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内容简介
《弟子规》全文简释整理

《弟子规》全文简释整理《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它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来,经过清朝贾存仁的修订与改编,并且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易解:对父母的呼唤,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和教诫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帮助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弟子规百科

弟子规百科1. 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教育经典,也是中国儿童学习道德和礼仪的重要读物之一。
它是清代朱熹所编纂,总结了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和智慧,被誉为“小学之宝”。
2. 弟子规的来源和历史《弟子规》最早出自《论语·述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这句话对应着《弟子规》中的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清代朱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扩充,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弟子规》。
3. 弟子规的内容《弟子规》共分为三十六条,每条都涵盖了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以下是其中几条重要内容:第一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条教导孩子们对待父母要尊敬、顺从。
无论父母呼唤还是给予指令,孩子都应该迅速回应并积极行动。
第二条:“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条规定孩子们应该虚心倾听父母的教导,并且接受他们的批评和责备。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不断进步。
第三条:“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条教导孩子们要学会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
在冬天保持适当的温暖,在夏天保持凉爽。
早上起床时要节约时间和精力,在晚上睡觉前要安排好次日的计划。
第四条:“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条规定孩子们外出时要向家长告知去向和归来时间。
回到家后要主动与家人打招呼,并面对家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律,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
4. 弟子规的意义和影响《弟子规》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教导孩子们尊重长辈、遵守规则、节约资源等重要价值观。
这些道德准则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5. 弟子规的现代价值虽然《弟子规》诞生于古代,但它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准则依然具有现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惑,而《弟子规》所教导的道德准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家庭和学业。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经典著作,由清代朱熹所编纂。
全文共120首,是作为教育下一代子弟的根本性文化教材之一。
下面将对弟子规全文逐一进行详解。
第一首,弟子规第一章:弟子的修养《弟子规》的第一首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弟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首先,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其次,要善于和其他人相处,要有礼貌、待人真诚;最后,要保持身心的纯洁,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第二首,弟子规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在《弟子规》的第二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正确地行为。
首先是“起”“躬”,早起要勤奋工作,不怠慢而不懒散;其次是“着”“谨”,注重衣着整洁,并且要三思而行;最后是“戒”“躁”,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骄傲自满。
第三首,弟子规第三章:弟子的学习在《弟子规》的第三首中,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要有恒心,要勤奋地学习;其次,要有诚心,对待知识要真实地渴求和尊重;最后,要有耐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毅力去坚持下去。
第四首,弟子规第四章:弟子的思考在弟子规的第四首中,我们学到了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谨慎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其次,要慎独思考,发自内心地思考问题;最后,要持久思考,做到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
第五首,弟子规第五章:弟子的规劝在《弟子规》的第五首中,我们学到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首先要帮助朋友和同学,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次要帮助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最后要帮助家人,共同分担家务。
第六首,弟子规第六章:弟子的修身在弟子规的第六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修身养性。
首先要保持言行一致,言行要一致;其次要保持守时,不要拖延;最后要保持节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度消费。
第七首,弟子规第七章:弟子的要求在《弟子规》的第七首中,我们学到了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要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尽力而为,不怕困难;最后要反省,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第八首,弟子规第八章:弟子的言谈在弟子规的第八首中,我们学到了言行的重要性。
弟子规总纲

弟子规总纲
弟子规总纲是对《弟子规》内容的整体概括,旨在指导弟子们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弟子规总纲的主要内容:
一、敬父母:
1. 孝顺父母,心存感恩。
2. 尊敬父母,言行有礼。
3. 父母之命,行之以恭。
二、爱兄弟:
1. 和睦相处,兄友弟恭。
2. 分争之事,以和为贵。
3. 忍让退让,维护家庭和睦。
三、爱师长:
1. 师长教诲,如皓月之光。
2. 顺从尊重,师长有方。
3. 感恩师恩,永远怀念。
四、友爱同学:
1. 和睦友爱,同学如手足。
2. 分争之事,以和为贵。
3. 彼之恩德,莫忘其志。
五、敬老尊贤:
1. 尊敬长者,学习他们的智慧和品质。
2. 尊重贤德,追求道德的卓越。
六、守时节约:
1. 守时守约,珍惜时间。
2. 节约节俭,不浪费资源。
七、言语有节:
1. 言语有度,避免冲突和争吵。
2. 不传谣言,不讲伤人的话。
八、行为规范:
1. 站立端正,步行不乱。
2. 不打闹,不捉弄他人。
3. 吃饭有序,不挑食、浪费。
4. 长大后,勤劳才能富有。
弟子规总纲要求弟子们尊重家长、师长和长者,友爱同学、守时节约,言行有礼,行为规范。
以此为基础,培养优秀的品德和自律的生活习惯。
这些准则旨在引导弟子们合理生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

《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及作者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内容简介与作者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内容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
很多名人都推崇《弟子规》,是优良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现在人特别需要注重和学习的!《弟子规》其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孝经全鉴》:《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
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青年时,离开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教书、育人、治学、报国,直至去世。
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弟子规》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一本古代的儿童教育读物,也是儿童修身养性的重要手册。
它以简练的语言,直接明了的表述了儿童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一、弟子规:听话、尊敬师长、行为得体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作为弟子,首先要遵守孝悌之道,尊敬和顺从师长,举止得体。
同时,要保持谨慎和诚信的品格。
对待他人,要以广泛的爱心,亲近仁善的人。
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二、孝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亲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当父母呼唤你时,要立即响应,当他们吩咐你时,要立刻行动,不要懒散。
孝敬父母,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教导,接受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
早晨要起床时节省时间,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
外出时必须告知,回来时要与父母见面。
在生活中要有规律,做事不可变卦。
哪怕是小事,也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失去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三、言语:说话文明、不乱扔垃圾、尊重他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在言语表达方面,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不随便发脾气。
在家中教养,要遵循父母的期望和教导,以诚挚的心听从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我们要对待父母像冬天温暖他们一样,给予关怀,对待他人要像夏天凉爽一样,让人感受到友善。
早晨起床要节省时间,晚上上床睡觉要按时,不要拖延。
外出时要告知,回来要与父母见面。
在家中要保持常规的生活,不要频繁改变,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是小事,也要承担责任,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影响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德启蒙读物。
本文将为您呈现弟子规的全文,并提供相关解释。
第一章: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首先教导弟子要尊敬父母,孝顺慈爱;其次要谨慎守信,言行一致。
最后让弟子明白,只有修身齐家,才能为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奠定基础。
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宗庙社稷,言必信,行必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在祭祀王室神社和国家神社时,一定要言行一致,兑现承诺。
再次重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章:父母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当父母呼唤时要迅速回应,当父母吩咐时要立即行动,父母的教诲要虚心听取,父母责备时要虚心接受。
第四章:友与己朋友远,兄弟少,明以修身,愿以养德。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朋友要慎选,人生真正能相信的朋友寥寥无几,因此要注重修身养德,让自己成为值得交往的人。
第五章:言行慎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解释:这一章提醒弟子,对于不礼貌的行为不要看、听、说和做。
第六章:节制饮食饮食有度,饱而避饥。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有节制的饮食习惯,饭要吃得饱,但不要贪婪,避免饥饿肚子。
第七章:守身有节孝则顺,友则信,守身有节,言语有序。
解释:这一章强调,孝顺要顺从父母,友谊要忠诚守信,守身要有节制,言语要有秩序。
第八章:心灵修养衣貌足恭,所以动容。
容止端正,所以动容。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端庄恭敬地穿着,以此来调整内心,展现大方得体的容貌和姿态。
第九章:读书学习凡让之道,得众之道。
解释:这一章告诉弟子,学习时要懂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章:守约守时执约以信,亲戚所序,勿解以己,亲戚所亲。
解释:这一章教导弟子,要信守承诺,按照与亲戚朋友所定的规定行事,不要凭个人意愿去解释、违背他人的要求。
第十一章:整洁自律若内信谦,外敬问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道德风范的启蒙读物——《弟子规》该书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写的青少年道德启蒙读物。
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内容合乎我国古代礼仪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又合辙押韵,便于诵读,虽然已经过去了300多年,流传至今,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熏陶以及现代社会人际和谐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古为今用,学者古敏对原有古文采用了现代文编译,现经本人删减摘要整理出来以利读者理解和学习。
( 兴国注)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ti 替),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青少年的训示和学子处事的规范。
作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对自己谨慎的约束, 对人诚实可信,博爱民众, 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 就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原文:一. 入则孝在家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父母呼唤时,应当立即答应,不能迟缓。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要求做的事,应尽快去做,不要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
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清(jing静);晨则省(xing 醒),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要让父母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要照料父母安眠休息。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外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
居住要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经常变化。
事虽小,勿擅(shan善)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不要因为小事情不好就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女的道德。
东西虽小,不应拿的不要拿取和占用,如果你私自藏起来占用,父母知道会伤心生气。
亲所好( hao浩),力为具;亲所恶(wu 物),谨为去。
父母所喜欢的事,要努力去办好,父母所厌恶的,要小心地去回避。
身有伤,贻(yi宜)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如果身体受伤,会让父母忧愁。
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点,会让父母感到羞耻。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父母爱我关心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
父母厌恶我的,我仍然孝顺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亲有过,谏(jian见)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hao豪)泣随,挞(ta踏)无怨。
父母如果有过错,做子女的应该多次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要和和气气,说话时声音要轻柔。
如果父母不听子女的规劝,那就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父母仍然不听,要学会宽容,不要有怨气。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生病,煎熬好的汤药,作子女的先品尝一下烫不烫,苦不苦。
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伺候在床前。
丧三年,常悲咽(ye叶);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悲痛,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还要不吃肉不喝酒。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节的规定去办,举办祭礼时要表现出极大的诚恳。
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恭敬。
二.出则弟对兄弟姊妹要相敬相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mu目),孝在中。
作为兄长对弟妹要友爱,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
兄弟(姊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fen奋)自泯(min敏)。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的怨恨又从何而生呢?说话时要相互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开始;入座时, 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走路时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 就立即代替他去呼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尊长(zhang掌), 勿呼名;对尊长,勿见(xian现)能。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呼其名。
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yi依);长无言,退恭立。
走在路上如果遇见了长者,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
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骑下马, 乘下车(ju居); 过犹待,百步余。
如果自己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待会儿, 等到长者走出百步之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坐,命乃坐。
尊敬的人和长辈还没有就座以前,自己不要抢先坐下。
如果尊长就座后,让坐时,自己再入座。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要太低,要是低到别人听不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qu曲),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到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
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要左顾右盼。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想服侍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
对待堂兄弟,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三.谨而信谨慎而讲信义朝(zhao招)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
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晨必盥(guan冠),兼漱(shu树)口;便溺(niao尿)回,辄(zhe哲)洗手。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
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hui会)。
戴帽子一定要带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脱下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xun寻)分(fen份),下称家。
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
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名份,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
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要超过平常的饭量。
年方少(shao绍),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在自己正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立方正;揖深圆,拜恭敬。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
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叩头的时候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勿践阈(yu玉),勿跛倚;勿箕(ji及)踞,勿摇髀(bi毕)。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槛上,不要瘸腿斜靠着,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leng楞)。
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
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些, 以免碰到棱角。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如有人。
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
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看待看似简单的事。
斗闹场,绝勿进;邪僻(pi匹)事,绝勿问。
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走近。
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要去过问。
将(jiang江)入堂,问谁在;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我,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更高一些。
当别人问是谁时,就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是回答“是我”,对方就弄不清究竟是谁。
用人物, 须明求。
倘(tiang汤)不问,即为偷。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的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的同意。
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qian千),后有急, 借不难。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
别人向你借东西,如果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有借有还,再求不难。
四. 信做人要讲信用。
凡出言, 信为先;诈(zha诈)与妄,奚(xi西)可焉。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
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ing宁)巧。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只要能切题恰当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刻薄语,秽(hui卉)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尖酸刻薄的话,和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
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掉。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di帝),勿轻传。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传言。
事非宜,勿轻诺;苟(gou够)轻诺,进退错。
事情没有考虑妥善,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你就会进退两难,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流畅。
说话时不要讲得太快,不能讲的含糊不清。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那个说东家长,这个说西家短,如果这些事情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ji吉)。
看见别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齐,即使相差得很远,如果自己努力地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见人恶,即内省(xing 醒);有则改,无则警。
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检讨。
如果自己有错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li力)。
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赶上别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qi期)。
如果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饮食不如别人的美味可口,用不着心里难过悲伤。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
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回来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
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
如果是故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gu咕)。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
假如犯了错误反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五.泛爱众博爱,仁者爱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fu富),地同载(zai仔)。
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
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大。
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zi訾)。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
别人有才能,不能轻视诋毁别人。
勿谄(chan忏)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不要曲意巴结有钱人,不要对穷人和弱者高傲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老朋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当别人忙碌的时候,不要用事去打搅。
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搅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