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 引言1.1 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中英交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英两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种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非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肢体语言都存在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在语言交际中,中英两国的习惯用语和语法结构也有所不同,容易引发歧义。
身体语言、交际方式和礼仪规范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加强中英交际的关键。
只有通过增进文化互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习惯和偏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加强文化沟通,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的中英交际关系,实现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200字】2. 正文2.1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在中英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态度和意图时会有不同的方式,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不畅或产生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1. 眼神交流:在中国文化中,眼神交流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直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和真诚,而在英国文化中,有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可能被认为是无礼或挑战性的行为。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己的眼神交流方式。
2. 身体接触:在一些西方国家,身体接触通常被视为亲密的表达方式,比如握手、拥抱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过度的身体接触可能被视为侵犯个人空间。
在交流中需要谨慎使用身体接触,避免引起误解或不适。
3. 姿势和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姿势和手势习惯。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鞠躬是一种尊敬的姿势,而在西方国家可能用握手表示问候。
手势也有可能产生误解,比如在西方国家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被视为侮辱。
在中英交际中,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非语言交际习惯至关重要。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法上,更体现在文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
一、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文讲究修饰和委婉,比如“您好”“请问能不能帮忙”等用词,这体现了中式礼貌的表达方式,而英文表达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二,中文往往喜欢使用比喻、暗示、寓意等修辞手段进行思想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清晰、直接的表达方式。
第三,中文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这些都体现出中文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英语则借助于文学作品、广告和流行文化等,体现出英文文化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第四,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敬称“先生”、“小姐”等,而英文则没有这种称谓,只有先生(Mr.)、女士(Mrs.)、小姐(Miss)等称呼。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十分不同,这也意味着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文往往以整体为中心,喜欢展开细节的叙述,句子中经常使用“的”字和成语等修饰语,生成的文字会显得十分委婉,缺少直接、简洁的语言。
而英文则更为直接和简明,讲求逻辑,表达方式会更为清晰和准确,这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三、言语交际习惯的差异言语交际是一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行为。
中式言语交际往往体现出“一问三不知”、“半推半就”的特点,因此谈判、沟通等交流都会更为细致而缓慢。
而英语交流则更加直接、开放、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即使直接反对也并不会被视作无礼。
四、结语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确实存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掌握外语是一种重要的机会,也是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视野,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误解、冲突和障碍。
这种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文的词汇量较大,多以汉字为基础,而英文则注重语法和时态的准确运用。
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意思不清、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交际方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虚、尊重和面子,倾向于间接表达和避免直接拒绝。
而英国人则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直接表达,更加注重个体权益。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英国人直接了当、不够委婉,而英国人则会觉得中国人拐弯抹角、含糊其辞。
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和谐、长辈尊重,而英国人更加强调个体自主、独立和平等。
这可能导致在交际中,双方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误解和冲突。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对交际产生影响。
中国人倾向于以整体性思维为主,注重关系和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区分。
英国人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交际中,中英双方可能会对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产生误解和偏差。
为了解决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注重倾听和沟通的双向性。
在语言表达上,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主动确认对方的理解。
在礼仪上,应该尽量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并且避免侮辱或冒犯对方的行为。
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双方应该学会欣赏、包容和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双方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际模式,并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英语翻译中英语文化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英语翻译中英语文化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英语翻译在外贸、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了解文化差异来优化翻译效果。
1、语言形式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语言形式、词汇表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表达感叹的单词"wow"非常常见,而在中文中却很少使用。
因此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wow"翻译为“哇”,可能会失去原文中的情感表达效果。
同样,在英语中,有很多不太直接的表达方式,如隐喻、比喻等,而这些表达在中文中可能并不适用。
因此,为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和目标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2、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是两种语言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也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值观、习俗、社会习惯、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
因此,翻译者需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揭示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3、审美标准的不同审美标准的不同是中英文化差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中英两种文化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对颜色、音乐、艺术、建筑、服装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黑色通常被视为一种高质量、高档次的颜色,而在中国文化中,黑色通常被用于哀悼和纪念等场合,因此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引起误解。
二、如何通过中英文化差异优化翻译效果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者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转化为目标文。
2、尊重文化习惯和价值体系翻译者需要尊重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冲突或误解。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风景描述时,翻译者需要避免仅使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而应使用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描绘方式。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国和英国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特点和倾向性。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礼仪、习俗、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方面,中英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用词的直接与间接性。
英国人常常喜欢以委婉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悦或不同意见。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直接与间接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礼仪方面的差异也是中英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讲究礼貌和尊重,常常以礼貌和客气的方式对待他人。
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在交际中显得更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可能造成不同的期望与规范,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适应。
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在中英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交际中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和效率。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小礼物以表达友好和好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合约和交易本身。
这些差异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以促进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英交际中,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点,尝试以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促进更良好的理解和合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可以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参加跨国会议和培训等,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摘要: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从姓名与称呼用语、交际用语、色彩内涵、动物内涵、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内涵;语言差异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lso reflected in the name and address terms from language, color, communication, digital content, animal, euphemism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 and the connotation.Keywords: cultural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language application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
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一)、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 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
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
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Mrs. White , Ms .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Mr. Tom , Ms. Catherine ,因为Tom 、Catherine 并非姓氏。
Sir 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
如:Sir Becon Reagan 里根爵士。
Madam 和Miss 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
但Lady 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
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不熟悉的人在称呼时,彼此都称为“同志”(comrade) 。
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称呼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在,不论男女,通常大多都称为“师傅”(master worker) 。
该词原本是与徒弟(apprentice) 相对应的,用于称呼陌生人,不免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觉诧异。
在汉英翻译时,将该词视男女译为Sir 或Madam 更符合其意。
除了“师傅”之外“, 先生”和“小姐”也是用得较多的称呼语。
但“小姐”在某些场合中有其它内涵,含有妓女之意,因而很多女性不喜欢被称呼为小姐。
在翻译中,如果不注意这种内涵,则文不达意,如:由于生活所迫,她做了小姐。
(Under the pressure of hard life , she became a miss. ) 该译文会令英语国家的人莫名其妙,此处的miss 应当改为prostitute 或whore。
在我国,熟人之间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来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如:老赵,小李等。
在英语国家,万万不可以在姓名前加old 或young ,因为人们普遍恐惧年老,old age 被看作是无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时期,而年轻则含有无经验、不成熟之意。
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厂长、经理、局长、书记、老师等词在其前加姓氏作为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可以。
我们不可以说Director Wang , Teacher Li ,而应当用Mr. 、Mrs. 、Ms. Madam 等与姓氏连用。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很重视血缘亲属关系与辈分长幼关系,长者受到尊重,在称呼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如:大舅、二叔、三婶、四姨等。
在英语国家,家族与亲属观念不如中国人那样浓厚,因而亲属间的称呼也比较笼统,如aunt 同时可指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
尽管可以用maternal uncle 与paternal uncle 区分舅舅与叔叔,用maternal aunt 与paternal aunt 区分姨母与姑母,用elder brother 与younger brother 区分兄与弟,但在实际称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二)、交际用语的差异我国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
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
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
目前,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居民中已很少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流行。
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
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茫然,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含有想请对方吃饭之意。
另外,根据中国文化传统,人们在见面时也经常会问“, 你到哪里去?”,如果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则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是对人家的私人事情感兴趣。
因此,以上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等。
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则需解释注明这种文化差异。
在我国,出于彼此表示关心,人们习惯于在日常话题中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这种话题在城市居民中已逐渐减少,在农村和部分城市人群中还在常有。
人们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会问“, 你的工资是多少?”“你多大了? 结婚了吗?”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
而根据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避免与不太熟悉的人谈及个人隐私,即使熟人之间,也通常不谈及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宗教、政治倾向等话题。
英国的天气变化莫测,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出门都有带雨伞的习惯,因而英国人最爱谈的日常话题就是天气,如:“It’s fine today ,isn’t it ?”“It’s so cloudy ,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中国人在日常话题中也经常会谈到彼此的身体状况,如“, 你最近胖了”或“你最近瘦了”等,特别是在女性之间,这个话题更常见。
英语民族的人通常也把这看作个人事务而避免此类话题。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时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谦虚谨慎”。
孔子曰,“三人之行必有吾师”,强调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
受此文化影响,中国人通常在彼此交往时以自我贬仰作为处世哲学。
因此,当受到他人赞美时,即使这种赞美是真诚和并无夸张的,受赞美方在语言上也总是不领受,坚持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自己的美德、优点等不足挂齿。
如果欣然接受他人赞许,则会被看作狂妄自大。
因此,受到赞美时总是“哪里,哪里,”以表示自己不配这种赞美,尽管内心很得高兴。
回答别人的感谢语言时,通常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译成“This is what I should do. ”则会令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诧异,因为根据英文意义,所做的事情是必须的,是责任所使。
正确的表达应当是“It’s my pleasure. ”或“Don’t mention it . ”或“You’r e welcome. ”等。
而在英语国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14 至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很深。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发展,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受此文化影响,人们个性往往比较张扬,对于自己的成就和优势感到自豪,对于别人的赞美也欣然接受,用“Thank you !”来接受赞美并表示对于他人赞美的感谢。
人们也经常使用“Thank you !”来感谢他人所提供的帮助,这句话在父母与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也经常使用。
中国人比较含蓄,会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记在心里而较少讲出,有时使用“谢谢”反而显得关系生疏,特别是在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之间更显生疏,因而很少使用。
(三)、色彩内涵的差异在我国,黄色被视为高贵色,在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皇家成员才可穿黄色衣着。
这大概与中国人属于黄种人,而祖先是黄帝有关。
另外,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在赤、青、黄、白、黑中,黄处于中央位置,是其他五光十色的中心,被看作是最高贵的颜色。
在英语中,yellow 有“胆小的、卑鄙”之意义,这大概与英人对于身材比之矮小的黄种人的心理歧视有关,如:The bullies picked on him because he was yellow. 因为他怯懦,所以混混找他麻烦。
He wa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for his right s. 他太怯懦,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英语国家,紫色是高贵的颜色。
在过去,通常只有教皇和国王才穿紫色服装。
The purple 可指帝王、显贵穿的紫袍、王位、皇家,如:He was born in the purple.他生于帝王之家。
在我国,紫色是黄色之后的第二高贵色,这在语言中多有表现,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等。
Blue 在英语中有“沮丧,忧郁”之意。
英国是个岛国,被海洋所环绕,英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