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地区内部的发展,也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知识点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了同一地区内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包括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就业状况等方面。

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分布、政策和制度、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同时,区域发展差异也会进一步影响着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对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区域发展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缺乏资源支撑,无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区域发展差异也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国际层面上,区域发展差异还会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一些发达地区会借助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对其他地区进行资源垄断和文化输出,加剧地区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甚至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

三、区域发展差异的解决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

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支持力度。

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升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讲解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讲解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一、单元基本内容概述本单元整体介绍了了我国的区域差异,为国土整治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背景知识。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分为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大部分,自然差异从“地形、气候”两个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入手,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并详细介绍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差异。

经济差异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出发,重点讲述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发展战略。

学习本单元知识要特别重视将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整合到三大自然区与经济区的知识系统中,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将中国地理的知识形成有序的整体结构。

二、单元知识结构1.1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1.3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4 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比较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1.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区域自然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整体: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两个基本要素:气候、地貌(对于中国)两面镜子:植被、土壤区域经济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划分依据: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个评价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发展速度(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新指标:绿色GDP(自主创新能力)2.区域差异的详细对比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比较总体经济对比四、学习方法指导1.1.1与1.2节三大自然区知识体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特征。

学习时应当以初中地理相关知识作基础,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地理事物的图象,运用读图、析图、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找出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学习时注意图文结合,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空间地图上,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在分析三区内部差异时要特别关注分界线知识,同时充分应用初中要素特征(如降水、温度、干湿)知识,运用高中基本原理知识,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中国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同步训练

“中国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同步训练

节分配不均( 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 垦 , ② 殖过度 , 土地贫瘠 , 土壤侵蚀强度大( 或水土流失严重 )③ ;
耕作不合理, 土地 收 益低 , 地 生 产力 低 。 土 土地 利 用 不合 理
年 降水量 ( m) m
自然环 境 ≥l℃积 温 ( ) 0 ℃ 土 壤侵 蚀强 度 ( 年・ 吨, 平方 公 里 )
② 农牧过渡地带的荒漠化 。可以将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对
比分析 。
3 .三类农 业 区 的开发 ( 业 低产 区 的治 理 、 区农 业 资 农 山 源 的开 发 、 品农 业 区域 的开发 ) 商 。
我 国是一 个人 1 大 国 。也是 一 个农 业 大 国 。由于 我 国 2 1 广, 因此 。 要进 一 步发 展农 业 , 农 产 品基 本 满 足 l 人 1 使 3亿 2 1 的需 求 , 不得 不 把眼 光放 在 中、 产 田的改 造上 。 低 区域 农 业开 发 应注 意 这两 个方 面的 问题 :分析 某 区域
18 9l

小 麦一 小 麦 一 小 麦一 马 2 0 铃 薯一 马 铃薯 o5
( )根据 资料 1 从 B至 A反 映 出 1 ,





地 域
分 异规 律 , 穿过 的经 济地带 包括
( )根据 资料 2 当年降 水量 小于 3 0m 时 , 2 , 0 m 森林 的覆 盖率 较低 , 降水 的侵 蚀 力
析 某 区域 农业 生 产 的条件 、 布局 特 点和 问题 , 出农 业 可持 提
续 发展 的措 施 。
6 0森 林
侵 加
蚀 力
4 0 鐾 塞
2 0

高中地理课程目录

高中地理课程目录

高中地理课程目录
第一章行星地球 (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9)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57)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73)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91)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7)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57)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77)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89)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7)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45)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65)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87)
第一章宇宙
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章海洋水体
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五章海洋开发
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二章旅游资源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0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24)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62)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01)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15)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4)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61)
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83)。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一、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A.针叶林一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一玉米一春小麦一水稻C.棉花一亚麻一桑蚕丝一剑麻 D一年一熟一一年两熟一两年三熟一一年三熟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瓜果作物生长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读图6一l,判断4-6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一红漠化 B.黄土高原一盐渍化C.云贵高原一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石漠化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读“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品分布图”(图6一2)回答7-8题。

7.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8.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B.河流水位的涨落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 D.不合理的灌排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图6-3),回答9-11题。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高山和盆地;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高寒气候”;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很精准)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很精准)
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2.联系实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应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受、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二)环境问题的后果
(三)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四)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容
3.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
4. 综合分析: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5.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
教 学 内 容 要 点
知 识 要 求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二)自然灾害有其防治
1. 主要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选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及其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2.初步掌握学习人文地理的调查、访问、分析资料等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
3.了解中国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了解中国在区域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本地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考纲要求]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

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
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护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6.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和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能力训练]
读下表,完成1~3题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B.改革开放的程度
C.经济发展潜力D.地理位置
2.下列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东部>中部>西部
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C.东部经济在发展,中西部呈现负增长
D.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扩大
3.既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又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省区是A.陕西B.四川C.内蒙古D.甘肃
读我国某地区水热状况图,回答4---6题
4.三地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
5.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6.以上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属于()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
7.读鲁西北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滥形成的。

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

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⑴试气候、土壤及人活动等方面分析鲁西北平原土地风沙化的原因。

⑵在沙利用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
⑶试从资源利用、土地保护两方面,对在沙区采用“果粮间作”的利用方式加以评价。

8.分析“山西能源基地198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看出山西的三大工业部门是、、。

⑵山西省电力投资比重接近了煤炭投资,这有何优点?。

⑶山西省发展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是:①,
②。

⑷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却没有能成为经济强省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山西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⑸山西煤炭外运量最大铁路线是
9.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回答
⑴在中国和美国地形图上分别注明太平洋的位置。

⑵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

⑶中、美两国西部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为:
,所以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是。

⑷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我国为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
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生物工程措施是:。

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展。

10.读下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特点,完成下表。

11、读图,列表比较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别。

[能力训练答案]
1、A
2、C
3、D
4、A
5、B
6、B
7、⑴气候: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且降水少 土壤:沙质土地分布广泛 人类活动:
粗放开荒,天然植被破坏 ⑵休耕期及翻耕土地,使疏松土壤暴露在大风中,易沙化。

⑶资源利用方面:果粮间作可以合理而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土地保护方面:果树林可以减小风速,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

8、⑴能源冶金化工⑵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减轻煤炭外运压力⑶原料(铝土)丰富
能源充足⑷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的原煤生产为主,价格低,经济效益差优化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形成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和煤化学工业多元化发展的生产模式(或生产结构模式由以煤炭为主过渡到以二次能源和高能耗工业(冶金、化工)为主⑸大秦线
9、(1)略(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地形分三大区,西部和东部是高
原、山地,地势高,中部是平原纵贯南北,地势低。

)(3)中国西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美国西部濒临海洋。

水资源缺乏
10、11、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