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合集下载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一种手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本科毕业论文英文翻译篇1浅谈翻译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摘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文化的差异。

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本文从哲学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翻译之本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翻译思维最重要的是文化思维。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影响交流Abstract: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Due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Region and Tim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ends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hilosophy and thinking,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lies in the cross-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ion 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thinking.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Exchange引言翻译,英文Translation,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惯。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手段等方面。

下面就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一、词汇1. 词汇量和构词法中文和英文在词汇量和构词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是一个汉字文字,词汇量较大,而英语则是一个词汇量较小的语言。

中文的构词法主要通过字、词、词组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英语则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的变换来构词,例如happy(高兴的)→ unhappy(不高兴的)。

2. 文化价值的体现中英文词汇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

中文中的“家”和“爱”在词汇量和含义上都要比英文中的“family”和“love”更加丰富,反映了中文文化中对家庭和爱的重视。

二、语法1. 主谓宾的位置中英语语法结构有所区别。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成分排列为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是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

“我爱你”在中文中的表达为“我(主语)爱(谓语)你(宾语)”,而在英文中的表达为“I(主语)love(谓语)you(宾语)”。

2. 时态和语态的表示方式中英语言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示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语序和词语的搭配来表示,而英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变化和助动词的运用来表示。

语态方面,中文中的主动和被动的区分主要通过词语的表达来表示,而英文中主动和被动的区分则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

三、语音1. 声调的区别中文是一个声调语言,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而英语是一个非声调语言,重音的变化只会改变一个词的读音,而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中文中的“ma”可以根据不同的声调分别表示“妈”、“麻”、“马”、“吗”等不同的意思,而英语中的“ma”只有一个读音,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2. 元音和辅音的差异中英语言在元音和辅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的元音比较丰富,有多种单元音和复元音,而英文的元音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常见的单元音和复元音。

中英文写作的文化学比较

中英文写作的文化学比较

中英文写作的文化学比较
中英文写作文化学比较
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当涉及到写作时,会
产生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这是由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

在习惯上,中文人士更偏重独特的细节,而英文写作强调简洁性,通
常不会过多比喻。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文有更大的主题句、自然语序
和更复杂的构词方式,而英文有更强调简洁性和独立单词。

从视觉上来看,中文用字比英文多,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意思,
而英文拼写一个单词时,可能需要几个字母才能表达出来,故每隔几
个字母就需要有一个空格,使得英文的表达更有空间感,中文由于没
有空格,则有更小的句子结构。

此外,中文写作严重依赖于以往的传统历史文化,因此中文写作
与文化联系更紧密,并以保留文化遗产为核心,但英文写作着重于实
用性,追求结构和逻辑性更为重要,而不是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的文化差异明显,其习惯、语法
技术、句子结构、文化传承以及实用性都有所不同。

中文写作是一种
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求结构的完整性和文化的精髓;而英文写作则更
加实用,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减少冗余的比喻。

从上面可以
看出,中文写作和英文写作在文化学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

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本文以《中英文化内涵词差异比较及其翻译》为题,探讨中英文化的不同层面,总结出中英文翻译时应注意的重要细节,从而帮助了解和正确理解文化差异,达到良好的沟通与理解。

首先,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这里需要从不同层面来探讨它们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决于历史、传统、习俗等,它形成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文化色彩,从而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舆论观点,以及言语表达方式。

这些都会影响到中英文化内涵词的差异。

例如,“节日”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以宗教和历史为基础的节日,一种是其他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

而在中文中,把这两种节日都可统称为“节日”。

另外,有的词语在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个意思。

例如,英文中有“学习”一词,这个词只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而中文中,“学习”可以指从书上学习,也可以指观察和实践学习。

除了文化内涵词,翻译中还可能存在句法上的差异,比如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尽管可以翻译成汉语,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引起语言混淆。

其次,由于上述原因,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重要细节也很多。

首先,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盲目的翻译,而是要根据上下文和词语的深层含义来翻译,从而准确理解文化内涵。

第二,无论翻译那些文化内涵性强的文字或句子,都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尽量不要篡改原文的意思。

最后,翻译时还需要做充分的背景调研,以便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正确的表达和沟通。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内涵词的比较及其翻译,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化差异,达到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做充分的背景调研,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翻译结果。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几点差异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几点差异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要从文化谈起。

文化culture一词含义极其广泛。

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邓炎昌,刘润清1989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一个民族的语言最能反映其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首先来看中英文词汇在简单句中语序的对比和在文化背景影响下意义的差异:中文:主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他每天下午在操场上打篮球。

英文:主语+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He plays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every afternoon.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年)。

有些人认为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按照基本语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就学得差不多了。

可是如果只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没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做铺垫,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例如:(1)green with envy(2)Paul was in blue mood;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从字面上看意思又不明显。

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摘要: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着必然的,无法消除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字本身,更体现在文字所附着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文化内涵上。

即,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图形文字拼音文字形合意合文化情感共鸣1 文字上的差异汉字是中国人基于象形性的基础上,以描摹大自然为主要方式进化而来,在历经了一系列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之后,形成了有特定规则的文字体系。

无论是最初的具象图形,还是演变后的抽象符号,汉字始终作为一种图形文字,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而英文,属于拼音文字,它的文字形态是由若干字母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文字,因此,它的发音和字形是相对的,只要知道它的发音规则,就可以做到“见词知音”。

从文字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各种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汉字虽然是一种图形文字,但这三类符号都使用,是形、音、意的有机统一体。

而英文相比之下,只使用音符,在理解单词的意思时,基本上是从单一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像汉字一样,做到“望词知意”。

2 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是思维惯性。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因此,说到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就不得不说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词语、句子、表达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整体为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表现中的“概念化”影响颇深,擅长于归纳各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内部共同点,并将各个部分整合为整体。

而西方的“个体为先”思想又影响了英语“长分析,短综合”的特点,因此擅长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
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

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

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

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

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

”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

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

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

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而在英语中,dragon 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

《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

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

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

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和风俗。

如果仔细对比一下中西两种文化中有关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看出它们的差别。

1.姓名的差异
英国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结构一般是教名+自取名+姓氏,与我国姓氏在前,名在后相反。

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一般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婴儿在受洗礼时,由牧师或者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

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2.称呼用语的差异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通常用“Sir”和“Madam”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

使用Mr.,Mrs.,Miss或Ms.加姓氏,如:Mr.Black,Mrs.White,Ms.Jones,但是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不熟悉的人在称呼时,彼此都成为“同志”。

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称呼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在,不论男女,通常大多都成为“师傅”。

该词原本是与徒弟想对应的,用于称呼陌生人,不免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觉诧异。

在汉英翻译时,将改词视男女译为Sir或Madam更符合其意。

在我国,熟人之间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来称呼对方,以表示亲切,如:老赵,小李等。

在英语国家,万万不可以在
姓名前加old或 young,因为人们普遍恐惧年老, old age被看作是无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时期,而年轻则含有无经验、不成熟之意。

在汉语
里,我们可以用厂长,经理,局长,书记,老师等额词在其前加姓氏作为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可以。

我们不可以说Director Wang,Techer Li,而应当用Mr.,Mrs.,Madam等与姓氏连用。

3.对与个人隐私注重程度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自来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中国人千百年来居住集中,接触频繁,个人生活或私生活很容易被人知道或干预。

加上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所以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欢乐与痛苦,别人也愿意说出自己的喜悦与不快。

而对英美人来说,如果有陌生人询问他们的薪水、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或不快,甚至抱怨:真是闲得无聊,你有窥探他人隐私之癖啊!
4. 对颜色内涵理解的差异
红色在中国人的眼里象征热烈,欢庆,喜庆,所以中国人的婚礼一定要穿大红,而丧礼则是从头到脚的白,大喜与大悲洋溢其间。

热闹与悲伤的气氛充斥在婚礼的锣鼓与丧礼的唢呐声中。

但是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所以他们的婚礼穿白色婚纱,以示纯洁高贵。

丧礼一定要穿黑色体现庄严肃穆。

安静是两者都不可或缺的。

四.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

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

汉语“黑眼睛”,英语为“drakeyes”;英语的“black eyes”,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从思维方式上看,它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

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

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

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

“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英文不这么说,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 (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

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

”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三.比喻和联想意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所有的语言中的比喻。

大家知道,英美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伴侣;立有狗户口,供应狗粮食,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他们认为“狗”是man’ s best friend 。

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

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

另一方面,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总之,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导致的中英语言的差异,我们在学习第二门语言时应该认真学习该国的文化。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艺术设计学院陶瓷设计0901
廖舒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