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1911年3月11日),生于荷兰鹿特丹,逝于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由于“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成为第一位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1、人物生平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语: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年8月30日荷兰鹿特丹- 1911年3月11日德国柏林),荷兰化学家,19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
父亲是医学博士,范托夫从小聪明过人。
中学时期,对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
经常在放学以后偷偷地溜进学校实验室,做化学实验。
1869年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受到该校任教的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重视。
1872年,范霍夫在莱顿大学毕业,前往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
2、学术研究1875年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即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初步解决了物质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这项研究结果立刻在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是毁誉参半;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写信给范霍夫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则认为:“有一位乌德勒支兽医学院的范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
名人的成功心得_范霍夫的故事

名人的成功心得_范霍夫的故事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van't Hoff,1852~1911),荷兰物理化学家,出生在鹿特丹。
1869年在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4年获博士学位。
他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他的贡献在于对酒石酸钠铵、乳酸等的异构现象的研究,开创了有机立体化学。
1887年和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为世界著名期刊之一。
一个在故事的人范霍夫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范霍夫对化学的爱好,缘于少年时候的特殊经历。
作为医学博士的儿子。
范霍夫从小就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
聪明过人的他在中学读书时,经常在闲暇时间偷偷溜进学校,从地下室的窗户爬进实验室做实验,而且他专门用那些易燃易爆、剧毒危险药品来做。
有一次他的行为被学校的一位老师发现了,于是他被带着去见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虽然生气,但是对于儿子的肯钻好学精神仍然感到欣慰。
于是他把自己的一间医疗室让给了儿子,从此范霍夫做化学实验更加用心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普遍轻视化学。
中学毕业后,范霍夫先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
在那里,他以优异的成绩两年就学完了规定三年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在该校任教的化学家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巴克胡依仁的器重,这使得范霍夫坚定了从事化学的信心。
范霍夫在大学期间便提出了“正四面体模型”,在《空间化学》一文中,他首次提出了“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
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使酒石酸分子产生两个变体——右旋酒石酸和左旋酒石酸;二者混合后可得到不活泼的外消旋酒石酸。
第一个折桂者范霍夫的这一关于碳的四面体构型假说,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方面,他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称赞。
著名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在信中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始人

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始人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雅科比·亨利克·范霍夫
荷兰化学家雅科比·亨利克·范霍夫在上中学时就非常爱好化学,他经常积攒起父母给的零用钱购置一些实验用的药品和仪器,进展家庭小实验。
在早期的有机化合物构造理论中,认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构造都是平面形的,即分子中所有的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内。
例如,甲烷的碳原子和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但是这种构造理论无法解释以下现象,假设甲烷的两个氢原子被两个氯原子取代得到二氯甲烷,按照平面构造理论,应当有两个异构体:
实验事实证明,组成为CH2Cl2的分子不存在异构体。
范霍夫于1874年发表了?空间化学引论?,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他认为建立在平面构造根底上的化合物的构造式并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构造,他提出在甲烷中,碳的四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顶点,碳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上。
像二氯甲烷这样的有机物,它的四面体模型只有一个(你可以做个模型检验一下这个结论)。
假设甲烷的四个氢原子被四个不同的原子取代,例如,氯溴碘代甲烷,它的异构体的数目就有两个,就像人的左右手似的(你相信吗?你也可以做个模型检验一下)。
范特霍夫的假
说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实,他的碳价四面体学说还解释了一些当时弄不清的异构现象。
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勒·贝尔也持有一样的观点。
他们二人共同奠定了有机化合物三维空间构造学说的根底,这就是范霍夫—勒·贝尔碳价四面体学说。
由于范霍夫在化学研究上的奉献,他于19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历届诺贝尔化学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学奖
一、1901年范特霍夫荷兰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二、1902年埃米尔·费雷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
三、1903年阿列纽斯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荣膺首届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

荣膺首届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
邹宗柏
【期刊名称】《化工时刊》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1901年颁发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竟是一位住在德国柏林经常套着马车送牛奶的牧场主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eus Van’t Hoff 1852—1911),后来人们戏称他为“牧场化学家”。
范特霍夫于1852年8月30日出生在荷兰【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邹宗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范特霍夫 [J], 畅楠
2.范特霍夫——首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 蔡邦宏
3.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新途径——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德·霍夫特访谈录 [J], 潘晏
4.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范霍夫 [J], 冯地衡
5.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分别授予埃及泽维尔、荷兰霍夫特和韦尔特曼、美国布洛贝尔 [J], 荣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特霍夫——首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为了 解 释 甲烷 的正 阳面 体 结 构 , 也 没 有 过 多 责 备 ,而 是 让 出 了 自己 的 一 间 了碳 的 正四 面 体 构 型 学 说 。 后 来 , 7 [ 1 个键的等价性 , 鲍林 于 1 9 3 1 年 提 出 医疗室给儿子 , 从此 , 范特 霍 夫 开 始 经 营 起 说 明碳 原 子 与 氢 原 子 形 成 的 【
遍 存 在 轻 视 化 学 的偏 见 , 且化 学 就 业 前 途 不 佳 而 遭 致 父 亲 的 反对 , 酸 与丙 二 酸 的知 识 ” . 并通过了答辩 , 但求职屡屡受挫 , 即 使 是 期 望 遂遵从父意 . 进 入 德 尔 夫 特 高 等 工 业 专 科学 校学 习 。 这 个 学 校 虽 然 值 很低 的 中 学 教 师 一 职 ( 证 实 了父 亲 当 年 的 先 见 之 明 ? ) , 直 到 是 专 门 学 习工 艺 技 术 的 , 但讲 授化 学 课 的 奥 德 曼 教 授 却 很 有 水 平 , 1 8 7 6年 3月 才终 于在 乌特 勒 支 兽 医 学校 任 职 助 教 。 很 能 激 起 学 生 对 化 学 的兴 趣 。 范 特 霍 夫 在 教授 的 指 导 下进 步很 快 ,
科学家的勤奋

科学家的勤奋作者:郭威来源:《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2019年第09期在人类文明的發展史上,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曾做出过卓越贡献。
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确实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与汗水。
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于1901年获得了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而这与他多年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范特霍夫在上学期间就十分努力。
1869年,范特霍夫进入一所工业学校读书,只用了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3年的学业。
1871年,范特霍夫进入一所大学学习数学,第二年才转入波恩大学开始攻读化学。
由于范特霍夫不擅长实验工作,所以他总是一个人悄悄地反复做实验,以一种笨鸟先飞的态度刻苦钻研化学。
范特霍夫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碳正四面体结构理论,这一学说是他与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各自独立提出的,只不过两人论文的发表时间相差两个月。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位化学家从来没有因为这一学说提出的先后而发生争论,也从来没有计较在这一领域中谁的研究更深、贡献更大。
他们一直相互尊重,并各自承认彼此的工作,这一事例在科学史上十分难得,特别值得称颂。
俄国化学家瓦尔登在幼年时代就不幸失去了父母,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但他从小学到大学的成绩一直十分优异。
后来他前往德国求学,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母校执教,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同时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在化学研究中,瓦尔登有了重要发现。
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瓦尔登转化现象”。
而正是这一成就,使他得以跻身于国际知名化学家之列。
而瓦尔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努力和勤奋的结果。
瓦尔登曾坦承: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而在白天清醒的时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读书和实验上了。
英国人卡文迪许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在化学领域更是被誉为“化学界的牛顿”。
卡文迪许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却很少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都会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对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至今已经有109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范特霍夫因为他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埃米尔·亨利·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3年:斯文·奥古斯特·阿雷尼乌斯阿雷尼乌斯因为他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威廉·拉姆齐拉姆齐因为他对于原子核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5年:亨里克·圣克莱尔·德维特德维特因为他对于化学平衡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奥托·瓦勒拉瓦勒拉因为他对于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六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7年:爱德华·比勒比勒因为他对于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恩斯特·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于糖类结构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八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9年:威廉·奥古斯特·诺夫利希诺夫利希因为他对于气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九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奥托·狄德里希·魏尔魏尔因为他对于生物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了第十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玛丽·居里居里因为她研究了镭和钋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维克托·麦耶麦耶因为他研究了酶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冯·豪斯曼豪斯曼因为他对于生物色素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十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沃尔特·诺瓦克诺瓦克因为他发明了热解反应而获得了第十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是荷兰物理化学家。
1852年8月30日出生于荷兰鹿特丹。
这个医学博士的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
他在中学读书时,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
经常在放学以后或假日里,偷偷地溜进学校,从地下室的窗户钻进实验室里去做化学实验。
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专门乐于选用那些易燃易爆和剧毒的危险药品做实验。
一天。
该校的霍克维尔夫先生发现了他的秘密,责备了他的违纪行为。
范特霍夫请求这位老师不要去报告校长。
但他还是被带去见他的父亲。
鹿特丹的这位名医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自己儿子不规矩的举动深为尴尬和愤慨。
但转念一想,儿子的肯钻好学不该过分去责备。
于是,他把自己原来的一间医疗室让给了儿子。
范特霍夫有了自己这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干得更加起劲了。
想不到少年时代的这种爱好,注定了后来范特霍夫成为化学家的命运。
在荷兰,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轻视化学的偏见。
父亲反对儿子当化学家,17岁那年,范特霍夫中学毕业,还是听从了父亲的意见。
在上大学前,1869年他先到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工业技术。
在那里,他以优异的成绩博得了在该校任教的化学家A.C.奥德曼斯和物理学家范德·桑德·巴克胡依仁的器重,两年就学完了规定三年学习的内容。
这段学习,更增强了范特霍夫毕生从事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在家里时,父亲对拜伦诗篇的酷爱曾感染了他们全家。
往后,孔德的实证哲学思想又使范特霍夫俯首倾倒。
这些都使他学会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也使他一生在化学研究方面,经常站到哲学高度来窥视大自然的奥秘。
1872年,范特霍夫在莱顿大学毕业后,为了在化学上得到深造,他先后到柏林拜德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凯库勒为师。
次年凯库勒又推荐他去巴黎医学院的武兹实验室。
在著名化学家武兹的指导下,范特霍夫与他法国的同窗好友勒·贝尔得到了深造。
此后他们双双成为新的立体化学学科的创立者。
19世纪中叶,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经典结构理论,已经由凯库勒和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等人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但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某些有机化合物具有旋光现象。
法国人巴斯德首先发现酒石酸、葡萄酸部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结构。
后来,德国化学家威利森努斯也发现了乳酸的旋光异构现象。
范特霍夫在巴黎由武兹指导,同勒·贝尔分别对某些有机化合物为什么会有旋光异构现象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
1874年,范特霍夫和勒·贝尔分别提出了关于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学说。
一天,范特霍夫坐在乌德勒支大学的图书馆里,认真地阅读着威利森努斯研究乳酸(α-羟基丙酸)的一篇论文,他随手在纸上画出了乳酸的化学式,当他把视线集中到分子中心的一个碳原子上时,他立即联想到,如果将这个碳原子上的不同取代基都换成氢原子的话,那么这个乳酸分子就变成了一个甲烷分子。
由此他想像,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碳原子若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情况会怎样呢?这个偶然产生的想法,使范特霍夫激动地奔出了图书馆。
他在大街上边走边想,让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全部与碳原子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是否可能呢?这时,具有广博的数学、物理学等知识的范特霍夫突然想起,在自然界中一切都趋向于最小能量的状态。
这种情况,只有当氢原子均匀地分布在一个碳原子周围的空间时才能达到。
那么在空间里甲烷分子是个什么样子呢?范特霍夫猛然领悟,正四面体!当然应该是正四面体!这才是甲烷分子最恰当的空间排列方式,他由此进一步想象出,假如用4个不同的取代基换去碳原子周围的氢原子,显然,它们可能在空间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想到这里、范特霍夫重新跑回图书馆坐下来,在乳酸的化学式旁画出了两个正四面体,并且一个是另一个的镜像。
他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了一下,惊奇地发现,物质的旋光特性的差异,是和它们的分子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的。
这就是物质产生旋光异构的秘密所在。
范特霍夫认为,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经典有机结构理论中,由于人们还不了解原子所处的实际位置,所以原有的化学结构式不能反映出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他根据自己的研究,于1875年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
首次提出了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
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使酒石酸分子产生两个变体——右旋酒石酸和左旋酒石酸;二者混合后,可得到光学上不活泼的外消旋酒石酸。
范特霍夫用他所提出的“正四而体模型”解释了这些旋光现象。
范特霍夫关于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不仅能够解释旋光异沟现象,而且还能解释诸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顺甲基丁烯二酸和反甲基丁烯二酸等另一类非旋光异构现象。
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新假说的深刻含义,纷纷称赞范特霍夫这一创举。
例如,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毕易·巴洛称“这是一个出色的假说!我认为,它将在有机化学方面引起变革。
”著名有机化学家咸利森努斯教授写信给范特霍夫说:“您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在您的文章中,不仅看到了说明迄今未弄清楚的事实的极其机智的尝试,而且我也相信,这种尝试在我们这门科学中……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们都积极支持和鼓励范特霍夫把自己的论文译成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予以广泛传播。
然而在当时,许多人还不了解新学说的真正含义,他们甚至激烈反对范特霍夫的观点。
德国莱比锡的赫尔曼·柯尔贝教授写文章尖锐地讽刺说:“有一位乌德勒支兽医学院的范特霍夫博士,对精确的化学研究不感兴趣。
在他的《立体化学》中宣告说,他认为最方便的是乘上他从兽医学院租来的飞马,当他勇敢地飞向化学的帕纳萨斯山(希腊南部山峰, 海拔约2458米,传说为太阳神阿波罗及诗神缪斯的灵地)的顶峰时,他发现,原子是如何自行地在宇宙空间中组合起来的。
”而菲谛格等人却断言范特霍夫的假说与物理定律不相容。
但是,这些反对意见不仅没有损害范特霍夫的新理论,反而为这一理论的推广和传播起了宣传作用、因为那些凡是读过柯尔贝等人的尖锐评论文章的人,都会对·范特霍夫的理论发生兴趣,都要去了解一下他论文的内容。
于是,反倒使新理论在科学界迅速传播开来。
正如拜伦说过的话一样“一朝醒来,名声大噪。
”柯尔贝等人的批评竟使范特霍夫成了显赫一时的人物。
不久,范特霍夫就被阿姆斯特丹大学聘为讲师,1878年又成为化学教授。
因此,范特霍夫首创的“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有时又称为范特霍夫-勒·贝尔模型)的建立,尽管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但往后的实践却证明,这个假说成了立体化学诞生的标志。
1878到1896年间,他又集中精力研究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亲合力、化学动力学和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等问题。
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它们反应能力的大小,这是一个古老的化学理论课题。
早期的化学家们一直以含糊不清的“化学亲合力”“化学力”、“作用力”等概念来表述和解释这些问题。
因此,在早期的化学文献中,关于化学反应时间或反应速度的概念总是同“亲合力”“化学力”一类的概念分不开的。
直到19世纪初,人们仍不能正确区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实际发生时的化学反应速度。
因此,从1877年之后,范特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
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
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
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
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
其次,范特霍夫对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
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
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
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特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
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
范特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
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
正如范特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
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
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
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特霍夫请求诣正。
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特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
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范特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
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
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
范特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
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特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奥斯特瓦尔德对范特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
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
”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
”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特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
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1896年起由美国化学会出版至今)。
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物理化学的诞生。
范特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
范特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关于溶液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范特霍夫在化学上的这些开创性贡献,表明他高于前人和他的同代人,从而得到了崇高的荣誉。
这当然与他自幼热爱化学和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广博而深逢的知识素养分不开。
然而,注意哲学修养、不断探求科学方法更使他具有非凡的创造想像能力,小时候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后来变成了他取得各项成果的基础。
他重视实验,但又不像当时绝大多数科学家那样局限于狭隘的经验。
他善于巧妙地运用数学方法去整理实验结果,并注意用类比等逻辑推理从数学方程式里面推导出一些理论上的新绪论,这是他创立物理化学新学科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