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智能化浪潮下,浅谈汽车线控底盘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浪潮下,浅谈汽车线控底盘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浪潮下,浅谈汽车线控底盘的发展趋势前奏PRELUDE—变革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对汽车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汽车时代变革正在发生,促使底盘系统也一起发生变革。

在解决汽车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底盘系统成了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5G技术普及与加速,汽车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

全国两会期间,"智能网联"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词汇,不管是无人驾驶还是智能制造,都离不开智能。

中汽协预测2025年智能网联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30%,因此通讯速率倍增、大数据、车联网等会带来底盘智能化和网联化。

汽车底盘的智能化布局及其关键技术受到了业界的高度重视。

序曲OVERTURE—根本满足未来汽车的一切想象底盘是根本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等社会问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要实现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对障碍物的检测与避让乃是重中之重,而要求自动驾驶和功能安全等级提高的同时,也要求底盘高度冗余。

尤其线控底盘的制动、转向、悬架所受影响会更为剧烈。

汽车主要依靠道路,道路是汽车生存的介质,如何巧妙地利用道路的阻力,通过转向和制动来推动车轮摆动,或阻止车轮滚动,调整行驶方向和速度,控制的困难在于控制精度和重心的稳定性。

目前,汽车转向系统正处于机压助力转向、电液助力转向两种转向系统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发展的过渡阶段。

汽车的控制能力还没有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这种程度,所以汽车转向是基于人的控制,从机械转向发展到当前的助力转向,然后基于电动助力转向,增加了各种辅助自动驾驶功能。

至于底盘的三个要素,首先要有制动,然后是转向和悬架。

制动是通过控制轮胎空轮动速度与车辆行驶速度的差异来降低行驶速度。

转向是通过控制轮胎滚动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之间的夹角来改变行驶方向。

减震是通过弹簧和液压阻尼被动吸收道路振动,通过改变阻尼、刚度和高度来实现主动悬架。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126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随着近年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注意到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化也受其影响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客户对数字交互技术的接受程度和要求的日益增加,更多的新能源车型趋向智能的开发方式。

据中国车联网白皮书,我们国家智能汽车市场到2020年的总体市场容量为2000亿,而在未来十几年内,这一数值还将以年均约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长率,上升至2030年的18735亿。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汽车智能化还是汽车作为一种大众交通工具自动化操控行驶水平的提升。

受车辆智能科技变革的冲击,我们预计未来的生产模式、车辆交通出行方式以及与车辆有关的产品消费结构以及社会行为模式都会出现巨大改变。

在未来,随着新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5G 技术等各种新兴科技在中国汽车行业的运用逐步步入集中发展阶段,智能汽车将会成为中国下一个汽车产业革命的热点,汽车智能化革命将成为交通和工业智能化大潮的引领和先导性力量,将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升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智能化技术应用现状2.1 网联系统的普及我们注意到大量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大佬们已经占据了智能网联新能源车阵地,而智能技术和车互联的整合提升协同科技赋能也正在促进着新能源车与智能道路、通讯互联网、云端科技等方面的融合,从而开发出了面向用户具体需要的各种车用产品。

在目前的应用领域内,我们也可以经常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汽车联网通讯科技出现在人我们的生活当中了,在为我们所熟知的ETC 行业中,在交通车辆控制、出行管理,以及公共信息服务等应用领域的建设过程中,都可以看到DSRC 科技【(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是ITS 智慧交通系统应用领域中专业应用机动汽车在高速等交通费用点实行不停靠手动收费EFC(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的科技】中的身影。

浅谈未来汽车安全性能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未来汽车安全性能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

应运而生 。
2 汽 车安全 技术研 究
2 . 1 汽 车 耐撞 性 研 究
在工程实际中, 汽车结构耐撞性主要关心结构在碰撞 中所吸收的总 能量 , 同时 , 还要研 究结构在撞击 下特性细节, 最终 目的并不要求结构在 撞击时毫无损伤。汽车结构耐撞 性为两种 不同情 况: 汽车产品的耐撞性 设计 问题: 已有汽车产品的耐撞性改进问撞 安全 性改进就受到很 多条件 的制约 , 可变 化 的参数较少。
1 . 1 . 2 电 气 电子 设 备
2 . 2 乘员约束 系统研究
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 ,车内乘员可能遭受多个方向的二次碰撞 , 这 是致使乘员受伤甚至死亡 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匹配 汽车 电气 电子设 备主要包括 电源 , 发动机 的起动 系和 点火系 , 照 明, 约束系统可 以在车辆 发生碰撞时有效降低伤 害。乘员约束系统主要 由安 信号, 电子控制设 备等 。 目前 , 在汽 车上 , 尤其 是在轿 车上较普遍 的使用 全带安全气囊仪表板座椅和膝垫等组成。系统性能安全带一般 由织带卷 了电子打火 , 发动机动 力输出控制 , 发动机 电控 喷射系 统, 自动防抱 死系 收器带扣和长度调整机构组成。 统。安全气囊系统, 自动诊 断装置等 电子设备, 大大提高 了轿车的可靠和 近几年 来欧美 日等国家和地 区在提 高儿童约束 保护研究方 面做 了 安全 性 能 。 大量 的研究开发工作 , 使儿童乘员在车辆碰撞事故发生中能得到有效的 1 . 1 I 3车 身 保护 。在我 国,目前对儿童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正式的技术标准 、 法 车 身用 以安置 驾驶 员, 乘 客和货物 。通 常, 货车车 身由驾驶 室, 车厢 规。近几年来随着乘用车不断进入家庭, 如何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乘车保 等组成 , 客车 , 轿车则 由车 身结构件, 车身覆盖件 , 车 身外装件和车 身附 护, 是全社会乃至每个家庭关心 的问题。 件等总成零件 组成 。 2 . 3 损伤 生 物 力 学研 究 1 . 1 . 4 发 动机 损伤 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受到外 载荷作用下产 生的变形和 动态响 发动机 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是汽车的心脏。其 作用是使供入其中的 应。由于人体属 于一部多功能机器 , 所 以在人体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 中, 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 通过底盘传动系驱动汽车行使。发动机主要由缸 对各器 官的损伤研 究有着各 自的特点和规律。在确定人体损伤极 限的研 体, 活塞, 连杆, 曲轴 以及配气 , 燃油供给 , 润滑 , 冷却等系统组成。 究中, 尸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是其 中的重要途径 。例如 , 著名的“ 韦恩头部

浅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

浅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品,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不仅仅局限于电动汽车,还将涵盖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和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智能化,具有更多的自动驾驶功能、远程监控和智能交互系统。

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再次,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将不断提升。

作为能源替代品,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最后,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普及和接受。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性能将不断提升,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将逐步提高。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清洁、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智能化、高效化和普及化。

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生活品质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相关技术和政策的不断推进,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可持续。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因此,中国也应顺势而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引言当今能源控制着科技发展的命脉,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怎样保证能源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清洁能源的同时要注意节能减排。

根据公安交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674万辆,截止至2021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02亿辆,比上一年增长10.38%。

若按每辆汽车平均消耗 1.8吨石油/年计算,2021年全国光汽车就消耗石油5.44亿吨。

而2021年中国石油总消耗量约7.04亿吨,那么2021年我国汽车消耗石油的占比就接近 77%。

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后的排放也会给气候和环境带来危害,比如温室效应、PM2.5指标上升等。

因此,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各国都在积极抢占这个新兴市场的制高点,中国也应该抓住此时代发展的契机,积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创新技术水平,争取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新能源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新兴产业在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虽然其起步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稍晚了一些,但是在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和一系列激励措施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

2021年底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00万辆以上,其中比亚迪、五菱宏光、理想、奇瑞、长安等企业都已经进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以下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新能源汽车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加强研发是提高新能源汽车创新性的重要措施。

浅谈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设想

浅谈未来汽车发展方向设想

浅谈未来汽车发展⽅向设想2019-10-28引⾔:智能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向,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别外⼀⽅⾯还可以提⾼我们的⾏车安全。

智能汽车系统开发也是未来计算机硬件产业各计算机软件产业继⼿机市场竞争之后,下⼀个必争之地。

在计算机硬件开发⽅⾯,要考虑汽车的特点开发出更加可靠的硬件,汽车在⾏驶过程中会产⽣不规则的交互振动,这就是计算机硬件⼚商开发硬件的⼀个⽅向。

例如,车载硬盘就不能选择盘⽚式硬盘,汽车⾏驶过程中由于振动很可能造成磁头和盘⽚损坏,降低盘⽚式硬盘的使⽤寿命。

由于,车辆⾏驶移动的特性,我们在设计车载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形式,⼀定要有很好的抗震性。

其中最容易损坏的是硬盘(特指磁盘⽚式硬件),⽬前抗震最好的硬盘是固态芯⽚式硬盘(其缺点是,⼀定在设计形式⽅案中⼀定要考虑芯⽚的散热通风,否则很容易烧毁)。

另外CPU散热⽚及散热风扇的固定形式也是尤其重要的--如果设计固定形式选择不当,及易造成CPU散热烧毁CPU,致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

在汽车智能软件系统的开发需要考虑以下⽅⾯的需求:1.智能⽂字识别系统的开发主要的设计开发⽬的是识别各种⽂字、图形,⽤于记录汽车⾏驶路线轨迹,辅助汽车智能记忆。

与此同时形成智能地图绘制,将地图信息存储在车载智能计算机系统中,还可以通过⽹络系统传送⽹络终端服务器上,形成最新的GPS地图数据,便于其它汽车智能系统在陌⽣区域地图下载。

避免由于现在GPS更新不及时,导致导⾏驶路线错误,耽误时间和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并且还可以⽹络传输在交通管理中⼼的服务器上智能指挥全部交通⾏驶情况,降低或减少⾼峰期各路段的交通压⼒,指挥汽车选择正确的⾏驶路线。

2.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在充电的模块的设计上,我们可以考虑:采⽤太阳能发电和车载发电机发出的多余电量给蓄电池充电,除⾮在⾮常必要时采⽤外接电源充电。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的绝⼤数情况下不可能长时间⾏驶(根据常⼈驾情况⼀般会在⾏驶2-3⼩时都要休息的特点⽽设计),我们可以在车辆在停车时,利⽤太阳能充电;还可以利⽤流体⼒学的基础上,设计⼀套在车辆⾼速时利⽤空⽓动⼒发电系统。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毕业论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沈航摘要;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一百多年以来,汽车的进化时刻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

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费导致的能源危机,传统燃油汽车尾气的过度排放,使得人们不得不研发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并非个新概念,国外汽车公司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研发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变得势在必行,本文将就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前景1、绪论1.1 引言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新能源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

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支持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吗?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振兴经济和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前景无限,同时也是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短期内可以获得突破的领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2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汽车概论论文

汽车概论论文

浅论汽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汽车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以来社会也随着汽车不断地发展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可以以车代步,无论出行还是上班都方便无忧,汽车工业的发展还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汽车数量以井喷之势增长着,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汽车。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汽车发展带来的很多弊端,比如车祸频发,汽车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城市拥堵,停车占地混乱等问题。

由此看来汽车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把双刃剑。

基于如今的汽车发展现状,未来汽车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了必须思考的问题。

Abstract:Car in the modern sense has been borned a hundred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our society also had a tremendous change.The car br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 so that we can drive instead of walking, whether traveling or going to work are easy , the car industry provides many jobs for people.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crease sharply, almost every family has a car.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gradually discovered the vehicle development brought a lot of drawbacks, such as the accident accident, air pollution caused by automobile exhaust, urban congestion, parking area dislocation. From this ca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s double-edged sword.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we have to think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future of car.关键字:汽车,社会发展,影响,未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院系:专业:姓名:学号:摘要: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简要介绍与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有关的内容:一、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向:气动最优化、个性化、人性化、虚拟化、全球化。

二、全球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安全技术发展方向: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牵引力控制系统、电子稳定程序、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乘员头颈保护系统、智能行人保护系统等。

关键词:汽车文化;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一、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方向自 1886 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造型开始了其漫长的进化之路。

依次经过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型汽车、楔形汽车、子弹头型汽车;进入 21 世纪后,从世界各大汽车博览会推出的多款新概念车看,造型更是千奇百怪、更具个性化和特色。

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1、气动最优化一部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具有最佳气动造型的历史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能够减小气动阻力且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造型,今后这将仍是未来车造型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更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气动行驶稳定性上。

未来的气动造型最优应满足以下几点: (1)最佳气动性能的车身外形只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部分实验得出; (2)车身所受的气动纵倾力矩和气动横摆力矩理论上为零; (3)车身所受的气动升力理论上略小于零; (4)减少气功阻力虽然不再是主要目标,但气动刚力系数不应大于 .2、个性化车身气动最优化是否会导致未来汽车外形的雷同,从而失去个性化,其实汽车车身造型的发展过程己经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车身造型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能会由于追求气动造型的优化而使得某一种车型成为一个时期内的主导车型,但决不是唯一、就是同一主导车型,也由于气动特性非唯一评定指标而形成不同风格,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和美学观念,造型过程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人对汽车式样个性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会大不相同。

随着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大众化商品的轿车无疑将出现各式各样更新颖更奇特的新车型。

3、人性化汽车是人的代行工具,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己形成独特的汽车文化。

“一堆冰冷的钢铁”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精神和文明需要的。

车身造型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维护健康。

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将在车身外观设计、人机工程以及室内环境等方面更加注意人性化的发展。

4、虚拟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车身造型中应用,使得造型设计中可采用计算机模拟色彩、纹理、质感、背景、阴影及运用三维视觉效果生成虚拟汽车车身造型并实施漫游。

通过仿真设备和虚幻环境的动态模型创造出人能够感知的虚拟现实,完全替代传统的实体模型和造型效果图的平面表述方式,甚至能做到未出实车而能体验实车的感觉,使车身造型技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

5、全球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市场和用户对新技术扣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制造厂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产品更新换代,这就使得各公司不得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之不足,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汽车造型设计就逐步摆脱国家和地域的束缚,日渐走向全球化。

二、全球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各国政府和各主要汽车厂商均不约而同地将新清洁环保汽车技术视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未来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应用前景的基本判断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如果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几个制约因素考虑进来,则会发现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最乐观的预测,以纯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生产至少还需 15 年以上的时间,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也会是以一种高成本的方式。

在环保意识不断高涨、油价涨多跌少、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大形势下,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节能与环保问题,因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的热点。

中国能源比较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而且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汽车必须频繁制动,混合动力车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也被看好。

但考虑到若干制约因素,特别是成本和价格因素,对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混合动力车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培育。

柴油车由于有很好的节油效果,成本和价格也比较适中,在国际上是已经大规模商业化的成熟技术,国内的产业基础也比较好。

因此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无法大规模商业化之前,柴油车将是实现中国汽车节能非常现实的技术选择。

即使将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商业化阶段,柴油车仍是中国实现汽车节能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今后的国内外汽车市场上,纯电动汽车由于造价高、能量低、重量大、体积大、续行里程短、还需要建设地面充电检测设施等缺点,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先进柴油汽车将是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取得优势地位之前的过渡时期的佼佼者,近、中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并不是最理想的长远解决方案;混合动力汽车将在未来 15 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但其增长过程将是缓慢而曲折的;燃料电池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受多种因素影响,15 年内难以完全商业化。

三.安全技术发展方向汽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1、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用于提高汽车回避事故的能力,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系统、加速防滑调节(ASR)系统、电子稳定程序(ESP)系统等。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装 ABS 就能解决制动时车轮抱死的问题。

ABS 装置能够使车轮始终维持在有微弱滑移的滚动状态下制动,而不会抱死,达到提高制动效能的目的。

德国 Bosch 公司在 1978 年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首套 ABS 系统。

据统计,2004 年欧盟生产的新车 ABS 装备率已达 85%,而欧洲汽车生产协会保证 2004 年 7 月起生产的新车 100%装备 ABS 系统。

2004 年中国生产的新车 ABS 系统装备率也达到了66%,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生产的新车 ABS 装备率也将提高到 100%。

电子制动力分配电子制动力分配(electronic braking distribution,简称 EBD)系统 EBD 系统能够根据由于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 ABS 提高制动稳定性。

EBD 系统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 4 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摩擦力数值,使 4 只轮胎的制动装置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在运动中不断高速调整,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国内一汽大众奥迪 A6、广本奥德赛、海南普利马、神龙毕加索、南京派力奥等车都配有 EBD系统。

牵引力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 TCS)汽车行驶时,驱动力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转矩,但又受到驱动轮附着力的限制,而附着力的大小又取决于路面的附着系数。

对于雨雪、湿滑的路面,发动机过大的输出转矩将会引起驱动轮打滑,从而破坏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而引发不安全因素。

同样,汽车起步、加速也容易出现驱动轮打滑的现象,转矩再大也发挥不了作用。

而制动时,总希望汽车驱动轮能同步地切断动力,以便缩短制动距离。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一些中高档轿车,如别克君威、奥迪 A6 等,已配备了牵引力控制系统,又称为加速防滑调节(accelerate slip regulation,简称 ASR)系统。

TCS 是在 ABS 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遵循车轮的滑转率介于 10%~30%之间时,车轮的附着力最大这一原则进行设计。

TCS 与 ABS 相辅相成,从而使轿车能发挥更优异的性能。

电子稳定程序电子稳定程序(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简称 ESP)ESP 是在 ABS 和 TCS 的基础上,增加汽车转向行驶时横向摆动的角速度传感器,通过 ECU 控制内外侧车轮、前后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横向动力学稳定状态如图所示。

ESP 系统按照每秒 25 次的频率检测驾驶员的行驶意图和车辆的实际行驶情况。

如果发现有紧急情况,它迅速反应,通过液压调节器,调节每个车轮的制动压力,如有可能,还会干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ESP能降低车辆侧滑的危险,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2004 年,中国新车的 ESP 系统装备率还只有 3%,而同期,欧盟地区的新车 ESP 装备率已达 35%,美国达到 11%,日本也达到了 7%。

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相信 ESP 将如同 ABS 系统一样,成为车辆的标准装备。

过多转向条件下的 ESP功能2、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是减轻事故发生后对人体的伤害,如在车体内部采用侧门防撞杆、安全玻璃、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乘员头颈保护系统等以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此外,人们越来越关注车外行人的安全保护,如在相对柔软的车前部以及发动机与护罩间留有足够的变形空间以减轻碰撞伤害程度,甚至采用智能行人保护系统。

预紧式安全带预紧式安全带也称预缩式安全带。

这种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卷收器的控制装置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子控制装置,这种预紧式安全带通常与辅助安全气囊组合使用(见只能安全气囊图);另一种是机械控制装置,由传感器检测到汽车加速度的不正常变化,控制装置激发预拉紧装置工作,这种预紧式安全带可以单独使用。

由于预紧式安全带是靠急速回拉的方式保护乘员,里面装置有气体引发剂和气体发生剂,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它与普通安全带的不同之处。

它有一定的使用时间,有效期满必须更换;预紧式安全带只允许安装在为其设计和制造的汽车上,不允许随意改装在其他汽车上;上车要佩戴预紧式安全带,如果未佩戴预紧式安全带,一旦汽车发生碰撞不但不受到安全带的保护,反而会因安全带产生误回拉动作而增加自己受伤的可能性。

智能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是:当汽车前部遭受一定力量的撞击后,安全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方向盘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车内人员的身体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冲撞即将撞上车上设备之前起到铺垫作用,以减轻身体所受到的撞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