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共28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教师说课表
案例三: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环节四:火眼金睛
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通过同学们刚刚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
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罪份子?难道只要违法就是犯罪吗?
请大家帮助大锤解决疑惑。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罪的区别。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课 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课 件(共28张PPT)

违反民法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危害社会
二、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三种: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如《民法总则》《商标法》《物权法》《婚姻法》 《继承法》等等
01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 《公务员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规》
行政违法行为
02
刑事违法行为 03
谢谢欣赏
案例四: “欠钱不还”属于何种违法行为?为什么?
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五: 图片“谎报险情”属于何种违法行为?为什么?
行政违法行为
案例六: 图片中涉及到“毒品犯罪”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内容
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的 法律
民法
不同点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相对轻微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实例
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 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1)开玩笑犯法吗?
如果玩笑触犯到法律底线,造成社会危害,则犯法。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不可原谅,故要知法懂法。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等 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 行为。
违反《合同法》
违反《民法通则》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
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规,它规定对扰乱影剧 院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 案例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 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 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 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 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 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 负刑事责任。 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部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

部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

环节一:违法行为是什么
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
事件一:校服厂家来卖校服,小A忘记带钱,遂借了同学80元钱。事 后,小A想,反正这位同学家是出了名的有钱,不还也罢。所以,每 次同学提及,小A都说“就这点钱,对你还不是小事一桩?大方点, 就别让我还了吧。”
事件二:放学后,小A和同学处于好玩的心理,用剪刀剪断了附近小 区的电缆,并剪掉一段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小A想,也没卖多少钱, 小事一桩。
守 法
加强自我防范, 预防犯罪
巩固练习:阅读教材47页“探究与分享”,完成下列表格。
镜头 所属违法行为 类别
违反的法律
对社会的危 承担的法律
害程度
责任
一 二 三
巩固练习:案例分析
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拓展思考
事件一:校服厂家来卖校服,小A忘记带钱,遂借了同学80元钱。事 后,小A想,反正这位同学家是出了名的有钱,不还也罢。所以,每 次同学提及,小A都说“就这点钱,对你还不是小事一桩?”
四、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第二环节: 两件“大事”探析违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三环节: 认清后果自觉守法: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小事一: 欠债不还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环节二:违法行为的分类
四、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部编本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课件
民事违法行为
4、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
行政违法行为
5、开车闯红灯。
6、在十字路口闯红灯。 7、抢劫他人财物。 8、欠钱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9、拾得别பைடு நூலகம்的钱物不还。
探究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笑 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条,写着: “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空姐笑 了笑,取走了纸条。当飞机降落时,地 面上许多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 包围。虽然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 个玩笑,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 证。”但是没有用。他被押上警车,并 要面对法律的裁决。
网购商品 质量难以保证
家庭关系…… 邻里纠纷……
违法吗?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 各种民事活动。这些民事活动都 是由民法来规范的。违反民事法 律法规,就是民事违法行为,应 当承担民事责任。民法用规定权 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 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网购商品 质量难以保证
家庭关系…… 邻里纠纷……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 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那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 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指引作用
评价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对社会危害性较小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情节比较严重,对社会的 危害性特别大
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 最准确。以下案例各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违法类别 民事违法 刑事违法 行政违法
刑事违法
4.(2022海南省)下图提供了15周岁的李某因违法而受 到法律惩处的相关信息。据此,可以推断李某的违法 行为是( B )
A.谎报险情,扰乱治安 C.殴打他人,致其死亡
B.捡到钱包,拒绝归还 D.伙同他人,拦路抢劫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类别。从触犯民法典, 承担返还财产的法律责任,可以推断李某的行为是民 事违法行为。A项是行政违法行为,排除;B项是民事 违法行为,符合题意;C、D两项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 性,是刑事违法行为,排除。
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__维__护__自己的权 益,又要_尊__重___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难点详解
1.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1)不同点:
分类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社会的危害程 度
性质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受行政制裁
10.下列有关违法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B.违法行为按照违反法律的类别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D.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非选择题 11.(2022海南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依据:1.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 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 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2.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 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教材设置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制定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容易混淆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毕 竟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少,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教法】 案例分析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学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反思、提升。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说课流程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六、水到渠成说板书
七、教而思进说反思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法不可违》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本框分别介绍法律的作用、什么 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以及两者的 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本框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 深入,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情景案例导入】
【设计意图】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入 手,利用数字资源创设情境并设计问题激发学 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 的热情进入课堂。
【解决了什么问题】知道法是最刚性的社会规 则,且法不可违,引出课题。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 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能力。 【解决了什么问题】带几个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知识。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 践能力,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而不自 知、知法而有偏差、守法而心存侥幸。 因此,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 生明辨是非,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 守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