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边缘构件解析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

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一、剪力墙的构造剪力墙是一种能够承受水平力的结构墙,通常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墙体的刚性来抵抗侧向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剪力墙一般呈竖向布置,通常位于建筑物的纵向和横向主要结构体系的中部位置,如外立面墙体、内隔墙等。
剪力墙的构造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墙体的宽度和高度:墙体宽度一般取决于墙体本身的受力状况,墙体高度则需要满足建筑物的高度要求和抗倾覆稳定性要求。
2.墙体的开洞:在剪力墙上通常需要开设门窗等洞口,这需要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配筋和加强措施。
3. 砂浆缝:在剪力墙的砌筑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砂浆缝宽度,一般为10mm-15mm,以保证砂浆充实度和有效的传力面积。
4.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最不利的位置,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性和稳定性。
二、约束边缘构件的计算约束边缘构件是指在剪力墙的两侧或四周设置的构件,它们的作用是对剪力墙施加约束,防止其侧移和破坏。
约束边缘构件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构件、钢构构件或预制构件等,其计算一般包括约束墙的长度、截面尺寸和加强措施等。
约束边缘构件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约束边缘构件的位置和布置方式:一般约束边缘构件与剪力墙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螺栓连接或预埋连接等方式。
2.根据设计荷载和约束边缘构件的位置,计算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和截面尺寸:根据结构设计原则和抗震设计规范,计算约束边缘构件的弯矩和剪力,并选择适当的截面形式和尺寸。
3.设计约束边缘构件的加强措施:根据约束边缘构件的受力特点,需要设计相应的加强措施,如加设剪刀撑、加宽截面、配置纵向和横向加固钢筋等。
4.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进行约束边缘构件的详细计算和设计:包括截面尺寸的验证、构建图纸绘制等。
总之,剪力墙构造和约束边缘构件计算是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们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结构整体稳定性。
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荷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约束边缘构件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
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举报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的判断方法

1.约束边缘构件的分类
约束边缘构件仅用于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墙肢(其中一级抗震分为9度烈度区及7、8度烈度区)。
按照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暗柱、端柱、翼柱、角柱。
也就是说约束边缘构件只会出现在剪力墙的端头及拐角处。
以万科城如园B地块为例:
约束边缘构件的所出现的位置如截图橙色圆圈所示,圆圈编号可与竖向构件图编号对应。
2.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如何确定
由于陕西省的抗震烈度仅为7、8度,按照抗震规范要求高层剪力墙
结构需要做1级抗震。
因此约束边缘构件的最大尺寸为0.2hw,最小为450,hw为剪力墙的长度。
剪力墙的长度规范要求最长不允许超过8米,一般项目剪力墙长度小于等于5米,即约束边缘构件的最长不超过1米。
结论:
1.约束边缘构件出现的位置仅为剪力墙端部,管综时需要避开这些部位,如图所示:
2.一般情况下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lc最大为0.2hw最小为450。
(单位毫米)
(例如:3、4号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为剪力墙的长度4500*0.2=900)
3.特例:约束边缘翼柱的竖向长度为:4*hf+hw。
例如2号约束边缘翼柱,4*250(竖向墙厚)+250(横向墙厚)=1250。
在剪力墙中,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怎么区分

在剪力墙中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怎么区分03G101图集把暗柱和端柱统称为“边缘构件”,又把它分为两大类:构造边缘构件和约束边缘构件,那么如何区分呢?1、从编号上看,构造边缘构件在编号时以字母G打头,如GAZ、GDZ、GYZ、GJZ等,约束边缘构件以Y打头,如YAZ、YDZ、YYZ、YJZ等。
2、从图集上体会,第49.50页可以看出,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要“强”一些,主要体现在抗震作用上。
所以,约束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高(如一级)的建筑,构造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
3、从03G101图集中的配筋情况也可以看出构造边缘构件(如端柱)仅在矩形柱范围内布置纵筋和箍筋,类似于框架柱,当然也不能说构造边缘端柱一定没有翼缘。
约束边缘构件除端部或角部有一个阴影部分外,在阴影部分和墙身之间还有一个“虚线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加密拉筋或同时加密竖向分布筋。
4、03G101图集引用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参考该规范加深理解。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
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
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lc长度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是指该构件在受力情况下的边缘部分的长度。
LC长度对边缘构件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约束边缘构件的 LC长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弯曲应力:当边缘构件受到弯曲载荷时,边缘部分会产生应力集中。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减小应力集中的程度。
2. 疲劳寿命:当边缘构件经历循环载荷时,边缘部分容易出现疲劳开裂。
LC长度需要足够长,以提高疲劳寿命。
3. 弯曲刚度:边缘构件的边缘部分在弯曲时会发生变形。
LC 长度需要足够长,以保证边缘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
4. 安装和固定:在安装和固定边缘构件时,需要足够的LC长度来确保构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制造边缘构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LC长度。
通常,设计师会根据材料的强度、应力集中系数和疲劳寿命要求等因素来确定边缘构件的LC长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边缘构件的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的区别① 尺寸大小不同。
② 纵筋配筋率要求不同,故表格中对约束边缘构件的纵筋约定间距为100,构造边缘构件为
200,另需注意对复杂高层、框剪结构、筒体结构以及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配筋率的要求有所提高。
③ 箍筋的配箍特征值要求不同,约束边缘构件要求配箍特征值ëv =0.2,故箍筋约定肢距为100;构造边缘构件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一般剪力墙结构无配箍特征值的要求,按不低于构造配置即可,对复杂高层、框剪结构、筒体结构以及B级高度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要求配箍特征值ëv=0.1,需按此计算确定构造配筋,因构造边缘构件配箍相对较小,故约定肢距为200。
另需建立对边缘构件中箍筋作用的正确概念,注意它并非由内力计算所得,边缘构件箍筋的作用在于通过箍筋的约束,使边缘构件范围的砼成为约束砼,与普通砼相比,约束砼具有更大的极限压应变,即砼在压碎破坏前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亦即使剪力墙构件具有更高的延性。
故该措施作用在于通过构造加强提高剪力墙在极限状态下的延性,在程序的计算输出中不会提供该项内容。
当同一墙柱平面中既有约束边缘构件又有构造边缘构件时,必须分别用相应的构件配筋表及标准大样。
(整理)约束边缘构件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
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举报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件解析

常见边缘暗柱详解1、平法中的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高抗震等级时采用约束边缘构件,低抗震等级时采用构造边缘构件。
因此我们常见的图纸楼层表中会用括号扩起注明(约束区)。
而楼层高出位置一般是构造边缘。
由于构造边缘简单,无毒无危害,在这大致讲一下约束边缘。
2、软件中的处理。
约束边缘构件根据设计单位,有不同的风格。
如下:案例一:这种设计可以看到分为阴影区和非阴影区。
一般会在说明中作如下说明:λv/2区域为阴影区,详见柱大样详图。
边缘构件和框架柱内的拉筋植筋及间距同相应箍筋植筋及间距………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阴影区该怎么样怎么样,做成普通暗柱。
非阴影的λv/2区域纵筋同剪力墙钢筋,而拉筋是同柱(暗柱)的箍筋规格。
那么在广联达中就存在两种画法:第一种方法:1、暗柱如图绘制轮廓,剪力墙照常布置,不同的拉筋输入在其他钢筋中。
但此种方法有个弊端,就是剪力墙本身在λv/2区域的拉筋不会扣除,这部分的拉筋会重复计算。
第二种方法:(如下绘制轮廓)将λv/2区域画入暗柱,单独设置此部分的拉筋及纵筋规格。
这样的话,由于暗柱和剪力墙重合部分是全部扣除剪力墙的,拉筋不会重复计算。
弊端是由于λv/2区域的拉筋间距是独立的,精确布置边筋不好设置(GGJ2013有所改善)综合来看的话,方法二是目前比较稳妥的。
第二种约束边缘设计这种设计是最让人抓狂的,也就是墙身水平筋形成封闭箍筋。
并于暗柱自身箍筋一起构成完整短肢剪力墙后。
再与附加钢筋隔一布一进行绘制。
具体可以参照右边的图。
那这种的话,因为懒,我就不截图了,只写下来。
大家凭空想想。
首先可以参考,附加箍筋和自身箍筋的规格。
如果规格一样。
如上图,那么间距缩小一倍处理。
那么就是个人性化的设计。
省事非常多。
第二种是两边箍筋规格不一样。
那么观察上图,右边附加箍筋区域一般是由完整暗柱箍筋构成的。
那么就以附加箍筋作为暗柱的钢筋定义暗柱。
剪力墙钢筋照常绘制,默认来说端部是封边15d,转角是外侧连续通过,内侧弯折15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边缘暗柱详解
1、平法中的边缘构件
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高抗震等级时采用约束边缘构件,低抗震等级时采用构造边缘构件。
因此我们常见的图纸楼层表中会用括号扩起注明(约束区)。
而楼层高出位置一般是构造边缘。
由于构造边缘简单,无毒无危害,在这大致讲一下约束边缘。
2、软件中的处理。
约束边缘构件根据设计单位,有不同的风格。
如下:
案例一:
这种设计可以看到分为阴影区和非阴影区。
一般会在说明中作如下说明:
λv/2区域为阴影区,详见柱大样详图。
边缘构件和框架柱内的拉筋植筋及间距同相应箍筋植筋及间距………
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阴影区该怎么样怎么样,做成普通暗柱。
非阴影的λv/2区域纵筋同剪力墙钢筋,而拉筋是同柱(暗柱)的箍筋规格。
那么在广联达中就存在两种画法:
第一种方法:
1、暗柱如图绘制轮廓,剪力墙照常布置,不同的拉筋输入在其他钢筋中。
但此种方法有个弊端,就是剪力墙本身在λv/2区域的拉筋不会扣除,这部分的拉筋会重复计算。
第二种方法:(如下绘制轮廓)
将λv/2区域画入暗柱,单独设置此部分的拉筋及纵筋规格。
这样的话,由于暗柱和剪力墙重合部分是全部扣除剪力墙的,拉筋不会重复计算。
弊端是由于λv/2区域的拉筋间距是独立的,精确布置边筋不好设置(GGJ2013有所改善)
综合来看的话,方法二是目前比较稳妥的。
第二种约束边缘设计
这种设计是最让人抓狂的,也就是墙身水平筋形成封闭箍筋。
并于暗柱自身箍筋一起构成完整短肢剪力墙后。
再与附加钢筋隔一布一进行绘制。
具体可以参照右边的图。
那这种的话,因为懒,我就不截图了,只写下来。
大家凭空想想。
首先可以参考,附加箍筋和自身箍筋的规格。
如果规格一样。
如上图,那么间距缩小一倍处理。
那么就是个人性化的设计。
省事非常多。
第二种是两边箍筋规格不一样。
那么观察上图,右边附加箍筋区域一般是由完整暗柱箍筋构成的。
那么就以附加箍筋作为暗柱的钢筋定义暗柱。
剪力墙钢筋照常绘制,默认来说端部是封边15d,转角是外侧连续通过,内侧弯折15d。
把节点改为墙后减两个保护层的宽度即为封闭。
(当然也是因为懒,我一般也不改,出入不大)。
那么只剩下左侧图的水平方向的大箍筋和拉筋没有处理,输入到其他钢筋处理。
我曾经天方夜谭的教人在编辑钢筋中复制一份出来,然后改直径。
现在想想真是折磨人的一种做法,在此忏悔。
其他钢筋无论是对量还是干嘛的都要方便很多,很强大。
以上,结束了。
By 喻工
2014.04.29
希望大家在群里多交流,空闲了问题统一做整理做成这样的文档。
当然,空闲的时候不多。
O(∩_∩)o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