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和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QHO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

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本身的生产,此外,还有包括光合细菌合化能合成细菌。

3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营养阶层(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

5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

6碎屑食物链: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开始。

8生态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9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岀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10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用来实现其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的方法。

反馈:系统的输岀反过来又决定其输岀。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岀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作用。

负反馈:输岀反过来起消弱合减低输入的作用。

11生态平衡:输入和输岀在较长的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调节恢复到原处的稳定状态。

12补加能量:指除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外,其他能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维持消耗,从而增加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何能量。

14 Gaia假说:是一个(在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

15生态阈限: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做“生态阈限”_

消费者: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分解者: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林德曼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

分之十定律。

周转率: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佐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 )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7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由自然生态系统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其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

(2)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3)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指在水流的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得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游泳生物:是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污损生物:过去也称周从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总称。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

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答: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时间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甚至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底层温度低而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的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在水平方向上,从沿海到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的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海减弱的变化。

2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以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大意义?

答:(1)海洋的溶解性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N P等无机盐都以适合与有植物吸收的形式存在于海水

中,便于浮游植物吸收。

(2)海水具有透光性,光线可以投入一定的深度,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须得光照条件。

(3)海水的流动性可以扩大生物分布的范围。

(4)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能够使PH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使生物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4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5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按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微微型浮游生物:v 2卩m

(2)微型:2 —20 g m

(3)小型:20—200 g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