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滦南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春季高考2017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一册)

春季高考2017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一册)

2017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26分,每小题2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战栗.(sù)葱茏.(lónɡ)濡.养(rú) 回溯.(sù)B.包扎.(zā)蹙.眉(cù)粘.(nián)贴怪癖.(pǐ) C.翱.(áo)翔枝桠.(yā) 憎(zēnɡ)厌甫.(fǔ)健D.偌.大(n uò) 空旷.(kuànɡ)安谧.(mì) 甬.道(yǒnɡ)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B.十八岁有许许多多沉缅眷恋的回忆。

C.我们的生命,端坐于磊就的金字塔的顶端。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D.在“两代的矛盾”中,有一些可能是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燥。

3.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____________。

(2)一位日本作家也说:“当孩子在你身边的时候,多________他们吧。

”(3)许多父母都会感到一些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________。

A.夸耀溺爱犹豫B.炫耀宠爱惆怅C.炫耀溺爱犹豫D.夸耀宠爱惆怅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B.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说不是一条真理。

C.《读者杂志》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D.她爱买许多零碎的东西,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地装了一篮。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在动物世界里,经常有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B、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C、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宾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对顾客都要相敬如...宾.D、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下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郑外2017—2018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郑州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15 0分钟 150分)命题人:高克利审核人:尧建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全卷共22题目,考试时刻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3、全卷的卷面分为5分。

一、积存与运用。

(18分)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们现在提倡学生写名副事实上.....的日记,克制我们的好奇心,鼓舞小孩们不给我们看。

B、许多不谋而合,所见略同....的看法,往往蕴涵着某种新颖的科学的理念。

C、舟山群岛地处我国沿海东部南北要道,岛屿星罗棋布....,数也数不清。

D、周润发是优秀的演员,他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活.灵活现...。

2、将下列五个语句填入下文横线上,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天山的高处,常常能够看到庞大的天然湖,。

①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天鹅的洁白增加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加了湖面的寂静。

③湖水明净如镜,水清见底。

④在这寂静的湖上,惟一活动的东西确实是天鹅。

⑤把湖光山色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

A、③①②⑤④B、④②①③⑤C、③①⑤④②D、④②③①⑤3、辨析以下句子是否有语病,若有请选择规定的修改符号在病句上修改。

(4分)增补号:调位号:⑵平潭海边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4、古诗文默写。

(6分)⑴杜甫《望岳》诗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⑵成语“扑朔迷离”的源出句是,⑶在我国古代,专门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⑷李白在《行路难》中用连续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苦闷和情感变化的诗句是,。

⑸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三峡》一文中是如此具体描述的:“常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不绝。

”⑹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悲伤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的尽管衣服单薄,然而仍期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全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5、当太阳、地球、月亮处于图中所示位置时,地球上阴影地区显现月食现象。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分析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学好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知识,熟悉高考题型,了解高考要点,进而达到熟练掌握高考知识的目的。

一、试题分析:1、本次月考的范围是高一册第一二两个单元,共计6篇课文的学习内容。

其中现代文小阅读、文言文阅读理解均选自课本原文原段,现代文大阅读则选自2010年浙江、辽宁高考真题,其它试题则兼顾了课内与课外。

2、试题命制形式仿照高考命题的模式,分别为语言基础知识、文学作品小阅读(高考一般为科技问小阅读)、文言文阅读、翻译赏析默写、现代文大阅读理解、语言知识运用及表达、作文。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题难度应该说适中。

课内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相对比较简单,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听课、作业,就一定能够获取高分;课外的题目因人而异,按理说也不算难,只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二、倾向性问题:1、基础部分病句、成语等都是薄弱环节。

2、对课本的重视程度不够,换一个角度提问就会无所适从。

3、诗词鉴赏非常薄弱,鉴赏的能力要日积月累。

4、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向课外延伸拓展的能力相当不足,特别是艺术手法的鉴赏更待提高。

5、话题作文对主题的把握不准、材料不新颖、语言表达文采不足、书写不够整洁美观。

三、下一步应对策略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基础部分的重心继续降低,强化基础,包括课下注释;多做基础小练习,多安排基础性的作业。

2、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看重课本、课文的学习,认识语文课文的人文价值,并最大可能地开发课本、课文、读本的考评价值。

强化语文高考题目在课外、知识在课内、能力在课堂的主导意识。

3、加强文言文翻译训练。

高一的学生阅读量不是很小,文言文基本能看懂,但真正动手翻译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多教给学生翻译方法是当前很重要的一点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结合第二册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在翻译上面再下功夫。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现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明确提出常用实词和考纲范畴的18个虚词。

高一语文必修一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月考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自我。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此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

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的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

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

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

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

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

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

(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以<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材料二:《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武胜中学高2017届第一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武胜中学高2017届第一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忸.(niǔ)怩追溯.(sù)百舸.( gě)遒劲.(jìng)有力B.携.带(xī)颓圮.(pǐ)典押.(yā)自怨自艾.(yì)C.薄.饼(bó)青苔.(tái)档.案(dǎng)悄.(qiǎo)无声息D.虱.子(shī)巷.道(hàng)创.伤(chuāng)不屑.(xuâ)一顾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笙箫概叹家俱城兴高采烈B.长篙木炭打鱼船震耳欲聋C.九洲宫阕股份制欢度春节D.麦糟愁怅万户侯历尽苍桑3.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 “艳影” “青荇” “榆荫下的一潭” “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经过班长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B.不少家长尽管早就意识到校车安全的隐患,但迫于无法接送等种种无奈,仍不得不把孩子送上一辆辆拥挤的校车。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睡梦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欢迎大家练习!第I卷(共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何处是江南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

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

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

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

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

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

”唐太宗才猛然醒悟。

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

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

“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

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

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

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18分)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5、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⑥D.①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7、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10分)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8、诗中主要运用哪些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9、这首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5分)四、名句默写(8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2)以手抚膺坐长叹。

(3)鱼鳖不可胜食也。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奋六世之余烈,。

(6)位卑则足羞,。

(7)善假于物也。

(8)吞二周而亡诸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4分)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