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GIS空间数据结构1
二章空间数据结构及编码

二章空间数据结构及编码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空间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空间数据结构及编码作为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的基础,对于有效地存储、组织和检索空间数据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空间数据。
简单来说,空间数据就是具有空间位置和几何特征的数据,比如地图上的点、线、面等要素。
这些数据不仅包含了位置信息,还可能包括属性信息,如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物高度等。
空间数据结构则是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
常见的空间数据结构有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面等几何对象。
例如,一个点可以用一对坐标(x, y)来表示,一条线可以由一系列有序的坐标对来定义,而一个面则是由一个封闭的线来界定。
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点在于数据精度高、存储空间小、便于进行几何变换和拓扑分析。
但它在处理复杂的空间关系和大规模数据时,计算量可能较大。
相比之下,栅格数据结构将空间区域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每个单元对应一个数值。
这种结构适合表示连续变化的数据,如地形高程、温度分布等。
栅格数据结构的处理相对简单,但数据冗余度较高,精度可能会受到网格大小的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空间数据结构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数据特点。
如果需要精确表示地理要素的形状和边界,矢量数据结构可能更合适;而对于大面积的、连续变化的数据,栅格数据结构可能更为有效。
接下来,我们谈谈空间数据编码。
空间数据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效率,便于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常见的空间数据编码方法有很多。
比如,对于矢量数据,常见的编码方式有坐标序列编码、多边形编码等。
坐标序列编码直接记录点的坐标,简单直观,但存储空间较大。
多边形编码则通过一些规则来减少数据存储量,提高处理效率。
对于栅格数据,常见的编码方式有直接编码、行程编码、四叉树编码等。
直接编码就是将每个网格单元的值直接存储,简单但效率低。
行程编码通过记录相同值的连续段来压缩数据。
GIS的空间数据结构

GIS的空间数据结构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用来存储、组织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和方法。
它们是构建GIS系统的基础,对于实现空间数据的高效查询、分析和可视化表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空间数据结构,包括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和层次数据结构。
一、矢量数据结构(Vector Data Structure)是用点、线和面等几何要素来表示地理现象的空间数据结构。
常见的矢量数据结构包括点、线和面三种类型:1. 点(Point)是空间数据最基本的要素,它由一个坐标对(x, y)表示,常用于表示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地物。
2. 线(Line)是由若干个连接起来的点所组成的线条,它可以用来表示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
3. 面(Polygon)是由若干个边界相连的线所围成的封闭区域,它可以用来表示国家、城市等面状地物。
矢量数据结构是一种拓扑结构,在存储空间数据时,常采用点-线-面的层次结构,以及节点、弧段和拓扑关系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组织地理空间数据。
二、栅格数据结构(Raster Data Structure)将地理空间数据划分为一系列均匀的像素或单元格,用像素值或单元格值来表示地物属性。
栅格数据结构适用于连续分布的地理现象,如温度、降雨等。
常见的栅格数据结构包括:1. 栅格图像(Raster Image)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以图像的方式呈现,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或颜色代表了地物属性的强度或类型。
栅格图像可以通过数字遥感技术获取,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貌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
2. 数值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一种栅格数据结构,用于表达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
DEM常用于地形分析、洪水模拟等应用中。
栅格数据结构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于操作和处理,但由于其离散性,对于空间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较大。
三、层次数据结构(Hierarchical Data Structure)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按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数据结构。
第2章_GIS的空间数据结构

(a)简单包含
(b)多层包含
(c)等价包含
图 (a)中多边形P1中包含多边形P2,图(b)中多边形P3包 含在多边形P2中,而多边形P2,P3又都包含在多边形P1中。 图 (c)多边形P2,P3都包含在多边形P1中,多边形P2,P3 20 对P1而言是等价包含 .
矢量数据表达——拓扑数据结构
拓扑关系
层次关系:指存在于空间图形中的相同拓扑元素
之间的等级关系,如连云港市各个区
A B 拓扑连通:拓扑元素之间的通达关系,如点连通度,面连通度 C D
--
1
1 1
-1 0
1
-0
1
17
0 --
矢量数据表达——拓扑数据结构
1、拓扑邻接:拓扑邻接是指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 的拓扑关系。
N1
b
a3
P3 a4
a5
A.地理实体的描述内容( 编码(分类码、 识别码), 位置, 类型
行为, 属性 , 说明, 时间维描述, 关系)
B. 地理实体数据类型(属性数据,几何数据, 关系数据)
C.地理实体的描述——空间数据结构
5
第2 节 空间数据结构
一、空间数据结构的概念:
二、矢量数据结构
7
第1 节
地理实体及其表达
属性特征 ——用以描述事
物或现象的特性,即用来说明 “是什么”,如事物或现象的 类别、等级、数量、名称等
一、地理实体
2. 地理实体特征
属性特征
时间特征
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 ——用以描述
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 空间相互关系,故又称几何 特 征 和 拓 扑 特征,如中国与印度之间边 界界桩的经纬度,中国与印 度之间的邻接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第二章 空间数据的表达

1 1 1 0 0 -
0 0 0 1 0 0 -
0 0 0 0 0 0 0 -
0 0 0 1 1 0 0 1 -
空间数据 的表达
关联性(节点与弧段的关系)
节点 1 2 3 4 5 6 弧段 8,9,5 5,7,10 1,2,6 4,7,9,12 2,3,4,11 1,11,8
多边形区域定义
4 6 5 A 3 5 C 2 多边形 多边形 A A B B C C D D 7 D 1 1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的表达
GIS描述现实世界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的表达
地图描述现实世界的方法
空间数据 的表达
2.2.2 遥感影像对地理空间的描述
遥感影像对空间信息的描述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颜色 和灰度来表示的。这是因为地物的结构、成份、分布等 的不同,其反射光谱特性和发射光谱特性也各不相同。 传感器记录的各种地物在某一波段的电磁辐射反射能量 也各不相同,反映在遥感影像上,则表现为不同的颜色 和灰度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的表达
地图投影的变形
地图投影变形示意图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 的表达
3、投影分类
1、按构成的方法分: 1)几何投影:把经纬网格投影到几何面上,再展开。
圆柱投影:投影面位圆柱面。 方位投影:投影面为平面。 圆锥投影:投影面为圆锥面。
2)非几何投影:不借助几何面,根据某些条件用数 学解析法确定球面与平面之间点与点的函数关系。
空间数据 的表达
2.2 地理空间的描述方法
2.2.1 地图对地理空间的描述方法
地图是现实世界的模型,它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定的投影原则, 有选择地将复杂的三维现实世界的某些内容投影到二维平面媒介上,并 用符号将这些内容要素表达出来。 点状要素 面积较小,不能按比例表示的地物。一般可用点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 来表示其质量特征,用符号的尺寸来表示数量特征。 线状要素 对于地面上呈线状或带状分布的事物可用线状符号来表示。 面状要素 面状分布的地理事物较多,可分为连续分布的(如地形、气温等)和 不连续分布的(森林、居住区等)两种,可用相应的面状符号来表示。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其它有关的属性
线 实 体
线实体 唯一标识码 线标识码 起始点 终止点 坐标对序列 显示信息 非几何属性
面 实 体
多边形矢量编码, 不但要表示位置和 属性,更重要的是 能表达区域的拓扑 特征,如形状、邻 域和层次结构等, 以便使这些基本的 空间单元可以作为 专题图的资料进行 显示和操作。
简单的矢量数据结构—面条结构(实体式)
二、 地球模型
水准面 铅垂线 地球表面 大地水准面
地球椭球体
地理空间坐标系
• 地理坐标系是以地理极 (北极、南极)为极点 • 通过A点作椭球面的垂线, 称之为过A点的法线 • 法线与赤道面的交角, 叫做A点的纬度ψ • 过A点的子午面与通过英 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 午面所夹的二面角,叫 做A点的经度λ
只记录空间对象的位置坐标和属性信息,不记录拓扑关系。 存储: 独立存储:空间对象位置直接跟随空间对象; 点位字典:点坐标独立存储,线、面由点号组成 特征 无拓扑关系,主要用于显示、输出及一般查询 公共边重复存储,存在数据冗余,难以保证数据独立 性和一致性 多边形分解和合并不易进行,邻域处理较复杂; 处理嵌套多边形比较麻烦 适用范围: 制图及一般查询,不适合复杂的空间分析
点实体
有位置,无宽度和长度;
抽象的点
美国佛罗里达洲地震监测站2002年9月该洲 可能的500个地震位置
线实体
有长度,但无宽度和高度 用来描述线状实体,通常在网络分析中使用较多 度量实体距离
香港城市道路网分布
面实体
具有长和宽的目标
通常用来表示自然或人工的封闭多边形 一般分为连续面和不连续面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不连续面)
GIS的空间数据的分类
地图数据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系 统最重要得信息源
第二章 GIS空间数据结构1

二、矢量数据的特点
三、矢量数据结构的类型
1、简单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按照以基本的空间对象(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 进行单独组织,不含有拓扑关系数据,最典型的是面条 (Spaghetti)结构。
主要特点:
(1)数据按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组织,数 据编排直观,数字化操作简单。 (2)每个多边形都以闭合线段存储,多边形的公 共边界被数字化两次和存储两次,造成数据 冗余和不一致。 (3)点、线和多边形有各自的坐标数据,但没有 拓扑数据,互相之间不关联。 (4)岛只作为一个单个图形,没有与外界多边形 的联系。
4、坐标系转换
x=f1(L,B) y=f2(L,B)
5、高程
指空间参考的高于或低于某基准平面的 垂直位置,主要用来提供地形信息。我国现 规定的高程基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比原“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我国高程 的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在青岛 设立了水准原点,称此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 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国务院1959 年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水面》。《1985 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上升 29毫米。
优、缺点
优点——文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以多边形为单位的运 算和显示。 缺点—— (1)邻接多边形的公共边被数字化和存储两次(如图 2—19a中的7、8、9三个点),由此会产生数据冗余和 边界不重合(由于数字化误差等因素造成)。 (2) 每个多边形自成体系,缺少有关邻域关系的信 息,难以进行邻域处理。如合并同类时要消除公共边。 (3) 不能解决“洞”或“岛”之类的多边形嵌套问 题,岛只作为单个的图形建造,没有与外包多边形的 联系。 (4)不易检查多边形边界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如 无法判断有无不完整的多边形。
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解析

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结构解析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来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
GIS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组织和存储地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和方法。
GIS空间数据结构的核心是地理空间数据的表示方法。
在GIS中,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以几何实体为基本单位,通过点、线、面等几何对象来描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
而栅格数据以网格为基本单位,通过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分布。
矢量数据通常由三要素组成:空间位置、属性信息和拓扑关系。
空间位置是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可以用点、线、面等几何对象来表示。
属性信息是指地理现象的有关属性和属性值,例如地名、面积、人口等。
拓扑关系是指不同几何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例如点和线之间的相交、包含等关系。
在矢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上,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点、线和多边形数据结构。
点数据结构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通常使用点图层进行存储和管理。
线数据结构由多个点连接而成,可以表示河流、道路等线状地理现象。
多边形数据结构由多条线构成封闭的区域,可以表示湖泊、行政区等面状地理现象。
除了矢量数据外,栅格数据也是GIS中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将地理空间划分为规则的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单元包含一个数值或类别信息。
栅格数据适用于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例如地形高程、气候等。
在栅格数据存储和管理上,常用的数据结构包括二维数组和图像数据结构。
在GIS空间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常见的空间关系包括相交、邻接、包含等。
相交是指两个地理现象在地理空间上有交集,邻接是指两个地理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相连或相邻,包含是指一个地理现象包含另一个地理现象。
GIS空间数据结构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数据特点。
矢量数据适用于描述点、线、面等离散的地理现象,可以准确表示地理位置和拓扑关系。
第二章GIS数据结构

第二章GIS数据结构GIS数据结构是指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存储和组织地理数据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格式。
它们用于描述和管理多种类型的地理数据,包括地理位置、属性信息以及与地理实体相关的其他信息。
在GIS中,数据结构的选择对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和可视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GIS数据结构主要有三种: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基于矢量的数据结构和基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是一种二维网格结构,将地理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的像元,每个像元代表一个固定大小的地理空间单元。
栅格数据结构适用于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的表达和分析,如地形高程、气候温度等。
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点是简单易用,存储和计算效率较高。
然而,由于其固定的像元大小和离散化的特性,栅格数据结构对于精确定位和表达复杂地理对象的能力有限。
基于矢量的数据结构则是通过点、线和面等几何元素来表示地理对象。
矢量数据结构适用于离散型地理现象的表达和分析,如道路、河流等。
它可以准确地表达地理对象的形状、大小和拓扑关系,并支持各种地理操作,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矢量数据结构的缺点是数据量较大,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此外,矢量数据在处理连续性地理现象时需要进行插值操作,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和组织地理数据。
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地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和更新。
同时,数据库系统还支持空间索引和空间查询优化等功能,提高了地理数据的访问效率。
基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可以与其他非地理数据进行关联,支持多种数据类型的存储和查询。
然而,数据库系统对硬件和软件资源有较高的需求,需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系统维护工作。
综合来看,选择合适的GIS数据结构需要考虑地理数据的类型、规模和应用需求。
对于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可以选择基于栅格的数据结构;对于离散型地理对象,可以选择基于矢量的数据结构;对于大规模地理数据和复杂的分析需求,可以选择基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1、拓扑邻接。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 关系。如结点邻接关系;多边形邻接关系。
2、拓扑关联。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不同元素之间的拓 扑关系。如结点与弧段的关联关系N1/C1、C3、C6; N2/C1、C2、C5;多边形与弧段的关联关系P1/C1、 C5、C6;P2/C2、C4、C5、C7。
优、缺点
优点——文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以多边形为单位的运 算和显示。 缺点—— (1)邻接多边形的公共边被数字化和存储两次(如图 2—19a中的7、8、9三个点),由此会产生数据冗余和 边界不重合(由于数字化误差等因素造成)。 (2) 每个多边形自成体系,缺少有关邻域关系的信 息,难以进行邻域处理。如合并同类时要消除公共边。 (3) 不能解决“洞”或“岛”之类的多边形嵌套问 题,岛只作为单个的图形建造,没有与外包多边形的 联系。 (4)不易检查多边形边界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如 无法判断有无不完整的多边形。
椭球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 系,也就是基准面是在椭球体基础上建立 的,但椭球体不能代表基准面,同样的椭 球体能定义不同的基准面,如前苏联的 Pulkovo 1942、非洲索马里的Afgooye基 准面都采用了Krassovsky椭球体,但它们 的基准面显然是不同的。
我国3个椭球体参数如下
4、坐标系转换
x=f1(L,B) y=f2(L,B)
5、高程
指空间参考的高于或低于某基准平面的 垂直位置,主要用来提供地形信息。我国现 规定的高程基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比原“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我国高程 的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在青岛 设立了水准原点,称此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 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国务院1959 年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水面》。《1985 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上升 29毫米。
一、定义 矢量数据结构:基于矢量模型的数据结构。矢 量数据结构是利用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学中 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 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这种数据组织方式 能最好地逼近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 精度高,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低,便于进行地理 实体的网络分析,但对于多层空间数据的叠合 分析比较困难。
2.1 GIS的空间数据 三、根据表示对象的不同分类
类型数据。 面域数据。 网络数据。 样本数据。 曲面数据。 文本数据。 符号数据。
2.2 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信息 定位信息:不同 分布状态-定位特 征数据 属性信息:不同等 级-属性特征数据 拓扑信息 :关联关 系-拓扑特征数据
地图投影是将地图从球面转换到平面的数学 变换。
1、三种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 (1)我国1954年在北京设立了大地坐标原点,由 此计算出来的各大地控制点的坐标,称为1954年 北京坐标系。 (2)我国1978年宣布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设立 新的大地坐标原点,并采用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 协会IAG推荐的大地参考椭球体,由此计算出来 的各大地控制点坐标,称为1980年大地坐标系。 (3)地心坐标系即以地心作为椭球体中心。如 WGS1984基准面采用WGS84椭球体,是地心坐 标系,目前GPS测量数据多以WGS1984为基准。
2.1 GIS的空间数据 二、元数据(Metadata)
1、概念:是描述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 数据信息,它应尽可能多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 以便于用户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不同领域的数据库,其元数据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异。通 过元数据可以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 的系统资源,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二次开发等。 传统的图书馆卡片、出版图书的版权说明、磁盘的标签 等都是元数据。纸质地图的元数据主要表现为地图类型、 地图图例,包括图名、空间参照系和图廓坐标、地图内 容说明、比例尺和精度、编制出版单位和日期或更新日 期、销售信息等。用户通过它可以非常容易地确定该书 或地图是否能够满足其应用的需要。
3.1 矢量数据结构 3.2 栅格数据结构 3.3 矢量与栅格数据结构的比较
§3 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数据结构一般分为矢量模型的数据结构和基于栅 格模型的数据结构。
3.1 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是面向地物的结构,即对 于每—个具体的目标都直接赋有位置和 属性信息以及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说明。 但是矢量数据仅有—些离散点的坐标, 在空间表达方面它没有直接建立位置与 地物的关系。
3、元数据的主要作用
1)帮助数据生产单位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空间数据、 建立数据文档,并保证即使其主要工作人员离退 时,也不会失去对数据情况的了解; 2)提供有关数据生产单位数据存储、数据分类、 数据内容、数据质量、数据交换网络及数据销售 等方面的信息,便于用户查询检索地理空间数据; 3)帮助用户了解数据,以便就数据是否能满足其 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 4)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用户处理和转换有用的数 据。
§1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1 地理空间的概念 一、地理空间(geo-spatial) 二、我国大地坐标系 1.2 空间实体的表达 一、空间实体类型 二、表示方法
§1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1.1 地理空间的概念 一、地理空间(geo-spatial) 1、定义为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两种形式。 (1)绝对空间是具有属性描述的空间位置的集合, 由一系列的空间坐标值组成。 (2)相对空间是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实体的集合, 由不同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构成。 2、包括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及其所联结的特征实体。
定义——矢量数据结构是通过记录坐标值, 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和多边形等地理 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 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点——由一对X、Y坐标表示; 线——由一串的X、Y坐标表示; 面——由一串或几串有序的且首尾坐标相同
的X、Y坐标对及面标识表示。
定位明显、属性隐含。其定位是根据坐标直接存 储的,而属性则一般存于文件头或数据结构中某 些特定的位置上。 在计算长度、面积、形状和图形编辑、几何变换 操作中,矢量结构有很高的效率和精度,而在叠 加运算、邻域搜索等操作时则比较困难。 这种特点使得其图形运算的算法总体上比栅格数 据结构复杂的多,有些甚至难以实现。
3、拓扑包含。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但 不同级的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包含关系分 简单包含、多层包含和等价包含三种形式。 设ID表示当前多边形,IW表示等价包含,IP 表示ID为岛(IP>0)或非岛(IP<0),则包含关系 的形式如图2—7所示。
三、拓扑关系的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 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 间位置关系。 利用拓扑数据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如某区 域与哪些区域邻接;某条河流能为哪些政区的 居民提供水源;与某一湖泊邻接的土地利用类 别有哪些;特别是野生生物学家可能想确定一 块与湖泊相邻的土地覆盖区,用于对生物栖息 环境作出评价等等。 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例如建立封闭多边形,实现道路的选取,进行 最佳路径的计算等等。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 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座标的起标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 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 ,距西安36公里,1978 年建成,是我国地理坐标的起点和基准点。它不 但在各项建设和科学技术上有重要作用,而且象 征着国家的尊严。 大地的地面海拔417.7米,它 距我国陆边正北880公里,东北2500公里,正东 1000公里,正南1750公里,西南2250公里,正 西2930公里,西北2500公里。
元数据的目的就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 并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服务。 2、元数据的内容包括: 1)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集中各数据项、数据 来源、数据所有者及数据序代(数据生产历史) 等的说明; 2)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如数据精度、数据的逻辑 一致性、数据完整性、分辨率、元数据的比例尺 等; 3)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如量纲的转换等; 4)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 5)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1、地理空间定位框架:大地测量控制,由平 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组成。为建立所有的 地理数据的坐标位置提供了一个通用参考系, 可以将全国范围使用的平面及高程坐标系与 所有的地理要素相连接。 2、大地测量控制点:大地控制信息的主要要 素,其平面位置和高程被精确地测量,并用 于其他点位的确定。
二、我国大地坐标系
二、矢量数据的特点
三、矢量数据结构的类型
1、简单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按照以基本的空间对象(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 进行单独组织,不含有拓扑关系数据,最典型的是面条 (Spaghetti)结构。
主要特点:
(1)数据按点、线或多边形为单元进行组织,数 据编排直观,数字化操作简单。 (2)每个多边形都以闭合线段存储,多边形的公 共边界被数字化两次和存储两次,造成数据 冗余和不一致。 (3)点、线和多边形有各自的坐标数据,但没有 拓扑数据,互相之间不关联。 (4)岛只作为一个单个图形,没有与外界多边形 的联系。
最后,对目标进行数字表示,其中对每个弧 段或目标分配一个用户标识码(User-ID),弧 段的位置和形状由一系列x,y坐标定义,弧段 的拓扑关系由始结点、终结点、左多边形和右 多边形四个数据项组成,弧段的属性数据存储 在相应的属性表中。每个弧段的空间特征和属 性特征通过用户标识码进行联接
§3 空间数据结构的类型
2.3 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示
以ARC/INFO矢量数据模型的系统为例 首先,从逻辑上将空间数据抽象为不同的专题或层 。
其次,将一个专题层的地理要素或实体分解 为点、线或面状目标 。每个目标的数据由 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和拓扑数据组成。具 有相同的分类码的同类目标组成类型,— 类或相近的若干类构成数据层,若干数据 层构成图幅,全部数据组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