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第1课先秦文化

合集下载

专题1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专题1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B项不正确;孔子维护周朝的统治,C项不正确;孔子的学说不适用于诸侯争霸,D项不正确。

答案 A2.(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B3.(2015·浙江绍兴调测)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解析A项强调礼法,反对刑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故答案为A项。

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反映的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的是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反映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

答案 A4.(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 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制 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第1讲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第1讲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真题演练】本题考查目的: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
B 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二、西周政治制度
经济: 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
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 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 转化。
思想: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 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 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
时期,高考命题依旧会集中在中国传统政治制 度、经济基础的内容考查上。同时注重中华民 族认同角度的考察。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形式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约五千年前 2、地点:黄河、长江流域 3、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生产力进步) 4、标志:5方面(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 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初成)
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
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二)制度建设:
1、分封制 (5)评价
积极: ①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②传播了周文化;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局限: 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
【阅读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分封制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8.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9.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

①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高三历史 模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高三历史 模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经营
形态
经营
方式
特点 规模较大,资
产品
用途
流通
方式
地位 明中叶以
民营 民间私 手工业 人经营
金雄厚,以营
利为目的
产品用于 在市场 民间消费 流通
后占主导
地位 作为农户 的副业, 一直存在 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以家庭 规模小,没有 产品主要
家庭 为单位,太多的资金, 用于交纳 剩余部 手工业 自主经 不以营利为主 赋税和自 分出售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确保贵族特权利益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 天子—诸侯—卿大夫—
诸侯拱卫王室

嫡长子继承,次子分封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瓦解 春秋开始,战国末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作用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了贵族特权
(2)经济发展:
①农业: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 管理。
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
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拓展归纳] 运用辩证及发展的观点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
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 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6.传承和转折(明清)
(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 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 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 世致用。 (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 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 (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文化发展的源头。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形成格局(秦汉)
材料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 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 张被汉武帝采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学说以儒 家思想为中心,杂以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 帝制神学体系。
魏晋玄学:思想上,宣扬 “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社 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 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 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 挑战。
(3)影响 ①促进了儒 学的创新与 发展。 ②隋唐时期,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
2.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期(先秦)
(2)表现: 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 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
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 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


[ 时空坐标]
[ 整体感知]
政治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 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 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2.两大基本政治理念 (1)贵族政治 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 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用族权维护王权。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 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 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25张ppt)

(1)背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
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发展:魏晋隋唐 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
①魏晋玄学盛行
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 道结合
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规范
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影响:积极、消极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5.传承与禁锢:明清
——《汉书·董仲舒传》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 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发展:魏晋隋唐
虎溪三笑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 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 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道家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礼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大多是道德规 范和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 实而遭冷遇。
先 秦 时 期 的 文 化
二、先秦文学
时间 内容 特点 地位 与时代的 关系
诗 经
西周至 春秋中 叶
风雅颂
四言为主 音节和谐
第一部诗歌 总集,开创 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儒 反映时代 家经典 巨变,人 民心声
楚 辞
战国
句式灵活 《离骚》 楚国特色 神话色彩
开创浪漫主 义传统












三、先秦艺术——甲骨文
1、中国文字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 符号 2、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具有极 高的史料价值 3、金文(钟鼎文)
艺术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以现实主义 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先秦文学
时间 内容 特点 地位 与时代的 关系
诗 经
西周至 春秋中 叶
风雅颂
四言为主 音节和谐
第一部诗歌 总集,开创 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儒 反映时代 家经典 巨变,人 民心声
楚 辞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守 株 待 兔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司南:战国 2、火药:具有了火药原料的相关知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 里的集中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物质基础)
(2)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大变革使思想领 (政治) 域异常活跃
(3)诸侯出于争霸需要延揽人才,礼贤下士,使 士阶层活跃,他们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发表观 点形成“诸子百家”。 (社会环境、阶级关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道家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法家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为封建社会提供多种思想范式
材料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孟子主张: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②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学说 材料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 ④性善论 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 保四体。
(2013浙江卷13)司马迁《史记》记载了商王 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 《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他没看到事物转化的条件,也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 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 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 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 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 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 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 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 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 止哭泣啊!”
1、背景:物质基础、政治、阶级关系、文化 一 2、概况: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百 道家:老子、庄子 家 争 法家:韩非子 鸣 墨家:墨子 3、影响:奠基、思想解放、民族性格形成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道”为世界的根本
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认为事物可以无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 声音相和,前后 相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儒家—— 道德伦理、政治统治基础
• 道家—— 哲学基础 • 法家—— 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的高潮,推动了当时的社 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3)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2014重庆卷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 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和 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 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4)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家
道家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仁”、“礼”和“德治”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仁义礼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 善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性本恶;礼法 并用 核心兼相爱、交相利,主张 “非攻”;“尚贤”; 节俭等。讲究实际功利精神。 道是本原;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 “无为而 治”;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崇尚自然 加强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
清静无为、逍遥自得
逍遥——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老庄的思想特点: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
以道为世界根本,以“无为”“逍遥”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为处世的方法 孔子 春秋 “仁”、“礼”和“德治”
;整理文化典籍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孟子 评价老庄思想的影响: 仁义礼智;“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 儒家 尚自然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 墨家 墨子 战国 重要影响。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家
道家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仁——最高道德标准
礼——道德规范,等级秩序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有什么关 系?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 “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社会背景怎样?他希望 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其思想以什么为本? 背景:春秋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怎样:有道德、礼乐文明。 以人为本。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化
百家争鸣
文学
艺术
科技
先 秦 时 期 的 文 化
1、背景:物质基础、政治、阶级关系、文化 一 2、概况: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百 道家:老子、庄子 家 争 法家:韩非子 鸣 墨家:墨子 3、影响:奠基、思想解放、民族性格形成 4、现实意义 二 文 1、诗经:时间、内容、特点、地位 学 2、楚辞:时间、内容、特点、地位 三 艺 术 四 科 技 1、甲骨文:含义;比较成熟;史料价值大 2、金文:含义
二、先秦文学
时间 诗 经 楚 辞 内容 特点 地位 与时代的 关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四、先秦科技 1、战国:司南 2、春秋战国:已经具有了关于火药原料硫 磺和硝石的知识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
民本
主义
荀子
史料4: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 法度。 ——《荀子· 性恶》 礼法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习的最高目标是 把握礼
吸收法家思想
史料5:……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天论》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①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派 道家思想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集权观: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韩 非 子
②观点主张
法治观: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③发展趋势
④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 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 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 墨家 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 其国,谁攻?
儒家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 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 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 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 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 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 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 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 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 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