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嫁娶风俗

合集下载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

温州民间婚丧嫁娶习俗篇一:温州婚嫁习俗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温州(市区)现在订婚结婚的行情,取现社会现状行情,按订婚前的准备和结婚当日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订婚: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

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

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

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

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2)喜糖。

包括糖金杏一对。

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表。

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

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

(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

现在温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飞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铁井栏对面的一家陶瓷店购买的,质量不错,以后摔坏了还可以去原店配)。

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

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温州人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

温州市区婚嫁习俗2011版

温州市区婚嫁习俗2011版

温州市区婚嫁习俗2011版蜜月回来咯....威尼斯很美!呵呵....回想这一路过来真是好多感触啊!在温州,结婚的确是个大工程哦!我们从订婚后开始装修、定酒店、买家电....到现在蜜月回来居然搞了整整7个多月,好多大的小的事情,相当的复杂,也挺累的特别是父母,但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幸福小窝啦。

这个可能是爸妈最开心的地方了。

要谢谢爸妈,虽然婚礼上讲过,但还是发自内心的想感谢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真的要把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很幸福让他们欣慰呢。

因为我俩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参考,温州结婚的礼数又多,还好后来婆婆的亲戚中有专门给别人牵线的人,懂很多这些规矩。

所以,后来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请教她的,整个过程2家人沟通得也还蛮顺利的。

为了以后的新人少走弯路,决定整理个完整版的供大家参考。

最后,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太有爱了,亲下自己,胖胖说他再加一下,呵呵...)酒店篇定下酒店后,酒店会在结婚日的前一周提示新人去点菜,新人可带内行的亲友同行参谋。

最好找个熟悉酒店的亲友给强调一下菜品的新鲜还有菜肴的份量,是大有好处的,有的酒店可以试菜的。

酒水饮料的话,一般是每桌茅台一对、红酒一对、啤酒和饮料若干,也可以用五粮液,但温州人要面子,现在很多都用茅台了,我们23桌也不算多就都用了茅台,但确实好贵啊!都1500了。

红酒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王朝橡木桶、王朝99,价格比较实惠,偶定的是王朝1999,青岛纯生还有其他饮料当然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通常在举行婚宴的时候,由于人多事杂,很难有时间打理酒水等琐事,个别酒店或者是个别服务员有可能会在宴会中途私下藏酒,特别是茅台,如果有几瓶损失,价格也是不菲的。

所以在酒席上,最好还是安排几个亲戚朋友稍作留意。

购物篇结婚都要买哪些东西,男女方又要各自负担哪些,偶们就用亲身体验,来给大家整理一下思路吧。

(一)男方购买:1、家里的各类装饰品,举不胜举,不一定要去宜家家居之类的,其实很多东西在荷花、山洞隧道、飞霞路、黄龙都有,并且多而齐全,关键是货比三家,认真还价,就能买到实惠又美观的东东拉(也有人说这些是新娘准备的,但我老公一家人都说这些小东西不用分这么清楚,所以我们一起去选的,他买的单,哈哈..我的胖胖真好)2、红色系列。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

温州女方婚嫁风俗嘿,说起咱们温州的女方婚嫁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热闹得跟过年似的,还带着一股子温馨和喜庆。

今儿个,我就给你细细道来,咱们就聊聊我那堂姐出嫁时候的事儿,保证让你听了心里头暖洋洋的,还能乐呵乐呵。

记得那年春天,桃花开得正艳,堂姐要出嫁的消息就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整个村子。

温州人讲究个“面子”,婚礼自然是得办得体体面面,热闹非凡。

不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那些个独特的婚嫁习俗,简直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民俗大戏。

婚礼前几天,家里就开始忙活了。

阿姨(堂姐的妈妈)忙着准备嫁妆,那叫一个细致啊,从床上用品到金银首饰,样样都得挑最好的。

她说:“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这些东西得让她风风光光地出门。

”我一听,心里头就暖了,这哪是嫁女儿啊,分明是把所有的爱都打包送出去了。

到了婚礼当天,那场面,简直了!一大清早,村里的亲朋好友就都来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仿佛整个村子都被喜气包围了。

最逗的是,新郎来接亲的时候,得经过一道道“考验”。

什么找鞋子啊、唱情歌啊,还有咱们温州特有的“拦门酒”,那酒可真不是盖的,辣得新郎直咧嘴,但还得硬着头皮喝下去,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最让我难忘的是,当堂姐穿上婚纱,戴上凤冠霞帔的那一刻,她美得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人一样。

我看着她,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眼泪差点儿就下来了。

不过,我可没哭出来,我得帮着她一起笑,一起享受这份幸福。

婚礼上,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喜宴,聊着家常,那份温馨和融洽,让我觉得特别幸福。

特别是当新郎新娘敬酒的时候,大家纷纷送上祝福,有的还开起了玩笑,逗得全场笑声不断。

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温州婚嫁风俗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融合。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还是那么美好。

温州的女方婚嫁风俗,就像是一首温馨的歌,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我,就是那个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的人,这份记忆,我会永远珍藏。

1。

温州永嘉嫁娶风俗

温州永嘉嫁娶风俗

温州永嘉嫁娶风俗篇一:温州民俗风情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

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婚嫁习俗

温州婚嫁习俗

温州婚嫁习俗温州婚嫁习俗温州结婚习俗之结婚当天: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着萝卜,意有头有尾。

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着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

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嫁女儿风俗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嫁女儿风俗更是独具特色。

在温州,嫁女儿是一件大事,需要周密筹划和准备。

首先是聘礼。

温州人重视聘礼,一般由男方家长出资购买,形式多样,包括金银首饰、布匹、米面油盐等。

聘礼的价值越高,代表男方越重视女方。

女方接受聘礼后,要回礼一份“还礼”,表示回馈男方的认真诚意。

其次是婚礼。

在温州,婚礼通常在农历的闰四、五、六月举行,有“三伏不嫁”的说法。

婚礼采用“门对门”模式,即男方亲友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并在女方家中举办婚礼。

婚礼过程中,男方要送上丰富的嫁妆,包括被褥、衣服、首饰、家具等,以示对新娘的爱护和尊重。

最后是嫁妆。

在温州,嫁妆也叫“返婆”,一般由女方家长出资准备,包括家具、被褥、布匹、厨具等。

嫁妆的价值越高,也代表女方越重视男方,尊重男方的家庭和传统文化。

温州嫁女儿风俗体现了温州人崇尚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婚姻的价值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温暖。

- 1 -。

温州婚礼流程

温州婚礼流程

温州婚礼流程
温州婚礼流程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元素。

一般情况下,温州婚礼分为三个环节:迎亲、拜堂和喜宴。

迎亲
迎亲是新娘家庭迎接新郎及其家人的仪式。

在温州,迎亲是一场“闹”婚礼,新娘家人会摆放各种障碍,如板凳、水泥块等,以阻止新郎进门。

而新郎则需要通过各种技巧,如献花、敬酒等,才能进入新娘家中。

拜堂
拜堂是新人在婚礼现场进行的结婚仪式。

首先,新人会向天地祖宗行大礼,然后进行交换戒指及互换誓言。

在温州,还有一项传统仪式叫“瓦盘敬酒”,新人需要各自倒满一盘酒,然后喝下来,象征着“共饮一江水”。

喜宴
喜宴是新人在婚礼结束后与亲友庆祝的宴会。

温州的喜宴一般会有多桌宾客,菜品丰富,其中以海鲜为主要特色。

喜宴还有独特的环节,如新人敬酒、揭幕舞等。

在温州,还有一种传统的风俗,叫“半截糖”,即将结婚的新人会分别手持一根长长的糖葫芦,各自咬下一口,象征着婚姻的甜蜜和共同生活。

- 1 -。

温州嫁女儿规矩

温州嫁女儿规矩

"温州嫁女儿规矩"是指温州地区传统的婚嫁习俗和规矩,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嫁妆:嫁妆是指女方家庭送给新娘的财物和物品,一般包括金银首饰、家具、衣服、被褥等,根据家庭财力和地区习俗不同,嫁妆的价值也有所不同。

2. 婚礼:温州地区的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春秋两季举行,婚礼规模和形式也因地区和家庭财力不同而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婚礼会有请客吃饭、办喜酒、婚车队伍、祭拜祖先等环节。

3. 新婚举止:新婚夫妻在婚后的几个月内,要严格遵守一些规矩。

比如,新娘要尽量少出门,不要回娘家;新婚夫妻不可以在晚上出门散步;新婚夫妻不可以在睡觉前吵架等等。

这些规矩在现代社会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一些传统家庭中仍然有所保留和遵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永嘉嫁娶风俗篇一:温州民俗风情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

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

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至近代,由于西方建筑艺术的渗人,又出现了教堂、商场、领事馆等西式或中西合壁建筑。

温州建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普遍采用木构、砖石砌筑,同时石构建筑亦占相当地位。

石料主要有白石、青石和花岗石,建筑宏伟壮观。

建筑装饰广泛使用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堆塑等饰件,其中砖雕装饰,尤见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温州饮食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我认为不比广州菜差,除了一点,不象广州人那样什么都敢吃,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在这方面没争先。

差点忘了,到温州吃海鲜可要小心你的肚子。

【端午节】明代,温州的端午节活动已十分丰富多彩。

“端午悬蒲艾于门,造角黍,黑饭以馈遗亲戚者。

以雄黄、菖蒲泛酒饮之,仍用以抹小儿诸窍。

复以色丝为索,名长命缕,系其臂足,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社庙备龙舟竞渡,几至旬。

”(《岐海琐谈》)龙舟竞渡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

永嘉水乡用以祈赛。

”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

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

”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

“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

”(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

“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

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

及其斗胜夺(纟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

”(《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

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

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

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

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

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

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

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

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

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

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

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

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

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

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

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

(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

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

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

”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

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

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

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

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

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

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

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

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

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

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

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

(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

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

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因“构怨之村,则藉赛舟之名,彼此武斗,伤命涉讼者往往而有”(这就是现在政府不大提倡龙舟赛的主要原因,现在械斗的现象也越来越少,由于外出经商的人太多,龙舟赛的规模大不如以前,政府应该加以组织和引导,以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消失,这也是旅游开发的一大潜在项目。

温州市于2000年已经禁止民间赛龙舟了,此举无疑象是因噎废食!)。

解放后已逐渐去掉迷信和械头号等不良习俗,经过组织管理,已成为提高人民体质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吃重午粽在明代,该日,“造角黍,以馈亲戚”。

角黍,即棕子,民间的制作法是:以箬叶包糯米放在水中烧煮而成。

以纯糯米包成的,称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称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鲜蕃薯刨成丝,剁细)的,称为蕃薯粽。

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

箬叶包成的粽子,既无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

束缚粽子的绳子,一般用棕榈叶片。

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

粽子的形状,多以四角为主,称为角粽,亦有戏作螺旋形的,称为“袅脚粽”。

温俗规定,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是分送亲友邻居的。

粽子有两种,上品是馅肉粽、白糖莲子粽;其次是蚕豆粽、槐豆粽、白粽。

后者是用早稻秆或豆秆烧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过热水淋掉碱质后即成,俗称“淋粽”。

有的地区午宴以粽子为主食。

菖蒲酒和草头汤在明代,该日,民间“煎百草为汤,老幼皆浴”。

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类,煎汤沐浴,叫“草头汤”(亦称“蒲汤”)。

据说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

在苍南,则采五种药草(三张白、水杨梅、蜻蜒花等),与鸡鸭蛋同煮,称“午时草”。

其汤供小孩沐浴,浴后以雄黄点额,涂其手脚心,然后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黄烧酒杯内,叫做“蒲酒”,也叫“蒲觞”,吃了可以避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