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ppt 课件PPT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PPT精品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 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相与/步于中庭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
文体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北
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 宋 《
记
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苏承 轼天
寺
夜
游
》
东坡居士 · 苏轼
苏轼,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市)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惊喜 ——从容、闲适
探讨:这里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为什么?
(1)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两人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3)交谈有声,与月夜静谧的氛围不相符合。
所以不再叙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恍然大悟
积水空明——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月色之浓
积水空明——月色之明
相与/步于中庭
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美在情感的波折
藻,荇交横——月色之清
肆 美在心境的旷达
积水空明——月色之明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与友夜游,以及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 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PPT100 人教版 (共26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张婷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承天寺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文的常见实词、虚词。 •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 学习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 言风格。
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 一。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 签
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 的.
月光如 皎洁、 水
空灵、 清丽、 淡雅
竹柏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说 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比喻。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念无与为乐者”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遂”、“寻” 心有灵犀的喜悦 “怀民亦未寝” 从容、闲适 “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自谓闲人,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具有闲情逸致、兴致高雅的人,也包含 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 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 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 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含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欣然
反差 ←→
贬谪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齐读课文,读 准字音、节奏,初步 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结 合 注 释 ,
了 解 大 意 。
“欣然”
寥寥数字,意味隽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 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请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品析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透明。给人以空灵、皎洁、明净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 的动态之美。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 这样明暗交替,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 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不止的人,
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无所见,茫然无所得。 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 辱的物累之中解放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部分(前三句)
叙事——赏月缘由
第二部分(第四句)
写景——庭下月景第三Fra bibliotek分(第五句)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 怀民相与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处处皆景 闲人得赏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情 景
景色宜人 乐 苦 交
观闷 融
闲情雅致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难点突破
4.如何理解末句中的”闲人”?
闲人有两层含义: 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
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
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
理解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打算 2.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4.遂:于是、就。 5.相与:共同、一起。
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北 宋 苏 轼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 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 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三层(抒情、议论):抒写作者的感慨
4、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指具有闲情雅致、 自在悠然的人,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第一层(记叙):庭中散步
记叙部分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中漫步(赏月)
“欣然”表明作者心中的兴奋、喜悦。 “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寻”表达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美景的急切心 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北 宋 苏 轼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 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 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三层(抒情、议论):抒写作者的感慨
4、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指具有闲情雅致、 自在悠然的人,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第一层(记叙):庭中散步
记叙部分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中漫步(赏月)
“欣然”表明作者心中的兴奋、喜悦。 “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寻”表达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美景的急切心 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 承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 样的闲人罢了。
5
体会情感:
• 1、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
8
问题2:作者为什么称自己是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 华横溢,有济世之 志,力主政治改革, 但对王安石变法的 激进之处持有不同 意见,后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实际 如同流放。《记承 天寺夜游》即写于 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 素有大志,但 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 寞。
15
“闲”之意:贬谪 的悲凉
9
“闲”之意:人生的感慨
10
归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 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11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 当时的心境吗?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 寞;面对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 “闲”反衬 “吾两人”闲)
7
领悟“闲”之意
1、问题:这清闲之意,你认为 作者是清闲的人吗?在文中是如何体 现的? 入夜,解衣欲睡. 见 与月 怀色民入于户庭,中便 散欣 步然 .起行.闲 欣赏月下美景.
1
朗读课文
朗 读 课 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3
结构梳理!
12
欣然
贬谪
反差
←→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1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 态,美景无 处不在。
14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 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