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详解
详解钢筋中约束边缘和构造边缘柱

详解钢筋中约束边缘和构造边缘柱
发布时间:2015-10-29 来源:广联达作者:匿名点击次数3744
分享到:
现在的工程中,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占据了工程的70~80%,在剪力墙结构中又经常会遇到约束边缘柱和构造边缘柱,对于这两种形式的柱子很多用户不清楚有什么区别以及在软件中的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约束边缘柱和构造边缘柱。
一、定义
约束边缘暗柱(YBZ):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柱,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
在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暗柱,有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之分。
详见11G101-1 p71~72
构造边缘暗柱( GBZ ):构造边缘暗柱相对于约束边缘暗柱其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差,只有阴影区没有非阴影区。
详见11G101-1 p73
二、软件中的处理方式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如图所示的约束边缘暗柱,阴影区为内边长为300*300的L型暗柱,非阴影区为200*200的一字型暗柱(L型两边各一个)
方案一:在软件中通常把非阴影区部分定义为暗柱的截面,即把它和暗柱本身当做一个暗柱处理,钢筋是在暗柱的截面编辑器中绘制。
如图:
通过截面编辑中的修改纵筋和箍筋来实现
方案二:新建参数化柱,在参数化图形中,选择对应的形状中最后一种形式,按照图纸将尺寸对应输入,然后在属性中输入相应的钢筋信息。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① 尺寸大小不同。
② 纵筋配筋率要求不同,故表格中对约束边缘构件的纵筋约定间距为100,构造边缘构件为
200,另需注意对复杂高层、框剪结构、筒体结构以及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配筋率的要求有所提高。
③ 箍筋的配箍特征值要求不同,约束边缘构件要求配箍特征值ëv =0.2,故箍筋约定肢距为100;构造边缘构件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一般剪力墙结构无配箍特征值的要求,按不低于构造配置即可,对复杂高层、框剪结构、筒体结构以及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要求配箍特征值ëv=0.1,需按此计算确定构造配筋,因构造边缘构件配箍相对较小,故约定肢距为200。
另需建立对边缘构件中箍筋作用的正确概念,注意它并非由内力计算所得,边缘构件箍筋的作用在于通过箍筋的约束,使边缘构件范围的砼成为约束砼,与普通砼相比,约束砼具有更大的极限压应变,即砼在压碎破坏前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亦即使剪力墙构件具有更高的延性。
故该措施作用在于通过构造加强提高剪力墙在极限状态下的延性,在程序的计算输出中不会提供该项内容。
当同一墙柱平面中既有约束边缘构件又有构造边缘构件时,必须分别用相应的构件配筋表及标准大样。
核心筒约束边缘构件

核心筒约束边缘构件
核心筒约束边缘构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构件。
该构件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可以用于约束核心筒的边缘,并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设计采用了多种工程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学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该构件主要用于电力设备、机械设备、航空航天器、汽车等领域中的大型设备和机械部件中,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核心筒约束边缘构件的设计和制造需要高度的精度和技术水平,以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 1 -。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可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减少浪费。
在本文中,将探讨约束边缘构件范围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的意义在于限制结构构件的移动范围,防止其超出设计要求的范围而产生不稳定或不安全的情况。
通过正确的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可以确保结构在受力情况下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此外,约束边缘构件范围也可以帮助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更好地控制结构的形状和尺寸,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设置梁、柱等构件来约束其他构件的移动范围;二是通过固定支座、锚固件等来限制构件的位移和旋转;三是通过设置约束边界条件来限制构件的变形和位移。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的应用广泛,涉及到建筑、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各个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结构的整体形状和尺寸,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可以有效控制结构的位移和挠度,保证交通安全和运行畅通。
在水利工程中,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水流的流向和速度,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防
洪能力。
总的来说,约束边缘构件范围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以提高工程效率和减少成本。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和施工人员都应该充分重视约束边缘构件范围的设置和应用,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详解钢筋中约束边缘和构造边缘柱

详解钢筋中约束边缘与构造边缘柱
发布时间:2015-10-29 来源:广联达作者:匿名点击次数3744
分享到:
现在得工程中,剪力墙结构得工程占据了工程得70~80%,在剪力墙结构中又经常会遇到约束边缘柱与构造边缘柱,对于这两种形式得柱子很多用户不清楚有什么区别以及在软件中得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约束边缘柱与构造边缘柱。
一、定义
约束边缘暗柱(YBZ):就是指用箍筋约束得柱,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得变形能力。
在剪力墙两端与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暗柱,有阴影区与非阴影区之分。
详见11G101-1 p71~72
构造边缘暗柱( GBZ ):构造边缘暗柱相对于约束边缘暗柱其对混凝土得约束较差,只有阴影区没有非阴影区。
详见11G101-1 p73
二、软件中得处理方式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如图所示得约束边缘暗柱,阴影区为内边长为300*300得L型暗柱,非阴影区为200*200得一字型暗柱(L型两边各一个)
方案一:在软件中通常把非阴影区部分定义为暗柱得截面,即把它与暗柱本身当做一个暗柱处理,钢筋就是在暗柱得截面编辑器中绘制。
如图:
通过截面编辑中得修改纵筋与箍筋来实现
方案二:新建参数化柱,在参数化图形中,选择对应得形状中最后一种形式,按照图纸将尺寸对应输入,然后在属性中输入相应得钢筋信息。
约束性边缘构件相关内容

约束性边缘构件相关内容6.4.5 对于开洞的抗震墙即联肢墙,强震作用下合理的破坏过程应当是连梁首先屈服,然后墙肢的底部钢筋屈服、形成塑性铰。
抗震墙墙肢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除了与纵向配筋有关外,还与截面形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墙两端的约束范围、约束范围内的箍筋配箍特征值有关。
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较小时,即使不设约束边缘构件,抗震墙也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或轴压比大到一定值时,就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墙肢端部成为箍筋约束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受压变形能力。
当轴压比更大时,即使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抗震墙有可能压溃、丧失承担竖向荷载的能力。
因此,2001规范规定了一、二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限值;当墙底截面的轴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底部加强部位墙的两端及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底部加强部位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考虑到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相邻层的抗震墙,其轴压比可能仍较大,将约束边缘构件向上延伸一层;还规定了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的具体构造要求。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 将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扩大至三级抗震墙。
2 约束边缘构件的尺寸及其配箍特征值,根据轴压比的大小确定。
当墙体的水平分布钢筋满足锚固要求且水平分布钢筋之间设置足够的拉筋形成复合箍时,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可计入分布筋,考虑水平筋同时为抗剪受力钢筋,且竖向间距往往大于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间距,需要另增一道封闭箍筋,故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大于0.3倍总配箍特征值。
3 对于底部加强区以上的一般部位,带翼墙时构造边缘构件的总长度改为与矩形端相同,即不小于墙厚和400mm;转角墙在内侧改为不小于200mm。
在加强部位与一般部位的过渡区(可大体取加强部位以上与加强部位的高度相同的--------------- 摘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沿构建。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是指该构件在受力情况下的边缘部分的长度。
LC长度对边缘构件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弯曲应力:当边缘构件受到弯曲载荷时,边缘部分会产生应力集中。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减小应力集中的程度。
2. 疲劳寿命:当边缘构件经历循环载荷时,边缘部分容易出现疲劳开裂。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提高疲劳寿命。
3. 弯曲刚度:边缘构件的边缘部分在弯曲时会发生变形。
LC 长度需要足够长,以保证边缘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
4. 安装和固定:在安装和固定边缘构件时,需要足够的LC长度来确保构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制造边缘构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LC长度。
通常,设计师会根据材料的强度、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寿命要求等因素来确定边缘构件的LC长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边缘构件的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
论边缘约束构件及锚固、搭接的分析

论边缘约束构件及锚固、搭接的分析在设计受力分析计算时,不考虑构造赶紧和分布钢筋受力,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存在绝对不受力的钢筋,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节点内通常有满足构造锚固长度、端部是否弯钩要求;在杆件内通常有满足构造搭接长度、布置起点、端部是否弯钩等要求。
分布钢筋通常为与板中受力钢筋绑扎、直径较小、不考虑其受力的钢筋。
标签:设计受力;锚固长度;搭接;弯钩一、設计受力(1)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要求分别是,剪力墙端部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翼墙和转角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配筋特征值λv按《砼规范》表11.7.18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配筋特征值λv和λv/2的区域。
其体积配筋率为ρv=λv式中λv-配筋特征值,λv/2-拉筋。
特一级剪力墙的配筋特征值在一级的基础上在提高20%。
特一、一(7、8)、二、三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对暗柱、端柱、翼墙和转角墙分别不应小于阴影部分面积1.4%、1.2%、1.0%、1.0%,并与8Φ16、8Φ16、6Φ16、6Φ16、6Φ14比较取大值。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Lc除满足《砼规范》的要求外,当有端柱、翼墙或转角墙时,尚不小于翼墙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家300mm。
(2)构造边缘构件要求剪力墙端部设置的构件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要符合《砼规范》和《高规》,在《高规》中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调整如下: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在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分别按0.012Ac、0.011Ac、0.009Ac、0.007Ac、0.006Ac控制,并对应6Φ16、6Φ16、6Φ14、6Φ12、4Φ12比较取大值;非底部加强区的构造边缘构件,在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三、四级分别按0.012Ac、0.011Ac、0.009Ac、0.007Ac、0.006Ac、0.005Ac 控制,并对应6Φ14、6Φ14、6Φ12、4Φ12、4Φ12比较取大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
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
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二级不宜超过。
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
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和%。
注: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
2 `Ι_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不应小于表内数值、和45 0MM三最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
3 `Λ_V`为约束边缘木构件的配箍特征值,计算配箍率时,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应按`360N//MM^2`计算;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级不宜大于150MM;
4 HW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的要求。
注:1 `A_C`为计算边缘构件纵向构造钢筋的暗柱面积,即图抗震墙截面的阴影部分;
2 对其他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2且墙厚不小于200MM的连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
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