的潜水蒸发量 除以无植被地段的潜水蒸发量所得的系数,由实验确定。
分的关系研究尚未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 (4)生态用水问题具的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变化。 (5)生态用水与地表水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生态用水与地下水之间关系的研究
较少,也只是对某一区域的某一点的微观研究,而不是相对于整个系统的 研究。
2、我国今后研究的重点
(1)加基础理论研究,统一生态用水概念,建立共认的生态用水理 论。 (2)在微观领域,对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试验区进行分区分类,作长
生态用水具体包括维持水热平衡(即降水与地表水蒸发、植被蒸腾 之间的平衡)、生物平衡(维持水生生物生长及水体自然净化)、水沙 平衡(清除河道淤积、水库淤积)和水盐平衡(防止海水入侵、保持淡 水性状)所需的水量。
与生态用水相对应的还有生态需水和生态缺水两个概念,为了便于 区分也给出它们的定义,如下:
生态需水(ecological water demand):以水循环为纽带,从维持 生态系统自身生存角度,相对一定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下客观需求的水资 源。生态需水与相应的生态保护、恢复目标以及生态系统自身需求直接 相关,生态保护、恢复目标不同,生态需水就会不同。生态需水是相对 合理的水量。
表10-3 2003~2006年全国生态用水统计表 资料来源:2003~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第四节 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抬高水位的工程调节措施是指通过对河湖水位的抬高,增大河 湖水面和水深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要。蓄水调节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在河道或湖泊出口处建设橡胶坝、翻板坝、溢流堰、节制闸等,以 蓄水来抬高水位。
4.3
1.16%
3.2
0.86%
4.1
0.74%
30.0
1.65%
7.5
2.37%
8.0
0.93%
0.2
0.21%
20.1
3.35%
82.0
1.48%
2005年
用水量 占总用水 / 亿m3 量比例
5.5
1.45%
1.6
0.84%
5.1
1.35%
3.6
0.94%
5.0
0.92%
22.1
1.20%
7.9
2003年
用水量 占总用水 / 亿m3 量比例
3.0
0.85%
0.0
0.00%
1.9
0.50%
2.5
0.71%
3.0
0.63%
27.0
1.57%
7.5
2.37%
9.0
1.07%
0.6
0.64%
24.9
4.13%
79.5
1.49%
2004年
用水量 占总用水 / 亿m3 量比例
3.2
0.87%
1.3
0.69%
2.43%
8.9
1.02%
0.3
0.30%
32.8
5.32%
92.7
1.65%
2006年
用水量 占总用水 / 亿m3 量比例
2.4
0.60%
2.4
1.18%
4.6
1.18%
3.7
0.93%
5.5
0.93%
24.7
1.31%
8.2
2.50%
8.6
0.98%
0.3
0.29%
32.6
5.24%
93.0
1.60%
第三节 生态用水量计算及我国生态用水状况
目前,计算生态用水量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针对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城市等小尺度提出的计算法; 针对完整生态系统区域尺度提出的计算方法。
河道外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
1.直接计算方法
以某一区域某一类型植被的面积乘以其生态用水定额计算生态用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与植被类型,如防护林草、人工绿洲。其
1.橡胶坝
橡胶坝是一种在河道内生态用水调节的常见的工程,枯水期能抬高河 湖水位,保持坝前水量,以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洪水期橡胶坝放空(排气 或水),不影响河道正常行洪,洪水过后再充气(或水),坝继续挡水。
其优点是既不影响行 洪又能方便的抬高水位, 工程投资较低,缺点是难 适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河 道,特别是漂浮物和推移 质对坝体影响较大
第十章 生态用水
主讲人:窦明 郑州大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生态用水的概念 第二节 生态用水的途径及意义 第三节 生态用水量计算及我国生态用水状况 第四节 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思考题
第一节 生态用水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莱(A. G.
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 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 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 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
生态耗水(ecological water consume):生态耗水是指现状多个 水资源用户(生产、生活和生态)或者未来水资源配置(生产、生活和 生态)后,生态系统实际消耗的水量。它需要通过该区域经济社会与生 态耗水的平衡计算来确定。生产、生活耗水过大,必然挤占生态耗水。
(三)生态用水的分类
生态用水可以按照使用的范围、对象和功能进行分级和分类。 u 按照水资源的空间位置和补给来源,生态用水被划分为河道内生态用 水、
我国生态用水现状
我国在生态用水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生态用水的重要性也认识不 足,目前我国生态用水的特点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生态用水所占比重非常小 生态用水保障意识仍需提高
表10-3 2003~2006年全国生态用水统计表
编号
A B C D E F G H I J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