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阳不振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冠心病分为以下证型:1、气滞血瘀型: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2、痰浊内阻型:患者多因饮食不节、痰浊内阻、痹阻心脉而引起心痛。

治疗应以化痰祛瘀、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薤白、半夏等。

3、心阳不振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阳气不足、心阳不振而引发心痛。

治疗应以温阳益气、活血止痛为原则,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人参等。

除了以上证型外,还有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等,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中医还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整体观念是指从患者的全身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则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还注重预防和调护。

预防方面,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等方式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调护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情志、改善睡眠、调节饮食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冠心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还需要注重预防和调护,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和论治体系为世人所称道。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辨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

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冠心病中医诊治根据《中医疑难病方药手册》、《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及互联网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供网民参考.辨证施治一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病变,以心脏供血不足为主要特征,因而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两者为同义词。

由于病变部位、程度等的不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5种类型。

本文主要讨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心绞痛是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综合征,以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为特点。

心肌梗塞是由于部分心肌迅速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二辨证施治(一)辨证要点冠心病的证候,常标本虚实错杂,寒热互见,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

本病既有痰瘀痹阻、心脉不通的标证、实证,又有阴阳气血不足的本证、虚证,临床大多为本虚标实证。

所以应当审证求因、分清主次缓急,发作时或以标证为主,治当通阳豁痰、理气活血;缓解期或以虚证为主时,以补虚为主,采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

一般主张标本兼顾、通补兼施。

胸痹心痛,临床复杂多变,疼痛的性质常可反映不同的病理。

闷痛与气滞、痰浊有关;剌痛与血瘀有关;烧灼痛与痰湿化热有关;绞痛均由阳气不足,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疼痛有规律、发作定时与脏腑、经络、气血流注的多寡和体内阴阳消长有关;没有规律、发作不定时,常由于劳累或情绪诱发气血失调,心脉痹阻所致。

心肌梗塞属真心痛,与一般心绞痛转归不同,应加以区别,心痛剧烈,持续不止。

伴有气短、喘促,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应警惕真心痛,要注意辩顺逆,防厥脱,治疗当标本兼顾,以解危救急.(二)辨证分型1.心气不足型心胸隐痛阵发,心悸,胸闷,动则气促,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易自汗:舌质淡胖有齿痕。

苔薄白,脉细弱或有结代。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谷志优【摘要】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辨证诊断,对症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还停留在短期疗效研究上,缺乏对症治疗的系统研究[1],有研究者认为,临床运用上应"以中医辨证论思想为指导,变通使用"[2].因此,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向.【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证;症;冠心病;证候【作者】谷志优【作者单位】桑植县民族中医院湖南桑植 42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辨证诊断,对症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还停留在短期疗效研究上,缺乏对症治疗的系统研究[1],有研究者认为,临床运用上应“以中医辨证论思想为指导,变通使用”[2]。

因此,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胸痹的病因病机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但是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是汉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治疗上以宣痹通阳为大法,根据标本缓急,权衡用药。

发病急者,先治其标;发病缓者,可先顾其本或标本兼治。

实证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虚证则以补养为主,佐以活血通络。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3]2 胸痹的辨证论治2.1 首先,正确区分病、症、证这三个不同的概念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病的广义是指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外伤等)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阴阳气血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或形态、神识活动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并反映为一定症状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病的狭义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种具体的病种[4]。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痰瘀相关痰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候,它包括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中医证候学上分别被称为痰和瘀。

痰是指机体内积累的黏稠状物质,常常由脾胃失调或肺失宣作用不足而引发,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甚至胸痛等症状。

而瘀则是指血液停留在局部,导致其循环不畅的情况,常常由气血运行不畅或血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皮肤紫斑、淤血等症状。

痰瘀经常与很多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以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近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高强度压力的出现,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很多医生都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冠心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将冠心病归为“痰瘀凝滞”范畴,认为病因主要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瘀内停,加之气血循环不畅,达不到心肌细胞需要,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贯通肝气、散寒化瘀和扶正祛瘀。

贯通肝气是指通过中药调和肝气,增强情绪稳定性,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抗病、防御疾病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青皮、枳实等。

散寒化瘀是指通过中药散寒,化瘀,促进血液运行,达到改善冠心病病情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扶正祛瘀是指通过中药补气养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芪、菟丝子、大枣等。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组合调配,在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痰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它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贯通肝气、散寒化瘀和扶正祛瘀等方法,达到改善病情、促进血液运行的治疗效果。

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5 心脾 两 虚 心前 区 隐痛 ,动 则气短 ,乏 力 ,纳少 ,头晕 ,多梦 ,汗 出 ,舌 体大 ,舌 质淡 ,苔 白 ,脉沉 弱无力 或结代 。
1 . 6 并 症
1 . 6 . 1 并心 水
2 . 2 辨证 治 疗
2 . 2 . 1 痰 浊血 瘀 证 治法 : 温 阳涤痰 ,活血通 络止痛 。方 药 : 半夏 1 0 g ,黄 连 1 0 g ,瓜 蒌 2 0 g ,胆 星 1 0 g ,竹茹 1 5 g ,茯 苓 1 5 g ,陈
( 由抱茎 苦荚菜 组成 , 主要 成分 为腺 嘌呤核苷 , 总黄 酮 ) : 3 0 — 5 0 m l 兑入 5 % 葡萄糖 或 0 . 9 % 生理盐水 2 5 0 ml 中 ,每 日 1次 静 点 。 2 . 1 . 1 1 复 方丹参注 射液 ( 主要成分为丹参、降香 ) 2 0 m l 兑人 5 %葡萄糖或 0 . 9 % 生理 盐 水 2 5 0 ml 中 ,每 日1 次 静点 。
世界最 新 医学 信息 文摘 2 0 1 3年第 1 3卷第 7期

2 4 9
中医 中药 ・
中医辨证 论治冠 心病急性 心肌梗 死
( 黑龙 江中医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郭茂松 ,宋会 官 ,张静 ,韩 丽
摘 要 :目的 讨论 中医辨证论 治冠 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方法 根据 患者 临床 表现与辅助检 查结果进 行诊断并治 疗。结论 本 病为 内科 急、危、重证 ,急则 治标 ,立 即进行 急救 ,然后 根据脏腑 虚实辨证治疗 ,标本 兼顾 ,通补兼施 ,达到 阴阳
1 . 6 . 2 并心 悸
2 . 1 . 1 0 碟 脉 灵 注 射 液

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

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

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在治疗上由于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种类多,而且新品种不断出现,有的医师和患者在应用中疏于辨证论治,未能合理用药,笔者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就如何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提出以下浅见。

1 冠心病中医发病机制及辨证分型冠心病心绞痛在祖国医学《内经》中称之为心痛、卒心痛、厥心痛,心肌梗塞胸痛为真心痛,《金匮要略》谓之胸痹。

心痛的病位在心,但其发病与心、肾、肝、脾诸脏器的盛衰有关,可在气血阴阳、肝肾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产生血瘀、气滞、塞凝、痰阻等病变[1]。

病因主要有寒暑犯心、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

在辩证分型上尚未有统一的分型标准,综合资料归纳以下类型,实证:气滞血瘀型、淤血闭阻型、寒凝心脉型、痰浊闭阻型。

虚证: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心肾阴虚型。

2 冠心病常用中成药功能及归类根据药物的主要功能及适应症,大体归纳以下几类:2.1益气活血类该类药物有益气养血、滋阴活血功能。

主要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心痛。

代表药有:麝香保心丸、参松养心胶囊、山海丹胶囊、养心氏片、芪苈强心胶囊、益心舒胶囊、稳心颗粒、正心泰胶囊、诺迪康口服液等。

2.2温阳活血类该类药物有温通血脉、益气强心之功效,用于心阳不足,血脉不活的心痛。

代表药有:麝香保心丸、心宝丸、参桂胶囊等。

2.3养血活血类该类药物有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功效。

主要用于因阴血不足所致的心痛。

代表药有:复方丹参片(滴丸)、复方川芎胶囊、银丹心泰滴丸、心可舒片、心脉通片、滋心阴口服液等。

2.4 理气活血类该类药物有理气活血化瘀功效,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心痛,代表药有: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冠心苏合丸、心可舒片、复方丹参片(滴丸)等。

2.5 活血化瘀类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效。

用于心血瘀阻,脉络不通的心痛。

代表药有:复方丹参滴丸、灯盏花素片、复方川芎胶囊、精制冠心片、山海丹胶囊、消栓通络胶囊、银杏叶片、活血通脉胶囊等。

中成药辨证施治冠心病之我见

中成药辨证施治冠心病之我见
T 波高 尖 者 , 基本 甚 至于 完 全恢 复正 常 者 , 者说 严 重的 心律 失 常 或
对 比3组治疗前后心肌损害改变 , 良反应发生 , 不 治疗后 7 与 3d d 0 心脏事件 发生 , 发现 3组改善心 肌缺 血疗效相似 , 发生不 良 反应可能
基 本消 失 ; 有 效( 好转 ) 以上变 化 部分 改善 或有 所 改善 ; 无 效 : :
[] 4 殷仁 富 , 明主编 , 陈金 心脏能量学 [ .上海 : 军医大学 出版 社 , M] 第二
20 2: 76. 0 2
学 术 争 鸣
中成药 辨证施治冠 心病之我 见
朱 永 义
【 键 词 】 冠心 病 ; 中成 药 ;辨 证 施 治 关 中图分类 号 :R 8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8 9 (0 8 3 3 - 3 6 1 14 2 0 )1-1 5 0 现 就 这 一 问题 谈 谈 自 己的 看 法 。
况心 肌 缺 血 改 变 见 表 l、 2、 3。
表 1 各 组 治疗后疗 效比较
心肌 所需能 量 6 % ~8 % 来 自于 脂肪代谢 , 0 0 尤其在 心肌缺 氧使 脂肪 酸氧 化受到 干扰 时 , 补充雷 卡 , 有效 平衡 心肌 的能量 代谢 , 可 加 速脂 肪的 p 氧化 , 提高 三磷 酸腺苷 ( ATP) 的水 平 , 而 改善心 肌缺 进 血. 而心 先安是 以葡 甲胺 为配基 , c M P相 结合 , 降低 心肌 耗氧 与 A 可
mo tl y i n u d r on o c r a u g r [] r i n me n eg i g n n ad c s r e yJ.N n lJ at i E g 通过检 验 ,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0 0 ) P .5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方法之一。

针对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补益心脏,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等。

2. 痰湿阻络证痰湿阻络是冠心病的另一常见证型。

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胸痛、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化痰、通络开窍,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等。

3. 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是冠心病进展较为严重时出现的证型。

患者常出现剧烈的胸痛、口渴、舌质红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会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连翘、三七等。

二、中医论治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气血两虚证可用补气养血的药物,痰湿阻络证可用化痰通络的药物,热毒蕴结证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等。

2.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会结合一些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如针灸疗法可以调理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等。

这些辅助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预防与调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也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定期的运动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展。

此外,中医还倡导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结:中医辨证论治冠心病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和预防调理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

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

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

脏气亏虚以心气虚为主。

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损,鼓动无力,清阳失展,血行滞涩,不通则痛。

心痛病位在心,其本在肾。

肾为先天之本,心肾二脏以经络相连。

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虚生内热,热结于里,熬煎血液而成瘀滞,阻于心脉,心失所养,而致心痛;肾阳不足,心失温煦,亦可致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而成瘀滞。

血瘀痰阻,又以血瘀为多见,因寒凝、热结、痰阻、气滞、气虚等因素皆可致血脉郁滞,而为瘀证,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痛处不移。

2 辨证治疗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按标本虚实归纳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治疗上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心绞痛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先治标;疼痛缓解后以本虚为主,宜治其本;虚实夹杂时,可根据虚实的主次,适当兼顾。

2.1痰浊痹阻型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

治宜通阳化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加减(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石菖蒲、丹参各15g,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

日1剂,水煎服。

2.2气滞血瘀型症见胸痛如刺,或呈绞痛,胸闷气短,心慌,口唇、舌质瘀斑或暗,脉细涩或结代。

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枳壳各10g,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川芎、丹参各15g)。

日1剂,水煎服。

2.3心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太子参18g,麦冬、郁金、远志各12g,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五味子10g,夜交藤
20g)。

日1剂,水煎服。

2.4心肾阴虚型症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宜滋养心肾,方用左归饮加减(熟地黄18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各15g,茯苓、麦冬、酸枣仁、知母、龟板胶各12g)。

日1剂,水煎服。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58岁,1991年7月15日初诊。

有冠心病史3年,曾因心绞痛住院2次。

素有酸辣食物及烟酒嗜好史。

本次发病胸痛如刀割样,心电图示心肌前壁缺血,经住院治疗后缓解。

诊见胸闷气短,饮则恶心呕吐,大便2天未解,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

四诊合参,此乃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治宜通阳化浊,行气化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丹参、郁金各15g,茯苓、山楂各18g,薤白、红花、桔红、甘草各6g,桃仁、香附、当归各
10g.5剂,日1剂,复煎,分2次服。

二诊:胸痛未再发作,胸闷减,大便仍干结;面色灰暗,舌暗红,苔薄腻微黄,脉滑而弦。

方用:瓜蒌、丹参、茯苓各15g,薤
白、红花、桔红、大黄、甘草各6g,桃仁、当归各10g,酸枣仁
12g.5剂,日1剂,水复煎,分2次服。

三诊:胸闷消失,大便通,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心电图提示心肌前壁轻度缺血。

药用太子参、淮山药、丹参各25g,麦冬、酸枣仁、火麻仁各15g,当归、桃仁10g,红花、甘草各6g.10剂。

随访2个月,病情稳定。

4 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难治病症。

它不仅是心脏局部产生病变,而且往往会累及其他脏腑,因此临床上务必审证而行,切不可偏执一端。

在治疗上不仅应着眼于心脏局部,而且还要考虑其他脏腑的整体治疗。

只有将扶正益气,化痰祛瘀通脉的治疗法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使机体的整体体质得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戒烟酒等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