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_刘霓
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女性研究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刘霓提要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唯物主义后现代主义一、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0,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0,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
然而/gender0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
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5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6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
¹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5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6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
º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5行动着的社会性别6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
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 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
»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确立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女性遭受家庭暴力问题研究摘要:家庭暴力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摧残受害者身心健康,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还是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的一大毒瘤,直到20世纪70年代家庭暴力才被国际社会所重视。
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出发,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提出的概念,是女性主义学术和理论的核心概念,该概念强调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两性不平等,可见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对女性反家庭暴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了从社会性别理论探讨反家庭暴力问题的优势,再探讨该理论视角下的反家庭暴力问题的视域建构。
最后结合域外国家和地区在反家庭暴力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家庭暴力的情境,为我国解决反家庭暴力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家庭暴力;社会性别;反家庭暴力政策一、引言(一)研究缘起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每18秒就有一名女性遭受家暴,2016年3月,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1,这是我国家暴立法的里程碑,我国进入反家庭暴力的法制轨道。
201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等2,为妇女提供更加规范的法律救助。
尽管如此,与家庭暴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方面仍然面临着取证难度较大,一些精神暴力、语言暴力等隐形伤害无法取证,处罚力度难以精准界定等问题3。
因此,本文选取社会性别理论为切入点,性别压迫存在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与话语在种族、阶级、性和地域等范畴所建构的身份形态互相作用4。
(二)概念界定1.家庭暴力美国律师协会全国家庭暴力委员会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认为:家庭暴力是亲密伴侣之间的权利控制行为,包括使用身体、心理以及情感、性和经济暴力等方式5。
由此可见,国外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更注重共同生活的事实,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性和精神伤害以及经济和自由限制。
2.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和生理性别或自然性别相对应而产生的,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理解的解释,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精选推荐

社会性别从⽣理或⼼理上,性别可划分为基因性别、染⾊体性别、性腺性别、⽣殖器性别和⼼理性别,加上这⾥的社会属性就是“动物的六种性别”⼀般这六种属性或全为雄,或全为雌,是⼀致的。
Sex和Gender两个词语都有性别的意思,⽽Sex⼀般是指你的⽣理上的性别,即⾃然性别。
Gender指社会性别,也可指⼼理性别,有时候⼈在Sex上的性别,与Gender上是不⼀致的。
举个例⼦来讲,⼀个⼈是⼥⼈,具有⼥⼈⼀切的⽣理特征,但是在她的⾔⾏举⽌上,⾐着打扮上,却是很明显的男性特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此⼈的sex是female,但是gender是male。
现在⽤于性别时,多⽤Gender。
社会性别”⼀词是由美国⼈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 )最早提出的,这⼀概念的提出对⼥性主义的发展及⼥性解放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别”在英语中为“gender”,它与“sex”(性别)是相对的。
Sex 指的是与⽣俱来的男⼥⽣物属性,⽽社会性别是⼀种⽂化构成物,通过社会实践的作⽤发展⽽成的⼥性和男性之间的⾓⾊、⾏为、思想和感情特征⽅⾯的差别。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极⼤推动了⼥性解放运动及⼥性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性主义思想初步发展,⼆战后,⼥性主义运动随之得到蓬勃发展。
其⼀,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雄(male)雌(female)应从社会、⽂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
其⼆,社会性别的提出,强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的歧视⽽造成政治、⽂化、经济上的压迫。
其三,实现男⼥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个平等的⽂化。
⽣物的性别有两种:⼀是⽣理性别,⼀是社会性别,其中的社会性别专指动物。
⽣理性别是指雌雄在⽣理结构⽅⾯的差异,在英⽂中对应sex⼀词。
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理性别的雌雄两性在社会⽂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化形成的对雌雄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化中形成的属于雄性或雌性的群体特征和⾏为⽅式,表现为社会对雌雄在⽣活、婚姻、⽂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的固定期待,在英⽂中对应gender⼀词。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文档资料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社会性别论和传媒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 随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们为男女平等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
1966 年成立的美国“全美妇女组织”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并极大推动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做了定型化。
[2] 如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正面形象,而男性多以“勇敢、进取”为主要特征。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 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 [3]二、大众传媒中固有的性别形象表现在大众传媒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偏见甚至歧视的报道,这里罗列出常见的八类:(一)“贤妻” “妻贤家兴”素来是中国传统古训,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仍然站在封建道德的高度,约束着众多准备嫁人或者已经嫁人的女性。
在这样的标准里,“贤妻”应服从丈夫,为丈夫的事业做好牺牲的准备,承担全部家务,侍奉公婆并任劳任怨。
大众传媒中对这一角色的渲染也一直如火如荼:广告或电视剧中女性总以温柔贤淑的角色站在厨房或客厅为丈夫解忧等等,新闻往往对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做好贤妻的事业女性更为赞赏,而相反, 如果一个女性为事业忽略家庭,往往为人诟病不耻。
“良母”“无私奉献”的母亲一直以坚稳的姿态傲然在我们的课本、新闻、电视剧等等地方,为家庭无私奉献,为儿女无私奉献往往成为子女、媒体歌颂一位母亲的主要噱头。
每年母亲节,媒体集中颂扬母爱,无一例外、千篇一律、连篇累牍具是母亲为家庭的牺牲。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的社会性别理论透视

一、社会性别理论概述社会性别概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孕育产生的,是女性主义思想和实践发展的结果。
首先,社会性别理论从社会文化视角和生理学视角对性别作出区分。
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指男女的生物属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别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所形成的男女两性在性别角色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它是后天习得的,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其次,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性别差异产生和延续的社会文化机制。
社会文化造就两性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社会与文化赋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不同意义,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因素决定,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社会性别是一个由社会文化所不断被构建的动态过程,并形成了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社会制度和结构。
第三,社会性别理论主张在社会背景下研究女性问题。
要将妇女问题置于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之中去认识,不可以在脱离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
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社会性别理论主张尊重男女两性的共同发展,主张建立两性间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协力互助的和谐伙伴关系。
二、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一)恋爱心理不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的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当代的女大学生在恋爱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价值观失衡的现象,由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并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因此,很多女大学生在恋爱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心智不成熟的现象。
尤其是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们选择的爱情,并不是基于纯粹的爱情所驱动,有很大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只是把校园爱情当做排解寂寞的一种方式,因此这样的恋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女大学生的恋爱是为了满足其虚荣心和攀比心,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魅力,他们在恋爱中往往并不负责任,而同样年纪的男性则心智更加的不成熟,因此导致了很多女大学生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样的恋爱是不稳定的,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公共管理中社会性别理论研究

公共管理中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引言:一、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1.1 社会性别的概念社会性别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认知、期望和角色分工。
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中,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反映,而是社会文化对于性别角色、性别认知和性别期望的建构。
社会性别的形成涉及到家庭社会化、教育制度、劳动分工等多种社会因素。
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关注两个核心概念:性别意识和性别不平等。
性别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同和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而性别不平等则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权力结构和社会地位方面男女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性别意识和性别不平等是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学调查、叙事分析、权力结构分析、政策效果评估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既能够从宏观社会结构层面进行性别问题的分析,也能够从微观个体层面进行性别问题的研究,既能够定量分析,也能够定性研究。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2.1 性别平等政策制定社会性别理论为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制定性别平等政策。
比如在教育领域,通过对学生选课、教师配备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性别平等政策制定,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性别平等机会的普及。
2.2 职场性别平等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社会性别理论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公共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性别平等聘用与晋升政策、性别敏感的岗位设置和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职场性别平等意识,减少性别歧视现象,实现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
2.3 公共服务性别平等在公共服务领域,社会性别理论也为公共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需求,公共管理部门可以制定性别平等的公共服务政策,包括妇女保障服务、性别教育宣传、性别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三、案例分析四、结论与展望社会性别理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性别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性别平等政策的制定、职场性别平等管理和公共服务性别平等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舆论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议题的公众评价和舆论倾向。
在当今社会中,舆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能够引导和塑造公众的观念和价值观。
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性别差异的影响,女性主义认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女性在舆论空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女性主义认识论认为,舆论空间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压制。
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男性视角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声音较为被忽视和排斥。
这种现象在传统社会中尤为突出,男性对于舆论话语权的垄断使得女性在舆论空间中难以发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着。
许多舆论平台上的评论和讨论,都存在着对女性的侮辱和贬低,这严重影响了女性在舆论空间中的参与和影响力。
女性在舆论空间中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障碍。
在舆论的传播和表达过程中,女性往往会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女性的言论和观点往往会受到男性的置疑和批判,而同样的言论和观点,如果是由男性表达,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认可。
这种现象在政治、商业等领域尤为明显,女性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被贴上“情绪化”、“不理性”等标签,从而削弱了女性在舆论空间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女性还需要面对来自舆论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些偏见不仅会限制女性在舆论空间中的发声,还会对女性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女性在舆论空间中所面临的社会性别差异还表现在舆论对于性别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方面。
在舆论中,对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往往更多地聚焦于女性问题,而忽视了男性问题的存在。
这种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媒体报道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压制问题被广泛关注和报道,而对于男性的性别歧视和困境往往被忽视和淡化。
这种偏颇的舆论呈现使得社会对于性别议题的理解和关注存在着偏差,同时也影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和推动。
面对这些社会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认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建议,以改善女性在舆论空间中的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研究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刘 霓 提 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
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
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
①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
②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
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
③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确立 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来,但是“男女之间的25①②③West,Candace;Z inmmerman,D on H.,1987,D oingG ender,in Myers,K risten A.(ed.),1998,p.167.Andermahr,S onya;Lovell,T erry and W olkowitz,Carol, 1997,p.102.C ode,Lorraine(ed.),2000,p.220.差别并不完全是由生物学决定的”这样一种认识却有着更长的历史。
比如西蒙娜・德・波伏娃于40年代在她的《第二性》中就对这个观点作了系统论述,并讲出了女性主义者所熟知的那句话:“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①应当注意到的是,因为波伏娃是用法语写作,她在当时并没有使用今天提到的性别和社会性别这样的词汇,但是她的《第二性》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全面和历史地分析了妇女的处境、权利与地位,指出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妇女自由的种种限制,而“妇女是被造就的”这一论点在此后的社会性别理论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波伏娃对女性主义思想的另外一个也是更为重要的贡献,是在社会性别的概念化中揭示了其中的等级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性别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不同,并不是涉及男女之间一种对称的差别,而是一种不对称的、不平等的关系。
同样是在《第二性》当中,波伏娃指出,妇女是被社会建构为他者(the Other)的人,妇女的劣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这个等级划分的二元体系是父权制的产物,是用来为巩固男性权力服务的。
因此,女人不仅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而且较之男人,她们的社会地位更低,不值得受到尊重和重视。
在前辈思想家为社会性别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之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还有一些女性主义学者为这一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先应当提出的是安・奥克利,②她是属于那些最早在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作出明确划分的学者之一。
然而将社会性别区别于性别并不是奥克利自己的发明,而是她从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那里借用来的。
斯托勒是一个研究两性人的心理学家,他在研究中发现,这些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与他们出生时被认定的性别或他们自己定位的那个性别类别并不相符,因此在描述这些人的处境时,性别和社会性别这样一种划分十分有用。
从斯托勒那里获得启发,奥克利提出,社会性别并非生物学性别的直接产物,她将性别定义为表示生物学意义上男性和女性的解剖学和心理学的特点,而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是由生物学性别所限定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形成的,这种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和特定的时间中,在一个人成长为男人或女人的过程中无所不在。
另一个对社会性别作出重要论述的是盖尔・卢宾,她最有影响的文章是《女人交易》。
与奥克利略有不同,卢宾将社会性别与目的在于生育的性行为联系在一起,将两者归入一个概念术语,即性与社会性别制度。
按照卢宾的观点,每个社会除了某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之外,都有一个性与社会性别制度———“在其一整套的组织安排中,人类的性和生育的生物原料既被人与社会的干预所塑造,又在习俗的方式中获得满足。
”③这些安排指的就是在不同社会中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组织人类性关系的一些传统方式,特别是亲属关系和婚姻结构。
由此卢宾认为,社会性别应被定义为“一种由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是“性别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在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论证中,不少女性主义者总是将它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她们指出,社会性别是一种中心动力,通过社会性别,权力被系统地进行了安排。
男子气质标志着权力和权威,在所有社会中,政治权力和道德权威都被男性垄断着。
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和舒拉米斯・费尔斯通(《性别的辩证法》)就是这一论点的典型代表,她们二人将有关社会性别的思考推进了一步。
比如费尔斯通在她的《性别的辩证法》中就曾指出:社会性别的差别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差别是在男性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一个精心组织的体系,“女性主义的理论任务就是认识这一体系,而其政治任务便是终结这一体系”。
④在70年代,女性主义学者还通过使用“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社会学概念来加强社会性别分析的基础,来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是怎样在人的一生当中发挥作用,并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性别范型。
她们当时研究的范围包35①②③④Humm,Maggie(ed.),1995,p.106.Rubin,G ayle,1975,The traffic in w omen,in Reter,R. (ed.),Toward an Anthropology o f Women,New Y ork,M onthly Review Press.另见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pp.21~81。
Oakley,Ann,1972,Sex,G ender and Society,Ox ford, Martin R oberts on.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1998,《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p.309。
括托儿所、学校和就业市场,还涉及家庭生活、性行为、文化和政治等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
在这些分析中,社会性别既被用来指称男女之间的差别,也指被认为是决定了这些差别的文化方面的种种刻板印象和观念。
在此后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中,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还依使用者的不同而被派上了各种用场。
例如对心理学领域中的女性主义者而言,社会性别最初主要是指一整套个性特征或倾向;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多在结构的层面上,而不是在个人或主观的层面上来研究社会性别,比如前面提到的有关性与社会性别制度的研究;与此同时,文学领域的女性主义者则忙于分析社会性别在语言和其他表述体裁与实践中的符号结构,不管这些符号结构是在高雅文化中出现还是在色情作品中出现,她们的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波伏娃的观点———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妇女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
到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们开始寻求对社会性别进行更为详尽的阐释,主要方法则是通过强调社会性别与阶级、种族和其他权力形式的相互联系,来分析社会性别纷繁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能动性。
女性学者们试图通过分析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中所经历的社会性别化的经验与实践,用更为复杂和精确的阐释方法,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认识文化现实的分析工具,从而使其理论化。
女性主义研究中对社会性别概念如此积极和全面地应用,也在女性主义内部和外部产生了一些疑惑和见解上的冲突,一些涉及这一概念本身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如主观性和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关系之间是一种什么联系?社会性别有没有可能是中性的?女性主义的目的是要消除社会性别,还是要改造它?社会性别是否应被赋予新的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社会性别在塑造女人和男人的生活和经验方面有怎样中心的和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别与其他权力与特权等级之间是怎样的一种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鉴于女性主义的宗旨是开创改变妇女生活的社会变革,仅仅靠社会性别概念本身不可能完成为这样一个宏大目标服务的理论任务,而正是在对这一概念的论证、质疑和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才能前进。
三、女性主义研究中对性别—社会性别划分的一些争论 虽然多数女性主义者承认波伏娃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是革命性的,但是她的观点并不是被普遍接受的。
比如激进女性主义者就仍然愿意保持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她们认为,由于女性具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和养育下一代的能力,妇女不仅是特别的,而且是更为优秀的。
她们认为,波伏娃的社会性别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忽略自然的性别差别和贬低女性气质的作用。
女性主义立场理论则认为应当通过另一种声音,通过妇女的立场来认识世界,并以此为基点来寻求开拓妇女的经验。
持这一观点的女性主义学者坚持认为,妇女有着比男人更为独特和更好的世界观,因为她们不是统治结构的组成部分。
而黑人女性主义者更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认为,社会性别理论化建立在一个共有的和本质化了的社会性别的假设之上,而实际上这是成问题的。
她从种族批判的立场出发,反对将妇女在这样一些基础上分类,指出并非所有妇女都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程度被边际化,比如白人中产阶级的异性恋妇女有时就是另一些“他者”的压迫者,或是从对她们的压迫中获得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