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开始的年代: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2、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主要侵华战争和条约。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4、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5、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概略了解:只有一个资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6、中国近代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方案;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8、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及其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要求,民权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三民主义核心:创立民国9、辛亥革命主要历史意义:推翻5000年封建专制10、清朝统治结束的年代和标志性意义:1912,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结束11、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人物:陈独秀(《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胡适;鲁迅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政治基础:1924-1927;新三民主义13、八七会议的意义:枪杆子里出政权;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1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意义: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15、抗日战争中的几次大捷: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1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转变:“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17、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四大国:英美中苏19、1946年初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争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20、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全国性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辽沈,淮海(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最多),平津2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195622、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含上编综述)1、四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及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中俄签订的系列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4、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5、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6、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7、帝国主义没能瓜分中国的原因8、林则徐及《四洲志》9、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10、中国海关被列强控制的情况11、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及学习西方的历程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情况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的情况5、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6、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军事工业的情况7、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8、康有为及其维新思想9、宣传组织维新变法的著名三报三学堂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清末新政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当前学术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2、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和科学3、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4、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伟大历史意义6、中国共产党二大7、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及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官僚资本2、广州起义3、工农武装割据4井冈山土地法5、三次“左”倾错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2、台儿庄大捷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5、《论持久战》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7、三次反共高潮8、延安整风运动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1、第二条战线2、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2、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3、“一化三改”4、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5、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导火线4、“两弹一星”5、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3、“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4、中共十四大5、中共十五大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五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辛酉政变:1861年,外逃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因其子载淳年幼,载淳的母亲、西宫皇太后慈禧权利欲迅速膨胀,妄图“垂帘听政”,遭到了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的强烈反对。
于是,慈禧勾结发动政变,逮捕并杀害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表现出了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奴才嘴脸,因而颇受侵略者赏识。
因此,这一帮卖国贼的上台,更加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清政府逐渐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因1861年是旧历辛酉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又叫做北京政变。
2.皇族内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
1911年5月,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责任内阁。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本应由汉族资产阶级分子组成的内阁里,13名大臣中汉族只占4人,而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因此被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出笼,表明清政府极其迷恋皇权,根本无意真正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地地道道的挂羊头卖狗肉,完全是清政府实行假君主立宪以欺骗人民的工具。
3.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动了“救国图存、全民抗战”的口号。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4.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达衰的主要表现。
答:(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多。
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度,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茫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万国公报》B、《民报》C、《字林西报》D、《新民丛报》2、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D)。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专题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简要说明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极其特点。
答: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主义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
2.简要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和构成。
答: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兴企业转化而成。
还有一些华侨商人投资创办。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个任务。
联系则是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清扫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第一,腐朽的社会制度。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总结一句话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给我们的教训是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5.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和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利益的互相矛盾。
第二,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6.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占绝对优势。
第二,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社会。
第三。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第四,在社会特征上:是祖宗家长制。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起点?答:第一,鸦片战争以后,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第三,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答: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辛亥革命;建党;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四个全面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互勾结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2.主要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方式: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这两个主要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二、戊戌变法维新运动1898.6.11-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政治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为辛亥革命奠定阶级基础;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社会上,移风易俗,促进资本主义文明发展。
失败原因:客观: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守旧势力强大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没有发动群众教训: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2.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制度3.清政府是腐朽和顽固的4.帝国主义具有投机性三、辛亥革命1911.10.10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破产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朝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想潮流;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政治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失败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1.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分配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3.没有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和领导核心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四、1.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7.23特点:1.以马克斯列宁主义为基础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主义意义:1.是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的大事变2.中国共产党肩负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2.八七会议1927.8.7历史意义: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三、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及本质(一)1840——1919:风云变化的八十年①两次鸦片战争(变局)——洋务运动(经济层面的改革,近代化的第一步);②甲午战争(危局)——戊戌变法(政治层面的改革);③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之役、辛丑条约(残局)——清末新政,立宪、革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二)1919——1949:翻天覆地的三十年①中国人民的第一次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②中国人民的第二次选择——选择了共产党(三)1949——2008:辉煌的历史征程①中国人民的第三次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②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六、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开放融合夏商周(前三代):华夏文明春秋战国:文化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秦汉:第一次大一统,汉文明三国魏晋南北朝:三大成果: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崛起、思想的活跃解放隋唐:第二次大一统,开放、包容、丰富、富有朝气两宋:经济文化发达、国力衰弱,重文元明清(后三代):古代文明的没落时期(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特征:地主制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政治特征:中央集权君主制制度社会结构特征: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文化特征: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约在18世纪中、晚期2、由盛转衰的清王朝①政治上:政治腐败,贿赂公行,政治活力彻底丧失:②军事上:军制落后,军备废弛③思想文化上:清统治着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八股文考试④对外关系:清王朝实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颁布防范夷人章程⑤经济上:贫富悬殊,民生凋敝,土地兼并加剧⑥社会问题:一是移民,二是会党(四)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中英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发生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滞销的经济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滞销的政治原因是:闭关自守政策2.鸦片战争的结局及影响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一,它导致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其二,它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三,它导致中外关系历史的深刻变化其四,它导致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深刻变化(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