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视角对比中美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性

合集下载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迪士尼《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花木兰》是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第36部年度动画片,该片以中国历史故事《木兰辞》的花木兰为背景,结合西方文化中的美国自由主义,对木兰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构建出与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忠孝美德的花木兰不同又有相通的一个现代版的“女英雄”木兰故事形象,使得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有了灵魂上的交锋与融合。

本文分三章来论述国产《花木兰》的木兰形象与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分析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木兰形象有何不同,以及在影片《花木兰》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并对儒家文化与美国自由主义影响下的木兰形象分别作探讨。

关键词:木兰形象;儒家文化;自由主义;中美文化差异1.1由马楚成执导的国产电影《花木兰》在各大院线放映。

赵薇塑造的花木兰“忠孝两全、舍身卫国”的刚烈以及爱情悲剧令无数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赵薇版的花木兰没有一如既往的将花木兰表现为气质英武,而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女性的角色上”。

从别父,从军、征战、乃至遭遇爱情、被出卖、刺杀、还乡,层层迭起中,木兰始终陷于复杂的情感矛盾和心灵挣扎里,在女性的本质和男性的环境中让人既怜且惊。

赵薇扮演的木兰形象,是将自己的女性阴柔完全收藏,在夜深无人语时才拿出来与内心独白。

1.2迪斯尼将中国的花木兰推向了全世界。

它的成功在于它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揭开了中国这个古老东方的神秘面纱,成功的再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

迪斯尼版本中花木兰语言幽默风趣、鲜明个性、追求自由,成了一个说话的时候会耸肩膀,可以由着自己性子做事说话的典型美国女孩,有着不同一般的轻松幽默的美式街头风格,木兰在迪斯尼公司的塑造下成为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没有太多的责任压在肩上,而更多的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为个人成功而不断奋斗。

2.1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花木兰是人们理想的一个化身,既是替父从军奇女子,又是待字闺中的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怀念故乡的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家。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摘要:出现于中美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的形象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将花木兰这个产生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而在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灵古怪的邻家女孩,有着许多的反英雄特征。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形象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指出:“kluchhohn指出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

实际上,文化中的许多部分都是隐型的,有的学者把文化比作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

”不论显型还是隐型的文化,中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各个方面。

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王艳华语),文学作品是表现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介质,借助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传播技术,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成为了美国人街谈巷议的人物。

但是出现于美国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形象,却与中国的花木兰有着极大的反差。

在中国,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因此她又是后世女英雄的代表,中国人在心理上将花木兰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中国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使花木兰这个中国女英雄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中,但让中国人遗憾的是,动画片里的花木兰不再是东方人心目中的花木兰,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的人物。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的特征。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1 性格上的差异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的性格。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在中美两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女性意识的差异。

本文从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入手,分析影响《花木兰》电影创作的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

文章还探讨了《花木兰》中反映的女性意识的变迁以及中美观众对女性意识的接受程度。

结论部分总结了《花木兰》对中美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中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中的女性意识差异,以及电影《花木兰》在这一议题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花木兰》,女性意识,中美文化,差异,女性形象,变迁,观众接受程度,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电影《花木兰》的重要性《花木兰》是一部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部传达女性力量和自主意识的重要影片。

这部电影以一个女子打扮成男子、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追求平等的渴望和勇气,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花木兰》所传达的女性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西方世界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推动女性平等和自主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的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在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照顾家庭、生育后代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女性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追求个人价值。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上。

在中国电影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顺从、温柔和牺牲奉献的形象。

她们往往被强调为母亲、妻子或女儿的角色,为了家庭、亲情而牺牲自己。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独立。

从中美艺术家对“花木兰”形象诠释的异同看中美文化差异.ppt

从中美艺术家对“花木兰”形象诠释的异同看中美文化差异.ppt
2020/8/18
相同点一:巾帼英雄的气概
民间故事里的木兰是一个勇敢的女性,一个传奇色彩的英雄。不同文 学、戏剧、电影文本对木兰故事的讲述尽管有差异,但巾帼英雄的形 象是木兰故事的基本点。在突出她的英雄气概上,两个版本并无二致。
2020/8/18
相同点二:女性意识的回归
由于木兰是以女扮男装的方式从军征战,因此,这位女英雄的“男性 化”成为木兰故事的重要特征。
星光国际版的《花木兰》承担了本来只有“儿子”才能肩负的责任, 也成就了七尺男儿都很难完成的伟业。这样的花木兰既粉碎了“女子 不如男”的性别禁忌,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古今妇女敬奉的“女神”。 传说就此打住,影片中的故事却并未完结,对“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神 话”的全新解构即将登场。“十二年来,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 想起你;因为你,我才有勇气睁开眼面对这一切,以后的每一天也会 这样。”结尾处花木兰对文泰的告白,深深刺痛着观众的心,而花木 兰也成功从“女神”变身为“女人”——一个被现实逼上战场,却靠 爱情活着的女人。而赵薇再现的,是一次女性对自身宿命的反叛,看 似激烈,最终却以只能以回归“男人和家庭”作为收场。
2020/8/18
中国星光国际版《花木兰》
2009年12月上映的由马楚成导演、汇集亚洲影视巨星赵薇和红星陈坤 领衔主演的民族英雄史诗大片《花木兰》感人至深,真实自然堪称经 典,口碑和票房丰收,国外市场销售创造了傲人的成绩,上映和发行 22个国家地区。参展20个国际电影节,广受欢迎,享誉国际。
2020/8/18
《木兰辞》,民歌中关于男性与女性的主题叙述主要是篇末的点题之 语: “雄兔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它表达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样也能做到的题旨。这一点是整个 木兰故事的点题之语,也是后世许多作品继承的理念。我们从《木兰 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看到的是木兰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女性身份, 她在显示了自己不亚于男性的能力之后,并未否认女性的价值或蔑视 女性的存在,而这种对自己女性身份的确认,我认为正是木兰故事的 重要之点和精华之处。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导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故事,在1998年被迪士尼改编为动画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中国女孩花木兰假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为一部诠释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电影制作技巧相结合,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价值观念、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一、人物塑造中的文化认知《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元素。

女主角花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她顽强地追求梦想,为了父亲代替其从军。

她不仅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女性柔情,还展示了坚毅,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相符。

然而,在花木兰的塑造上,影片也融入了一些美国化的元素。

比如,花木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有所不同。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花木兰》在中美文化的传播中更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二、价值观念的展示与对比《花木兰》中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这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既表达了她对家人的责任感,也展示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

在花木兰与训练队友相处的过程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和认可,展示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展示方式凸显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三、艺术表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花木兰》在艺术表现方面融合了中美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相互认知的特点。

在影片中,无论是细节的描绘还是场景的刻画,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音乐、服饰和建筑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世界。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

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中美两部《花木兰》电影对比研究近年来,迪士尼公司陆续推出了多部改编自经典动画电影的真人版本。

其中最令人期待的一部莫过于2020年上映的《花木兰》。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故事,迪士尼如何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改编,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和风貌,在此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部电影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不可避免地,我们要从故事情节入手。

两部电影都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为基础,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胜敌人的故事。

然而,中美两个版本在细节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人物关系和内心的挣扎,强调个人价值和女性权益,通过木兰的形象来传达女性自立的重要性。

而中国版《花木兰》则更加注重家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强调集体荣誉和忠诚精神。

两个版本在主线故事中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和情节,使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观赏性。

在角色塑造方面,两部电影都力图展现一个坚强勇敢的花木兰形象。

在中国版《花木兰》中,军队训练的场景更加真实,木兰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她的勇敢和智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木兰的内心成长和自我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挑战和冲突来展示木兰的坚韧和勇气。

两个版本的花木兰都被塑造成非常强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给观众们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是两个版本对中国文化的呈现。

中国版《花木兰》在场景、服装和音乐上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影片中穿插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汉服的美丽和细节。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更注重展示现代中国的风貌和城市的发展。

电影中的场景更加国际化,服装和道具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两个版本的电影在中国文化呈现上有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也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

最后,两个版本的电影在情绪表达和功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版《花木兰》更注重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的刻画,通过歌曲和表演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美国版《花木兰》则结合了现代动作片的特点,注重打斗场面和视觉效果。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摘要】《花木兰》是一部讲述女性英雄故事的电影,通过比较中美两个版本可以看出不同的女性意识和价值观。

在故事背景上,中美两个版本都围绕着一个女性冒险者的传奇故事展开,但在角色塑造方面,中美两个版本塑造了不同性格和形象的木兰。

女性主题在两个版本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传统观念对于女性角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两个版本在女性形象和故事情节上有所不同,而重塑形象和文化碰撞则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女性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启示与反思,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

【关键词】引言、故事背景、角色塑造、女性主题、传统观念、文化差异、重塑形象、文化碰撞、启示与反思。

1. 引言1.1 导言《花木兰》是一部备受关注的中美合拍电影,讲述了一个传奇勇士的故事。

影片以中国传统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孩冒充男儿参军,最终英勇拯救家国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和讨论,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对女性主题的探讨。

在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下,《花木兰》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中对于女性形象的理解和对女性力量的诠释。

通过对《花木兰》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两国在女性意识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认知模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花木兰》中女性形象的差异以及中美文化在女性意识上的碰撞与交流。

2. 正文2.1 故事背景《花木兰》是一部充满女性主题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角色在男性社会中的奋斗和成长历程。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古代,当时的社会结构十分严格,女性的地位低下,被认为只能在家庭中担任传统的角色。

主人公花木兰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局限,她决心打破传统观念,为了国家和家人而战。

花木兰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女性角色,她以男装身份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其事迹流传了千百年,影响深远。

然而美国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片《木兰》,以美国的文化取向诠释《木兰辞》中的精神内核,将这个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孝女故事改写为好莱坞语境中女英雄的故事,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传播其特有的文化观念。

本文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构筑的木兰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中美文化传统思想的差异:规矩守礼——自由开放《木兰辞》一开始写的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而这短短的两句话便交代了花木兰在家里的地位和分工——织布刺绣,以及其传统的古代女性形象。

《木兰辞》里的木兰含蓄而落落大方,具有典型的东方女子特征。

而美国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一开始却是木兰穿着短衣短裤,拿着毛笔在手上抄写着妇言妇容,以这种作弊方式期望通过媒婆的考验。

紧接着在媒婆考核面前错乱百出,惹祸连连,她彰显了美国文化中自有个性的色彩,是一个鲜活叛逆的现代女性。

这实在是与中国传统妇女那贤惠,娴静的形象具有天壤之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佛家及道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是传统文化的鲜明写照。

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要谨守本分,遵从“三从四德”。

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熔炉”国家,没有什么传统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欧洲大陆来到新大陆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美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具有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特点。

木兰在最后战胜匈奴,皇帝给予她最高的荣誉的时候,她高兴的跳起来,抱着年迈的皇帝,并没有谢恩,就与她的同伴们拥抱在一起。

这个在西方感情外放的过度里很正常,用他们正常的社交礼仪来看,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视
角对比中美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性
Acknowledgements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out numerous people’s invaluable help and support. To whom,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how my heart-felt gratitude.
First, I am especially grateful to my supervisor, Miss. Zhao Zhilan. She has offered me constructive and helps me complete this thesis, from the initial draft to the final paper.
Besides, I extend my thanks to Professor Li Qiang and every teacher who has helped me with useful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My immense thanks also go to my friends who supported me with their help.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warmest gratitude to my family for their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upport.
Abstract
The legendary story of Hua Mulan was known well by Chinese people. Hua Mulan disguised herself as a man, in order to substitute for her father to service in the army. As a heroine, she is a good example in the eyes of Chinese women who were restrained by feudal society in ancient times. And her story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1998, the film Mulan, which was adapted from the Ballad of Mulan of China, was produced by Disney Company. Its director pooled wisdom and formed synergy, and took the main set of Chinese cultures, meanwhile, intermingled with America cultures, to cater to different people’s tast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essay use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comparing the image of Hua Mulan in both the Ballad of Mulan and Disney’s Mulan, taking marriage concepts and cultural values as main points, to conclude the different social role of femal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e essay aims to invoke people'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Hence, ens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oes well.
Key words: the image of Mul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erican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摘要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的故事家喻户晓。

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眼中的榜样。

1998年,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诗歌《木兰辞》改编上映了迪斯尼系列动画电影《花木兰》,迪斯尼公司集众智,聚众力,以中国文化为主要背景,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美国文化,以此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不同品味。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比分析中国诗歌《木兰辞》和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从中美婚姻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差异为切入口,总结得出中美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性,以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并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从而保证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花木兰形象;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