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红裙子推荐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我国歌剧、舞剧的发展情况,对歌剧音乐民族化有清醒的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1 歌剧音乐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

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

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

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

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

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

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

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作品欣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选曲《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李季原诗的基本情节、构思与词句,并采用了西洋歌剧的艺术结构,把民族音乐语言同西洋歌剧中宣叙调手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第一幕后的王贵与李香香的二重唱以“信天游”风格为基础,作变化发展,音乐优美动人,表现了二人炽热、忠贞的感情。

不仅如此,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音乐吸收了秦腔等戏曲中表现反派角色的手法,使崔二爷的形象可憎可恨。

序歌采用管弦乐、独唱、合唱、重唱的综合手法,使全剧的音乐绚丽多彩,感人至深。

新中国史教案

新中国史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党的八大表明,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表 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将转 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去,并将在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八大 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在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贡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 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11 动 ( 到 1 高) 19 潮 “ 58 阶 大 段跃 11 ( 进 ) 19 ” 57 由 发 —— . .
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今 年夏季丰收说明了什么》宣称:“只 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 出多少粮食来”。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发动的原因
第四,国际上,受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的鼓舞和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超过美国 的启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从1957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提出 “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揭开 “大跃进”的序幕,到1966年5月“文化 大革命”开始这十年,可以分作4个阶段。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讲义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讲义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课标要求: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P4)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地位: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是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强调不能独立自主,被帝国主义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不断发展。

强调封建主义占主导,但是资本主义已经在发展。

注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不是指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内因: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②外因:西方一些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

③直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基本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

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的表现:政治压迫: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设立租界、领事裁判权等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侵占了中国的领土,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剥夺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第一讲导言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近代,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科学名词。

在世界史中,从欧美国家来说,近代时期是指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标志着西欧各国近代史开端的,是这些国家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近代史的开端。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1840年进入近代的时候,不是由于中国社会历史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而是由于外来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才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近代社会。

所以,对中国来说,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开始步出中世纪,开始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一十年,所不同的只是以1919年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时期,所以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到1949年止,1840年到1919年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期。

1.性质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几乎成为共识。

“半殖民地”这一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争》,首次提出中国为半殖民地国家;1916年以后又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阐述: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不仅有殖民地占有国、有殖民地,还有各种附属国,其中包括“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的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等。

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半封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分析德国1848年革命前的状况,是“半封建半官僚的君主专制的压迫”。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23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清帝退位诏书
24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 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 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 黑暗的深渊,“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 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 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28
第三讲 丧钟为谁而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阅读文献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 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4.《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 领》(1906年4月28日)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6.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 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本主义得到 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 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 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 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 文化,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评介

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评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2020年第2期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2Mar.2020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评介孙志均(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关键词]卫聚贤;《中国史学史讲义》;中国史学史[摘要]卫聚贤,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初创阶段,具有隼路蓝缕之功。

鉴于学界对其在历史学方面的关注不足,其所著《中国史学史讲义》一书具有以纪事本末体总纲全书、重视考据、注意中西史学发展的比较、善于利用图表、注重吸收前人与同期学者的研究成果等显著特点。

[作者简介]孙志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20)02-0096-05卫聚贤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近现代考古学、史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因其考古学成就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偶有涉及史学领域的讨论,均深度有限,如刘斌、张婷、吴鹏程等人的论著①,然其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因此,本文以鲜为学界关注的卫氏《中国史学史讲义》(未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书的编纂、内容与特点,管窥卫氏在中国史学史学科创立过程中的建树与贡献。

识见未周,识者批评。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中的卫聚贤“中国史学史是阐述中国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具体地说,它是探索中华文明进程之记载与撰述的历史。

”②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汉之班彪、唐之刘知幾、宋之郑樵等都做过类似“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史学史是近代以后才创立的,这与梁启超有较大关系。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一文,倡导“史学革命”。

在新的史学思潮影响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史撰述日益受到学界重视,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进行中国史学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
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 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 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2018/12/4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 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 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 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 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 “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 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018/12/4
文化贸易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 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 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 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 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 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 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 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 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 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 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 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 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 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018/12/4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以陆地为主的对外贸易。隋唐时期又开辟了海上
的商路,水、陆并进。 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 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明朝,海运发达,远 达东非和红海。 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2018/12/4
2018/12/4
2.高速成长期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
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 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 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2018/12/4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 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又译里希 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 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 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 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 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 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 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
20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4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 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 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 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
2018/12/4
2018/12/4
2018/12/4
2018/12/4
2018/12/4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语: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
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满清和英国就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引发的一 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 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 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予英国,并使英国得到领事裁判权。
2018/12/4
根本原因

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
的开展,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拥有广袤领土、无尽资源和庞 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鸦片战争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8/12/4

日本
2018/12/4

文化的变迁
商贸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三个条件——要么疆域内资源丰富,要
么能通过战争对外掠夺,要么能通过商业贸易对外巧取。当然,具备了这三 个条件的国家未必一定是富国;但是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或这三个条件之一 或之二的国家,一定不是富国。——论国家财富的来源
2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但受日本对美国出口下降影响,日对美贸易顺差额比上年同期减少6.0%。从各季度情况看, 第二季度日本出口额为1695.0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1.6%;进口额为1486.1亿美元,环比增 长2.6%。
2018/12/4
谢谢
2018/12/4
2018/12/4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7年1-6月,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为6296.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同)
增长6.6%。其中,出口3362.6亿美元,增长8.8%;进口2934.2亿美元,增长4.3%。实现贸
易顺差428.3亿美元,增长54.7%。同期,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仍然最多,为342.9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