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太阳病
解读太阳病

二 怎样判定太阳病
①以太阳病提纲为主 古人经过长期临床用药治病经验观察,总结出太阳病的症
状特点,即太阳病提纲,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即表阳证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 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 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 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去思维,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 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如感冒),而是指各种病患病后症状反 应在表的阳证,是独特的经方概念。
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因风性疏泄,所以自汗脉缓 名为中风。寒性凝敛,所以无汗脉紧,名为伤寒。仍是用病因解释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 朱肱: 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
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 则伤营。
熊 : 寒邪侵袭太阳经脉……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气失宣。
结果: 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
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案4:皮肤病 王某,女,13岁 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
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 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倪海夏: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也可 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经方原旨: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
误读传统2:中风是中于风:以病因解释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 风者,卫中风。程郊倩、章虚谷类同;错误认为:桂枝汤治伤风?
太阳病(一)

太阳病(一)什么是六经呀?六经是伤寒论把疾病分类的一种方法。
伤寒论里面把疾病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为六类型的疾病,六种类型的疾病。
伤寒论里面有三阳病,三阴病。
我们先讲太阳病,什么叫太阳病呢?太阳病,伤寒论里面太阳篇里面,第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再加上脉浮,发热。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他的提纲,只要符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叫太阳病。
在传染性疾病当中,太阳病相当于我们传染性疾病的早期,就是怕冷,所有的传染性疾病都是怕冷,然后呢,怕冷、体温要升高,把这些情况。
中医是辩证的,他不管你是流感,不管你是大叶性肺炎,还是扁桃体发炎,还是SARS还是禽流感,还是埃博拉病毒感染,只要你符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中医就认为你是太阳证,就叫太阳病。
在这种情况下,西医的分类了,是按病原体来分类的,以感染的部位进行分类的。
中医是按什么分类了,尤其是在经方里面,它是按机体和疾病的反应,机体与疾病的反应来进行分类。
他关系到两条,一个是机体,机体生命体,一个是疾病。
最终他既不讲机体也不讲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他讲相互之间的关系,相互的一个反应,反应是什么反应呢?头项强痛而恶寒,还有脉浮,可以有发热,可以不发热,可以出汗也可以不出汗。
但只要有了脉浮头项强痛,怕冷的话,中医把他就叫做太阳病。
在太阳病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讲所有的外感疾病,他在某个阶段都可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他不是讲的一个具体的我们脑子里的概念的一个病,而是一个疾病的某个阶段,疾病的某个阶段。
我们讲在传染病的早期,身体呢,病原微生物感染了身体,感染到身体不管是哪个部分,身体要做出一个反应。
做出反应呢就是首先把体温的调定点提高,产热增加,体温的调定点增高以后呢,产热增加,产热增加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产热增加了,让你的体温升高,就会让身体里面的酶的活性增加,让细胞或体液免疫因子对病原微生物的攻击能力增强。
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

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伤寒杂病论》原文朗读《伤寒杂病论》太阳病(01)来自经方才叔00:0007:56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瘈瘲(chì 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清·吴谦《医宗金鉴》发热不渴,恶寒者,太阳证也。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证也。
今太阳病始得之,不俟寒邪变热,转属阳明,而即热渴不恶寒者,知非太阳伤寒,乃太阳温病也。
由于膏梁之人,冬不藏精;辛苦之人,冬伤于寒,内阴已亏,外阳被郁,周身经络,早成温化,所以至春一遇外邪,即从内应:感寒邪者,则无汗,名曰温病,当以河间法用水解散,审其表里以解之。
水解散,即天水六一散,防风通圣之合剂也。
感风邪者,则有汗,名曰风温,当以水解散减麻黄,加桂枝,倍石膏,令微似汗以和之,若大发其汗,则益助蕴热,必令身热如火灼也。
盖风温为病,乃风邪外盛于表,故阴阳六脉俱浮;热邪内壅于胸,故多眠睡,鼻息鼾也。
风邪伤卫,表气不固,故自汗出;壮热伤气,故身重倦,声微语难出也。
若被下者,则愈夺阴液,故水泉竭而小便不利也。
太阳府气将绝,故目直视也。
少阴藏气不固,故遗失溲也。
若被火者,则以火益火而阳气熏灼,将欲发黄,故微发黄也;剧者热极生风,故如惊痫时瘈瘲也。
微黄,病深色渐加黑,故若火熏之也。
温病、热病不恶寒者,表热也。
口渴引饮者,里热也。
表热无寒,故不宜汗;里热无实,故不宜下。
表里俱热,尤不宜火。
曰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复下,下而复火也。
一逆已令阴竭,尚可延引时日;再逆则阴立亡,故曰促命期也。
伤寒者,伤冬月之正寒也。
温病、热病者,伤三时之暴寒也。
非时暴寒乃异气也,以其兼令气而为病也,故春兼风温,即以风温名之;夏兼暑热,即以暑热名之。
世人通名曰伤寒,又名曰时气,医工见其传变六经,表里情状皆同,故同乎一治也。
伤寒《太阳病》

伤寒《太阳病》我们每个人都是君王,自己的身、口、意就是我们管辖的领地。
是要做明君,还是昏君,这个问题得我们各自去思考和印证。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称病位在表的阳证反应,称为太阳病。
那什么叫阳证反应,就是那种亢奋的、积极的反应。
那有没有呈虚衰和消极的反应呢?有,这叫阴证。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国家国库充盈,那肯定不会任由宰割,奋起抵抗,打仗肯定会有各种疼痛,这会体现在身体上,表现为阳证,比如:发烧、鼻塞、流涕、身体疼痛、胸闷、喘等等。
如果国家一穷二白,那只能任由宰割,而无力抵抗,呈虚衰消极的状态,因此看上去像“没事”,只是看上去而已,实则日积月累国家肯定要出大事,国或将不国也。
这就是阴证。
回到太阳病,它的关键词是:病位在表、阳证反应。
怎么理解呢?就是当我们把自己看成一个国家,病邪来国家的边界作乱,国家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对于打仗,一个原则,就是这个国家粮仓和兵力得富庶,没有钱不能打仗,打仗都是要烧钱的。
病邪无处不在,风、寒、湿都可以是外邪。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周遭的病邪当中。
但为什么没有生病呢?因为上天给了我们一个超级厉害的身体,它有着强大的排病体系,人体的皮肤和毛孔就是人体最大的排病通道。
人还可以往里排病,大肠就是一个往里排病的系统。
当人体受病邪进犯,一般在毫无感知之下人体自身就给解决了。
当然,难免也会有排不过来的时候,这时就会形成病证反应。
现在有外敌来边界作乱,这次的敌人非常强大,拉帮结派集结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比驻守在边境的军队要大得多。
此时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运筹帷幄,想要国家长治久安,那么一定要懂得怎么用人,怎么用兵,怎么休养生息,此之谓明君也。
一、桂枝汤(1)朝堂上有兵卒快马加鞭来报:君王,敌人在我边境来犯,势力众多,我们已打了一仗,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血流成河,现在请求支援。
君王:快,赶紧去支援。
桂枝君请命:君王,此次请由我带兵前去支援。
我最擅长边境作战。
1 太阳病篇

84条:淋家,不可发汗。 (2)表证兼阴血不足:
85条:疮家,不可发汗。
86条:衄家,不可发汗。
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 (3)表证兼阳虚: 88条:汗家,不可发汗。 (4)表证兼胃中虚冷: 89条:病人有寒(里有寒),不可发汗。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伴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表证。)
分 类
3.表郁轻证
主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等。
病机:表证日久,邪郁不解。
分 类
二、太阳病变证
指太阳病失治、误治而发生性质改变的 证候。占太阳篇大部分篇幅。
三、太阳病类似证 指疾病早期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表现的 病症。
治
法:
太阳病本证以辛温发汗解表为治疗总则。 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表郁轻证: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太阳病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 治之。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症:
项背强几几 ——太阳经气为风寒阻滞,津液 不能敷布,经脉失养。 汗出恶风 ——卫气不固,营阴失守,肌腠疏松。
(当伴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缓等证。)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1)太阳病之注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此条文为太阳病之纲领,意为不论何种病症,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症状,得之则为太阳病,那什么是太阳呢?太阳者,为机能亢进发于体表,为什么出现脉浮?这是血液充盈在浅表动脉导致。
那为什么会出现头项强痛呢?这是因为人体头部,项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强,气血在此凝滞导致的。
恶寒,则是将发热而又不能发热的体征。
所以呢,太阳病,是病邪集中在人体的上半身,且集中在上半身的体表,那么治疗的话,就是用发汗解表药,通过汗腺发汗把病邪排出体外,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处方亦有不同。
人的体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皮肤腠理粗糙弛缓,比如老年人,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则予桂枝汤。
一类呢,是皮肤腠理致密紧张者,比如年轻强壮男子,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且紧,无汗的症状,则予麻黄汤。
(2)桂枝汤之注释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此条文中,太阳,为太阳病的简称,中风,不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中风,而是感受风邪之意,也就是现在的感冒,故太阳中风者,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感冒,表现症状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阳浮而阴弱,阳浮的阳为外之意,阴弱的阴为内之意,阳浮而阴弱的意思就是脉浮于外但是弱于内之状,那我们联想到第一句条文中出现的,第一种体质的人,皮肤腠理粗糙弛缓,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
贴合条文中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阳浮则发热,阴弱则汗自出,由脉状预断热与汗出症状,恶寒与恶风,何为恶寒,何为恶风,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是这样说的: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太阳病。2》_图文

所谓荣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汗出营伤,营阴与异常亢奋状态的卫阳 相比呈现出不足状态,亦即“阴弱者,汗自出”之意。
荣弱卫强,相当于后人所谓的营卫不和或营卫失调, 此病机是以卫气的异常为主要矛盾,而营气失和乃卫 失外固所致。由于太阳中风证是因风邪偏胜,营卫失 和所致,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故曰“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
在本条中,“阳浮而阴弱”是理解全文的重点。“阳浮而 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指脉象即浮缓之脉,指病 机即卫强营弱。
结合第1条、第2 条综合分析,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 为: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痛、鼻鸣、干呕、 脉浮缓。其病机为:外邪袭表,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邪干肺胃,肺气 不利,胃气上逆。
本条尚有示人头痛、发热、恶风是中风证与伤 寒证所共有,惟汗出一症为两者鉴别要点之意 。
本条仅述症而未言脉,说明太阳中风证固然多 见浮缓脉,但桂枝汤证却未必全是浮缓脉。因 此,运用桂枝汤时必须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95条重点论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 及治疗
本条指出太阳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并进一步突 出汗出一症的基本病机是营弱卫强。
发汗解 表,宣 肺平喘
。
麻黄汤
无汗,脉浮紧 。
而喘,脉
浮紧。
温
(后世 发热,口渴,
病
温热之邪侵犯肺 卫。
发热,口渴,为恶 寒。
辛凉解表
银翘散 不恶寒,(脉 等) 浮数)。
【辨治要点】
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 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实、热证,宜清下。
虚 太阴病 里、虚、寒证,宜温补。
2021/3/14
14
九、六经病的治则:总则 扶正祛邪
(一)一经受病的治法 三阳病 正盛邪实 以祛邪为主(汗、吐、下、和、清、
消)
如: 1,
太阳病
表虚证 表证(经证) 表实证
蓄水证 里证(腑证)
蓄血证
桂枝汤 麻黄汤
汗法
五苓 散 消法
桃仁承气汤
抗病力弱(虚),病势虚衰(寒),病重(里) 治疗以扶正为主。
2021/3/14
4
(二)六经病的主证和证型 1,太阳病的主证和证型 (1)主证 “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证型
邪袭太阳,经气不舒,营卫 失调
A 、太阳表证 (经证)
汗出,恶风,脉浮缓 中风(表虚证)
太阳病 无汗,恶寒,脉浮紧 伤寒(表实证)
2021/3/14
15
2, 少阳病
半表半里 和解法
小柴胡汤
3, 阳明病
热证 实证
清法 下法
白虎汤 三承气汤
三阴病 如: 4, 太阴病
正虚邪盛
扶正为主(温补)
里虚寒 温补法
理中汤
2021/3/14
16
5, 少阴病
寒化证 热化证
温法
四逆汤为主
清补法 黄连阿胶汤为主
6, 寒厥证
厥阴病 蛔厥证 热厥证
温法 温清法 清下法
2021/3/14
7
主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病机:无形邪热,亢盛于经,热灼津伤。
B ,阳明实证(腑证)
主证:心烦,谵语,腹满,便秘,或潮热,脉沉实。
病机:肠胃津伤,燥屎内结,腑气不通,心神被扰。
4,太阴病的主要脉证
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
病机:脾虚不运,寒湿中阻。
阳合病四种。 3,并病:前一经的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
论中有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两种。
八、《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首先掌握六经病的提纲证。(明确病位) 2,掌握六经病的脉证及证侯类型。(进一步分析病因、病机) 如:
2021/3/14
12
经证 (表证)
邪在经络
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无汗,脉浮紧) 太阳温病(不恶寒,口渴)
五、“伤寒”的涵义
广义
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中风、伤寒、湿
伤寒
温、热病、温病)。
2021/3/14
狭义
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太阳
伤寒)。3Fra bibliotek六、《伤寒论》六经病的概念与证侯类型
(一)六经的概念
太阳 三阳病 阳明
少阳
抗病力强(实),病势亢奋(热),病较轻(表) 治疗以祛邪为主。
太阴 三阴病 少阴
厥阴
腑证
蓄水证(水气停蓄膀胱、气化不行,津不
邪在脏腑
上承)
蓄血证(瘀热互结下焦,心神被扰)
2021/3/14
13
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目的是进一步分析性质确定 治法)。如:
表证 太阳经证 (邪在经络)
中风 表虚证 表寒证(辛温解表)
伤寒 表实证 温病 表热证(辛凉解表)
实 里证(邪在脏腑)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总论
学习伤寒论的总目的:辨证论治(病因、病位、病机、 性质、诊断、标本、立法、处方、用药)。
总的来说,要对六经辨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重点掌握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证侯类型,传变规律和治疗规律。
一、张仲景与《伤寒论》 1,《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2,《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 3,《伤寒论》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蛔厥证
少阳、阳明、热厥证。
2021/3/14
10
七、六经病的传变、合病和并病
1,传变
越经传 外邪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表里传 直中
厥阴 循经传
传与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多并称。
外感疾病的传变与否决定于三个因素:正气的强弱;感邪的 轻重;治疗的当否。
2021/3/14
11
2,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症状同时出现称之。 论中有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三
发热而渴,或不恶寒,脉浮数
温病(表热证)
2021/3/14
5
B ,太阳里证 (腑证) (a)蓄水证
主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烦渴,或水入则吐。 病机:表证未解,膀胱气化不行,津不上承。
(b)蓄血证 主证: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微
或沉结。 病机:表热内陷,瘀热互结下焦,心神被扰。
2021/3/14
1
二、《伤寒论》的沿革
1,原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200 210年。
2,西晋 王叔和第一次搜集整理编次,收入其《脉经》中。 3,唐 孙思邈进行第二次整理,把伤寒论的内容收集到《千 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 4,宋 林亿等人进行第一次校对。 5,金 成无己进行第一次注释,书名《注解伤寒论》。
6,厥阴病的主证和证型
(1)主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20病21/3机/14 :肾阴虚,水不涵木,肝气横逆。
9
(2)证型
一般有寒厥、热厥、蛔厥、厥热胜复、上热下寒等,其转归 与阳复与否有关。
厥阴病
阳复之后 阳复不及 阳复太过
阴阳相对平衡 病愈。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寒厥证
肠胃虚寒,蛔虫扰动
四逆汤(加参) 乌梅丸 白虎汤、承气汤
2021/3/14
17
(二)合病并病的治法
原则:分清主次,重治一经。
(三)表里同病的治法
1,先解表后攻里
用于表证兼里实(如阳明腑证)
2,先温里,后解表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1,学术渊源:源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
经》等。
2,学术成就:
2021/3/14
2
1,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伤寒论》的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其辨证论治理论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
此外,太阳病尚有兼证、变证。
2021/3/14
6
2,少阳病的主证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脉弦。
病机:少阳经腑受邪,正邪分争,胆热横逆,扰于心胃。
3,阳明病的主证和证型 (1)主证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病机:表邪已解,里热独盛,热迫津液外出。 (2)证型 A 、阳明热证(经证)
5,少阴病的主要脉证和证型
(1)主证
脉微细,但欲寐。
2021/3病/14 机:心肾阳虚,精血不足,心神失养。
8
(2)证型 A ,寒化证 主证: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 病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B ,热化证 主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 病机:肾阴虚,心火亢,心神被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