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细胞瘤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影像表现-脑室外神经细胞瘤
• 发生部位广泛,大/小脑半球及鞍区较多见。 • 鞍区的EVN:多为实性,呈等密度、等/稍长T1,等/稍
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可有钙化,囊变、坏死、出血 少见,瘤周无水肿,强化程度高于脑室内脉络丛组织。 • 大/小脑半球的EVN:额叶多见,多为囊实性,可有钙化, 多无瘤周水肿,实性结节多位于皮层,呈不均匀轻-重度 强化,囊腔内有可强化的纤维分隔,囊壁多有强化。
间被神经毡背景分隔。
影像表现-中枢神经细胞瘤
• 形态常不规则,一般有分叶,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 一般不侵犯两侧脑实质。 • 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脑积水。 • 囊变、坏死、钙化较多见。 • 囊变区网状分隔:“蜂窝状”改变。 • 肿瘤边缘与脑室壁间:“绳索状”改变。 • 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 弥散受限。
较高的侵袭性,复发率约 36%。 • 多数术后结合放疗预后良好,少数可沿脑脊液播散。 • 多见于中青年人,20岁-40岁占69%,性别差异不明显。 •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
病理
• 肿瘤由形态一致伴神经元分化的圆形细胞组成。 • 典型结构为小而成熟的肿瘤细胞,呈单一片状排列,其
中枢神经细胞瘤和瘤(CNC):发病率约0.25%~0.5%,通常位于侧脑室内前 2/3 处 近孟氏孔区,常见附着于透明隔,罕见发生于第三脑室。
•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发病率约为0. 13%,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外。 • CNC和EVN组织学分级均为WHO II级,但CNC的预后较好,EVN具有相对
谢谢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脉 和 椎 动 脉 狭 窄 程 度 为 2 一 9 % , 颈 5 O 但
D A 检 查 显 示 血 管 完 全 正 常 。M R 对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S A 塞 的 敏 感 性 为 8 . , 7 5 准确 率 7 . , 阳性 率 1. , O8 假 2 5 高 估 率 3 . ; D A 的 一 致 率 k为 : 度 狭 窄 ( ~ 2 ) 33 与 S 轻 0 9 显 示 良( 7 1 ) 中度 狭 窄 ( 0 ~ 6 %) 示 良 (0 ) 重 度 5 . ; 3 9 显 5 ; 狭 窄 ( 0 ~ 9 % ) 示 良 ( 6 7 ) 闭 塞 ( 0 ) 示 好 7% 9 显 6 . ; 10 显 ( 14 ) P S 0 0软 件 包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示 : 7 . 。S S 1. 显 7 一 3, 3 P=0 0 1 0 0 , . 0 < . 5 MRA 与 D A 在 评 价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S 闭塞 疾 病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2 颅 内动 脉 狭 窄和 闭塞 的 评 价 . DS 显 示 :4例 前 循 环 A 1
2 1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塞 的评 价 .
例颅外颈动脉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变者为 1 共 7处 双 0例 ( 1例 Mo a y 病 , 类 Mo a y 病 ) 6例 颅 外 椎 动 脉 病 变 , ymo a 4例 ymo a ; 共 8处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2 。MR 显 示 :8例 颅 外 颈 动 脉 双 例 A 1 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为 1 例 ( 例 Mo a y 病 , 共 9处 双 1 2 ymo a
内 动脉 狭 窄 和闭 塞 的高 估 率 为 5 。 1 MR 提 示 为 大脑 O 例 A
D A 检 查 显 示 血 管 完 全 正 常 。M R 对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S A 塞 的 敏 感 性 为 8 . , 7 5 准确 率 7 . , 阳性 率 1. , O8 假 2 5 高 估 率 3 . ; D A 的 一 致 率 k为 : 度 狭 窄 ( ~ 2 ) 33 与 S 轻 0 9 显 示 良( 7 1 ) 中度 狭 窄 ( 0 ~ 6 %) 示 良 (0 ) 重 度 5 . ; 3 9 显 5 ; 狭 窄 ( 0 ~ 9 % ) 示 良 ( 6 7 ) 闭 塞 ( 0 ) 示 好 7% 9 显 6 . ; 10 显 ( 14 ) P S 0 0软 件 包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示 : 7 . 。S S 1. 显 7 一 3, 3 P=0 0 1 0 0 , . 0 < . 5 MRA 与 D A 在 评 价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S 闭塞 疾 病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2 颅 内动 脉 狭 窄和 闭塞 的 评 价 . DS 显 示 :4例 前 循 环 A 1
2 1 颅 外 动 脉 狭 窄 和 闭 塞 的评 价 .
例颅外颈动脉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变者为 1 共 7处 双 0例 ( 1例 Mo a y 病 , 类 Mo a y 病 ) 6例 颅 外 椎 动 脉 病 变 , ymo a 4例 ymo a ; 共 8处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2 。MR 显 示 :8例 颅 外 颈 动 脉 双 例 A 1 病变 , 2 病 变 , 侧 病 变 者 为 1 例 ( 例 Mo a y 病 , 共 9处 双 1 2 ymo a
内 动脉 狭 窄 和闭 塞 的高 估 率 为 5 。 1 MR 提 示 为 大脑 O 例 A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

t r u rf c sa d t e o h r7 3 . ) rs n i g amu i c lfr u o 2 e in .3 a y t mo o u n h t e ( 0 4 p e e t h f a o m p t 5 ls s 9 n o o o 1 1s n c t da u r tn o i r i ,t eo h rt t n r tn o il r i.Th s f4 e i sl ae ts p a e tra b an h t e woa fae t r an o o l i ab emo t
te t in s,s s t m p o e M RIdig o t c u a y o o a o i r v a n s i a c r c fPCNSL. M a il nd M eho Th c _  ̄ras a t ds e
MRIa d p t o o ia f dn s i 3 p t n s wi o f me C L we e r to p c iey n ah lgc l i ig n 2 a i t t c n i d P NS r e r s e t l n e h r v
淋 巴瘤 , 下肿 瘤 细 胞 弥 漫 分 布 , 细 胞 大 小 较 一 致 , 质 少 , 镜 瘤 胞 核大 , 色 质 颗 粒 粗 ,5 染 1
作 者单 位
1 61 04I 0
例 (5 2 ) 6 . 可见 瘤 细 胞 围绕 血 管 呈 袖 套 样 浸 润 , 有 病 例 均 未 见 出 血 、 死 , 化 。 所 坏 钙 结论 :C S P N L的 病 理 学 基 础 决 定 其 MR 表 现 具 有 一 定 特 征 性 , 型 的 病 例 , 规 I 典 常 MR 多可 作 出正 确 的 诊 断 , 诊 有 赖 于 病 理 。 I 确
te t in s,s s t m p o e M RIdig o t c u a y o o a o i r v a n s i a c r c fPCNSL. M a il nd M eho Th c _  ̄ras a t ds e
MRIa d p t o o ia f dn s i 3 p t n s wi o f me C L we e r to p c iey n ah lgc l i ig n 2 a i t t c n i d P NS r e r s e t l n e h r v
淋 巴瘤 , 下肿 瘤 细 胞 弥 漫 分 布 , 细 胞 大 小 较 一 致 , 质 少 , 镜 瘤 胞 核大 , 色 质 颗 粒 粗 ,5 染 1
作 者单 位
1 61 04I 0
例 (5 2 ) 6 . 可见 瘤 细 胞 围绕 血 管 呈 袖 套 样 浸 润 , 有 病 例 均 未 见 出 血 、 死 , 化 。 所 坏 钙 结论 :C S P N L的 病 理 学 基 础 决 定 其 MR 表 现 具 有 一 定 特 征 性 , 型 的 病 例 , 规 I 典 常 MR 多可 作 出正 确 的 诊 断 , 诊 有 赖 于 病 理 。 I 确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WHO分类及影像学诊断(三)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medulloblastoma, based on 651 cases.
• 临床及神经影像
– 患者常出现共济失调、步态紊乱。由于脑脊液循 环受阻,出现高颅压症状,包括嗜睡、头痛和晨 起呕吐 – 在CT 和MRI 上,髓母细胞瘤为高密度信号影,增 强后均匀强化。约l/3 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影 像学上表现为软脑膜或脑室壁上出现点状高密度 /信号影
• 特点
– 相当于WHOⅣ级。是颅内罕见肿瘤,占松果体肿瘤的 45%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pineoblastoma based on 93 cases.
• 神经影像
• 肿瘤在CT 上呈大的分叶状,边界不清,密度均匀, 增强后可强化,少见钙化。MRI TlW上呈低信号或 等信号,可有不均匀增强
• 定义
– 发生于大脑或幕上的胚胎性肿瘤,由未分化的或分化 差的神经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具有向神经元、星 形细胞、室管膜细胞、肌肉或黑色素细胞方向分化的 能力
• 特点
– 相当于WH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位于幕上大脑和鞍上。松果体区的 PNET 为松果体母细胞瘤。发病年龄4 周~20 岁,平均 年龄5.5 岁,男女之比为2:1
On T1-weighted MRI, pineoblastoma shows homogene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A Large, haemorrhagic pineoblastoma.B Highly cellular pineoblastoma showing undifferentiated small cell histology.
Medulloblastoma of the cerebellar vermis compressing the brain stem.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T1WI
增强
.
增强
毛 细 胞 型 星 形 细 胞 瘤
.
脑干星形细胞瘤
T1WI
T2WI
.
增强
T1WI
同前病例
增强
增强
.
T1WI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2WI
.
T1WI
同前病例
增强
增强
.
肿瘤的40%~50%。 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是神经上皮源性肿瘤中最常见者。 占颅内肿瘤的17%,神经上皮源性肿
瘤的40%。 男多于女,两者比率为1.89∶1。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一)临床与病理 分类:传统的柯氏分类法分为Ⅰ~Ⅳ级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分化不良者: A.弥漫浸润性生长。 B.形态不规整,与脑实质分界不清。 C.易出血、坏死,半数以上有囊变。 D.肿瘤血管形成不良。 E.血脑屏障不完整。
.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发生于小脑者: A.多位于小脑半球,亦可位于蚓部。 B.多为囊实性。
中枢神经系统常 见
肿瘤的MRI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钱银锋
.
.
.
.
.
.
.
.
.
.
.
.
.
.
.
.
.
.
.
.
.
颅内肿瘤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血管造影可定位诊断,目前少用。 CT,绝大多数可定位、定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这本书的精彩摘录展现了作者对中枢神经系 统影像学诊断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这些摘录不仅涵盖了CT和MRI两种影像 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还重点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来评估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CT和MRI图像对各种中枢神 经系统括了脊髓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展望部分,编者讨论了CT和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包括新的成像技术、图像解析方法和疾病的早期诊断等。
摘录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 他检查结果。例如,在诊断脑炎时,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发热、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以及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同样,在诊断颅 内占位性病变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最 合适的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
摘录五: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鉴别诊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病变种类繁多,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 要对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例如,在鉴别 诊断脑炎和脑梗死时,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并根据患 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最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鉴别诊断。作者通过介绍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让我了解了如何通过CT和MRI的图像来鉴别不同的疾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 常宝贵的学习经验,因为我终于能够理解以前觉得难以捉摸的诊断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思考。它 不仅增加了我对医学影像学的理解,也提升了我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认 知。这本书的阅读经历无疑是我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强烈推 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医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在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方面技能的人。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
1、CT平扫
多为均匀的低密度
均匀的等密度
囊实混杂密度
高密度 钙化率42.8%
CT表现
2、增强表现
多数病灶强化 囊壁和实质强化
3、鞍上池闭塞
4、第三脑室受压
颅咽管瘤CT平扫和增强
MRI表现 T1WI T2WI 信号依据 肿瘤内容 物不同而 异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鉴别诊断 1、垂体瘤
病理学 肿瘤边界清楚,具有纤维 包膜。多数为单或多房囊性, 少数为实质性或囊实混合性。 囊内容物混杂。实质部分和 包膜钙化率较高。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
2、内分泌紊乱 3、视力障碍
X线平片表现
1、鞍区钙化 儿童80-90% 成人30% 2、蝶鞍改变
肿瘤侵入蝶骨、后床突,鞍背和鞍底破坏, 并有骨增生、硬化
1、脑膜瘤 2、胆脂瘤 3、三叉神经瘤 4、基地动脉系动脉瘤
听神经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
胆脂瘤
颅咽管瘤影像 学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 2.81-6.16%,男性多于女 性,20岁以下占半数。 颅咽管瘤的发生目前没 有统一的观点。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脑内转移瘤-MRI表现
T1WI 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强后,肿瘤强化,显 示病灶更多
脑内转移瘤-MRI表现
脑内转移瘤-MRI表现
脑内转移瘤-MRI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6、蝶骨嵴脑膜瘤 蝶骨嵴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蝶骨 嵴内1/3处脑膜瘤常附着于蝶鞍前床 突,又称鞍旁脑膜瘤,可伸入眶上裂 侵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中、外 1/3处脑膜瘤,主要向后发展伸入中颅 凹。多数蝶骨嵴脑膜瘤伴蝶骨嵴骨质 增生。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5)、静脉窦 阻塞。肿瘤起源 于静脉窦旁时, 可侵及静脉窦, 引起阻塞。表现 为静脉窦狭窄, 增强不强化或 充盈缺损。
脑膜瘤-CT表现
6、增强扫描: 肿瘤明显强化 无血脑屏障。 少数轻度强化 平扫越近等密 度,增强后强 化越明显。
脑膜瘤-CT表现
7、恶性脑膜瘤的CT表现: (1)、肿瘤周围明显水肿而本身无钙 化或轻微钙化; (2)、肿瘤内明显囊变; (3)、增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 (4)、肿瘤边缘不规则毛糙,边界不清 (5)、肿瘤呈蕈伞状附着于颅骨; (6)、增强提示肿瘤有较大深静脉引流
听神经瘤影像 学诊断
听神经瘤影像学诊断
听神经瘤为颅内最常见的神经性肿
瘤,占小脑桥脑肿瘤的80%。绝大多 数为神经鞘瘤,少数为神经纤维瘤,
肿瘤好发于听神经的前庭神经,开始
位于内听道,后长入桥小脑池。少数
累及双侧听神经。
听神经瘤-病理
多数听神经瘤发生于听神经的远侧 段,少数发生于近侧段。 多为单发性,少数为双侧。 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的包 膜,表面光滑,也可呈结节状。 肿瘤大小不等,数毫米至数厘米。 常囊变。肿瘤在内听道生长,可侵 蚀骨质致内听道扩大。
脑白质塌陷征
脑膜瘤-CT表现
(2)、广基
与硬膜相连;
肿瘤与硬膜 相连处常为
钝角。
脑膜瘤-CT表现
(3)、骨质增 生肿瘤附着处
颅骨骨质增生、
硬化,发生率
23~44%。
脑 膜 瘤
前 例 之 骨 质 增 生
脑膜瘤-CT表现
(4)、邻近 脑池、脑沟 变化。肿瘤
所在处的池
沟填塞,邻
近的扩大。
脑膜瘤-CT表现
X线平片表现
1、无异常改变 2、骨质破坏 3、肿瘤钙化,3-18% 4、脑血管压迹迂曲扩张 5、颅内高压 70% 6、颅内钙斑移位
X线平片表现
1、骨质增生 20-30% 内板增厚 外板增生 骨板弥漫增生 结节状增生 弥漫性致密 硬化
脑血管造影表现
1、动脉期显示肿瘤的 供血动脉 2、中心型的肿瘤血管 3、肿瘤循环慢于脑循环 4、包绕状血管移位
圆形,边界
清楚。
脑膜瘤-CT表现
4、肿瘤周围低 密度,占61%。
原因:脑组织 水肿、软化灶、 蛛网膜下腔扩 大、包绕肿瘤的 囊肿和脱髓鞘。
脑膜瘤-CT表现
5、提示肿瘤位于脑外的征象: (1):脑白质塌陷征Buckling 脑膜瘤生长于颅骨内板之下, 并嵌入脑灰质,使脑灰质下方呈指 状突出的脑白质受压而变平,同时 受压的脑白质与颅骨内板之间的距 离也加大。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新 武 松 打 虎
脑膜瘤的MRI表现
多数脑膜瘤的信号 与脑灰质相似。在 T1WI上,多数表现 为等信号,少数表 现为低信号;T2WI 上,肿瘤可表现为 高、等或低信号。
脑膜瘤的MRI表现
注射Gd-DTPA造 影剂后,绝大部 分脑膜瘤出现强 化,其强化程度 明显高于正常脑 组织,T1弛豫时 间平均缩短10- 40%。
X线平片表现
1、岩锥内耳道改变 80%
内耳道上壁骨质吸收 内耳道扩大 内耳道扩大变短 岩锥骨质破坏/内耳道破坏
2、蝶鞍改变
1、平扫:多数
听神经瘤-CT表现
为均匀的等密度
或稍低密度。少
数为均匀的低密
度或稍高密度, 部分为混杂密度
听神经瘤-CT表现
2、肿瘤常
发生坏死、 囊变,也
可有出血,
钙化罕见。
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丁云贵
脑膜瘤 影像学诊断
Imaging diagnosis of meningioma
脑膜瘤meningioma
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15~18%,其中
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脑膜瘤 很少见。
脑膜瘤-病理
• 起源于脑膜细胞,最好发于脑表 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 • 幕上85%,幕下15%。其中大脑 凸面和矢状窦旁处最多见,占47 %;次为蝶骨嵴13%,嗅沟及前 颅凹底7%,鞍结节6%,小脑桥 脑角7%,其它共占20%。
脑膜瘤-病理
• 球形或分叶,质硬,血供丰富,来 源于脑膜动脉或脑内动脉。 • 包膜完整,分界清楚。 • 少数脑膜瘤呈扁平状或盘状,质软, 呈薄层沿脑表面蔓延,范围 • 较广,常侵入颅骨甚至颅外组织。
脑膜瘤-病理
• 组织学分类较复杂,常用的分类: 合胞体型:钙化少见,水肿较明显; 过度型、纤维母细胞型:钙化常见; 血管母细胞型:钙化少见水肿明显; 恶性型:生长快,具明显的侵袭性。 • 多见于中年人。起病慢,初期症状不 明显。
脑内转移瘤-CT表现
脑内转移瘤-CT表现
4、多数肿瘤周围水肿明显,呈指状 5、增强后,肿瘤的实质部分大多明 显强化。可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 化。 6、脑膜转移时显示为脑池、脑沟和 其它邻近脑回呈不规则的强化。脑室 室管膜下转移时表现为沿室管膜的带 状强化。
脑内转移瘤-CT表现
脑内转移瘤-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7、天幕脑膜瘤 可起源于近天幕缘处或横窦和窦汇 区。前者肿瘤沿天幕缘向天幕上、下 两侧生长,天幕处形成切迹,一般无 骨质改变。后者仅向幕上或幕下生长, 可类似大脑或小脑凸面脑膜瘤,可伴 局部骨质增生;有时可引起横窦或窦 汇内血栓形成。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4、前颅凹底脑膜瘤 多起源于嗅沟,少数起源于眶顶
部。圆形或卵园形块影,广基与前
颅凹底相连,多为两侧发展。肿瘤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冠状面扫描
可见肿瘤附着处蝶骨增厚、毛糙。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5、鞍上脑膜瘤 常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可发展到 鞍上。平扫为鞍上池内一圆形块影, 稍高密度,常有钙化,增强多为均一 强化。肿瘤增大,可侵及周围结构。 不伴脑组织水肿,常见鞍结节及附近 区域的颅骨增生。
2、上矢状窦旁脑膜瘤 以上矢状窦中段多见。上矢状窦 旁对较轻;肿瘤附着处 骨质增生明显,肿瘤增大时,可压 迫、侵蚀和阻塞矢状窦,继发脑积 水。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3、大脑镰旁脑膜瘤 位置较窦旁脑膜瘤低,可发生于 大脑镰的一侧或两侧,以两侧发展居 多。肿瘤以广基与大脑镰相连,常有 明显脑组织水肿。一般无骨质改变。 镰旁和窦旁脑膜瘤的区别,临床意义 较大。
脑膜瘤的MRI表现
MRI也可清楚 显示脑膜瘤的 脑外占位征象
脑膜尾征
脑室内脑膜瘤
脑膜瘤-2
脑膜瘤-2
脑膜瘤-3
脑膜瘤-3
脑膜瘤-3
脑膜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1、大脑凸面脑膜瘤与胶质瘤、转移瘤 和淋巴瘤鉴别 2、鞍上脑膜瘤与垂体瘤鉴别 3、小脑桥脑角脑膜瘤与听神经瘤鉴别 4、侧脑室内的脑膜瘤与脉络膜丛乳头 状瘤鉴别 5、近颅底的脑膜瘤:MRI诊断意义更 大。
8、后颅凹脑膜瘤 可见于桥小脑角、斜坡、小脑凸面 和枕大孔区。以桥小脑角最多见,表 现为高密度肿块,可见钙化;增强多 为均匀强化,少见坏死、囊变。肿瘤 与岩骨有广基相连,骨质增生不明 显,内听道不扩大,肿瘤不以内听道 为中心生长。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CT表现
9、脑室内脑膜瘤 较少见,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平扫为均匀稍高密度,无明显钙化, 边缘光整,不侵袭脑组织,无周围 脑组织水肿。常引起侧脑室颞角扩 大和局部脉丛钙化的移位。增强后 为中度强化。
2、脑膜瘤 3、蛛网膜囊肿
脑转移瘤影像 学
脑转移瘤CT、MRI诊断
脑内转移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尤以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最好发, 80%的病人在30~60岁。 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肿瘤 中心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少 数可见肿瘤内钙化。肿瘤周围水肿 明显。肿瘤血供多数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