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搭配》和《找次品》评课稿

《搭配》和《找次品》评课稿今天参加了2019年春##镇“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教学研究活动,并聆听了回民小学##老师的《搭配》和##老师的《找次品》,从课中得到了许多收获,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老师讲授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搭配》,整堂课教学流程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
首先由“穿衣搭配”这个情境引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给妈妈选礼物这个环节上,由鲜花和蛋糕搭配到由鲜花到蛋糕再到卡片搭配,层层递进,增加难度,从而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建议:“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
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
龚老师对于怎样进行搭配讲解详细,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搭配,为什么不能有遗漏有重复,学生知道怎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不够深入。
##老师讲授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找次品》,旨在渗透一些数学思考和方法。
纵观这节课,教学设计流畅,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其乐融融。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观后感及评课

《找次品》观后感及评课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压力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活动。
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
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今天,听了邹老师执教的《找次品》,我觉得邹老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邹老师先拿出学生们喜欢的口香糖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交流:“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吃的?喜欢吗?可是这两瓶口香糖不知被哪只馋猫偷吃过,其中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找次品”: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的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找次品》评课稿[推荐五篇]
![《找次品》评课稿[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bdbb3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3.png)
《找次品》评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找次品》评课稿《找次品》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听了河西小学张红艳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
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张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
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张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张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张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找次品》数学广角第一次试教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广角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广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广角的度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广角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广角的度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广角》教材第一章2. 教具: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尺子、直尺、圆规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广角的知识。
请问,你们对广角有什么了解吗?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广角是指一条射线在平面上旋转,形成的角。
广角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广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习(30分钟)(1) 学习广角的概念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下面的图形。
你们能说出这个图形当中有多少个广角吗?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对于这个图形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由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这两条直线叫做扇形的边。
学生:理解。
教师:在扇形中,一条直线叫做扇形的轴,从轴到扇形的一端的直线叫做底边。
那么,扇形的两个边所组成的角就叫做广角。
学生:明白。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下面的图形,看看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广角。
(学生观察图形)学生:找到了。
教师:很好,你们找到的广角是哪些?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扇形中的广角是由扇形的两个边组成的。
对吗?学生:对。
教师:那么,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又能找到其他的广角吗?学生:回答答案。
教师:很好,你们找到的广角是那些?学生:答案各异。
《找次品》评课稿

在多样化中追求优化——张丽萍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解读与评价三完小罗教逢今天,有机会也非常荣幸的在警予学校听了由长沙市芙蓉区名教师张丽萍老师送教中执教的《找次品》一课,在这眼花缭乱,令人窒息的教改浪潮中,如一缕春风,让人倍感清爽;如一抹阳光,照亮了我迷乱的教改心房。
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名师胸有成竹的风范,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韵味!整堂课朴实无华,简约而不简单,整个知识建模逻辑严密,过渡轻松、自然,如小溪潺潺,不拖泥带水;从感性到理性,然后揭示规律,浑然天成;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搭配,悬念迭起,却又链接无缝……一堂充满教师睿智的数学课,体现数学价值的数学课,魅力无穷的数学课!“找次品”是一个关于最佳策略的课题。
9个物品中,有8个完全一样,另一个稍轻(或稍重),称之为次品。
我们需要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找出这个次品。
一般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一次次进行两两比较即可。
我们的问题是:怎样保证称量次数最少,即要寻找最佳策略——通常表述为: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
策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这一策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尝试和调整,通过观察与推理,概括与总结、分类与比较等活动寻找并确认最佳策略。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经历这上述过程,张老师从一个很简单的生活问题着手: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几片,如何用天平称量的方法把那一瓶找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过程: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如果不平衡如何,如果平衡又如何。
在天平不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观察而得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推理而得到。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了很重要的两个词:保证、至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了较为民主的方式,引发学生提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为轻松的课堂打下了和谐的基础。
二、尝试表达,体验过程“如果现在有4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少了几片,有天平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出来?请你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表示你的推理过程和结果。
找次品评课

《找次品》的评课金老师这节课以“找次品”为载体,在解决问题中,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还发展了数学思想,建立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下面结合课中几个环节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薄的感想。
一、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对从601个螺丝钉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偏大,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例1前,金老师增加了“从3个中找1个次品”的内容,以3个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
当学生理解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然后再来探究4个、8个,9个的情况,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思想。
而且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均分3份思想的基本模型,把这种情况加以研究确实有必要。
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教学中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开始就设计了认识那个学生猜想“从601中去找出一瓶次品来,至少要称几次保证能找到”,这个时候学生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乱猜的,教师适时介入,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从小的数量中找次品来研究。
研究3瓶、5瓶、9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601中找次品的问题。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三、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张齐华的找次品课程评价

张齐华的找次品课程评价《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很多种差别的环境,有的是表面与及格品差别,有的是所用质料不切合标准等。
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表面与及格品完全雷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别,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必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找次品》,本人认为张老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恰当运用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张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好,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钙片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如何挑出三瓶中少了几粒的一瓶呢?学生的方法有几种,而此时张老师又引导学生用天平称是最可行的办法。
在讲解找次品的方法时,她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并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会用上“可能”,“一定”等词语来叙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让学生明白,当零件个数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
数学评课稿件

《找次品》评课稿本周二第二节有幸听了XX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亮点:1、根据学生施教,降低难度。
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辛欣老师却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先从3瓶木糖醇中找出那瓶被吃了3粒的次品,降低难度,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辛欣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规律,让学生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3、培养学生动手、归纳总结能力。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辛欣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8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从中又发现“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不是3的倍数时,相差1”的规律解题,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况的转化。
4、教学方法使用好。
课堂上,辛欣老师总是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简便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不足与改进:1、板书出现错误,如:从12瓶中找次品,在测量次数上出现两次失误。
2、板书设计不够合理,不够清晰,条理性不强,未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3、整堂课节奏太快。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感觉课堂内容太多,所以一直在赶时间,导致学生学得不时很扎实。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4、课堂上教师说得多。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小结不到位。
方法没讲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同时也给我很多启示。
等量代换评课稿《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在这里我就谈谈我听完XX老师的这堂课后的体会:亮点: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次品》评课稿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王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王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王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王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王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王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王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王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能够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王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王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理解。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王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