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

合集下载

先秦诗经《静女》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诗经《静女》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诗经《静女》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

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原文:静女先秦-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远自郊野赠白茅,诚然美好又珍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静女其姝(shū)〕娴静的女子很漂亮。

姝,美丽漂亮。

〔俟(sì)〕等待。

〔城隅〕城角。

一说指城上的角楼。

〔爱〕同“(ài)”,隐藏。

〔搔首踟蹰(chíchú)〕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娈(luán)〕美好。

〔彤管〕红色的管状物。

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tí)”。

〔炜(wěi)〕色红而光亮。

〔说(yuè)怿(yì)女(rǔ)美〕喜爱你的美丽。

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下文的“匪女之为美”的“女”同此。

〔自牧归(kuì)荑〕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

牧,城邑的远郊。

归,同“馈”,赠送。

〔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洵,诚然实在。

〔匪女之为美〕并非你这荑草美。

〔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静女》原文译文出处

《《静女》原文译文出处

《《静女》原文|译文|出处
《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静女》原文|译文|出处吧!
静女
[先秦]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出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特点: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邶风静女课文精讲

邶风静女课文精讲

《邶风·静女》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一篇,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了青年男子与女子约会的情景。

男子在城角等待女子,心中充满喜悦和期待。

他并没有直接描述女子的美貌,而是通过“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词语,间接表现出女子的娴静美丽和温柔可爱。

第二段也是四句,写了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

女子赠给他彤管,他感到非常愉悦和荣幸。

这里,“彤管有炜”不仅是对礼物的赞美,也暗含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厚意。

同时,“说怿女美”则直接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为最后两句,写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他认为女子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品德和性格。

这种赞美不仅是对女子的肯定,也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厚感情。

同时,“自牧归荑”则暗示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期待,希望她能够早日归来。

《邶风·静女》的三个段落分别描述了男女约会的情景、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以及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男女之间纯真而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赏析《邶风·静女》是一首描写男女青年私下相会的美丽诗歌,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爱意。

全诗从男子的角度出发,细腻地描绘了他与心爱女子约会的全过程,以及他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

诗歌通过男子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他与女子约会的情景。

男子在城角等待女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当他看到女子时,他用“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词语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温柔,间接地表现出女子的魅力。

这种描述方式既体现了男子的倾慕之情,也展示了女子的美丽形象。

诗歌通过男子接受女子赠物的过程,进一步表达了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女子赠给男子彤管,他不仅感到愉悦和荣幸,更从中感受到了女子的深情厚意。

这种情感的传递方式既简单又真挚,展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纯粹而美好的爱情。

诗歌通过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和思念,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

他认为女子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品德和性格。

《静女》赏析

《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

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

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

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

其实不然。

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

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

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

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

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

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

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

静女诗歌大意

静女诗歌大意

静女诗歌大意
《静女》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同时也展现了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诗歌的大意是: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诗歌以男子的视角来描写一对情人在城墙上的角楼里约会的故事。

男子早早赶到约会的地点,却并没有见到心上人,只急得他“搔首踟蹰”,一筹莫展。

诗歌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八个字,刻画了男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形象。

在后面的章节中,男子回忆起两人以前的交往情形,心中的女神始终没有出现在现场,“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的事情也是男子以回忆的形式倒叙的。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调、活泼的描写展现了恋人约会的喜悦和美好,没有痛苦思恋的情节,是《诗经》中少有的一首只描写恋人约会的喜悦的爱情诗。

《静女》文本分析

《静女》文本分析

静女文本分析⑴基本解读《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

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

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

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

“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

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静女

静女

• 白话译文 •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 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 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 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 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 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 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 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 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 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 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情 人形象。
•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 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 ⑵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 •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 ⑷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定。 •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 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 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 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 ⑻说怿(yuè yì):喜悦。女:汝,你。 •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 也。 •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 ⑾匪:非。 • ⑿贻:赠与。
•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 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 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 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 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 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 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 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 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 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 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 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 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静女》原文、翻译、通假、一词多义、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静女》原文、翻译、通假、一词多义、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静女》原文、翻译、通假、一词多义、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等我在城墙角落里。

约我又躲藏起来不见我,让我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彤管闪红光,喜爱姑娘容颜真漂亮。

自郊野归来赠茅草,实在美好又奇异。

不是茅草长得美,那是美人赠送的。

2.通假字:爱——薆见——现说——悦女——汝归——馈匪——非
3.重要虚词:洵美且异(表并列,译为又或不译)匪女之为美(主谓间,取独)
4.特殊句式:(1)俟我于城隅,(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应为“于城隅俟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女美”这句话,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 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 方式。 例:1趁早下“斑”,不要“痘”留。(谐音双关)——××化妆品广告
2一点珍视明,两点真是明。(谐音双关)——珍视明眼药水广告 3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意义双关)——联想电脑
中国诗歌分类 根据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 ____ 抒情诗 ;根据作品语言的音韵格 和_______ 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 _______、 散文诗 ;根据作品产生的年 自由诗 _____和_______ 古典诗歌(即古体诗) 和 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诗歌(即新体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体诗、近体诗 中国的古典诗歌包括______ ______ 词 曲 。 和______ 、_______
《诗经》两首
(课堂练习:写出通假字和解词)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 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 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 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通“ 薆”,隐藏,遮掩。 (薆,草木茂盛的样子) 见:通“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怿,欢 喜) 女:通“汝”,你。 归:通“馈”,赠送。 匪:通“非”,不是。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 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 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 恋。
理解诗经的“比”
•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 女通“汝”,一语双关。明指彤管, 暗指“静女”用彤管比喻美丽的女子 。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顶真、双关)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 “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 之贻。 不是茅草长得美, 而是因为它是美人 送给我的。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什么?
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 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 形象? (细节描写)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男子:憨厚、痴情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 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1、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 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 珠”、“蝉联”。 例:一传十,十传百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 世间可笑之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 兰辞》。)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 律优美
(诗经·周南·关雎)
——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邶风· 击鼓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 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雅”:分大雅、小雅,宫廷宴会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象征)
经典名句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 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 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 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 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 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运用“彤管”“荑”托物抒情。表面是对礼 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赞 美喜爱之情。
理解诗经的“兴”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象征)
运用“彤管”“荑”托物抒情,象征着 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青年
赴约会
不见 急盼
静女
回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爱
赠彤管
大 再 赞 忆
爱之诚、爱之深
(诗经·王风·采葛)
——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 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静女
静女其姝(shū) ,俟(sì )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 n ),贻(yí )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ù e)怿( yì)女(rǔ)美。 自牧归荑(kuì tí),洵(xú n )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 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 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 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 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 “我”从“搔首踟蹰”,焦虑 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 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 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 情的少年的形象。
•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 落实,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 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 方法:留、换、对、补、删、调
• ⒈静女:文雅的姑娘。静:娴 静。 《静女》翻译 • ⒉ 邶(bèi):邶国(今河南汤 阴境内)。 • ⒊其姝(shū):姝,美丽。其, 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 娈"的"其"用法相同。 • ⒋俟(sì ):等待,等候。 • ⒌ 城隅(y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 ⒍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 • ⒎见(xiàn):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 ⒏ 踟蹰(chíchú):双声连绵 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 ,要走不走的样子。
现代诗歌
高高的城墙掩映着角楼 掩映着我美丽姑娘的身影 飞扬的裙袂藏在哪 如花的笑容藏在哪 姑娘啊 你是否看到了 我焦急等待的狼狈模样 红红的彤管红红的相思 思念的笛声在我心底 当初的欢笑藏在哪 海誓山盟藏在哪 姑娘啊 我要用彤管为你吹奏一曲 悠长缠绵的相思 水灵灵的白草芽啊 就像姑娘水灵灵的大眼睛 你采来田野的灵气 你采来世间的纯真 姑娘啊 让我拉起你的纤纤小手 相依相伴终生
要求: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要求 • 一 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 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 在城边的角落等我。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却隐藏起来不出现,弄 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⒐娈(luán):面目姣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⒑ 贻(yí ):赠送。 ⒒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 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 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 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送我一枝红色管箫。 ⒓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 子。 ⒔ 说怿(yuè yì ):喜爱。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通"悦",和"怿"一样,都 红色管箫颜色亮丽, 是喜爱的意思。 ⒕ 女(rǔ):通"汝",你。这 我对红色管箫很喜爱。 里指代"彤管"。
⒖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⒗ 归荑(kuìtí ):赠送荑草。归, 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⒘ 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⒙ 异:与众不同。匪(fēi)女(rǔ): 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⒚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自牧归荑,洵美且 异。 从郊外采来茅草送 给我,茅草确实美 丽又稀奇。
• (课堂背诵)
邶风· 静女
• 静女 ,俟我 。
• 爱而
• 静女 • 彤管 • 自牧 • 匪女
,搔首
,贻我 ,说怿 ,洵美 ,美人

。 。 。 。
作业:
用你最精彩的语言改编 《静女》,文体不限。
五言诗
静女人真美,约我会城隅。 故意躲起来,找得我心急。 静女人真好,送我红彤管。 彤管艳又美,让我好欢喜。 静女心真巧,送我白茅草。 情结茅草中,让我好珍惜。
赠荑草
憨厚
诚实
痴情
美丽
聪明 调皮
《静女》的艺术特点
• 重章叠句 •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直陈其事,以第一人称“我” 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热恋中的 静女的一次约会。)
•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主旨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以第一 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 ”与静女的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表 现了他们健康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