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_3
再见了,亲人3

“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讲的是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 这段时间,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 鲜人民军一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 义为首的侵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 次战役。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22 万余人,把美帝侵略军打回到 “三八线”附近,迫使他们接受 了停战谈判。
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 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 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 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 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 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 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 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 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预习课文
1958年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 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 军民依依惜别。这激动人心的情 景,通过作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 面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面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 谁说的, 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魏巍, 魏巍 原名鸿杰,河南郑州人,曾
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 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随中国人民 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记者。写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作 品。1958年志愿军回国,又写了 《依依惜别的深情》。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 日,美国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大嫂 救老王 挖野菜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失去外孙(唯一) 失去外孙(唯一) 牺牲妈妈(同归于尽) 牺牲妈妈(同归于尽)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灼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凹凸,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晰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浙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 3》PPT课件

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 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随中国人民 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记者。写出 《谁是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作 品。1958年志愿军回国,又写了 《依依惜别的深情》。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 日,美国
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 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 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 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 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 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 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 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 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朝鲜阿妈妮象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志愿军伤员。
大娘背志愿军伤员
志愿军战
士从战火中救
出朝鲜老大爷
图为舍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
胜利归来
抗 美 援 朝 烈 士 陵 园
拓展训练一
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位大娘、 小金花或者大嫂,在同志愿军分别 的这一刻,你会给志愿军战士说什 么呢?
拓展训练二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争年代 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那在我们和平年代没有 流血,是不是就没有这种亲人关系 呢?
“五次战役”讲的是1950年10 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这段时间, 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 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 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朝 中人民军队共歼敌22万余人,把 美帝侵略军打回到“三八线”附
近,迫使他们接受了停战谈判。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 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这 激动人心的情景,通过作者的描述展现在 我们面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 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 的是哪些人?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导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 3》PPT课件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再见! 再见!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 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 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从这段话中体现出了大嫂的什么精神? 从这段话中体现出了大嫂的什么精神?
思考: 思考: 朗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 段 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我们还记得,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 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被炸平了。 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被炸平了。您为我 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亲人 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是个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 这是个反问句, 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 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 能支持得住吗? 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永远不会。八年来, 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 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单 元
再见了,亲人
阅读课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段,思考: 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本文由=wWW.__J_ 收集+}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
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_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
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
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3)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引入新课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谁说“再见了,亲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二、讲读课文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对!讲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师:写得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生:“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对啦!那“多少”的意思呢”生:“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好!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学生们纷纷举手〕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八年来,大娘给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师:是啊!整整八年,大娘象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棗生:(齐讲)十分感激。
师:对!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老师范读,学生朗读)〔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
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天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
(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学生齐读句子)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生:(齐读这句子)师:哪些地方应该读得快些?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
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
(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
结果棗(打出幻灯片4:“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齐读这句子)师:“唯一”的意思是什么?生:“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唯一”的亲人是指谁?生:是指大娘的小孙孙。
(齐读句子)师: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老师再范读)生:(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我们怎么会忘记?”)〔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比高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
(打出幻灯片6“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CD#4〗”) 生:应填“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生:“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也就是说——生: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对!这件事是怎样的?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以事激情〕师: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生:(齐答)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她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对!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学生纷纷举手)(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而末尾那句呢?生: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这句子)〔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生: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是啊!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
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
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生:(齐):不会。
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么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
(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生: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生: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
(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生:(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生: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生: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
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师:(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生: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对!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
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在路旁。
)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生:(齐说)亲人!〔点题十分适时〕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棗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