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高考押题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原卷版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山东卷)语文02附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押题卷(2)【山东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江南古城街上的地面是(水淋淋/湿漉漉)的。
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泡/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①。
古老的护城河,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鳞鳞的壮阔。
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徘徊),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剌史,曾写诗赞美这里的葱茏和繁盛。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城外沃野和市内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养的。
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②。
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待人接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A.斑驳波光鳞鳞承载(zài)B.疾驰沧海烟云叠摞(lěi)C.胜迹待人接物横亘(gèng)D.葱茏舞榭歌台商贾(g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波光鳞鳞”应为“波光粼粼”,波光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B项“叠摞(lěi)”应为“叠摞(luò)”;C项“横亘(gèng)”应为“横亘(gèn)”。
专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高考押题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解析版

高考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祭父贾平凹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
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
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
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
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
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
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
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
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
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
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
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
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
专题16 期中考试押题卷-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划重点(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6 期中考试押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
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
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
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
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
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高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高考模拟卷高三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语文押题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
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
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
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
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
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
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
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
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
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新课标Ⅱ卷)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

2016 年高考押题卷( 1)【新课标 II卷】语文试题注意事:1.本卷分第I 卷()和第II卷(表达)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卡上。
2.作答,将答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束后,将本卷和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甲必考一、代文(9 分,每小 3 分)下面的文字,达成1~3。
面奇妙曹文《城》最我欣的是它的奇妙精神。
写小的能把人察到了结不可以找到适合言辞表达的奇妙情、奇妙感情、奇妙关系⋯⋯全部奇妙之写出来,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家的感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必定份上,是写不出全部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位小家已入很高的小境地了。
一个家的本不在于他生活的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轻微信号。
中国今世小家的单薄之,就正在于他感的粗拙,而缺乏微的感。
他忙于大事件、大波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仿佛平时的生活状和生计状,注意不到那些仿佛没有声响没有运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上,常常正是些微之藏着大主、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计方式。
写奇妙的意很著。
《城》的不是什么重要材,也无重的史感。
它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些人与事,写奇妙的意一刻不愿废弛,住那些最简单在一般小家眼中滑脱掉的奇妙之。
他要的就是些——“ 些”之中有魂儿。
文不叫“方先生”而改叫“ ” 一化,他捕获住了。
褚慎明了牛奶,深在女士眼前的粗手笨脚而懊自己,方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起来,因他牛奶件事被方的呕吐冲掉了。
方得悉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得自己的欺减罪名⋯⋯全部全部,都被捕获住了。
而些地方,确是最有神的地方。
《城》有数百个比句,些比句出色。
先生附庸雅,喜在中国里无的英文字,“ 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金牙不点,尚可使用,只能似牙里嵌的肉屑,表示菜吃得好,其余全无用”。
形容天黑的程度,像在“墨水瓶里赶路”⋯⋯夸张地一句,《城》的一半生命系于几百个比句上,若将几百个比句一撤精光,《城》便会在刻相形见拙。
于《城》的一种修辞,许多人已注意到,也对其做过剖析,指出了它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嘲讽性等成效。
2016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02(新课标Ⅱ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高考押题卷(2)【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B(3分)2【答案】A(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A项歪曲文意,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皮影戏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传承危机,并没谈及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皮影演出市场已逐渐消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D(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
D项张冠李戴,提出两点做法的是路宝刚,而不是作者。
本文是作者访问路宝刚后所写下的文章,文中有大量的引文,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答案】B(3分)【解析】试题分析:断句方法较多,主要采用“通文意”一法,只有理解了上下文的意思,再借助断句其他的一些方法,才能准确断句。
此句正确断句为“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
’”大概意思为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
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考生断句时要抓住句中的“患”和“曰”字,“患”字作名词讲,是“忧患”“灾难”“疾病”的意思,不能作“至”的宾语,只能作后面句子的谓语“担忧”。
“曰”字是对话标志,其后断开,正确答案应该为B 项。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C(3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姻”,古代指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在高中课本《鸿门宴》里面有所涉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祭父贾平凹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
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
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
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
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
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
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
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
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
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
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
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
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
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
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
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
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
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
还有你两个妹妹……”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
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
B.第一段中父亲对母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
C.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
D.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但也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
E.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
2.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
4.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高窟的挣扎K]X。
X来源[学。
科。
Z。
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
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
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动,马上想说的是:《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
进了城,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乍一看,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
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
游客。
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400 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
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
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
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各地“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
最早是北魏太武帝: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
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
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
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11到了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17画放在窟中近千年。
17 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来源[学+科第三重磨难是“不懂”。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
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
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
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
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
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
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
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