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一部中国机器人的成长史
中国典籍记载的机器人

二○二○年·第二期文史杂谈109今天,一提起机器人,多以为是西方的专利——这道理很简单:机器人乃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以是否拥有电子计算机控制为标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云,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机械,由计算机控制,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能代替人做某些工作。
”)而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去推敲,那么,人类最早制作出的机器人恐怕并不属于西人,而是中国人。
它们最早见载于《礼记》等先秦典籍。
《礼记·檀弓下》有一段记载说: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
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这段话的要点是提倡办丧事用明器(涂车、刍灵等,即泥做的车子、草扎的人马),反对制作人俑以陪葬。
孔子何以批评为俑者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懂“俑”的设计原理及用途。
一 俑、“能倡者”和木偶戏郑玄注《礼记》说:“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
”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
”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焦循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这些记载与解释说明,先秦时期的俑是专门用来陪葬的机器人(机械人),它们应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一种人形装置。
这些装置包括齿轮、凸轮、连杆等,所以能自行转动跳跃行走,如同真人一般。
难怪以仁学(也可以是人学)立世的孔子对此大为不满,以为是对存世者的不恭,是作践人,斥之为“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制造人俑的人心地不好,他这几乎等于是用活人殉葬嘛!)其实,周代奴隶主贵族之所以要制作人俑陪葬,也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与人相近的特点,来让它代替活人殉葬。
按照《列子·汤问》里的记载,这样具有人的形态、能够跳跃行走的机器人,早在西周早期的穆王时代就已产生了。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史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史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开始将机器人作为发展重点之一,提出了“十年规划”的战略目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并在不断优化和升级中成长为世界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198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中国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用于汽车、电子和仪器制造等行业。
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的限制,中国机器人在国际机器人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2000年左右,中国机器人开始逐步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在2005年发布了《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自主导航和控制等高端技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目前,中国机器人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机器人零部件、智能化制造、人机协作、服务机器人和农业机器人等。
201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机器人成为重要发展领域之一,中国机器人开始谋求从“大国”向“强国”的跃升。
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值为2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8%,其中出口额为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
未来,中国机器人行业将继续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深入推动人工智能、
机器视觉、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揭秘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从机械手到服务机器人

揭秘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从机械手到服务机器人从最初的机械手,到现在的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在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制造、服务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久的将来,一切人‘不能干,干不好,不想干’的事,都可以由机器人代劳。
”机械手:我国最早的一批工业机器人提起机器人,或许你会首先联想起美国大片《变形金刚》。
然而,曹祥康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并不一定具有人的外形特征,美国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外形有点像坦克,我国早期的机器人也与人形相去甚远。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科技人员从外文杂志上敏锐地捕捉到国外机器人研究的信息,开始自发地研究机器人。
“那时进口杂志很贵,研究单位不舍得买,每次都要骑车到机械工业情报所查资料,俄文还可以,英语不太在行,只好一边学英语一边找资料。
”起步的艰辛远不止这些。
“中国的人都用不了还搞机器人?”上海出版的某刊物更是把机器人视为批判对象,扣上一顶“唯心主义的伪科学”的帽子。
对此,曹祥康说,中国人口众多,但并非任何恶劣环境都适合人去作业,诸如粉尘、毒气、噪声、振动、高低温、放射性、高压带电、水下作业等恶劣工作环境下,用机器人作业,可以把人解放出来。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大家决定将robot翻译成‘机械手’。
”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恶补”机器人理论的同时,工厂技术人员也开始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当时,在我国工厂冲压作业上下料时,由于生产节拍过快,又缺乏相应的安全保护设置,工人稍有不慎,手指就可能被切断。
“出于对工人阶级的感情”,加上技术革新的需要,上海、东北等地工厂的技术人员自发地研发机械手,如上海汽车配件二厂研制的汽车灯壳冲压机械手、天津锻压机械厂研制的锻件上下料机械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工业机器人。
“早期机械手的控制原理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挡块’定位,换做冲压别的零件,就拧拧螺丝调整一下‘挡块’的位置。
曹老话锋一转,“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却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工厂断指事故明显减少,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

4、个性化与定制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发展个性化的定制化机器人, 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需求。
结论
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智能化时代的演变。在医疗、制造、 军事、农业等领域,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未来,我国机器人技 术的发展将朝着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智能化、个性化与定制化等方向迈进。 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建议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多 学科合作、推动个性化与定制化发展等措施,以推动我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 应用。
参考内容
在我国丰富的食品工业领域,乳制品工业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占据了一席之 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乳制品产量达到了3000万吨,成为全球 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之一。而在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我国乳制品工业历经 数十年的发展,不断追求创新和品质的历程。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便开始了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然而,这一时期的乳制品 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随着新中 国成立后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重视和扶持,我国乳制品工业开始了一段快速发 展的历程。
二、成长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成长阶段。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 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开始转变。在这个阶段,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开始学 生的就业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进一 步明确了我们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推动了各级政府对职业技 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展望未来,我国乳制品工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发生变化,给乳制品工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乳制品工业需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和挑战,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和产业转型,以实现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机器人不稀奇 古代中国外国都曾有机器人 组图

机器人不稀奇古代中国外国都曾有机器人组图机器人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机器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机器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中国是最早发明机器人的国家。
最迟在2500年前或者3000年前,中国就发明并制造成了极其精巧的机器人。
中国制造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奇妙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
一、中国最早的机器人周天子时期偃师制作的倡优机器人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夏、商、西周时期就已有了机器人,而且是智能型的机器人。
《列子·汤问》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周穆王巡狩西部,途中遇到了艺人偃师。
偃师让倡优为周穆王表演歌舞,倡优唱歌符合音律,跳舞符合节拍,技艺非常熟练高超。
当周穆王正看得津津有味时,那倡优动了感情,竟用眼神来勾引王妃。
周穆王发现后大怒。
下令要杀偃师,偃师非常害怕,赶紧拔剑把倡优斩了。
原来那倡优并不是真人,而是用皮革、木料、胶漆等东西制成的机器人。
周穆王一看怒气顿消,偃师这才免遭一场杀身之祸。
2000多年后,李商隐在诗中还谈到这件事:“不须尽看刍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 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非常低下的远古时代,那位偃师是用什么手段制造了这样一个完美的智能机器人?难道偃师当时已懂得制造计算机?再说这个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是什么?是由人暗中操纵的,还是采用了什么先进技术?因史书上没有记载,所以这个机器人就成了千古疑案。
在3000年前,中国的周朝时期,中国有一位能工巧匠,面见国王,说愿意把自己的技艺献给国王。
国王问:“你有什么技艺?”这位能工巧匠说:“这么说吧,您想要什么,我就能给您做出来什么。
不过,我今天已经做出一件东西了。
您不妨先看看。
”国王说:“好吧。
”过了一会,这位能工巧匠就带着一个“人”来见国王。
国王问他:“你带来的是什么人?”他回答:“禀大王,这不是人,是我做的一个会唱歌跳舞的机器人。
”国王惊奇地看着它,行走俯仰,和真人一样。
40年,ABB机器人的成长历程

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手段,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
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工厂以及未来柔性生产舞台的主角。通过应用ABB
Ability™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互联机器人可将生产效率提高200%,能耗降
低30%。
管理层寄语
“
ABB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年我们向中国提供了蒸汽机。
40年,ABB机器人的成长历程
—
开放的中国,繁荣的世界。40年来,ABB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亲历了
中国的飞速发展。2018年,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邀您走进
ABB,一同回顾往昔,展望未来。1978第十一来自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9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来到了中国
ABB在北京设立首家在华办事处
40年漫长而又坚定的时光
有激情有汗水有收获
我们与客户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2018欢迎你来到ABB现场参观!
第二站
ABB机器人重庆应用中心
5月17日,ABB机器人重庆应用中心在两江新区正式揭幕,标志着机器
人业务在西部地区布局又迈出重要一步。
重庆应用中心将成为继珠海和青岛之后ABB机器人在华的第三家应用中
心,也是ABB进一步落实本地化战略的积极举措。
地研发和本地生产的跨国企业。
■中国迎来机器人的黄金时代
☞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产业升级对高端装备的强劲
需求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持续快速的发展,机器人在中国的
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ABB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华开展机器人从研发、生产、销售、工程、系统
集成到服务全价值链业务的跨国企业。ABB不仅仅是机器人产品的提供商,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九年级(上)段考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
1.(6分)学校开展“走进神圣殿堂——人民大会堂”的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人民大会堂,小华撰写了活动手册的前言。
阅读前言,完成各题。
ㅤㅤ人民大会堂矗.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于1959年,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两翼略低,中部稍高,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从东门拾级而上,穿过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北部是可以容纳五千座席的大型宴会厅,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楼。
万人大礼堂是世界上最大的礼堂,一层池座,两层挑台容.纳万人同时开会。
顶棚呈穹隆形,中央饰有红宝石般的巨型红色五角星灯,周围点缀有镏金的70道瑰.丽的光芒线和40个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ㅤㅤ人民大会堂有“共和国殿堂”之美誉。
70多年来,它既是全国人民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①_____也是一座历史丰碑。
无数推动中国苍.桑巨变的重大决策,在这里制定②_____无数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活动,在这里展开。
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建筑,见证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人民”的力量与中国奇迹。
人民大会堂,走过悠长岁月,芳华依旧。
(1)(2分)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矗”应读为“zhù”B.“瑰”应读为“guì”C.“容”应写为“融”D.“苍”应写为“沧”(2)(2分)下面对①②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 ②;(3)(2分)同学们在词典中查到“是”的义项有:①直,正;②正确;③法则准则。
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甲】国家的政治体制【乙】国家做得正确的事【丙】国家的大政方针2.(2分)活动手册的封面需要配一幅图画。
下面是国家邮政局于2009年发行的《人民大会堂》特种邮票,图案分别是人民大会堂东门和万人大礼堂。
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文本阅读《汉字》练习及答案解析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
(摘自袁鹰《汉字的魅力》)【材料二】司马迁集大半生心血融进一部《史记》,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就此凝结进小小的汉字中。
一个汉字映入眼帘,你的心境便随它而产生了一种相关的情感;文人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成了所有欲回乡而不得的游子的纽带,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
(摘自2017年8月6日《光明日报》)【材料三】“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相比当下一部分所谓“诗人”的诗,“小冰”的诗一点都不落下风,但“小冰”的诗本质上只是对于文字的调动和排序而已。
诗歌写作中,最落下乘的便是那些素材组合、词语堆砌和套路句式,而这些正是机器人“小冰”最容易学习、模仿和复制的。
(摘自2017年3月1日《光明日报》)(1)请根据材料一说说汉字的特点。
(2)有人说“炎黄子孙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汉字”。
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就指导同学写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汉字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
(音形义是紧密相关的。
)(2)因为“汉字”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
(3)示例:①写作需要有真情实感;②写作形式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不能只重形式。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对材料要点的理解。
可分析:“明”字……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
这句话正好说明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2)题干要求指出“炎黄子孙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汉字”的缘由。
可提取材料二的“成了所有欲回乡而不得的游子的纽带,连接着故土、文化和游子的回忆”一句作为答案。
(3)提建议。
答此题之前,要读懂材料三。
要针对材料三中“小冰”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小冰”的问题是“只是对于文字的调动和排序而已”,他的诗“便是那些素材组合、词语堆砌和套路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文学作家王鸿鹏、马娜一同创作完成的《中国机器人》最近面世,沉寂一时的报告文学领域终于有了重头新作。
该作以一系列生动丰富的细节,记录了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以蒋新松、王天然、曲道奎为代表的几代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致力于机器人研发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与献身精神。
该书的两位作者王鸿鹏和马娜,是近年来在报告文学领域颇为活跃的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采用田野调查式的方式,走访了相关领域的大量专家学者,同时还深入到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等企业,与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交流,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也将一位位科学家的形象刻画得个性十足。
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认为,《中国机器人》既是一部中国机器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高科技发展史、一部科学精神的沉淀史,弘扬了科学家创新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