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 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灵病房:疗愈的舞台电影《心灵病房》触动了我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让我对心灵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片通过展现患者们在心灵病房中的生活,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与外界的交互,以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这部影片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绘,打破了对心灵疾病的常见刻板印象,给人以深入思考的机会。
首先,电影中呈现的心灵病房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那个紧闭的房门背后所承载的无数苦楚和无助。
这些病人有的因为精神创伤而迷失了自己,有的因为内心的痛苦而无法正常生活。
他们在病房里找到了一个归属感,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痛苦。
心灵病房成为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再次找回生活的起点。
其次,电影中每个患者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心灵。
影片通过刻画每一个人物的细致和真实,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病痛和无助。
比如,男主角麦克的幼年阴影和对儿子的思念,让我对他的命运充满同情。
女主角朱丽的抑郁和对爱情的渴望,让我为她默默祈祷。
他们的病痛与我有着某种共鸣,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伤口,需要被理解和关爱。
在电影中,心灵病房的医生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们不仅仅是患者的治疗者,更像是朋友和导师。
他们通过耐心倾听和理解,帮助患者走出了心理困境。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关怀为患者提供了精神支持。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职业精神所感动,也深信只有真正的关怀和理解才能帮助患者重获健康和快乐。
此外,电影还对社会对心灵疾病的态度进行了探讨。
很多人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和歧视,他们往往被冠以“疯子”之名。
电影通过展现患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让观众反思这种刻板印象的不公和不合理。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心灵折磨,我们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和帮助他们,而不是排斥和歧视他们。
这部电影向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心灵疾病需要被重视,患者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使用了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心灵病房的每一个角落。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灵病房观后感(一)在医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见的是残缺的身体,听见的是无休止的主诉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弥漫着淡淡消毒液味儿的病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紧张、单调、琐碎的工作,曾经的工作激情逐渐麻木。
直到观看了心灵病房----好像给自己的心灵泡了个温泉,清新舒适,让原本灰蒙蒙的心灵变得晶莹透亮起来。
剧中女主角贝宁是位英国的文学教授,无意间发现了转移性卵巢癌终末期,并接受了实验性的化学治疗。
个性不容妥协的贝宁教授,躺在病床上毫无尊严的接受各种治疗与检查,伴随着她度过许多痛苦与煎熬。
电影中女主角的主治医师杰森(贝宁教授昔日的学生),在治疗癌症的领域是顶尖一流的佼佼者,却扮演着尽责且冷漠的角色,而贝宁教授在冗长而又孤独、恐惧、忧虑、煎熬的疗程中,始终得不到他们心灵上的关怀。
在杰森医师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过去对学生严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实自我,忏悔之意油然而生。
就这样,她在心灵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着!而就在此时,善良的护士长苏西,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现在了观众的视眼里!并且会跟她聊天,关心她的身体,让贝宁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将枯槁又渴望被爱的生命中,给予真诚的关怀,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从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最后,她的启蒙老师爱丝佛教授来探望她,当爱丝佛教授看到正因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贝宁时,眼神充满了怜悯与不舍,他爬到床上,让自己的身体支撑着贝宁,并念了一则寓言故事,使贝宁能够安稳的入眠。
虽然最后,贝宁还是走了……贝宁教授这样痛苦但坚强的病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主治医师杰森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每天面对着残缺的身体、痛苦的呻吟,面对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灵由救死扶伤的热情转到理性的沉默,直到变得冷酷,虽然这些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这时他已经忘却了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情感的人。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引言概述:电影《心灵病房》是一部深刻描绘精神疾病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关系的影片。
影片通过真正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深刻体味到心灵病房暗地里的人性光辉与悲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电影《心灵病房》进行观后感的探讨。
一、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1.1 患者的内心矛盾电影中展现了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们往往面临着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冲突。
有些患者因为病情复杂,无法自控,需要医护人员的匡助和关心。
1.2 医护人员的关心在心灵病房中,医护人员不仅是治疗者,更是患者的倾听者和支持者。
他们用自己的关心和耐心,匡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重建自信和希翼。
1.3 互相理解与包容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而是一种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关系。
通过沟通和交流,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2.1 沟通与倾听心理治疗的核心是沟通与倾听。
患者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医护人员需要有耐心和同理心去倾听患者的心声。
2.2 情感疏导与情绪释放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释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
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正确地表达情绪,避免情感的积压和爆发。
2.3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匡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三、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3.1 消除歧视与偏见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存在着歧视和偏见。
通过电影《心灵病房》的展现,可以匡助社会更加理解和包容精神疾病患者。
3.2 提高公众意识电影《心灵病房》通过真正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关注度。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心理健康和公共卫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3.3 增进社会共识通过电影《心灵病房》的影响,可以增进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共识和认同。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四、人性的光辉与悲哀4.1 患者的人性光辉即使身患精神疾病,患者依然拥有自己的人性光辉。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引言概述:心灵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康复和治疗服务。
在这里,我有幸参观了一家心灵病房,并对其设施和治疗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心灵病房的观后感。
一、舒适的环境1.1 温馨的装饰:心灵病房的装饰以温馨舒适为主,墙壁上挂满了柔和的画作,床上摆放着柔软的床上用品。
这种舒适的环境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感到宁静和安心。
1.2 绿色植物的陪伴:心灵病房内摆放着各种绿色植物,如盆栽和花卉。
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这些绿植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提供了一种放松和舒缓的氛围。
1.3 肃静的空间:心灵病房内设置了专门的歇息区域,患者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远离外界的喧嚣和压力。
这种肃静的空间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疗愈的环境,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并更好地接受治疗。
二、专业的医护团队2.1 精心挑选的医护人员:心灵病房的医护人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2.2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护团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他们会定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以便调整治疗计划,并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细致的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赋予患者细致的关心和支持。
他们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匡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困扰,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关心。
三、多元化的治疗方法3.1 心理咨询:心灵病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匡助患者理清思绪,解决内心的困惑。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互动,匡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3.2 艺术疗法:心灵病房还提供艺术疗法,通过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匡助患者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压力。
艺术疗法可以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康复和成长。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引言概述:电影《心灵病房》是一部反映心理疾病与人性的深刻影片。
它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心理疾病的复杂性、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治疗方法的探索、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以及电影的艺术表现。
一、心理疾病的复杂性1.1 心理疾病的多样性:电影中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揭示了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内心世界的展现:电影通过患者的视角,展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恐怖和痛苦,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1.3 疾病与社会的关系:电影中还反映了心理疾病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和歧视,进一步凸显了心理疾病的复杂性。
二、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2.1 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电影中的医护人员以专业的态度和温暖的关心对待患者,展现了他们对患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2 患者的信任与依赖:电影中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匡助下逐渐建立了信任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治疗,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3 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电影中展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通过倾听和关心,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治疗。
三、治疗方法的探索3.1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电影中提到了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局限性,强调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3.2 心理治疗的效果:电影中展示了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效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法,患者逐渐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3.3 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电影中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支持等,这种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匡助患者康复。
四、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4.1 心理疾病的社会认知:电影中揭示了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不足,人们往往对心理疾病持有偏见和歧视,导致患者难以融入社会。
4.2 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电影中呼吁加强对心理疾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水平,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灵病房是一部由马克·福斯特执导的电影,该片通过讲述心理疾病患者在心灵病房中的生活,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患者的治疗和关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和主题,并在总结中提出观后感。
引言概述:心灵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电影《心灵病房》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在病房中的生活。
下面将从治疗方法、患者关系、社会认知、环境因素和康复重建五个大点出发,详细探讨电影所揭示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治疗方法1.1 心理咨询:电影中的心灵病房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1.2 药物治疗:电影中的患者通过医生的指导,接受合适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2. 患者关系2.1 同理心:病房中的患者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通过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2.2 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医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患者的朋友和倾听者。
3. 社会认知3.1 心理健康教育:电影中的病房通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2 社会支持:电影中的患者在病房中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关注,这种支持对他们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 环境因素4.1 安全与舒适:心灵病房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和恢复的空间。
4.2 治疗环境:病房中的设施和布局经过精心设计,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舒适的休息区、专业的治疗设备等。
5. 康复重建5.1 自我认知:患者在病房中通过与医生和其他患者的交流,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成长。
5.2 社会融入:电影中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恢复了对社会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重新融入社会。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心灵病房观后感导语:英文文学教授Vivian Bearing48岁且未婚单身,身体一向健康的她被发现罹患卵巢癌。
届时已是晚期,无法手术摘除,她被迫接受肿瘤医师的化学治疗。
本片着力用关怀的语调和文艺的表达讲述了这位严格、苛刻、学术至上的教学者在生命晚期所承受的身心折磨,思考的不仅是医患冲天,更是学术与人性的辩证。
【心灵病房观后感】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
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
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
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
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
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引言概述:《心灵病房》是一部由马克·赫尔曼执导的电影,通过讲述心理医生在疗养院中治疗患者的故事,探讨了心理疾病与人性的关系。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以下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我的观后感。
正文内容:1. 患者的心理疾病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1.1 患者们的病情多样性:电影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等,这些疾病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
1.2 患者们的痛苦与挣扎:电影中展示了患者们的内心痛苦和挣扎,他们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寻找解脱。
2. 心理医生的专业治疗展现了人性的关怀与理解2.1 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电影中的心理医生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展现了人性的关怀与理解。
2.2 心理医生的耐心与倾听:电影中的心理医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心声,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这种关怀和理解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安慰。
3. 疗养院环境的重要性对心理康复的影响3.1 疗养院的治疗方法:电影中展示了疗养院采用的各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这些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疗养院的友善氛围:电影中的疗养院创造了一个友善的氛围,患者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这对于他们的康复非常重要。
4.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4.1 主人公的成长与转变:电影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自己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通过与患者的互动,他逐渐成长起来,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4.2 患者们的独特性格:电影中的患者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 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思考与启示5.1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电影让观众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发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思考。
5.2 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电影中展示了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对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重要性,观众也被激发了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
总结:通过观看《心灵病房》,我深刻地认识到心理疾病与人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病房观后感电影《心灵病房》的观后感范文由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欢迎阅读与借鉴!心灵病房观后感(一)在医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见的是残缺的身体,听见的是无休止的主诉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弥漫着淡淡消毒液味儿的病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紧张、单调、琐碎的工作,曾经的工作激情逐渐麻木。
直到观看了心灵病房----好像给自己的心灵泡了个温泉,清新舒适,让原本灰蒙蒙的心灵变得晶莹透亮起来。
剧中女主角贝宁是位英国的文学教授,无意间发现了转移性卵巢癌终末期,并接受了实验性的化学治疗。
个性不容妥协的贝宁教授,躺在病床上毫无尊严的接受各种治疗与检查,伴随着她度过许多痛苦与煎熬。
电影中女主角的主治医师杰森(贝宁教授昔日的学生),在治疗癌症的领域是顶尖一流的佼佼者,却扮演着尽责且冷漠的角色,而贝宁教授在冗长而又孤独、恐惧、忧虑、煎熬的疗程中,始终得不到他们心灵上的关怀。
在杰森医师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过去对学生严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实自我,忏悔之意油然而生。
就这样,她在心灵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着!而就在此时,善良的护士长苏西,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现在了观众的视眼里!并且会跟她聊天,关心她的身体,让贝宁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将枯槁又渴望被爱的生命中,给予真诚的关怀,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从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最后,她的启蒙老师爱丝佛教授来探望她,当爱丝佛教授看到正因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贝宁时,眼神充满了怜悯与不舍,他爬到床上,让自己的身体支撑着贝宁,并念了一则寓言故事,使贝宁能够安稳的入眠。
虽然最后,贝宁还是走了……贝宁教授这样痛苦但坚强的病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主治医师杰森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每天面对着残缺的身体、痛苦的呻吟,面对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灵由救死扶伤的热情转到理性的沉默,直到变得冷酷,虽然这些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
这时他已经忘却了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情感的人。
医务工作者都会认为“家属的哭哭啼啼解决不了问题的。
”医生的作风一贯以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治疗方案精准而著名,而病人心目中的好医生往往不仅要求技术娴熟,如果医生能在查房时在病床边多停留一会,倾听患者的主诉,即使治疗方案还是原封不动,患者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好医生。
我曾经因为一次小意外躺在了病床上。
原本应该放三张床的病房放了四张床,半夜里因为急诊在横头过道又加了一张床。
病人的呻吟,陪客的呼噜声,汗味,脚臭味让原本因疼痛而难以入睡的我更加辗转反侧。
临窗躺着一位16岁的女孩,因为车祸致股骨骨折,每日见她呆呆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忧虑。
下午的时候护士推着洗头车来到她床边,亲切的交谈了几句就开始给她洗头,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一切:是位年轻的护士,比女孩大不了几岁,她没有带口罩,脸上隐约有几颗青春豆。
护士的手法很娴熟:沾湿头发、抹匀洗头膏、按摩头皮、冲洗干净、吹干头发,最后她竟将女孩乌黑的长发精心的梳成了两条长辫。
女孩照了照镜子,看着容光焕发的自己,微微的笑了。
护士也笑了:“你真的很美。
”女孩抬起头,眼睛有点湿润。
之后的几天,那位女孩精神似乎好了很多,甚至拿起了书本在复习……。
我知道这位护士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护理工作者,不是“服务之星”,也不一定是每年评选的“双优工作者”,但她的行为会一直温暖着那位女孩的心,也让我的心一直感动着。
给自己的心灵泡个温泉,拂去日积月累的浮躁和疲惫,让我们用一颗晶莹透亮的心去为患者服务,好吗?心灵病房观后感(二)在一片泪眼朦胧中,我看完了电影《心灵病房》,心情是异常沉重的。
跟随着薇薇安的内心起伏,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的坚持与勇敢。
影片中的薇薇安是一位研究17世纪英诗的文学博士,她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文学,对英国文学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她从柯医生那得知自己罹患卵巢癌末期,不服输的她决定接受八个月的全剂量且杀伤力强的化疗,从此她的整个人生扭曲变化。
面对一次次痛苦的化疗,她始终不屈不挠,正因为生命中所遭受到的苦痛,更加能思考生命真实存在的意义,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短短的,因为也许自己死前会回忆的也许就是那几刻的时光,但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每个人一生的愿望,薇薇安连死前都还在那‚十七世纪形而上诗人约翰但恩的十四行诗‘死亡’‛中思考、体会,与现实中一点一点接近的死亡相互对照,从最初回忆中钻研那艰涩的文字与句读,而后亲身体会它意涵的真实,最后师生再聚,神圣的文字已被抛弃,读的却是‚逃家的小白兔‛如此简单天真却暗含深意的寓言。
我想薇薇安最后在恩师的怀抱中明白了人生,生命,死亡的内涵,她必然是安详而满足地离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感受着薇薇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剧中医务人员很多的不足从医师问诊到照X光,以及医师教学查房时,受尽了被医生及技术人员冰冷待遇的委屈.柯医师与杰森说服薇薇安接受新的抗癌药,而且以高剂量注射,认为是难得的实验机会,他们密切注意并记录掉发,恶吐,肾功能变化等负作用,随时用超音波追踪肿瘤的大小,却无视於薇薇安因药药物负作用所引起的煎熬.他们也没有告知化疗药是否确切有效等等。
他们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与病人的沟通,这都给我们以警示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怀患者的内心,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只是只看到疾病。
所幸我所看到的医务人员并非如此,他们不仅致力于解决患者的身体病痛,也耐心用心地和病人及家属沟通,用心地为病人服务。
好在还有护士长苏西,她是薇薇安人生最后阶段一抹温暖的阳光。
她照顾呕吐的薇薇安,给以安慰,主动问及她的家人朋友,与薇薇安谈心,掌握她的病情,积极为她争取患者的权利。
从苏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用心细致地观察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场,为他们争取权益。
更重要的是与病人用心去交流。
联想到我日常的工作,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面对的几乎都是紧张焦虑的病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来帮助他们战胜对手术的恐惧、解除对手术效果的担忧。
不仅要向病人展现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技术,更要贴心地与病人交流。
耐心解答病人疑虑,教他们放松的小技巧,安置体位重视病人的感受,树立信心,鼓励积极配合手术,使他们无所顾虑地接受手术。
影片看完了,但它的警示意义常在,有很多地方仍值得去深思。
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看过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患,深知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作为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我们有责任解除病患的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关怀,用技术更要用心去治疗病患。
心灵病房观后感(三)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
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
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
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
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
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
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
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玻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
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
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
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病人了,真好。
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
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
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
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
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