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5)强调(Accenting)。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论文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论文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非语言形式其意义也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从跨文化交际出发,我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本文旨在以手势语、眼神交流和着装为例,简单谈谈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中图分类号】h01introduc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i. gesture language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opposite meanings.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ii. eye contact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iii. dressing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参考文献[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guo-ming chen & william j. starosta著,林大津、尤泽顺导读,《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从非语言交际层面试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及对策

从非语言交际层面试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及对策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赵长欢从非语言交际层面试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及对策摘要:非语言交际指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本文以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为视角,从非语言交际层面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原因,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联系,探讨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对策。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外汉语教学1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探析1.1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1.1.1体态语体态语指在交际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动作和表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势,手势是最典型的身体语言,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意义,以中国为例:在我国和英语国家,把拇指、食指与中指放在一起搓动,都表示“钱”的意思;将食指和拇指拢圆,其他三指伸直,都表示允诺等。

(2)面部表情,据调查显示,拉丁美洲人和南欧人面部表情最为丰富,其次是北美人,亚洲人的面部表情较少。

因此,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更丰富,而西方人则认为亚洲人喜怒不形于色,很难琢磨。

(3)眼神,和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交际时不仅目光交流时间更长,而且目光接触更为频繁(赖秀陶,2008)。

在亚洲许多国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直视对方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注视对方的双眼与嘴部之间的部位,则显得亲切、大方,在面对上级时,更要目光向下以示尊敬。

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在交际时与对方的目光接触时间过短,显得目光躲闪,不够真诚;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总盯着人看,让人觉得不舒服。

(4)体触行为,体触是指借身体间接触来交流信息的交际行为。

在中国,关系亲密的同性朋友之间体触较多,如女性朋友之间手拉手、挽着胳膊,男性朋友互相搂着肩膀等,但普通异性朋友之间却需要保持距离,只能握手;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则正好相反,同性朋友拉手或勾肩搭背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行为,反而异性朋友之间出现这些行为是比较正常的。

1.1.2客体语在非语言交际中,服饰是客体语的主要方面。

浅析中西方人际交往语言文化差异原因

浅析中西方人际交往语言文化差异原因
首先,中西方人际交往文化认知开源不同。汉民族封闭自足的环境形成了“整体统一”的意识。这与之后所形成的人际交往集体主义模式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哲学认知发端于人论哲学,中国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及其蕴含的认知方式,是中国学术思想及其认知方式演变长河中的开源。西方游牧民族形成并发展了扩张性、冒险性的性格。没有形成那种“大一统”的“王权神授”的政治。这与西方人际交往文化中的独立性和竞争态度息息相关。
三、思维导向差异
中西方人际交往文化的差异也来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认知体系的影响,中西方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具体差异体现在离心思维方式与向心思维方式间的差异,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间的差异。
一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国人际交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集体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古代中国地处封闭内陆,由于自然屏障阻隔,交通不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夜郎自大,自诩泱泱大国。中国人便习惯于把国家看作整体,崇尚集体主义。然而在西方,基督教认为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真实有意义的,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它;人类之所以是特殊的生物,是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赋予了他们思想,这一观点为西方人际交往文化中个性主义的个体思维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内陆幅员辽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丰富的环境资源和稳定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此,从事农耕,土地代代相传,农耕的手艺代代相传,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强化。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必然依赖自然环境,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中国既然信奉天人合一,相信万事万物便冥冥之中各有造化,所以只能讲究情感而非理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人际交往文化无不打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孔子说:“仁者,人也”,“礼之用,和为贵”,“人无信不利”,“不知礼,无以立”,他主张的仁爱思想、人和思想、信义思想、礼仪思想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3]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做到庄重、宽厚、实信、节俭、谦逊、和谐;人和思想遵循的是“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信义思想即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礼仪思想则为人们的言行举止立下规范,这便无形之中成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君子之交的态度和准则。也为中国“人情社会”的逐渐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里 , 两 个 妇 女 见 面 拥 抱 亲 吻 是 很 普 遍 的现 象 。 两 个 男 人 应 否 互 相 拥 抱 ,各 国 习惯 不 同 。 阿拉 伯 人 、俄 国 人 、 法 国人 以及 东欧和地 中海沿岸 的一些 国家里 ,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 、亲 吻 双 颊 表 示 欢 迎 。在 波 兰 , 至今 扔 盛 行 吻 手 礼 ,而 巴西 人 则 是 以拥 抱 和 接 吻 作 为见 面 礼 仪 。 在 普 罗 旺 斯 ,两 个 男 人 也 不 会被认为是 同性恋 。而法 国人更喜欢两边 脸颊各亲一次 。不 过 ,在东亚和英语 国家 ,如 果两 个男人拥 抱,则会被误认 为
是剧性恋者。
三 、 目光接触
都说 眼睛 是心 灵的窗 口,所 以,一些 目光 的接触也会反 映 出不 同 的心 理交 流 。 有 时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眼 神 来 看 出对 方 的真诚 、态度 和感 情。但是 ,在不 同国家 的文化背景下 ,对 目光 接 触 的理 解 也 是 不 一 样 的 。 在 阿 拉 伯 文 化 中 ,两 个 人 一 起 交 流 时 ,应 该非 常热 情地 凝视着对 方,因为在他们看来 ,双 目是个人存在 的钥匙 。但 是,从美 国文化角度来看 ,如果两个 男人之 间凝视着对 方, 这 是 不 太 被 接 受 的 ,这 种 男 人 之 间 的长 时 间 的凝 视 也会 被 误 解 为 同 性 恋 的 关 系 。而 在 英 国人 眼 里 ,绅 士应 直接 凝视 对 方 的 眼 睛 , 这 是 一 种 风 度 。而 瑞 典 人 更 习惯 于在 谈 话 时 多 次 用 目光 打 量 对 方 。法 国人 一 向 以浪 漫 、 热情 著称 ,他 们 喜 欢 一 种鉴赏式 的注视 ,所 以,法 国男士在 公共场合对陌生妇女凝 视 ,是人们公认 的一种 文化准 则。 日本人 比较重视礼仪 ,他 们交谈时会低下 自己的 目光 ,看着对方的颈部 ,他们认 为注 视着对方是无 礼的表现 。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看着对方 的眼睛 是不礼貌 的,但是过度 的凝 视反而会使对方显得不 自在甚至 会不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摘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概括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根源I. 非语言交际概述I.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Malandro et al, 1989: 5)。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 见 Malandro, 1989: 7)。

或“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156)。

I.2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言交际起到的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

具体地说,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其辅助作用:1)重复(Repetition)。

例如,你告诉某人,办公楼在教学楼的西面,同时用手指向西方给以重复。

2)否定(Contradicting)。

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

例如,甲对乙说:“你干得不错。

”同时却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满。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不用讲话,只用非语言行为就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父亲批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也不说,却满脸不服气,还用眼不时斜瞟父亲,父亲也就知道儿子的态度了。

4)补充(Complementing)。

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写的作用。

例如,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或后悔的表情表明懊悔的心情和态度。

5)强调(Accenting)。

头和手的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的作用。

例如,讲话人说:“我们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风!”同时,他头向前倾,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去,以表示态度的坚决。

6)调节(Regulating)。

交谈时,人们常常以手势、眼神、头部动作或停顿暗示自己要讲话、已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II.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对外交往人士和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排除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因此重点也应当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

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主要有三种情况: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

II.1 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含义相同,行为有别。

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手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

为表示尊重或诚意,中国人讲话时一般不直视对方,尤其是下级在听上级讲话时,下级眼睛往往向下看表示尊重;而英语国家的人则认为听人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尊重或诚意。

第二,行为相同,含义有别。

这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假朋友”,在理解和效仿中最易出的问题。

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的下面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杀头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

但文化不同,OK手势的含义也可能有别: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OK手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动作。

II.2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中国汉文化中一般只有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相互撮动。

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

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

相反,勾肩搭背、挽着胳膊在中国人中视不同关系,含义各不相同:男女之间表示恋人;同性之间表示亲密友好;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年长者挎着胳膊表示的是长少之间亲密之情或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长者的关心、帮助或尊重。

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则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恋人或青年异性朋友之间,多与性或恋情有关。

所以汉文化的含义要多得多。

II.3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之中,在其它文化中却不存在。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

许多港台人现在也有这一习惯。

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戴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

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反过来,中国人过去对姿势的要求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现在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也就是说,坐姿要端正,站姿要正直,走姿要轻松和庄重。

还有晚辈在长辈面前、下级在上级面前的姿势要求。

西方英语国家对姿势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中国人并不用。

例如,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事情能办成。

这些手势中国都没有。

III.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文化根源东方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是“聚合型”、“内敛型”、“集体主义”;西方是“离散型”、“外露型”、“个人主义”。

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的形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各有其独立发展的长期历史和特殊空间,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非语言交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

所以我们应该从其民族的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探讨其文化根源。

III.1 传统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从观念形态的文化说,在文化类型上可称为大陆民族的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宗法制度的文化。

所谓大陆民族的文化区别于海洋民族的文化。

海洋民族的文化心理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比较动态和开放的状态。

而大陆民族的文化心理却恰恰相反。

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出发点,爱护人,尊重人,与西方文化以个人本位的思想不同的,是以家庭本位推及社会本位的思想,社会的人本主义。

在这个内向型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推崇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制。

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个同族家庭式国家,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群聚,极强的家庭家族观念,形成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

这和西方以个人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是根本对立。

西方人的大家庭观念很淡薄。

西方文明是一种“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外向扩张,横向延展的,走向外部世界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外向的“在路上”的精神,形成了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

III.2 政治体制的差异西方的政治体制,不同于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强调多元政治和民主主义。

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成分的多样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

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的东方华夏文化相互辉映,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从社会结构来说,古希腊与中国迥然不同,古希腊为分离的城邦制,中国为统一的王权制。

希腊实行民主制,中国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古希腊文化的民主精神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是希腊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

希腊实行法治,中国实行礼治。

这些差别也直接导致了现在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是封建中央专制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义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完备的纲常观念、谨严的等级制度、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模式,熏陶出了中国人谦虚、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理、表达含蓄等民族性格特征。

而西欧各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和组织形式发展得并不完备,它带有封建贵族民主制的特色。

由于地理方面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其古老文化比较难保持强有力的历史延续性,因而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格局。

同时,奴隶社会实行民主制、法治,因而较早地击溃了专制集权而进入了现代社会体制。

长期的殖民运动,使西方人养成了快自由、冒险、独立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一切都是引起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差异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或因素。

结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较晚,为了掌握好各国非语言交际,搞好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加强对非文化交际的研究,其根本方法是文化对比。

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

其目的是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书目黄奕, 马琼. 美国文化探奇.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胡文仲.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王佐良. 欧洲文化入门.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