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解析

常见边缘暗柱详解1、平法中的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高抗震等级时采用约束边缘构件,低抗震等级时采用构造边缘构件。
因此我们常见的图纸楼层表中会用括号扩起注明(约束区)。
而楼层高出位置一般是构造边缘。
由于构造边缘简单,无毒无危害,在这大致讲一下约束边缘。
2、软件中的处理。
约束边缘构件根据设计单位,有不同的风格。
如下:案例一:这种设计可以看到分为阴影区和非阴影区。
一般会在说明中作如下说明:λv/2区域为阴影区,详见柱大样详图。
边缘构件和框架柱内的拉筋植筋及间距同相应箍筋植筋及间距………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阴影区该怎么样怎么样,做成普通暗柱。
非阴影的λv/2区域纵筋同剪力墙钢筋,而拉筋是同柱(暗柱)的箍筋规格。
那么在广联达中就存在两种画法:第一种方法:1、暗柱如图绘制轮廓,剪力墙照常布置,不同的拉筋输入在其他钢筋中。
但此种方法有个弊端,就是剪力墙本身在λv/2区域的拉筋不会扣除,这部分的拉筋会重复计算。
第二种方法:(如下绘制轮廓)将λv/2区域画入暗柱,单独设置此部分的拉筋及纵筋规格。
这样的话,由于暗柱和剪力墙重合部分是全部扣除剪力墙的,拉筋不会重复计算。
弊端是由于λv/2区域的拉筋间距是独立的,精确布置边筋不好设置(GGJ2013有所改善)综合来看的话,方法二是目前比较稳妥的。
第二种约束边缘设计这种设计是最让人抓狂的,也就是墙身水平筋形成封闭箍筋。
并于暗柱自身箍筋一起构成完整短肢剪力墙后。
再与附加钢筋隔一布一进行绘制。
具体可以参照右边的图。
那这种的话,因为懒,我就不截图了,只写下来。
大家凭空想想。
首先可以参考,附加箍筋和自身箍筋的规格。
如果规格一样。
如上图,那么间距缩小一倍处理。
那么就是个人性化的设计。
省事非常多。
第二种是两边箍筋规格不一样。
那么观察上图,右边附加箍筋区域一般是由完整暗柱箍筋构成的。
那么就以附加箍筋作为暗柱的钢筋定义暗柱。
剪力墙钢筋照常绘制,默认来说端部是封边15d,转角是外侧连续通过,内侧弯折15d。
构造边缘构件与约束边缘构件的区别

构造边缘构件与约束边缘构件的区别1.从编号上看,构造边缘构件在编号时以字母G打头,如GAZ、GDZ、GYZ、GJZ等,约束边缘构件以Y打头,如YAZ、YDZ、YYZ、YJZ等。
见03G101-1中的第3页2.约束边缘构件的抗震性能要高于构造边缘构件。
从03G101-1的18、49、50页可以看出,如构造边缘构件的端柱仅在矩形柱范围内布置纵筋和箍筋,类似于框架柱,而约束边缘构件除端部有一个阴影部分外,在阴影部分和墙身之间还有一个“虚线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加密拉筋或同时加密竖向分布筋。
3. 构造边缘暗柱是按构造配置,而约束边缘暗柱是按计算配置。
4. 对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其他的部位和三级抗震的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对体积配箍率等要求更严,用在比较重要的受力较大结构部位;构造边缘构件要求松一些。
约束边缘暗柱。
定义约束边缘暗柱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柱,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
在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暗柱。
构造边缘暗柱和约束边缘暗柱区别剪力墙柱编号剪力墙柱类型代号序号约束边缘暗柱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翼墙(柱)约束边缘转角墙(柱)构造边缘暗柱构造边缘端柱YAZYDZYYZYJZ GAZ GDZXXXXXXXXXXXX构造边缘翼墙(柱)构造边缘转角墙(柱)非边缘暗柱扶壁柱GYZGJZAZFBZXXXXXXXX1、从编号上看,构造边缘构件在编号时以字母G打头,如GAZ、GDZ、GYZ、GJZ 等,约束边缘构件以Y打头,如YAZ、YDZ、YYZ、YJZ等。
2、从图集上体会,可以看出,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要“强”一些,主要体现在抗震作用上。
所以,约束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高(如一级)的建筑,构造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
3、从图集中的配筋情况也可以看出构造边缘构件(如端柱)仅在矩形柱范围内布置纵筋和箍筋,类似于框架柱,当然也不能说构造边缘端柱一定没有翼缘。
11G101图集试题

1、柱平法施工图系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2、在柱平法施工图中,应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层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尚应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位置)。
3、在柱平法施工图中A10@100/250(A12@100),表示柱中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A,加密区间距为100,非加密区间距为250,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为HPB300级钢筋,直径为A12,间距为100。
4、为表达清楚、简便,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和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
5、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转角墙四种。
6、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时,应配置双排;当厚度不大于160时,宜配置双排。
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但不大于700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时,宜配置四排。
7、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柱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柱编号,绘制墙柱的截面配筋图,标注墙柱几何尺寸。
2)注写各段墙柱的起至标高,自墙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
3)注写各段墙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注写值应与在表中的截面配筋图对应一致。
8、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剪力墙梁表中表达的内容,规定如下:1)注写墙梁编号。
2)注写墙梁所在楼层号。
3)注写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系指相对于强梁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
4)注写墙梁截面尺寸b×h,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箍筋的具体数值。
5)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注写暗撑的截面尺寸;注写一根暗撑的全部纵筋,并标注×2表面有两根暗撑相互交叉;注写暗撑箍筋的具体数值。
6)当连梁设有交叉斜撑时,注写连梁一侧对角斜筋的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注写对角斜筋在连梁端部设置的拉筋根数、规格及直径,并标注×4表示四个角都设置;注写连梁一侧折线筋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
钢筋试题-有答案

11G101钢筋考试试题(竖向构件)一、填空题(每题1.5分):1.公称直径分别为22mm的钢筋,单根理论重量分别是多少kg/m?为2.98kg/m。
2.为表达清楚、简便,剪力墙可视为由剪力墙柱、剪力墙身、剪力墙梁三类构件构成。
P133.在墙柱编号里,YBZ表示约束边缘构件;GBZ表示构造边缘构件;AZ表示非边缘暗柱;P134.在墙梁编号里,LL表示连梁;AL表示暗梁;BKL表示边框梁;P155.剪力墙拉筋两种布置方式为:双向和梅花双向。
P166.地下室外墙平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墙体编号、厚度、贯通筋、拉筋等和原位标注附加非贯通筋等两部分内容。
当仅设贯通筋,未设置附加非贯通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
P197.地下室外墙集中标注中OS代表外墙外侧贯通筋,IS代表外墙内侧贯通筋。
其中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
以td打头注写拉筋直径、强度等级及间距,并注明“双向”或“梅花双向”。
P198.地下室外墙底部非贯通钢筋向层内伸出长度值从基础底板顶面算起;地下室外墙顶部非贯通钢筋向层内的伸出长度值从板底面算起。
中层楼板处非贯通钢筋向层内伸出长度值从板中间算起。
P209.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P2510.抗震等级的锚固长度系数ζaE,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取 1.15,对三级抗震等级取1.05,对四级抗震等级取 1.00。
P5311.非抗震和四级抗震等级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用lab表示”;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用labE表示;P5312.非抗震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用la 表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用laE表示;P5313.ζa表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E 表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P5314.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不应小于200。
P5315.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带肋钢筋的公称直径大于25时为 1.10;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的钢筋取值为 1.10。
常见连梁、边框梁、边缘构件、框架梁

连梁编辑是指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
在11G101图集中,连梁分为连梁(对角暗撑配筋)、连梁(交叉斜筋配筋)和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三种,分别编号LL(JC)、LL(JX)和LL (DX)。
参见下图。
2梁暗撑做法编辑梁暗撑一般用于剪力墙的连梁中。
当连梁的跨高比不大于2时(只要是剪力墙筒体结构中),一般要在连梁中设置暗撑或交叉钢筋,这种暗撑是斜向交叉的。
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交叉暗撑;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应采用交叉暗撑,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2. 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
每根暗撑应由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其总面积As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 两个方向斜撑的纵向钢筋均应采用矩形箍筋或螺旋箍筋绑成一体,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宽度的一半;端部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600mm及梁截面宽度的2倍;4 纵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lal,非抗震设计时lal可取la;抗震设计时lal宜取1.15la;5 梁内普通箍筋的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9.3.7条的构造要求。
附:具体做法见平法图集11G101-1第76页。
11G101跨高比跨高比是简支梁计算跨度与其梁截面高度之比值。
这个比值通常影响梁的稳定性,一般比较合理的比值是跨高比为12,就是梁高是跨度的1/12。
《高规》6.3.1 条规定: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lb确定,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应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缝的有关要求。
在计算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
需要掌握的设计要点1)钢筋混凝土梁的跨高比对它的结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

1、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抗震设计时,构造边缘构件箍筋的无肢长度不应大于300mm,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
其中箍筋的无肢长度即为边缘构件纵筋的间距。
2、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应该也属于剪力墙的范围。
其构造也得满足墙体的规定。
2010《抗规》6.4.4条1款规定,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3、根据2010《抗规》6.4.5-3表中的二、三级剪力墙。
6根16,约束边缘构件截面为400mm时,纵筋间距即为200mm,最大为300。
4、当剪力墙端部为端柱时,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
端柱中的纵向钢筋及箍筋宜按照框架柱的构造要求设置。
《抗规》6.3.8条2款,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5、最小间距也不应小于50mm。
《砼规》10.3.1条规定。
6、实际工程中一般控制在150~200mm之间。
个别可以在200~300mm。
在满足规范规定的纵向钢筋的面积和箍筋设置的情况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间距。
1/ 1。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纵筋间距

1、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抗震设计时,构造边缘构件箍筋的无肢长度不应大于300mm,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间距的2倍。
其中箍筋的无肢长度即为边缘构件纵筋的间距。
2、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应该也属于剪力墙的范围。
其构造也得满足墙体的规定。
2010《抗规》6.4.4条1款规定,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3、根据2010《抗规》6.4.5-3表中的二、三级剪力墙。
6根16,约束边缘构件截面为400mm时,纵筋间距即为200mm,最大为300。
4、当剪力墙端部为端柱时,高规7.2.17条第3款规定。
端柱中的纵向钢筋及箍筋宜按照框架柱的构造要求设置。
《抗规》6.3.8条2款,截面边长大于400mm 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5、最小间距也不应小于50mm。
《砼规》10.3.1条规定。
6、实际工程中一般控制在150~200mm之间。
个别可以在200~300mm。
在满足规范规定的纵向钢筋的面积和箍筋设置的情况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间距。
墙柱区别理解(框架柱、异形柱、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剪力墙)

2、关于墙肢概念的理解3、关于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和剪力墙概念的理解4、异形柱概念5、关于框架柱、异形柱、短肢剪力墙、剪力墙的区别6、关于框架柱、异形柱、短肢剪力墙、剪力墙的轴压比及抗震7、剪力墙结构设计必备经验边缘构件有一字形、L 形、T形、端柱、Z形、W形、F形。
边缘构件,剪力墙身端部存在,钢筋加多部位,形成约束对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其他的部位和三级抗震的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对体积配箍率等要求更严,用在比较重要的受力较大结构部位;构造边缘构件要求松一些。
这就是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见11G101-1第13页、14页:约束边缘构件是由三部分组成:、和剪力墙区域组成;暗柱与剪力墙之间有过度的补强区域即。
结构边缘构件是由二部分组成:阴影区域和非阴影区域组成;暗柱与剪力墙直接相连,无过度区域。
2、墙肢墙肢分别有T形、L形、十字形、Z形、W形、一字形。
11G101-1第15页3.2.3(1)注:。
肢长就是墙长,包括了暗柱截面中与墙长轴平行的截面边长度。
“肢长”即L 形剪力墙长肢长度,该剪力墙短肢长度测量或计算方法与之相同。
定额要求,如果该L形剪力墙长肢长度(即图一中的“肢长”)小于且等于4倍墙宽,则长肢与短肢合并在一起按“异形柱”套做法。
大于4倍墙宽时,则其长肢与短肢分开,但都套剪力墙定额。
3、小墙肢、短肢剪力墙、剪力墙小墙肢:11G101-1第62页注3中规定:小墙肢即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4倍的剪力墙。
(对于肢高肢厚比≤4的一字形墙或柱子,当厚度≤300mm时,按照框架柱设计,但是箍筋按小墙肢处理,箍筋全高加密)短肢剪力墙:高规:4倍<墙肢长度比墙厚度≤8倍为短肢墙剪力墙:墙肢长度比墙厚度>8倍,为剪力墙4、异形柱====有关异形柱=======================================定义: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或十形(不含Z形),且各肢最小截面宽度小于300mm的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剪力墙正截面配筋计算
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正截面中沿截面腹部均 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原则 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1.0倍墙厚。 若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与截面宽度之比 不大于3时,按高规第7.2.5条规定,程序按柱的 要求进行配筋计算。取钢筋合力点为40mm。 高规第7.2.7条规定,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中,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大偏心受 拉时,另一墙肢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应乘 以增大系数1.25。软件暂时未执行这一条规定。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2)
新高规的7.1.9条规定,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 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二者 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 150m时,其底部加强 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 新高规的10.2.5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 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3)
在 软 件 具 体 实 现 中 , 按 照 新 高 规 第 7.1.9 条 和 第 10.2.5规定执行,但为了避免不连续情况,对于高 度在120m 到150m的一般剪力墙结构,取底部加强部 位高度为15m。
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程序增加了一个控制参数, 由设计人员决定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
2.4 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柱计算长度系数有两种计算方法,对于一般情况 ,可采用第一种方法——简化方法;若水平力起 控制作用,应采用第二种方法。 提供单偏压和双偏压两种配筋计算方式。 柱配筋时仅考虑了单排布筋方式。
对于单偏压,角筋仅供参考。而对于双偏压情况 ,实配角筋不应小于计算结果。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 :
0.55 f tk 0.88 0.395 c2 (1 1.645 )0.45 f cu, k
f t f tk c f tk 1.4
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 (2)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10 Ec 34.7 2.2 f cu,k
5
2.2 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无震组合下的设计表达式 γ
0S≤R
有震作用组合下的设计表达式 S≤R/γ
RE
2.3 梁正截面配筋计算
当无轴力向拉力时,按纯弯构件进行配筋计算; 否则,按拉弯构件进行配筋计算。 首先按单筋方式计算,若超限,程序自动按双筋 再次进行计算。 当拉筋的配筋率小于1%时,按单排配筋考虑;否 则,拉筋按双排配筋考虑,钢筋合力点: aS= Cover+12.5+25(mm)
剪跨比小于 2 但不小于 1.5 的各类结构柱轴压比限值 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 可参考框支柱的数值,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位于 IV 类场地的高层建筑,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场 地特征周期时,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沿柱全高采用符合箍 …… ,柱轴压比限值可提高 0.1;
设计规范要求在软件中的实现 及设计参数的合理确定 李云贵
内容
1、轴压比和边缘构件
2、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设计计算
1. 轴压比和边缘构件
柱的轴压比 剪力墙轴压比 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1.1 柱的轴压比
新抗震规范6.3.7条、高规的6.4.2条和混凝 土规范的11.4.16条,都规定了柱轴压比的限 值。但这几本规范对柱轴压限值的附注说明 并不完全一致。 软件是按包络三本规范所有说明条款情况执 行的。
说明
柱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可不进行地震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 压力设计值; 表内的数值只适用于剪跨比大于 2,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高于C60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柱 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 级为C75~C80时,柱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1 ;
2.6 钢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配筋计算
斜截面承载力最小截面要求
V T ( ) cc c f c bh0 0.8Wt
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柱轴压比限值可 提高0.05;
本附注的第5、6两款之放宽措施也适用于框支柱 ; 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1.2 剪力墙轴压比
新抗震规范6.4.6条、高规的7.2.14条和混凝土规范的 11.7.13条,都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的限值。一、二级 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 设计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不宜超过给定的限值。 在程序具体实现中,把连续的直线墙肢作为一个墙肢, 计算其轴压比,没有考虑L形、T形和十字形剪力墙等复 杂连接情况。
1.3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1)
混凝土规范11.7.14条:
一、二级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的墙肢 ,剪力墙的两端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一、二级剪力墙的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和非抗震设 计的剪力墙墙肢均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2)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3)
2. 构件截面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算
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 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梁正截面配筋计算
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墙正截面配筋计算
钢筋混凝土构件斜截面配筋计算
2.1 材料强度和弹性模量 (1)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与设计值:
f ck 0.88c1c2 f cu,k
f c f ck c f ck 1.4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1)
新抗震规范和新高规对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 定义略有不同,分别定义如下: 新抗震规范6.1.10条规定,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 抗震墙,其第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 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 1/8二 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它结构的抗震墙, 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 1/8和底 部二层高度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