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

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

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

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

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doc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doc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以下是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小汇编。

欢迎哲学毕业生从中学习!摘要: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的批判做出了积极回应:修正和统一了女性主体的身份,探索了不同女性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女性认知优势理论,重塑价值负载的客观性,使知识的客观性最大化,避免相对主义;呼吁妇女从对抗转向对话,并努力实现主体间性宣传这些调整有助于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超越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后现代主义差异相同女性主义立场理论以统一的女性经验和立场为出发点,以女性认知优势理论为载体,试图建构女性主义后续科学,促进女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随着抛弃相同寻求差异的后现代范式影响的扩大,这一理论受到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的猛烈冲击,这种差异观既强调性别差异,也强调女性内部差异,因而陷入了认同或差异的两难境地。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如何用差异挑战女权主义立场?女权主义者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澄清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女性主义立场的本质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分离,正确处理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之间的理解和政治分歧,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审视和批判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女性主义立场对主体身份的责难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理论的主要同一性观点是僵化的:封闭和任意的本质主义倾向:1是性别体验和认知风格的普遍预设首先,统一男女群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理论将男性和女性视为具有共同经历和统一立场的同质群体,主张女性拥有更多的认知优势。

然而,它仅限于普遍主义和二元论。

这不仅不利于性别平等的实现,而且强化了二元等级的性别结构。

第二,女性身份的差异被掩盖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指责强调统一女性群体,忽视不同族群的差异:阶级、能力、性取向、女性身份及其地位和经历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身份女性独特的认知方式缺乏包容性。

如果女性认知优势理论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那么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认知特权才能得以维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从《巴黎圣母院》到《玩偶之家》——论以女性主义立场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摘要:女性主义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提出了很多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探讨和反思。

在文学领域,女性主义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玩偶之家》两部文学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女性主义思想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两部文学作品,并深入探讨它们所传递的女性主义信息和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性别、权利一、前言(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自此以来不断发展和壮大。

女性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探讨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女性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探讨女性主义在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女性主义批评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文学”的概念。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文学是具有女性主题和女性视角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反映女性的经验和生活,涉及女性身体、性别、家庭、职业等问题。

女性主义批评通过研究女性文学,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使得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意识流”的概念。

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意识流是女性思考和感受的一种独特方式。

这种思考和感受与男性不同,它关注的是女性自身的经验和问题。

通过研究女性意识流,女性主义批评试图探究女性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创作思维方式,以此理解女性创作的内在动机和创作过程。

第三,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化阅读”的概念。

女性化阅读是一种针对女性读者的阅读方式,它强调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关注文学作品对女性的启示和启发。

女性化阅读试图从女性读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发掘其中可能被忽略或者被低估的女性主题和女性角色。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通过重构文学史,强调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的重要性。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女权主义者将社会性别分析与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女权主义国际政治这一学科。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的历程,包括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

文章在最后对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理论/国际政治/社会性别/妇女/女权主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性别”(Gender)社会性别是一个与性别(sex)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社会性别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男性特征(masculinity)和女性特征(femininity)是对于男子和妇女的群体特征(共性)的极端的表述,两者构成并且衍生出一系列二元对立关系。

参见:李英桃:《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权力”概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成为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的核心概念,向19世纪以降在西方自盛行的“生物决定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成为妇女运动的锐利武器,对于提高妇女地位、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社会性别研究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从未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没有社会性别分析的位置。

80年代末,一些西方女权主义者和国际政治学者将社会性别分析与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女权主义国际政治此学科名称的缩写形式是FIRs(FeministInternationalRelations),一般被译做“女权主义国际关系”。

但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者也用InternationalPolitics,WorldPolitics和GlobalPolitics等命名自己的著作,事实上并未达成一致。

笔者较倾向于在中文语境中使用“女权主义国际政治”。

这一学科。

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对国际政治进行分析,是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特点,也是女权主义理论对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

试论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试论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者;叙事权威;弗吉尼亚·吴尔夫[论文摘要]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

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到灯塔去》是现代派小说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作品。

自1927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

不难发现中外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迄今为止鲜有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则试图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新的结论。

一西方经典叙事学上承俄国形式主义,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起源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主义摇旗呐喊,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女性形象批评,反思传统文本中的“厌女症”,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中期建构妇女文学史,并纳入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近期向理论建构纵深发展,反思以男性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建设“女性美学”(female aesthetics)设想。

其中,法国学派受拉康、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关注语言、再现、心理和哲学问题,如克里斯蒂娃、西苏、伊利格瑞提出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和女性行为批评(gynesis)的理论;英美学派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

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

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

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

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

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

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

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

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

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

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

‛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性别不 平等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 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推动性别平
等。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生产 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理解性别不平 等的钥匙,父权制是维持性别不 平等的机制。
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分析和 理解性别不平等的独特视角,挑战 了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主张通 过阶级斗争和妇女解放来实现性别平等。它强调妇女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中 的地位,认为妇女应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斗争。
对不同流派观点的评析
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主张通过激进手段解决。它强调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压迫和剥削 ,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的刻板印象。
组织建设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建立严密的妇女组织,将广大妇女群众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建 设经验,加强妇联和其他妇女组织的建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斗争策略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注重斗争策略的选择,如罢工、示威、抗议等,以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变革。中国妇女可以借鉴 这些斗争策略,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应用,推动妇女权益的保障和提升。
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主张通过文化变革实现性别平等。它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由文化传统 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主张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差异和多元性,主张通过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批判父权制和二元性别结构。它认为性别是一个流动 和多元的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和二元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80·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戴雪红【内容提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阐明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女性主义立场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本文详细论述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政治和实践策略,剖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这体现在与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上。

本文试图为国内学界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其争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 立场论 马克思主义 思想渊源作者戴雪红(1968-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 210093)。

女性主义是一场政治运动。

在一般人看来,政治只会阻碍与损害科学知识的生产。

不过,女性主义立场论(f 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挑战了这个预设。

起源于1970-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即是对知识生产与权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的理论。

女性主义立场论不仅作为一种解释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方法或者方法论指导了女性主义研究。

一、立场概念的基本内涵立场论主张只有从恰当的“立足点”或“立场”出发,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立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于指出我们对于所处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有不同的认知,主要是源于所处的社会位置的差异。

立场论深入分析了个人的位置对其生活的影响方式。

它侧重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影响社会地位的方式以及这些地位所带来的种种体验。

立场论强调社会由等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构成。

因为文化赋予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以不同价值,但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基于其所属的某一个种族、某一个阶级。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立场会影响其所知、所想和所为,还会决定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是立场论的来源。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权力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就不会局限于一种。

每个人都是以其所属社会群体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的,而且每种视角都有其局限性。

“立场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尽管所有观察社会生活的视角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一些视角的局限性大于另一些视角。

等级制度中的当权者在维护其地位中享有既得利益,因此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被歪曲的程度比那些从现有权力关系中所得甚少甚至一无所得的人更为严重。

导致从属群体的认识更加全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既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女性主义的立场论研究述评也要明白当权者的想法。

为了生存,被压制者必须了解当权者,但当权者则无须了解被压制者。

”①因此“立场”的建立与确立其实是对主流霸权话语的对峙、对抗、乃至于可以对话而不再否定与漠视的过程。

立场论认为,相对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男性而言,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女性、少数民族、同性恋者、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者、双性人以及其他处于文化中心以外的人,被视为“他者”或是“边缘份子”,而在社会体系与机制的运作中,这些“他者”往往成为被主流优势群体所忽视与压迫的“外人”。

但是“他者”对于社会的运行方式具有独到见解,观察社会的视角可能比那些处于中心立场的人更真实、更公正、更有层次,社会边缘群体的视角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

立场论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影响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其角色、活动、优先计划和情感。

这个观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女性和男性一般占据社会中不同的立场。

女性立场理论即聚焦于女性,从其日常生活中作为“她者”的经验出发,以能检视出社会结构中隐而未现的深层结构。

然而,女性立场理论并不视所有的“女性”为一全体,它其实承载了多重情境中不同的女性经验。

也正因为情境的分析极为重要,因此有越来越多女性立场理论的研究,逐渐从马克思所言的“单一”女性立场转变到多元女性立场的呈现。

换句话说,女性共有的、历史的、在被统治环境下的社会再生产关系是女性立场的基础,但在社会权力的每日运作上,性别、种族、阶级、地域与年龄的不平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权力不平等的群体立场系统,其透过同盟与压迫的变动而互相联结。

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2003)总结了立场论中的几个中心主题:“首先,社会如何构造具有认识论的意义……物质生活既使人们能够逐渐认识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但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

”“其次,当物质生活按照等级来组织时,就像社会是由阶级、性别、种族或民族、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压迫和歧视来构建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在某些方面通常是完全相反的,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对这种等级关系的理解则往往是歪曲的。

”因此,“第三,压迫者的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观点被当作‘真实的’并被付诸实施,因为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为满足压迫者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而设计的社会结构和各种机构中。

这些等级结构和机构都参与到概念化实践和意识形态中来,并将其固化和传播开来,认为它们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令人满意的,从而强化着它们持续不断的权力。

”“第四,因此,这就需要科学和政治学从压迫者的制度化视野‘之后’、‘之下’或者‘之外’来观察世界。

这样看来,采取一种立场就是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归属。

它必须为反对由主导群体使之成为‘自然’而‘明显’的实在而斗争,为反对仍在进行的政治上对受压迫群体的剥夺而斗争。

”“第五,获得某种立场就会带来解放的可能性。

”②二、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探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立场论,由南希·哈特索克(Nancy Hartsock)、阿莉森·贾格尔(Alisson Jaggar)、桑德拉·哈丁、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多罗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简·弗拉克斯(Jane Flax)、希拉里·罗斯(Hilary Rose)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所发展,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的立场出发建构起来的。

简单地说,女性主义立场论①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5页。

② 桑德拉·哈丁:《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特纳、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331页。

·81·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2期认为女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比男人生活所处的情境更能产生较真的知识;主张男人的统治位置会导致片面、荒谬的认识,女人的从属立场则有更完整认识的潜能。

女性主义的立场论认为,立场论是建立在通过明确地把女性及其直接经验作为分析的核心这种方法而得到的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的。

以立场为主导的理论家认为他们能运用女性的经验分析和社会关系,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启蒙运动提出的“实证主义”的以单一性别为中心的两分法——例如文化对自然、理性想法对非理性情感、客观性对主观性、公共性对私人性——这种两分法也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建构了知识产品。

①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是认识论的一项成就,它有助于解决一些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中遭到歪曲的论题。

1.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思想渊源一般说来,女性主义的立场论是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

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卢卡奇的思想。

卢卡奇指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构成了无产阶级立场,但是,无产阶级立场不是某个个别工人的生活经验和信仰。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立场在认识论方面与资产阶级相比更为可取,因为无产阶级立场促使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神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更为清晰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规则,并且揭示了包括它自身统治地位在内的那些现实的潜在原因。

”②换言之,应该偏重那些利益最接近人性的阶级立场——无产阶级的观点在认识论上优于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原因是无产阶级观点使现实不神秘,并且解释了支配背后的潜在原因。

卢卡奇指出,立场是建立更美好的社会的理论远见,而不是某个阶层日常生活实践的总结以及在这种总结基础上选择的立足点。

卢卡奇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受压迫群体的无产阶级,他们具有一种不受一般法规节制的认识或立场认识论。

在卢卡奇看来,这主要起因于生产过程中的共同改变;不过,这种观念的隐含思想是,无产阶级的批判意识根源于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的记忆和理想,而这种生产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

但是如果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不能“无意识地”认同立场认识论,那么提高思想意识的组织就是必需的,或者激励女性作为一个阶级必须提高觉悟(即意识觉醒)。

哈特索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指出,女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女性觉悟的要素。

尽管女性也为攒钱而工作,但按照习俗,她们的主要工作是家务劳动和育儿。

她断定这类活动带来了一种关联的、综合性的、取决于环境的以及肯定生命的意识,它同“抽象的男性气质”相对立,后者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世界中的男性活动。

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人们可以依据“女性主义立场”批判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惯例。

③但今天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更倾向于把立场论当作批判和改造意识形态的工具,因为她们认为,女性立场的潜在颠覆性超过了实际的颠覆性。

这是一个不同于卢卡奇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受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女性主义立场论提出:“女权主义理论聚焦于性别的差异,聚焦于女性与男性境遇之间的差异。

那些能够利用这些差异的人就此获得了科学的优势。

”④换言之,女性主义立场论之所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传统,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认为知识是坐落于特定社会情境中、反映该社会中的价值与利害或权力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及其知识的生产被优势的阶级性别所主导,那么该社会所生产的知识必然会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利害与价值。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其知识观点乃来自“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立场”,亦即被压迫者的立场;而由于压迫者的生活形态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被压迫者完全相反,故而限制了压① Sandra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36.② 阿莉森·贾格尔:《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43页。

③参见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