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木兰形象对比

合集下载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花木兰中外比较研究

关键词:花木兰 价值观 文化背景 全球化
中外版《花木兰》比较研究
绪论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个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民间故事,而其原典是中国古代北朝时期乐府民歌《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是每个中国人小时候就背诵过的民歌。花木兰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形象之一,同时也是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的女性英雄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花木兰故事千百年的流传使她成为一种人物的原型。故事的要素如忠孝、从军、男女平等、离家、女扮男装等也被不断的组合到不同时代的文本中产生大量的变形,而这种不断的变形的过程中,也正凸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所承载的不同文化背景。
西方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品和自然事物中的美以及它们内在意义是随着主题的人的不同理解而不同,就主体而言,理解总是和理解者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因此各时代对花木兰的理解就是对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土壤和文化价值观的投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女子在社会上抛头露面,是超越职分,有伤体面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卓越的社会活动才干又被视为女性难得的美好品质,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凭其勇敢和机智而成为审美关注的焦点,文艺作品歌颂的对象,文人心中的敬仰和赞美。[1]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也由此有着对同一人物的不同认知和塑造。本文从中外电影入手,通过东西方不同版本的《花木兰》对比,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并着力研究在对于同一人物的不同塑造的着重点,来看被西化的木兰和中国化的西方视野。
二、中外版花木兰价值观的差异
(一)英雄的女性 VS 女性的英雄
中国自古便是男权社会当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里,女性始终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关于奇女子的描写,如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英勇善战的杨家女将、协夫出征的红拂女等。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之所以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女性形象,给整个中国男权社会带来的震撼和动荡。她不依附于某位男性或集体,而是展现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女性形象,木兰形象的出现的特殊性在于她使女性建功立业的愿望成为可能,也正式使女性价值放在男性、集体、国家的舞台之上。另外,木兰身上的关于“孝道”“忠君”的品质也在无形中作出最完美的诠释,并且使忠君尽孝两个不可兼得的事物实现统一的可能。在《木兰辞》中全诗一开始就在尽力的铺陈渲染木兰替父从军的起因,着重从家庭伦理道德教的对尊老爱幼在特殊战争年代以独特方式表达的一片孝道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并有意的淡化了木兰“女扮男装”带来的政治不良影响。[6]由于“孝道”自古便植入普通百姓的心中,形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人性意识和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变为了一种全民族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因此《木兰诗》中的这一木兰形象深受华夏子孙喜爱而得以千古流芳。对于这个角色,中外版本在其本质上有着不同的诠释。

《中西木兰大不同》PPT课件

《中西木兰大不同》PPT课件

木兰形象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讨论交流
一千多年来,花 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 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
其一,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 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 ,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其二,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 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 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 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其三,中华民族自古从军征战的都是男人,木 兰敢于打破传统,以女儿之身从军数年,巾 帼不让须眉,让人刮目相看,真心敬佩。 其四,中华民族一直有阳刚阴柔的审美主张, 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 ,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
木 兰 诗
• • • • • • • • • • •
旦辞/黄河去, 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迪斯尼“木兰”:
木兰 父亲母亲 奶奶 媒婆 木须 蟋蟀 李翔 战友 富贵 皇帝
还原传统文化中的木兰形象: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 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 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 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 朝民歌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是当 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 乐。
《木花诗》的重要地位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 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 府民歌中的“双璧”。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摘要:出现于中美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的形象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将花木兰这个产生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而在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灵古怪的邻家女孩,有着许多的反英雄特征。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形象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指出:“kluchhohn指出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

实际上,文化中的许多部分都是隐型的,有的学者把文化比作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

”不论显型还是隐型的文化,中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各个方面。

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王艳华语),文学作品是表现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介质,借助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传播技术,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成为了美国人街谈巷议的人物。

但是出现于美国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形象,却与中国的花木兰有着极大的反差。

在中国,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因此她又是后世女英雄的代表,中国人在心理上将花木兰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中国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使花木兰这个中国女英雄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中,但让中国人遗憾的是,动画片里的花木兰不再是东方人心目中的花木兰,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的人物。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的特征。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1 性格上的差异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的性格。

中美花木兰形象区别全解

中美花木兰形象区别全解

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可是我错了,我什么都看不到。
当片中木兰唱起“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 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色呈现出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特征。
英雄的女性
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
新技术摧毁传统知识垄断造成一种新的 知识垄断
动画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的特征 也有收益广、衍生性强、时效长、影响大的特性。
2.
1.
3.
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因受战伤接受医治而被识破,因此被大军遗弃在了雪地上。此时, 片中特写了一段花木兰与木须龙之间的对话。 就差那么一点,一丁点,老祖宗就得重新 看我,让我连升三级,唉,千辛万苦全泡 汤了,唉。 我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唉,得啦,你是为了孝顺你爹嘛, 谁知道会弄成这个样子,丢了花家 的脸,连朋友都不理你了,我看你 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 只有学着想开点了。 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 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
中国的“花木兰”
2.
3.
1.
女性的英雄
在男权当道的中国古代,权利是男人的,战争是男人的,女人也只是在男性庇护下才 能生存的群体。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花木兰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女性“忠孝两全” 的典范。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花木兰承担了本来只有“儿子”才能肩负的责任,也 成就了七尺男儿都很难完成的伟业。这样的花木兰既粉碎了“女子不如男”的性别禁 忌,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古今妇女敬奉的“女神”。 在《木兰辞》,木兰是一个隐忍克己、勤劳勇敢的年轻女子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文 化根深蒂固的忠孝之道。“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一直影响和规范着 中国女性的言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里的 木兰是一个具有典型妇德的女子,心灵手巧、勤劳勇敢、端庄稳重。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在中美两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女性意识的差异。

本文从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入手,分析影响《花木兰》电影创作的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

文章还探讨了《花木兰》中反映的女性意识的变迁以及中美观众对女性意识的接受程度。

结论部分总结了《花木兰》对中美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中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中的女性意识差异,以及电影《花木兰》在这一议题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花木兰》,女性意识,中美文化,差异,女性形象,变迁,观众接受程度,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电影《花木兰》的重要性《花木兰》是一部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部传达女性力量和自主意识的重要影片。

这部电影以一个女子打扮成男子、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追求平等的渴望和勇气,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花木兰》所传达的女性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西方世界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推动女性平等和自主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的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在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照顾家庭、生育后代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女性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追求个人价值。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上。

在中国电影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顺从、温柔和牺牲奉献的形象。

她们往往被强调为母亲、妻子或女儿的角色,为了家庭、亲情而牺牲自己。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独立。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木兰》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民族英雄故事,它叙述了女主角木兰化身为男装亮相,在战场上为父亲报仇救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里流传了数百年,并且在西方也有着一定的著名度。

不同于中国版本的《木兰》,迪士尼在2020年推出的电影《花木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谈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方对于《木兰》电影叙事的不同视域。

起首,我们来看中国版本的《木兰》叙事。

这个故事最早出此刻《木兰诗》中,以诗歌形式传承了数百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木兰被视为为国家经受重任的典型女性形象。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男权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男性更多地参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女性则通常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中。

木兰的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冲破性沉思的机会,她不顾家庭与个人安危,选择扮装为男儿,完成父亲的重任。

这种视域中,木兰被塑造成了一个顽强、聪慧的女性形象,她以英勇、忠诚、伶俐和努力为代表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值得崇敬和尊敬的象征。

然而,迪士尼的版本对于《木兰》电影叙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迪士尼的电影中,木兰依旧是一个英勇的女子,但故事背景更多地融入了西方观众所熟识的元素。

迪士尼的《花木兰》并没有选择在中国拍摄,而是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进行。

电影中加入了许多西方风格的装饰和场景,使得电影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眼光。

此外,在这个版本中,木兰被赐予了超凡的能力,她成为了一位既英勇且具备超感知能力的战士。

西方观众对于女性形象的认知与中国观众有所不同,于是迪士尼对于木兰角色的刻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中西方对《木兰》电影叙事的不同视域还体此刻角色人设和故事线的改动上。

在中国版本的《木兰》中,她只有一个妹妹,并且没有出现任何与感情线相关的内容。

而迪士尼的《花木兰》则加入了一个潜在的爱情线索,木兰与战友梁四相处融洽,并且暗生情愫。

这种改动旨在满足西方观众对于爱情情节的需求,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观览性。

此外,在电影的结尾,迪士尼的《花木兰》强调了女性权利和对等的主题,强调木兰的英勇事迹对于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女性群体具有启发意义。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

中美木兰形象比较与文化内涵剖析作者:孟繁欣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恪守孝道,她的巾幗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被大家所熟知。

然而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片《MULAN》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再现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木兰形象,同时也让世人对木兰这一经典形象有了新的解读。

本文就木兰在两部作品中的形象从生活、爱情和从军动机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试图挖掘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木兰;形象差异;文化内涵一、中美木兰形象的差异(一)生活中的木兰1.外貌方面花木兰凯旋之后恢复女装时的描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的年轻姑娘,她怎么会不美呢?所以虽然《木兰辞》中并未对花木兰的外在形象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通过侧面描写说明木兰的形象应该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符合中国人民对传统女性的想象。

所以作为千古传唱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美女形象。

2.性格方面《木兰辞》中的木兰忠和孝是其最大的性格特征,其中记录的木兰在生活中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

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初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便可清楚明了的知道,木兰并非出于个人性格喜好,喜欢征战沙场,而是为了一个“孝”字,因为父亲年岁已高,而家中又没有兄长,所以木兰代父从军,去边关打仗,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

(二)木兰与爱情1.传统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碰撞《木兰辞》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便表现了木兰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中不仅仅要像个男人一样,参加艰苦的战斗,还要压抑自身的性别特征,这种特征既包括心理上的还包括生理上的,这样才能在军营中保全自己。

但是,对于像花木兰这样正直花样年华的妙龄少女来说,女人一生中最关键的事情——婚姻,也在被压抑、被耽误。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最新文档资料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事来源于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

《木兰辞》是一篇叙事诗,讲述了在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派兵侵扰中原地区,北魏朝廷大量征兵以抗强敌的背景下,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从军十二年,屡建奇功。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1998 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花木兰的故事,投资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Mulan),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

这部影片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

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

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

本文将具体分析文化的几个组成要素在影片《花木兰》和中国传统木兰传奇中的体现,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木兰的性格塑造中国传统故事里的木兰温婉贤淑,勤于女工,是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当她为了年老伤病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重重困难,毅然从军,不仅体现出她的勇敢,更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

中国古代的孝文化是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孝对一个人的要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木兰的父亲哪怕伤痛在身仍然要应征,是孝的一种体现,而木兰代父从军更是对孝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个传统故事的伦理出发点,体现了个人应该报效国家,孝敬父母等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而在电影中的花木兰从外形的塑造上看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东方美女的形象:柳叶眉、樱桃嘴、单凤眼,每只眼睛斜翘了45 度。

而这种造型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出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木兰形象对比张喜华 杨哲梅提 要 中国形象在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频频亮相。

她的中国形象书写,在体现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文学虚构性。

这种真实和虚构相互作用从而萌发一种文学张力,增添了文本的吸引力,也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创作艺术。

本文从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乐府《木兰诗》和汤亭亭《女勇士》中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两种木兰形象同为传统和叛逆的矛盾集合体的本质特征,试图从文学张力出发来探讨中西木兰形象的异同,从而发现汤版木兰是中国木兰形象的意义升华。

关键词 木兰形象 文学虚构 文学张力一般认为,《木兰诗》作于中国的北朝时期。

时隔十几个世纪,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的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木兰的形象再次出现。

当两个看似风格迥异的木兰形象同时呈现于当今读者面前时,笔者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和必然联系呢?一 中西木兰形象的共性11中西木兰形象均为传统和叛逆的矛盾复合体《木兰诗》中的木兰不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集顺从和叛逆于一体的矛盾复合体。

木兰首先是一个顺从的、服务于男权社会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时代忠孝两全的完美形象。

北朝时期,作为一名女子,要想成就忠孝两全的美名实在难上加难。

但木兰却通过自己的勤劳善良,替父从军为家族尽了孝;又通过杀敌卫国、屡建奇功为国家尽了忠。

她的光辉形象,集中体现出普通百姓的理想与愿望,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然而更重要的是,《木兰诗》中的木兰还是儒家礼教桎梏下的一个叛逆形象。

她具有独特的叛逆精神,敢于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建功立业,最终成为一名巾帼英雄。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重压迫。

木兰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打破禁忌的人,她敢于冲破封建宗法制度的牢笼,乔装改扮,代父从军,此种行为本身就是向封建礼教的宣战。

因此,《木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流芳百世,令人引以为豪的巾帼英雄形象。

与中国的木兰形象相比,汤亭亭创造的木兰形象则是西方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的矛盾复合体(传统和叛逆的矛盾)。

在《白虎山学道》中,木兰被塑造成一个既保留了传统儒家文化又不失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女战士的形象。

木兰替父从军,孝敬父母,功成归来又侍奉公婆,这体现了她保守的一面;而她敢爱敢恨,在军营中未婚先育,又体现了追求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开放的一面。

在这里,木兰形象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互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了保守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汤亭亭的木兰形象与《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在本质上是极为相似的,都是一个传统和叛逆相互作用的矛盾复合体。

不管是由于受到古老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三从四德的显性迫害,还是受到20世纪依然存在的男性强权社会和强势话语的隐性压迫,两个表面看似不同的木兰都发出了相通的反抗声音,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战。

21中西木兰形象均为真实与虚构的集合体20世纪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 olfgang Iser)在其召唤结构理论中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里的“空白”指的是文本中未实写出来或明确写出来的东西,它可以由已经实写的部分暗示出来。

他认为空白不是一种缺陷,而是吸引和激发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

从中国的《木兰诗》出现的北朝,到20世纪已有一千几百年之久,其作者当然不可能接触过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但不能不说这样的创作手法是一种巧合。

这种巧合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读者解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变换和重置的可能。

对于文本的重置与解读则启发女性读者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荣耀,提示婚姻对女性来说并不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

《木兰诗》开放性的结尾方式也正隐含着作者对女性人生的特别关照。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从军的行为是惊世骇俗的,并不被世人看好。

而《木兰诗》中没有叙述家人和邻人对木兰从军的态度,乃是作者故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木兰从军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实现自己像男人那样建功立业的理想。

木兰家人如果真的反对木兰替父从军,在以父权为上的封建社会,子女又怎么可能违背父训呢?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足不出户的中国古代女子,却出了一位勇武过人、杀敌立功的木兰。

尽管她是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但也不排除她更是出于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抱负而奔赴沙场的。

我们透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诗句,仿佛看到木兰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所向无敌的情景,她在征战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不言自明,这无疑是一个颇具雄心壮志的木兰形象。

然而,写作终究只是一种言说的行为,作者也只能借助叙事策略来塑造一个她所期待的女英雄。

作品艺术来源于现实亦高于现实,来源于现实的这一特征规约了文本的真实性,而高于现实的属性无可避免地增加了文本的虚构成分。

于是,这种想象性的虚构和封建社会历史的真实之间构成了一种文学张力。

真实与虚构之间,作者有意或无意地给同时代更是给后来的女性们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先行者。

从这个层面来看,木兰是否实有其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在于作者精心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给了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女性一个表现自我、言说自我的机会。

汤亭亭塑造的木兰形象,是作者华裔美国人的双重身份和异质文化冲突的结果,也是作者的真实处境和对美好理想虚构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决定了作者的写作策略。

《女勇士》的读者不难看出:中国形象在汤的小说中频频亮相,如“八仙”“龙”“宝葫芦”“和尚斋戒”“中国狮子舞”“红军”“祝英台”“秦良玉”“花木兰从军”“岳母刺字”“农民起义”“红色娘子军”等。

这一现象暗示着作者有意运用文学虚构的丰满人物形象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满足了西方读者对异域文化的猎奇与窥探心理。

从这点来说,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和拓宽读者面,通过添加后现代主义的诸多元素,如拼贴、戏仿、移植、变形、互文等,建构了亦中亦西的木兰形象来实现对二元对立和男权中心社会的解构。

毋庸置疑,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汤亭亭的文学创作从她中国母亲那儿吸取了大量中国文化因素。

同时,《女勇士》中所描述的“我”所生活的“唐人街”,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美国社会中华裔女性受白人社会和男性社会双重歧视的事实。

美国华裔男性作为移民来到异国,因为受到白人的歧视,失去了在本国至高无上的男性权威,其尊贵的身份一下子降格到白人眼中的外来者和异族人,这种心理落差必然会导致生活在唐人街狭小范围的华裔圈中的男性寻求另外一种途径和方式来释放心中的愤懑和不满,这表现在汤的作品中则是一系列的黄种“鬼”的形象。

有压迫就有反抗,木兰的形象正是作者对第一章“无名女人”在中国受歧视和遭迫害事实所采取的高姿态针对性叙事策略。

由此,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不再忍气吞声,而是一跃而成为立战功,雪家仇的女勇士。

形象是有关过去的感受、知觉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是视觉上的。

汤亭亭本人的社会经验和固有的知识结构给自己的创作提供了耕耘的土壤,而这土壤的养分不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种种直接经验,而是建立在作者过去的感受和经验之上。

鉴于此种创作动机,西方人文主义的木兰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实现了对理想主人公的虚构性完美建构。

汤亭亭以第一人称“我们中国姑娘”的口吻讲述木兰故事,“当我们中国姑娘听大人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长大了不过当当别人的妻子或佣人,那真是我们的失败。

我们可以当巾帼英雄,女剑客。

无论谁伤害了女剑客的家庭,即使打遍天下,她也不会善罢干休。

”①此话向读者道出了女勇士的抱负,同时也昭示了女性受到男权中心社会压迫的事实,不啻是女勇士为维护女性正当权益,争取男女平等而抗争的宣言书。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文本平添了意想不到的吸引力。

然而作者以西方居住者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便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在真假之间难以取舍。

《白虎山学道》这样描述:“时间犹如北极星,既在那里旋转,又是固定不动的。

”这昭示了木兰在经历了极度饥饿之后猛然间领悟到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集合体,真实和虚幻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生命存在的意义更在于追求你应该追求的。

面对逆境,木兰定会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赢取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

文本中“我”的父亲在“我”从军前这样对“我”说:“我要把仇恨刻到你背上。

”“刻上誓言和名字。

”“父亲先用毛笔一行行地把字写在我背上,然后才开始动刀。

他用小刀雕刻细线小点儿,用大刀刻画粗横劲竖。

”“刻字”这一行为的施事主体由“岳母”变成了木兰的“父亲”,用意则在于凸显“父亲”这一父权象征形象,使文本更具有现代色彩和隐喻功能。

这种因为叙事需要而进行的改写策略引发了言说历史文化的真实和虚构小说之间的矛盾,从而成为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学张力。

文本通过改写和戏仿中国古代“岳母刺字”的历史故事,道出了作者以及她的族人对美国和中国两重社会的不满之声。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忠报国”的岳飞形象,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报家仇的花木兰形象。

迎接“我”的白马靠近我一面的前蹄和后蹄上写有“飞”字,不正表明作者有意运用戏仿和拼贴的方式转嫁了岳飞的“飞”的意象吗?英雄还是英雄,而性别已经倒置,英雄献祭的本质亦随之发生了变化。

这是女勇士出场的前奏和①Maxine H ong K ingston,The W oman Warrior:Mem oirs of a G irlhood Am ong G hosts19译文引自《女勇士》,李建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下文引用本书译文时均只标明译文页码。

铺垫,在祖先面前刻字的用意,在于把祖先作为正义复仇的见证人和保佑者,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祭拜祖先文化的意象,祖先在此直接参与了女勇士“木兰”的作战准备。

二 汤亭亭塑造的木兰形象是《木兰诗》中木兰形象的升华首先,汤亭亭以积极的写作姿态借木兰之口向全世界发出了实质性的直接呼喊。

《白虎山学道》中有这样一句话:“紧张也好,放松也好,都不能缓解痛楚。

我想叫喊。

”女勇士“花木兰”在上战场之前注定要承受身体上的巨大疼痛。

“cry”其实是双关语,既表明不能承受身体之痛而叫喊,更是因为在经受社会迫害之后的内心呼喊。

女勇士必然会在疼痛的巅峰崛起,用自己的力量战胜敌人的百般折磨。

当我们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除了同情木兰所受的非人折磨外,我们更多地是为勇士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自豪。

《木兰诗》中,由于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木兰的“cry”在那个时代是绝不可能的,最终只能以未署名的消极写作姿态昭示呼喊的产生。

而在十几个世纪之后的大洋彼岸,由于时代的变迁,写作环境的改善以及女性自我写作意识的强烈觉醒,木兰终于得以发出自己高亢的声音,以此挣脱男性的专制统治,捍卫作为女性的自我辩护权和言说男性“他者”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