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非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都存在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在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的习惯用语和语法结构也有所不同,容易引发歧义。
身体语言、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加强中英交际的关键。
只有通过增进文化互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习惯和偏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加强文化沟通,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中英交际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200字】2. 正文2.1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在中英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不畅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1. 眼神交流:在中国文化中,眼神交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和真诚,而在英国文化中,有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无礼或挑战性的行为。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己的眼神交流方式。
2. 身体接触:在一些西方国家,身体接触通常被视为亲密的表达方式,比如握手、拥抱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度的身体接触可能被视为侵犯个人空间。
在交流中需要谨慎使用身体接触,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3. 姿势和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姿势和手势习惯。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鞠躬是一种尊敬的姿势,而在西方国家可能用握手表示问候。
手势也有可能产生误解,比如在西方国家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被视为侮辱。
在中英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交际习惯至关重要。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英交流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双方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社交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中英交际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习惯于团体意识,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团体的影响和约束。
而英方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更为常见。
这种差异在决策过程中尤为显著。
中方常常追求共识和和谐,在决策时需要征求多方意见,并且需要注意避免冲突和争论。
而英方则更加注重效率和快速决策,个体的意见和权利会得到更多尊重。
在行为习惯方面,中英交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重视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尊严,因此在交际中会有更多的客套话和礼节性的行为表现。
而英方则更加直接和实用主义,注重实际效果而非表面形式。
他们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善于掩饰和语言修饰。
这种差异在商务场合尤为明显。
中方常常善于使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英方则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不喜欢拖延和浪费时间。
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英交际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礼貌和尊重是基本的处事原则。
在交往过程中,中国人会更加注重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年龄,善于运用各种社交礼仪,比如鞠躬、敬茶等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而英国人则注重平等和随意性,在交往过程中追求自由和自在。
他们更看重对方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更加注重对方的言行和观点。
在语言表达方面,中英交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注重态度和语气的控制,在表达中喜欢使用委婉和模糊的说法。
而英方则更注重明确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在表达中更加直截了当。
在语言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讲究尽量以正面和积极的方式说话,喜欢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说法,使得言简意赅。
而英方则更注重中性和客观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和简洁的句子结构。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英交际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然而,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以中英交际中的礼仪、口头表达和非语言交际为例,探讨中英文化差异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礼仪中英文化在礼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交际中,礼节通常决定着交流者双方的关系和沟通效果。
中国人注重礼节,如问候、礼品等,有时可能会对外国人有些过于热情,而英国人则注重礼貌和礼仪的规范化。
他们更看重交际中的礼貌用语和谈吐等方面。
比较明显的中英文化礼仪差异是用餐礼仪。
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通常会面带微笑地邀请客人进入自己的家;而英国人则更注重用餐的礼仪,如手部摆放、餐具使用规矩等。
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交际中的重要一环。
二、口头表达中英文化在口头表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汉语注重语言的隐晦性和含蓄性,经常采用各种修饰语和委婉语,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文化礼仪。
而英语则更加直接和简洁,注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在中英交际中,语言的直接程度对方对话的理解和接受越容易。
除此之外,中英文化在表达方式和用词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和成语等修辞手法,而英国人则更注重语法和词汇。
因此,在交际中,需要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沟通和交流。
三、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中英文化差异的另一方面。
比如,中英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等在表达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和形象,对话时往往显得比较严肃和含蓄,同时采用面红耳赤等表情来展示真实的情感;而英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和开放的表达方式,对面对面交流比较喜欢用自信和微笑的面部表情。
此外,中英文化在身体语言、穿着和氛围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非语言交际中,不仅需要关注双方的情绪和表情,还要注意对方的身体语言和非语言姿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总之,在中英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和倾向性。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礼仪、习俗、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方面,中英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用词的直接与间接性。
英国人常常喜欢以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悦或不同意见。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直接与间接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礼仪方面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讲究礼貌和尊重,常常以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对待他人。
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在交际中显得更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可能造成不同的期望与规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适应。
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中英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交际中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小礼物以表达友好和好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合约和交易本身。
这些差异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英交际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尝试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促进更良好的理解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可以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参加跨国会议和培训等,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它直接影响着双方交流的效果和结果。
中英两国的文化根基截然不同,造成了很多交际上的障碍和困扰。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交际礼仪的差异可能会引发尴尬和冲突;时间观念和约会习俗的异同可能会让双方感到困惑;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诠释也会因文化差异而出现偏差;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碰撞更是让中英交际变得复杂和混乱。
因此,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处理中英文化交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2. 正文2.1 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中英交际中,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文和英文在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是一个表意丰富的语言,有很多成语和俗语,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这就导致了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误解。
语气和语调也是中英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之一。
在中文中,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可以传达很多不同的含义,而英文则更注重准确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
这就需要在交际过程中更加注意语言的细微差别,避免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交际中可能存在很多隐含意义和暗示,这就需要双方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以减少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要在中英交际中更好地处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首先是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要注重文化交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困难。
要注重沟通和理解,多沟通少假设,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际。
2.2 交际礼仪的差异交际礼仪的差异在中英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和保持传统礼仪。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中英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的合作、交流、学习等活动也愈加紧密。
但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历史、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流障碍,影响到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因此,在进行中英交往时,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差异关于礼仪的文化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有很多细节不同之处,比如:1. 晚宴礼仪:中文晚宴通常一开始就端上了所有的菜,而英文晚宴则是点菜制,逐一上菜。
2. 礼物:在中国人看来,送礼是表达感谢、尊重、情谊的一种方式,但在英国,过度让人感到不自在,有好意就好了,不必要非得送礼。
二、语言差异当然语言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貌用语:英国人崇尚个人独立,所以平常的交往中,礼貌用语并不多,而中国人则重视礼节,所以用词较为繁琐。
2. 具体描述:英语善于用明确的词语来描述细节,而汉语则更注重隐喻的使用,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者文化共识来理解。
三、时间观念差异时间观念是指不同的文化对时间的使用和对时间的感知方式,这也是交际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同一时间的意义不同:中西方在规划时间时会有不同的取向,中国人习惯将他们的一周或一个月看作整体,在时间计划上也常常是集中安排,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将时间分割成具体的片段,无论哪个时间段都有明确的用途。
2. 时间观念展示方式不同:中英两国对于迟到的理解不同。
西方人十分讲究时间,准时到达是一种必须遵守的约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情味,若迟到一两分钟,也不具有太大关系。
四、沟通方式差异沟通方式是日常交际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差异之一,经常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英交往中,沟通方式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语言:中国人更加偏爱面部表情,而英国人则更注重肢体语言,比如朝对方微笑、摆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汉语113班61号覃钰霞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
由于中英文化起源不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风俗习惯的区别以及俩民族的语言独特性,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必要弄清各民族文化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
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原因。
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差异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此,许多文化学者吸收他人之长,归纳整理,以飨世人。
首先在称谓方面中文汉语跟英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中文上说王先生,李小姐,张老师,黄老板,吴警官或小陈,小李……而在说英语的共育家或地方他们一般说Mr.Smith,Mr.wang,Mr.zhang,Miss.li等。
而且中文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然而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其次在职衔称谓上,中文跟英语的唤法也不一样。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如老师,厂长,工程师,博士等。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例如,李老师/博士等。
而在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某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某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fessor 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例如,Dr.Brown/Professor Smith。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再者在问候差异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人们见而或相遇时有互致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礼仪行为。
只是问候内容、言辞和方式不
同罢了。
许多学者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熟人相见,不论是什么地点和场合,都要互致问候。
人们之所以这样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规范,是因为他们珍视并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在问候内容上,中国人体现的是关心式的问候:你去哪儿?你干什么去?你吃饭了没有?而这些问候西方人则认为已经侵犯其隐私,会很生气地认为This is my Privac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是我的私事,关你什么事?);他们认为我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纯属个人私事,而问我吃饭了没有,那你一定是要请我吃饭了,否则你问此问题干嘛!殊不知,此类问题其实只是一些日常问候语,其功能与英语中的“您好!”、“早安”、“晚安”,“晚上好”相差无几。
在拜访这方面也存在差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到亲戚、朋友、熟人、同事或者陌生人的住所或工作单位去看望、叙旧、晤谈、办事等方面的社交活动。
各国在长期的生活中还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和做法,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求人们入乡随俗,以保持彼此间的了解和加深友谊。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拜访某人之前先要做好安排,在拜访之前一定要预约。
在现代西方社会里,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较快,计划性强,不与被访者预约就突然造访,容易打乱对方的计划,造成不便。
如果事前没有约好就去拜访某人,访问者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主人可能会接待你,这是最好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访客不要待得时间太长,说完话、办完事立刻告辞。
另一种可能是,主人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能接待你。
这样,拜访者被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礼俗与英语国家却大不相同,中国人拜访某人一般不事先预约或通知。
中国人访客一般会选择一个主人不忙的日子,如周末,不会带来多大麻烦。
由于在传统上中国人访客并不事先预约,所以当客人大驾光临时,主人并不介意。
再者在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方面。
而且两者也有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
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本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在英语国家,
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
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
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本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关于风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关于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的差距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必然有所差别。
但是诚然中文跟英语在交际中存在着很多差距,语言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从某一个侧面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内涵跟历史。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先了解它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