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比赛方案(获奖作品)
劳动实践课教学设计获奖(3篇)

第1篇一、教学设计概述课题名称:手工制作——创意灯笼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笼的制作工艺,掌握制作灯笼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灯笼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2. 难点:创意灯笼的设计和装饰。
教学准备:1.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灯笼骨架等。
2. 工具:剪刀、尺子、订书机等。
3. 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场地。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组精美的灯笼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灯笼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1.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工艺,包括骨架制作、彩纸剪裁、粘贴等步骤。
2.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示范灯笼的制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
(三)实践操作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制作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 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
3. 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在灯笼上绘制或贴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发挥创意。
(四)展示与评价1.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和表现。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劳动实践课的收获,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其他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剪纸、编织等。
三、教学反思本次劳动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手工制作灯笼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升情感。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获奖教案比赛活动方案策划

获奖教案比赛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和目标:本次活动是举行一场获奖教案比赛,旨在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案的设计和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的能力;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4. 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热情。
二、活动时间:本次活动预计在学期结束之前进行,具体时间安排为:报名截止日期为学期开始后两周,初赛时间为学期中两周后,决赛时间为学期末两周前。
三、活动组织:本次活动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具体管理,并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选。
四、活动流程:1. 报名阶段:a. 各年级、科目的教师通过报名表进行报名,截止时间为学期开始后两周;b. 学校教务处收集报名信息并组织初步筛选,确定参与者。
2. 初赛阶段:a. 参赛教师需提交一份自己设计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b. 初赛教案经过评审团评选,选出各年级、各科目的优秀教案;c. 优秀教案的教师进入决赛。
3. 决赛阶段:a. 决赛教案需在初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并参加现场教学展示;b. 教师需根据评审团提前给出的教学主题和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展示,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应对能力;c. 评审团根据现场教学展示和教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科学性等综合评价,选出1、2、3等奖,同时还可评出优秀组织奖、最佳创意奖等。
4. 活动总结和展示:a. 在活动结束后,学校教务处组织活动总结会议,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b. 将活动中的一些优秀教案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
五、活动宣传:1. 宣传方式:a. 学校内部:在教务处公示栏上张贴海报和活动宣传广告;b. 学校外部:通过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
2. 进行宣传内容及形式:a. 宣传海报:设计精美的海报,突出活动的目标和意义;b. 活动公告:发布活动的公告,介绍活动的基本信息和参与方法;c. 活动介绍视频:制作一个宣传活动的短视频,利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
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介绍安徽教学设计比赛是安徽省教育厅每年举办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在这个比赛中,教师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本文将介绍一部分获奖作品,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作品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设计》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创新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灵活运用课堂互动、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二:《创新的教学设计在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专业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高中物理课堂,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于动力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像、模型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物理学中的动力学概念,利用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动力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作品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该作品获得了安徽教学设计比赛的优秀奖。
该教学设计主要针对中小学的综合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以上是安徽教学设计比赛中的一些获奖作品。
这些作品在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这些教学设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希望未来的安徽教学设计比赛能够涌现更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作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一、探究问题人造材料的使用范围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人们不断地去创新发明新的材料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你想自己制作一种新材料吗?二、实验材料酒精灯、石棉网、打火机、烧杯 2 个、纯牛奶、白醋、勺子、纱布、碟子(课前把材料按小组摆放好,酒精灯检查能用,纱布扎在烧杯上)三、实验过程1.将盛着牛奶(约 100 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2.当牛奶慢慢沸腾时加入几勺醋;3.移去酒精灯,不停地搅拌,直到混合物变粘;4.过一段时间,混合物冷却后,用纱布过滤掉多余的液体。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放置几天,就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四、实验注意事项1.酒精灯使用安全。
A、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去点燃另外一盏酒精灯,而要使用火柴;B、不能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而要使用灯帽熄火。
2.在加热时勿直接用手拿烧杯,以免烫伤。
3.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建议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纯牛奶。
4.醋选用食用白醋即可。
5.加入醋以后要把酒精灯移开,因为醋在加热的条件下挥发得更快。
五、《生活中的材料》实验教学设计讲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材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 2 单元《材料的选择》中的第 7 课。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身边材料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利用材料的广泛性,能够初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意识到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发明新材料。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调查身边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物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材料种类的认识,同时能够分辨制成这些物品的材料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
先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和整理各种材料的资料让学生说说木头、棉花、岩石等材料可以制造什么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怎样得到的,从而帮学生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
然后再通过实验、图片、视频介绍塑料、玻璃的加工过程,由此引入人造材料的概念。
(完整版)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小学组)《对称美、秩序美》

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获奖作品(小学组)《对称美、秩序美》一、设计思路:《对称美、秩序美》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课程标准第五册16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范畴。
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处于第二学段的学习活动,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感受对称美、秩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要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发现美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对称美、秩序美的规律;利用小组交流探究的自主学习解决设计表现中的难题,为后面的剪纸、皮影戏等内容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感受什么叫对称美、秩序美,并能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进行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深刻领会对称美、秩序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的态度,形成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美的一种人文价值。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认识对称美、秩序美的基本方式,并能通过多种美术语言去表现、创造对称美、秩序美。
四、教学难点:1.如何巧妙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对称美、秩序美的排列规律。
2.如何设计制作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审美性的对媒体课件,给予学生感悟、理解掌握对称美、秩序美的方式和规律。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五、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展示台、彩纸等。
学具准备:剪刀、纸、彩笔、颜料、各种小实物等。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江苏省教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掌握苏州园林的布局和构造;3.培养学生对古代园林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1.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与特点(15分钟)a.讲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介绍苏州园林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b.分小组让学生查找苏州园林的传统设计原则,并分享给全班。
2.苏州园林构造与布局(40分钟)a.教师出示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向学生介绍园林的构造;b.学生分组讨论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特点,并总结出关键要点;c.学生自行动手绘制一个小型园林平面图,注明布局和构造要点。
3.苏州园林文化欣赏(30分钟)a.制作苏州园林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触摸体验,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b.学生分组准备苏州园林文化展示,包括展板、PPT等;c.学生进行苏州园林文化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欣赏。
4.团队合作与创新实践(25分钟)a.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符合苏州园林特点的景观;b.学生用纸面展示并讲解自己设计的苏州园林景观,其他同学提供意见和建议;c.选出最优秀的设计并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b.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欣赏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基础的认识,并能自主查找相关资料。
2.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园林布局和文化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苏州园林实物模型和绘制园林平面图,通过触摸和绘制加深对苏州园林设计的理解。
4.案例分析法:通过比较苏州园林不同的布局和设计要点,学生更好理解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并激发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苏州园林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够总结出园林设计的关键要点。
中职职业语文教学设计比赛获奖绝品

设计亮点一、设计力求让学生主动构建。
《绝品》看似讲述收藏书画之事,其实质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即坦诚、守信。
作者让咱们从“画之绝品”感受“人之绝品”,铸造我们重信义、守诺言的高贵人品。
因此我就文本内容做了节选,删去本来“常先生英勇就义”与“刘先生毅然送画”两场面,意在让学生通过“猜想”、“演绎”,主动走进文本,充当导演,设计故事情节,深切剖析人物形象,构建文本结构。
通过“找茬”、“辩论”环节,运用视频,学生于游戏中寻觅不同,在争辩中形成观点。
通过感知人物,探讨文本内涵,将“人世有真情,人世有大义”的情感思想,于无声中融入学生心里。
二、设计力求与现实生活对接。
按照学科目标,本设计以“古画是真是假”为冲破口,将“绝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猜想小说结局,并与文本结局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英雄”的意义,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通过两类英雄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英雄”的意义,链接资料包,以吴斌、张丽莉、胡佩兰等人的事迹引入,得出感悟: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精神,固然宝贵。
但在和平年代,咱们更渴望“平民英雄”。
只要心存真善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1、 以学定教。
谁是英雄——《绝品》教学设计设计设计毛丹曾说:好的文科教育,就是教人正常地融入社会,给人智慧,催人激情……因此,本课设计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文本意识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向学生个体经验的回归。
中职学生缺少“英雄意识”,中职语文课堂就承担起“情感疗伤”的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三个层面,呼唤学生心里的“英雄情结”。
这是我的教学之本。
2、教学有法。
谈歌曾经这样来总结他的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思想偏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但是然地流露出来,而不该当特别的把它指点出来。
”因此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与学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赏法(将视频与文本对比)、情节猜读法(用已知情节进行合理想象)、探讨辩论法(众口纷纭肯定谁是英雄),将小说大体元素之场景与情节,慢慢渗入到学生的熟悉当中。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精品教案

全国英语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初中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A visit to the UN》。
具体内容包括第三单元Section A,着重讨论联合国及其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词汇学习、语法点(一般过去时)、会话练习以及相关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与联合国相关词汇,如:assembly, resolution, peacekeeping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事件语法能力。
3. 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能够就联合国角色和活动进行简单对话。
4. 增强学生对国际组织及其在全球事务中作用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一般过去时正确运用及其与现在时区别,以及联合国相关词汇准确记忆。
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对话和阅读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对话录音和展示PPT。
2. 教学卡片,用于词汇学习和小组活动。
3. 学生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联合国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自然引入新课。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联合国标志意义。
录音播放:听一段关于联合国工作对话,让学生预测对话内容。
2. 新知呈现:词汇教学:通过PPT展示和教学卡片,讲解并让学生练习新词汇。
语法讲解:以对话为例,讲解一般过去时用法。
3. 例题讲解:展示例题,解释一般过去时构造和应用。
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构造练习。
4. 随堂练习:分组对话练习: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进行角色扮演。
个人阅读理解:完成关于联合国阅读理解练习。
5. 巩固拓展:对话复述:学生复述所听对话,巩固词汇和语法。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联合国代表,讨论国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1. 新词汇及其翻译。
2. 一般过去时构造和示例句子。
3. 联合国主要职能和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关于联合国某次重要活动报道,至少包含5个新学词汇和一般过去时正确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比赛方案(通用版)一、创设情境,导入课程
情境1:教师请同学观看PPT上面呈现的“两歧图形”图1。
两歧图形是指对于这些图形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
在看成一种图形时就不会看成另一种图形。
它和我们的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将班级学生分组,请各小组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讨论第一张图片上的内容,看看谁能发现图片中的“秘密”。
图1 学
片
“秘密”个
地
答案,情
于图容。
预
提出问题:待学生讨论结束后,随机请各小分组的一位同学代表作答:在图1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针对预设学生作答的反馈:首先两位同学回答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其次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是这幅图片的局部内容,学生2在图1的右侧图像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这反映了什么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
(此处,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随机应变,灵活的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紧密连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这种知觉现象,并联系到现实生活。
)
二、循循善诱,强化认知
情境2:教师请同学观看PPT上面呈现的图2。
图2呈现的是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将知识的学习拉到当下的课堂中来,引发学生寻找“知识”这位最熟悉场景中的“陌生人”。
图2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图2是不是非常熟悉的场景,就是我们现在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那么,在老师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回
的
瓶,
侧
着
乐手。
预
回答:
图
两
的
头像,
时
是乐手,
候
一
子的肖像。
学
师
2
加
趣。
预
答:
讲课的声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