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关系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随着同性恋文化(gay culture)的深入演进,酷儿文化(queer culture)在九十年代形成,并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自己的理论,含反讽之意。
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
“酷儿”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李银河,2000)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
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
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
酷儿理论告诉人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性。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它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是最为彻底的。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
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
对于学术界和解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说,把自己定义为”酷儿”,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
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
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
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
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
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性别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女性主义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探讨着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女性主义运动。
网络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让更多人关注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碰撞,一种全新的思潮——无性别主义逐渐兴起。
无性别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论,强调性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呼吁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和包容。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反映了人们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和反思,也揭示了性别平等道路上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对此,本文将探讨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影响和限制,以及无性别主义的定义、发展、实践和挑战,最终探讨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过程,为性别平等的探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2. 正文2.1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源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使得女性更容易传播和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网络女性主义兴起初期,许多女性借助博客、社交网络平台等渠道,开始探讨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网络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网络上组织起来,举办线上活动、发起公益项目,倡导女性社会参与和性别平等。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不仅让女性更加自信和自主,也为许多被边缘化的群体提供了平等发声的机会。
网络女性主义也面临着一些影响和限制。
一些网民对女性言论进行攻击和谩骂,网络暴力现象依然存在。
网络女性主义也被批评过分强调女性的权益,忽视了性别平等应该是男女共同努力的事情。
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让社会更加包容和公正。
2.2 网络女性主义的影响和限制网络女性主义的兴起为让更多人关注和讨论性别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女性主义者们得以传播自己的理念和看法,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性别平等的讨论中来。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会 性 别 是 社会 强加 在 生 理 性 别 上 的 部分 。 ” 在 承 认 了 社会 性 别 是 由社 会 建 构 之后 .大 部 分 女 性 主 义学 者 和 酷 儿 理 论 学 者都 把 社 会 性 别 作 为 一个 反 抗 不 平 等 的 有 力武 器 。
我 们 都 知道 .虽 然 性 别 研 究 中 的很 多争 论 的 焦 点 是从 女性
关 键 词 : 儿 理论 酷 性 别研 究 女性主义 关系
摘 要 : 儿 理 论是 一种 全 新 的基 于性 和 性 别 的研 究 的批 评 理 论 。 文 介 绍 了酷 儿理 论 、 别研 究和 女 性 主 义 的发 展 及 其 内涵 , 在此 酷 本 性 并
中图 分类 号 :I 0 16
主义 研 究 中汲 取灵 感 的 ,然 而 性 别 研究 却 摆 脱 了女 性 主 义研 究 的 限制 。“ 别 研 究 是 一 个分 析 性 别 现 象 的 跨学 科 研 究 领 域 。 性 它 有时是对阶级 、 族 、 种 民族 、 别 和位 置 的 研究 。 别 研 究 又可 性 ”性 以细 分 为 女性 研 究 、 性研 究 以及 男 女 同 性 恋研 究 。 酷 儿 理论 男 而 是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作 为 第 三 次 女 性 主 义运 动 浪 潮 和 男 女 同性 恋 研 究 的 一个 分 支 出现 的 。 名 思 义 , 女 同 性恋 研 究 主 要 关注 顾 男
质 的人 的 ,是 整个 文 明 。” 1 ・ 拉 赫 ・ [琼 瓦 5 斯科 特 ( a l c J n Wa ah o l S ot ct )把 社 会 性 别 定 义 为 强加 在 被 性 别 化 的 身 体 即 某 一男 性 或 女 性 身 上 的一 种 社 会 范 畴 。 “ 会 性 别 是 社会 关 系 的构 成 要 素 , 社
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什么是酷儿理论“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
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
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
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它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是最为彻底的。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
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
”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
“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
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
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
对于学术界和解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说,把自己定义为”酷儿”,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独特的女性主义殿堂——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解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1956—)是当代美国影响力极大的女性主义学者之一,经常被人称为“不男不女的巴特勒”,而“巴特勒”这个名字和“酷儿理论”、“操演理论”、“性别戏仿”、“变装实践”、“性别研究”等话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她也被许多学者誉为“对权利、社会性别、生物性别及身份认同都有出色研究的学者”。
在三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基础上,巴特勒提出了酷儿理论,开启了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转型的进程,并且提出了“性别操演理论,以独特的视角建构起一座独特的女性主义殿堂。
本文将以巴特勒1988年发表的“表演与性别建构:关于现象学和女性主义理论”一文为例,对其的“性别操演理论”进行解读,剖析巴特勒是如何利用其“酷儿理论”并借鉴现象学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向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两分结构、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以及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所挑战的。
1“Gender performative ”在国内通常被译为“性别表演理论”在英文词典中“performative ”是一个新词而在法语中,“per⁃formative ”指的是“表述行为”。
后来,翻译者们借用与“perfor⁃mance ”的词根相同,就将其译为“表演性”,从而产生出今天我们所说的“性别操演理论”。
开篇巴特勒便对西蒙娜·波伏娃的名言:“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女性主义提出了“sex ”与“gender ”的区别,前者是生理性的“天生”,后者是社会性地被社会所塑造的“成为”的过程。
女性主义学者因为政治和写作的目的,把女性看成是先天的、生物性的有机体,这不但抹杀了“女性”这一概念中所隐藏的个性差异,而且掩盖了这一范畴背后蕴含的复杂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文化、阶级、种族、性和权力关系上面。
女性主义提出在性别身份背后存在一个意志主体,可以自由选择并决定性别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性别与性:后现代女权主义与酷儿理论

一
、
后现 代女 权主 义与 酷儿 理论 的理 论 内涵
( )后 现 代 女 权 主 义 理 论 之 内 涵 一
后 现代 女权 主义深受德里达 、 福科 、 拉康等人 的影 响 , 主张对 所有大 型理论 体 系的否定 , 以怀 疑 、 否定 、 消解 或摧毁 著称。
其 理论 内涵 主要 包 括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理论 的多元化 , 并提出以性别差异为基础 的男女平 等观念取 代传 统抽象的男女平等观 。 第 四, 反对标准化或正常化及惩戒凝视 。福柯 的一个重 要 的思想就是 关于标 准化 或正常 化及惩戒 凝视 的思想 , 指出 , 他
标准化或正 常化是控 制 自我规范的深化 , 社会通过 纪律管束 着人 的身体 , 通过 话语来 定义何 为正 常何为 反常 , 通过这 一过程
题 的两 个 重 要 理 论 。 本 文介 绍 了 后现 代 女权 主 义和 酷 儿 理 论 的 发 展 及 其 内涵 , 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两 种 理 论 的 理 并 论 贡献 和 现 实 意 义 , 后 就 两 者 的关 系进 行 了总结 讨论 。 最
[ 关键词 ] 后女权主义 ; 酷儿理 论; 内涵 贡献; 理论 比较 [ 作者简介 ] 刘丽凤 , 厦 门大 学公 共事 务学 院社会 学 与社会 工作 系 2 0 女, 0 7级 硕 士研 究生, 主要 从事社 会工 作研
( )酷 儿 理 论 之 内涵 二
7 O年 代 末 由于 艾 滋 病 的 『现 , 会 反 同性 恋 倾 向 回 潮 , 时 一 些 有 色 人 种 同 性 恋 者 对 主 流 同 性 恋 也 开 始 进 行 批 判 和 质 叶 { 社 同
疑, 面对这一危机 , 一些同性恋 的活跃分子 主张建立一种更 加强烈 的关 于同性恋 的社会 建构理 论 , 并且他 们深受 法 国后结 构 主义和拉康心理分析学 的影 响。在这种 背景 下 , 酷儿理论 的出现 改变 了同性 恋理论和政治 。其 内涵是 :
酷儿理论_百度百科

[编辑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酷儿理论"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属于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TeresadeLauretis),她是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斯(SantaCruz)分校的教授。酷儿理论最初见于1991年《差异》杂志的一期"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这个理论的发明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首先使用这一用语的罗丽蒂斯是在批评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的。这位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用酷儿理论取代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提法有一个问题,即掩盖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她担心这一用语会"解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和男同性恋者的建构性沉默,这就违背了她提出的强调男女同性恋各自的特殊性的初衷。她还担心,在酷儿理论以其自身实践与女权主义理论相区别时,妇女问题,特别是女同性恋问题,会遭到被强制性边缘化的命运。(Heller,36-37)
酷儿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要批判目标是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即两分思维方法。有些思想家把这种两分的思维方式称作”两分监狱”,认为它是压抑人的自由选择的囹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4-0042-02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
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
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
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
或者说,女性主义研
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
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
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把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者混淆起来使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对两者作了区分。
1968年,美国知名性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stoller)反驳了佛洛依德提出的人都是双性特质的观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性别才被理解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属性差异,而生理性别指的是人类生理上的从解剖学角度来确定男女的一种生物属性。
从这个观点来看,前者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后者是固定不变的。
以自然为基础。
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最有名的当属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beauvoir),在她最重要的作品——被
尊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第二性》里,她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
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
创造了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琼·瓦拉赫·斯科特(joan wallachscott)把社会性别定义为强加在被性别化的身体即某一男性或女性身上的一种社会范畴。
“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而这种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可见的生理性别之间的差异上的。
它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
”1975年,美国女学者盖尔·鲁宾(gale rubin)在她的硕士论文《妇女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提出了“性,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该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安排这些转变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安排中得到满足”并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强加在生理性别上的部分。
”在承认了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之后,大部分女性主义学者和酷儿理论学者都把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反抗不平等的有力武器。
我们都知道。
虽然性别研究中的很多争论的焦点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汲取灵感的。
然而性别研究却摆脱了女性主义研究的限制。
“性别研究是一个分析性别现象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有时是对阶级、种族、民族、性别和位置的研究。
”性别研究又可以细分为女性研究、男性研究以及男女同性恋研究。
而酷儿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和男女同性恋研究的一个分支出现的。
顾名思义,男女同性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同性恋的行为,而
酷儿理论扩展了它的含义,扩大了它所包含的人群。
黛安·理查森(diane richardson)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酷儿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对性别和性的分类的解构和瓦解过程……与此同时,包括酷儿理论学家在内的批评家认为女性主义实践很可能恰恰加强和维护了性和性别的这种两分结构。
特别是,女性主义运动(包括男女同性恋运动)可以看作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
尽管这类运动把连根拔除这些两分结构作为它们主要的政治目标,然而整个社会化进程却会给它们带来一种错觉,就是认为性和性别的两分结构是稳定不变而统一的存在体。
”根据这个论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尽管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女性主义研究、男女同性恋研究和酷儿理论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它们对性和性别的理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设想。
我们也清楚的知道,女性主义研究和男女同性恋研究都是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的群体上的。
广义地说,女性主义研究主要致力于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和均等的机会,而男女同性恋研究主要针对为同性恋谋取平等权利。
酷儿理论超越了这两者的限制,它所关注的不是其中的某一类群体而是所有在性行为和性倾向方面与古统治地位的主流社会规范不符的人。
在现有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男女同性恋研究试图以一种较之以前更为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同性恋行为。
与之相比,酷儿理论却要“搞怪”这些社会规范,也就是说它试图通过清除那些根深蒂固的异性恋偏见来改变现有的社会规范。
让酷儿理论这么“酷”的原因。
不是因为酷儿理论关注的是同性恋,也不是因为酷
儿理论学家们都是男同性恋或者女同性恋者,而是因为它质疑和颠覆了现有的异性恋霸权中的那些可笑的假设。
作者简介:王敏(1981-),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