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看古代中西方哲学差异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理解
中西方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不同点:
1. 哲学的定义:在西方,哲学通常被定义为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存在、知识、价值、真理等。
而在中国,哲学更强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问题。
2. 研究方法: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论证和反驳来探究问题。
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体验、感悟和实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
3. 历史发展: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哲学传统。
而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4. 哲学流派:西方哲学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
而中国哲学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也存在一
些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地方。
了解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从苏格拉底与荀子的哲学思想看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docx

从苏格拉底与荀子的哲学思想看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摘要】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自然学向人学的转变,将西方哲学人格化,突出了西方哲学人和道德伦理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人的哲学”的理论。
荀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天人相分”恰恰与苏格拉底“人的哲学”完全不同,“天人相分”是将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
而苏格拉底提出的“无知说”与荀子的“性恶论”都说明了人性并非真善美,都具有劣根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变先天的不足。
苏格拉底强调了灵魂的重要性,而荀子认为外在的制约才能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方式;人的哲学;天人相分;无知说;性恶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起源在时间上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背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其关于灵魂与真理的探索,为唯心主义哲学与“理念论”奠定了基础。
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哲学,即探究宇宙本源的问题。
这一时期,虽然已有关于社会道德伦理哲学的探究,但基本处于散漫无章的原始阶段,直到苏格拉底的出现,系统的“伦理哲学”才真正形成。
由于苏格拉底本身没有著作留世,因此对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只能从后世弟子的一些对话记载来进行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色诺芬尼的《家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和《回忆录》,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同篇》、《尤息弗罗篇》、《拉刻思篇》等。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之一,其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人用来与孟子的“性善说”做对比。
关于他的哲学理论,大多记载于其著作《荀子》一书中。
《荀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
其中,其哲学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一为天人相分学说,二为性恶论,即“化性起伪”学说。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代表了希腊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等思潮,而东方哲学智慧则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注重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追求智力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感性和体验。
东方哲学家们倾向于通过冥想、内观和直觉来获得智慧,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体验。
二、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西方哲学家们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 东方哲学智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责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
东方哲学家们关注社会和谐和个体的责任,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三、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解构,追求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和理性解释。
2. 东方哲学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与解释: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对整体的感知和体验,追求对世界的主观认知和直觉解释。
四、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理性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家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追求通过自我实现来寻找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2. 东方哲学智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东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内观和心灵的平静来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两个主要的哲学传统,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思维方式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强调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强调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获得真理。
西方哲学注重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追求普遍性和客观性。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等,都倡导了理性主义和推理的重要性。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感知和内观的力量。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量,追求和谐和平衡。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价值观念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倡导个人主义和人权,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例如,伦理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本身”和尊重人的自主性的观点,体现了西方哲学对于人的价值的重视。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东方哲学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佛家思想中的“慈悲”都体现了东方哲学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四、方法论的比较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智慧注重分析和推理,追求理性的思量和科学的方法。
西方哲学强调实证主义和实证科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例如,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占领重要地位。
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智慧则注重体验和内观,追求直觉和内心的洞察。
东方哲学强调修养和实践,注重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例如,禅宗的坐禅和道家的修炼方法都是通过内观和体验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五、总结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各自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哲学做出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在中西方哲学史上,各界哲学专家学者总把两位先哲在他们在时代背景、命运上、性格上、思想上、言说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的差异都做出了比较。
我认为他们在德性上有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人生境界。
那就是孔子的“为仁由己”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
因此对于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处于同一时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说,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奠基者。
两人都富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分别是在学问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和在思辨基础上的理性主义。
孔子的是求用世的实践理性;苏格拉底的是求爱智的纯粹理性。
两人都强调德性,分别志在恢复废弛的道德规范和创建崭新的生活原则。
孔子的是德性伦理和美德伦理;苏格拉底的则是知性伦理和元伦理。
两人都注重以其伦理思想影响政治。
孔子重德治和礼治;苏格拉底重理治和法治。
两人都以其文化自觉、知行合一成为彪炳千秋的光辉典范。
孔子的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是孔子提出来的。
他在《论语·颜渊章》中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意是:如果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学科,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智慧。
本文旨在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二、西方哲学智慧1.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和逻辑思考,注重推理和分析。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家康德,西方哲学一直追求通过理性思考来寻求真理。
2. 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西方哲学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幸福。
3. 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倾向于通过实证主义和科学方法来寻求真理。
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现代科学,西方哲学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得知识。
4. 逻辑和辩证思维西方哲学智慧注重逻辑和辩证思维,通过论证和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从苏格拉底的辩论到黑格尔的辩证法,西方哲学强调通过逻辑和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三、东方哲学智慧1. 统一和协调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注重统一和协调,强调整体和平衡。
从道家的“道”到佛家的“中道”,东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空灵和内省的思维东方哲学智慧强调内省和超越个体的境界。
佛家的禅宗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超越个体的智慧。
3. 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统一东方哲学智慧既有相对主义的思维,也有绝对主义的思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佛家强调个体的解脱和超越,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东方哲学中相互融合。
4. 自然和宇宙的观念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关系。
道家追求与自然合一,佛家强调人与宇宙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1. 理性与直觉西方哲学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注重通过思考和分析来获得智慧。
而东方哲学强调直觉和内省,通过超越理性的境界来获得智慧。
2. 个体与整体西方哲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总结
古代东西方思想异同总结古代东西方思想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东方思想强调和谐统一的观念,尊重自然和宇宙万物的平衡,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超越世俗的境界。
例如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和”,佛家思想中的“空”和“无我”,以及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
而西方思想则注重人的理性和个体的自由,强调人类对世界的支配和改造。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追求理性和完美,而伦理学家康德则强调人的意志和自由。
东西方思想在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上有一定的差异。
二、人性观和伦理道德观:东方思想注重人的内在心性和道德修养,追求个体的和谐和自律。
儒家思想中强调人伦和德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佛家思想中充分认识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并通过修行来解脱;道家思想则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
而西方思想则更加注重人的理性和行为准则,追求人的自由和权利。
基督教思想中的原罪和救赎观念,以及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权利伦理就是西方思想的体现。
因此,在人性观和伦理道德观上,东西方思想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三、政治观和社会观念:东方思想的政治观念更加强调君主制和等级制度,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关系和孝悌观念,以及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都是东方思想的特点。
而西方思想则注重人的个体自由和权利,追求民主制度和平等。
希腊政治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的思考,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于个人权利的强调,都是西方思想的代表。
总的来说,东方思想注重和谐、宇宙和人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修养;而西方思想注重理性和个体自由,追求人的权利和民主理念。
东西方思想在宇宙观、人性观、伦理道德观、政治观以及社会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一面。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试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摘要:中西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方”重了悟而轻实证”,西方”重分析而轻整体”,文章正是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剖析,梳理出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哲学思维方式差异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由于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轻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划清主客界限,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就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哲学思维重整体轻个体中国传统的思维着重于系统、整体的把握,轻视个体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从最自然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出发,凭借直觉推及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变化、流转的过程,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物即我,我即物,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万物一体。
在整体模糊中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哲学思维则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主客有别,讲求实证,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把局部与整体分开,进而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加以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旨在从个体中寻求和把握一般的规律。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维偏重于整体统一性,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整体融合。
二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整体意识,个体对家族、国家的归顺性、依顺性,属道德约束型文化。
强调个体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是受群体规范和制约,个体依附于群体,个体是集体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群体凌驾于个体之上,是个体的载体、保障和最终归宿,个体和群体是一体的,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思维强调天人相分,物我相别,提出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运动与静止、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一、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生意义、真理和价值的学科,自古以来向来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两个主要的哲学传统,各自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思量方式。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西方哲学智慧1.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智慧强调理性思量和逻辑推理。
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体系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西方哲学家们注重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来寻觅真理和解决问题。
2. 个体主义和人权观念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西方哲学家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体价值和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这种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推动了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发展。
3. 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西方哲学智慧倡导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
西方哲学家们追求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来揭示真理和解决问题。
他们注重观察、实验和验证,强调客观事实和证据。
4. 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西方哲学智慧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功利主义。
西方哲学家们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利益是最高价值,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快乐。
他们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追求个人利益。
三、东方哲学智慧1. 直观主义思维方式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直观和直觉的思量方式。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内观和直觉的体验,通过冥想和静心来寻求智慧和真理。
2. 社会和谐观念东方哲学智慧强调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
东方哲学家们认为个体的幸福和利益与社会的和谐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他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3. 自然与宇宙观东方哲学智慧强调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东方哲学家们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4. 道德与仁爱观念东方哲学智慧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东方哲学家们注重道德伦理和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关爱。
四、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比较1. 理性主义 vs. 直观主义西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理性思量和逻辑推理,而东方哲学智慧更注重直观和直觉的体验。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引言概述: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分析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两种哲学传统的独特之处。
一、思维方式1.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重视理性和推理。
西方哲学家注重概念的定义和逻辑的严谨性,他们通过辩证和论证来推进思维的发展。
1.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强调直觉和综合思维,注重超越逻辑的维度。
东方哲学家强调感知和体验,通过冥想和觉察来发掘思维的深度。
1.3 比较: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维,强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而东方哲学更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超越逻辑的维度。
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势,可以互补发展。
二、人类存在的本质2.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西方哲学家关注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选择。
2.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方哲学家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2.3 比较:西方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我实现的能力,而东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两种观点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匡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三、伦理价值观3.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伦理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和道德责任。
西方哲学家关注道德规范和个体的责任感,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3.2 东方哲学智慧:东方哲学探讨伦理价值观,强调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
东方哲学家注重仁爱和慈悲,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3.3 比较:西方哲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体的责任感,而东方哲学注重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两种伦理价值观各有侧重,可以相互补充。
四、宇宙观4.1 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探讨宇宙观,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要 振 兴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们 既 不 能 崇 洋 媚 外 , 不 能 一 味 崇 古 尚 古 , 必 须 对 中 我 也 而
西 哲 学 进 行 辩 证 分 析 , 于 古 典 哲 学 资 源 和 社 会 现 实 解 决 现 存 的 问 题 ; 们 既 要 了 解 中 西 哲 学 的 差 基 我 异 , 要 分 析 各 自的 特 点 及 形 成 原 因 , 学 习 与 借 鉴 、 承 与 创 新 中繁 荣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中 西 古 代 又 在 传 哲 学 的 差 异 性 不 仅 体 现 在 研 究 对 象 上 , 且 根 源 于 思 维 方 式 的 本 质 差 异 , 些 差 异 性 对 民 族 科 学 文 而 这 化 的影 响有利 有弊 。
人 、 直觉思 维 。为此 , 重 一般 人把 古希腊 哲学 家称作 智者 , 而把 中 国哲 学家称 为 贤人 。
( ) 于 哲 学 研 究 的 中 心 问题 一 关
也 没有 的 。只有 一些 善 良的 、 老练 的、 德 的教 训 , 道
从里 面我 们 不 能 获 得 什 么 特 殊 的 东 西”2 。孟 子 [1 ]
J n 2 1 u.02
Vo1 O No. .3 3
第3 O卷
第 3期
从哲学研 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看 古代 中西方哲学差异
史彦 虎 , 利 丽 乔
( 原 理 工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西 太 原 00 2 ) 太 山 3 0 4
摘 要 : 学 的 研 究 能 力 和 成 果 是 文 化 实 力 的 重 要 部 分 , 时 代 精 神 的 精 华 , 而 哲 学 资 源 的 贫 哲 是 然
中国古代哲 学 思想 带 有 浓 厚 的伦 理 道 德 色彩 , 至 甚 西方 一些 学者 也认 为 古 代 中 国没 有 哲 学 , 有伦 理 只
学。
孔子 的学 术思 想 极 其 丰 富 , 涉及 哲 学 、 术 、 艺 政 治等 多个 领域 。鲁迅 称 “ 大 , 0 2年 6月
太 原 理 工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Tay a ie st fTe h oo y S ca ce c sE i o ) o r a o iu n Unv riyo c n lg ( o ilS in e dt n i
是 唯物 主义 , 还是 唯心 主义 , 们 的理论 主要 以人 为 他 中心 , 围绕着 “ ” 人 而展开 , 即把 思维 对象 的重 点放在
展, 庄子认 为 “ 日月 出矣 , 爝火 不 息 , 于光也 , 而 其 不 亦难 乎 ? 时 雨 降 矣 , 犹 浸 灌 , 于 泽 也 , 亦 劳 而 其 不
乎 ? 口2 况 提 出 了 “ 道 自然 ” “ 行 有 常 ” “ ” J苟 天 、天 、 天
“ ” 。这个 时期 的哲 学 主题 是 “ 人 上 通古 今 之变 ” 探 ,
关 键 词 : 学 ; 究 对 象 ; 维 方 式 ; 承 与 创 新 哲 研 思 传 中图分 类号 : 8 B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5 3 ( 0 2 0 - 0 70 1 0 — 8 7 2 1 ) 30 4 — 5
古 老 的中西哲 学是 人类精 神文 明 的精 华 。不管
、
古 代 中西 哲 学 研 究 对 象 的差 异
哲 学是 把 自然 、 会 和 人 类 作 为其 研 究 对 象 。 社
不 管是 古代 中 国哲 人 , 是西 方爱 智者 , 还 都将 这三者 作 为 其 研究 对 象 。但是 , 们 发 现 : 总 体 上来 说 , 我 从 古希腊 哲学 重 自然 、 重逻 辑 推理 , 而古代 中国哲学 重
“ 世之道 ” 治 。把本体 论 、 识论 和道 德论 统一起 来 , 认
直接 从社会 现 实需要 来认 识世 界 、 握世 界 。因此 , 把
是 古代 的 中国哲学 ( 汉 代 以前 的哲 学 ) 还 是古 代 指 ,
的西方 哲学 ( 指古 希 腊 时期 的哲 学 ) 它 们 的共 同 之 , 处 是人 类文 明 的起 源 。但 是 , 由于 它们 产 生 于 不 同 的环境 ( 包括 地理 环境 、 社会 经济 和政治 制度 ) 不 同 、 的种族 , 因此 有着 相 异 的思 维 方 式 和不 同 的文 化特
还 是 “ 为 ” 这 一 思 想 到 庄 子 得 到 了 进 一 步 的 发 无 。
1 古代 中国哲 学 多以人 为 中心 . 春 秋 战国时 期 , 我 国哲 学史 上 的第一 次高 峰 , 是 涌现 出 了许 多不 同 的哲 学 派 别 , 成 了百 家 争 鸣 的 形
局 面 。但 是 , 不论 是 儒 家 、 家 、 家 、 家 , 不 管 法 道 墨 也
性 。研 究 各 自的特 色 , 长 补 短 、 取 兼容 并 蓄 , 现代 对
文明建 设具有 重要 意义 。
一
思想 主要 集 中在人本 身 , 而非 自然 , 依 于仁 , 即“ 游于 艺 ”1 。因此 , ¨6 I 在他 的“ 一 礼 一仁 一知 一 中庸 ” 命 哲
学思 想体 系 中 , 核心 是“ 。因此 , 仁” 黑格 尔说孔 子 的 哲学 是一 种道 德哲学 , 在他那 里思 辨 的哲学是 一点 “
上 承孔 子思想 的 同时 , 又从天 与人 、 主体 自由与超 验 之命 、 自我与 群体 、 德 原 则 与具 体 境 遇 、 利 与道 道 功 义, 以及人 格 理想 等方 面 , 对原 始儒 学作 了多方 面 的 引 申和发 挥 。孟子 思想 体系 的核心 是“ 善论 ” 性 。
而老 子提 出 了“ ” 范 畴 。认 为“ 生 万 物 ” 道 的 道 、 “ 法 自然” 道 。但他 的 中心思想 仍 在论证 人是 “ 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