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结构设计资料: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篐筋体积配篐率计算的规定

结构设计资料: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篐筋体
积配篐率计算的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篐筋配置,对照《混凝土高规》区分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两部分。
在阴影区内应有封闭篐筋,可部分采用拉筋,拉筋可计入体积配篐率计算(如同框架柱中的拉筋)。
在非阴影区内,可采用篐筋和拉筋相结合的方式,也可完全采用拉筋,拉筋计入体积配篐率计算。
当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在约束边缘构件内确有可靠锚固时,才可与其它封闭篐筋、拉筋一起作为约束篐筋计算。
对约束边缘构件,无论《混凝土高规》的阴影区或非阴影区,其篐筋沿竖向的间距,特一级和一级时不应大于100mm,二级时不应大于150mm,要求是相同的。
1。
剪力墙边缘构件计算(10版新规范)

H1(㎜) H2(㎜)
400
100
300
300
B2a(㎜) B3a(㎜)
775
0
一、纵筋
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筋率(%)
最小纵筋计算值: 1200 ㎝2
规范规定的暗柱纵筋最小配筋
实配钢筋1
10 Φ
16
λv区域面积S:
实配钢筋2 As=
二、箍筋
0Φ 2011 mm2
18 满足要求
暗柱纵筋配筋率ρ =
λv范围内箍筋: 直径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
底部加强部位
其它部位
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箍筋
纵向钢筋最小
箍筋
最小直径 沿竖向最大 量(取较大 最小直径
(mm)
间距(mm)
值)
(mm)
0.010Ac,6φ16
8
0.008Ac,6φ14
8
0.006Ac,6φ12
6
100 0.008Ac,6φ14 8 150 0.006Ac,6φ12 8 150 0.005Ac,4φ12 6
d
a 柱区域内为a
b cd
截面 B1= 400 B2= 400 B3= 100 H1= 300 H2= 300 H3= 100
S1= 免算
S2= 免算 S3= 免算
配箍特征值λv
二、三级 λ>0.4 0.20hW
及lc/2 0.15hW
向截面高度加300mm 0.2
0.010Ac,6φ16(三级6φ14)
四
0.005Ac,4φ12
6
注1: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200 0.004Ac,4φ12 6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

L1 L2 As1 As2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仅 内部箍筋及 内部箍筋及拉 外圈大箍 V1=As1*L1 (仅指红颜色的外围 指红颜色的外围环 拉筋总长度: 筋总长度:最终 单根箍筋面积 筋面积 环箍):初步计算 箍):最终计算 初步计算 计算 (mm) (mm) (mm2) (mm3) (mm) (mm) (mm2) 1648 1320 50.3 66350 1484 1464 50.3 箍筋间距 s (mm) 150 判断箍筋是 单位体积 否满足规范 的配箍率 构造要求 1.3963% 不满足 Pv
2.采用4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采用5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
3.《混凝土规范送审稿》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不应大于360N/mm2。(高规送审稿:不再受360N/mm2限制)(对剪力墙边缘构 筋要求为宜)。 4.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5.保留二级抗震(老规范),对应轴压比0.3和0.4的情况,以便新老规范过度阶段使用。 6.非阴影区箍筋:可采用比阴影区箍筋直径小一个型号的钢筋(间距不变),采用环套布置,一般均能满足Zv/2。所以,非阴影区不再计算。 7.核心区面积:取箍筋内表面计算。端柱保护层厚度:近似按墙的保护层选取,偏安全。如想增大,可似选取要求更高的环境类别。
及最小直径 Pvmin 配箍率 0.880%
fc
fyv
混凝土强度等 混凝土抗压 箍筋级别 箍筋强度 级 强度 (N/mm2) (N/mm2) 不大于C25 16.5 HPB300 270
bf2=0时,外 bw1=0时,外 圈箍筋应减去 圈箍筋应减去 一个柱宽 一个墙宽 144 184 V=V1+V2 V2=As2*L2 (mm3) 73589 总的箍筋体积 (mm3) 1.40E+05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

3516.7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6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0100不填1010011010011010021.51%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体积配箍率ρv 1=不满足★★★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注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一、剪力墙的定义与作用剪力墙是建筑物中常用的一种承载结构,它可以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
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二、剪力墙的构成和分类剪力墙通常由混凝土或砌块等材料组成,其形状可以是直线型、L型、U型、H型等。
根据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剪力墙可分为外侧剪力墙、内侧剪力墙、横向抗侧系统等。
三、水平分布筋在剪力墙中的作用水平分布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纵向间距相等、横向间距不等的钢筋。
在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提高整个结构的受弯承载能力;2. 增加结构刚度和稳定性;3. 减小混凝土开裂倾向;4. 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
四、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最大剪力: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剪力墙所受到的最大水平荷载;2.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3. 计算面积:根据最大剪力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的水平分布筋总面积;4.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水平分布筋的间距;5.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五、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的作用边缘构件是指与剪力墙相邻接的梁、柱等构件。
在剪力墙中,边缘构件体积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增加整个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2. 提高剪力墙的抗震能力;3. 减小剪力墙的变形。
六、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截面面积:根据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形状等因素,计算出其截面面积;2. 计算最大弯矩: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边缘构件所受到的最大弯矩;3.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所需钢筋的配筋率;4. 计算钢筋面积:根据最大弯矩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钢筋总面积;5.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钢筋的间距;6.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根据抗震规范2010编写的边缘构件配箍计算表-)

3014.3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2100不填1210021210021210022.46%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体积配箍率ρv 1=>1.59%满足要求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l c (翼墙或端柱)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表6.4.5-3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墙厚和400mml c (暗柱)注5,λ为墙肢轴压比;注6,A c 为右图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

第17章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本章内容包括采用普通箍、复合箍配筋方式的矩形截面柱和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的计算,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面积计算。
使用软件计算柱体积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的好处:1、速度快,否则翻厚重的设计手册至少十分钟才能找到;2、箍筋间距s 不是100mm 的也能得到,不象设计手册只能给出s 是整数的情况。
17.1矩形截面柱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计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6.4.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v ρ≥v λyvc f f (6.4.7)式中:v 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v λ──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4.7采用;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yv f ──柱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表6.4.7柱端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vλ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0.400.500.600.700.800.90 1.00 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螺旋箍指单个连续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由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计算实例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参数:1. 约束边缘构件的横截面积(单位:平方米);2. 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单位:米);3. 钢筋的直径(单位:毫米);4. 钢筋的间距(单位:毫米);5. 钢筋的层数。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 计算钢筋的截面积钢筋的截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_s = frac{pi d^2}{4}$,其中 $d$ 是钢筋的直径。
假设钢筋直径为 12 毫米,则钢筋的截面积为 $A_s = frac{pi times 12^2}{4} = 113.1$ 平方毫米。
2. 计算钢筋的体积钢筋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_s = A_s times l times n$,其中 $l$ 是钢筋的间距,$n$ 是钢筋的层数。
假设钢筋间距为150 毫米,钢筋层数为 3 层,则钢筋的体积为 $V_s = 113.1 times 0.15 times 3 = 50.9$ 立方毫米。
3. 计算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_c = A_c times l$,其中 $A_c$ 是约束边缘构件的横截面积,$l$ 是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
假设约束边缘构件的横截面积为 0.3 平方米,长度为 4 米,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为 $V_c = 0.3 times 4 = 1.2$ 立方米。
4. 计算体积配箍率体积配箍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rho_v = frac{V_s}{V_c}$,其中 $V_s$ 是钢筋的体积,$V_c$ 是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
代入以上计算结果,得到体积配箍率为 $rho_v = frac{50.9}{1.2} = 42.4%$。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了演示。
通过计算体积配箍率,可以更好地了解钢筋在约束边缘构件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5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第11.7.1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011-2010
第6.4.5条;
2、计算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表面围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暗柱
Acor=(bw-2c-2φ)×(h-c-2φ)
(b)有翼墙
Acor=(b+bw+b-2φ)×(bf-2c-2φ)+(h+c)×(bw-2c-2φ)
(c)有端柱
Acor=(bc-2c-2φ)×(hc-2c-2φ)+(h+c)×(bw-2c-2φ)
(d)转角墙(L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