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中国美术史资料全国考研必备.doc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前言一、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种类?(一)什么是美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艺术”这个专门名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s”,由此演变成现代英语中的“art”,原意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制衣、栽培、医术等。
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
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
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分离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
“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部分。
一种精神产品,“美术”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意义、语言艺术的文学,具有造型性(形象)、可视性(视觉)、静态性(瞬间)、物质性(材料)的一种空间(二或三维)艺术。
名词概念:1.美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反映。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础知识辑录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础知识辑录1 太平天国曾设立绘制壁画、刺绣的锦绣衙、镌刻木石的镌刻衙以及管理工匠集体生产的诸匠营和百工衙等专门机构。
2 已知太平天国著名画迹有位于南京堂子街表现太平军江防实力的防江望楼图。
3 目前所知太平天国壁画绘制者中富有代表性的两位是虞蟾和陈崇光。
4 属于“海派”形成期的名家“三熊”、“二任”是指张熊、朱熊、任熊、任薰。
5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代表作《寒酸尉》的主人公是吴昌硕。
6 被视为“海派”巨擎的画家是任伯年和吴昌硕。
7 康有为倡言变法中国画的著名论断出自其著作《万木草堂藏画目》的序言。
8 没骨花鸟画中撞水、撞粉法的自觉及成熟最早体现在居廉和居巢的作品中。
9 岭南三杰是指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10 创办《真相画报》、春睡画院的著名画家是高剑父。
11 岭南三杰留日学习所受影响主要源于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关西京都系画家。
12 发起组织“寒之友社”的岭南巾帼英豪是何香凝。
13 属于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画家有黄少强、方人定、杨善深、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
14 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会长金城去世后分裂为由金开藩主持的湖社和周肇祥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两会分别出版的刊物是《湖社月刊》和《艺林月刊》。
15 由金城等人发起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基本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16 1914年,在金城的具体倡议和落实下,成立了展示、研究古代名人书画的古物陈列所。
17 以工笔写实的手法描绘翎毛走兽而驰名天津画坛的著名画家是刘奎龄。
18 促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陈师曾,在其著名文章《文人画的价值》中归结构成文人画的四要素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19 齐白石在五出五归后创作的山水画代表作是《借山图卷》和《石门二十四景》。
20 “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这是齐白石对自己晚年变法的记叙。
21 建国以来,由国家政府直接授予“人民艺术家”和“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的著名画家是齐白石、黄宾虹。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整理.doc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整理(一)G分享中西绘画比较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
古人认为,白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
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木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克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
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
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
所谓“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
”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睛、雨雪。
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
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
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
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 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O此中反映着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
人体与着衣人物画从文艺复兴之时起迅猛发展,除因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自身价值肯定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模特。
若无模特,西方人物绘画单凭记忆想象,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模特儿为画家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作灵感和依据。
但光有模特还不够。
中国美术史全面复习

1.原始是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原始美术具有混沌性特征。
3.艺术起源说有以下观点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以及“季节变化的符号说”、“投射说”等。
4.仰韶文化彩陶的早、中、晚期分别以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5.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马家窑遗址出土彩陶的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等。
6.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正是原始时代“击石拊石,为兽率舞”的形象反映。
7.彩陶纹饰的描绘手法有三种类型: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8.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
9.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10.原始黑陶以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类型为代表。
11.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辽宁省阜新查海七八千年前原始村落遗址中的一批玉器。
12.我国重要的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
13.迄今已发现的我国绘画最早的实物资料是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址的地画。
14.希腊雕塑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青铜礼器是在极端地贬抑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的。
15.河南安阳武官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14世纪前后对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16.青铜礼器在各种场合使用,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17.青铜的造型具有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的特色。
18.三代青铜器的纹样装饰,常常采用三层重叠的组织原则。
19.商代古城湖北盘龙城殿堂遗址中宫殿建筑前堂后室的布局,奠定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的基本结构。
20.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21.我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的木构建筑基本形制确立于西周。
22.汉代的美术创作队伍由宫廷画家、民间画工、文人画家三个方面构成。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高剑父作品
精品课件
高奇峰作品
精品课件
陈树人作品
精品课件
雕塑艺术的新变
• 宋代以后,随着城市市民社会的发展,作 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写实 性进一步增强。明清时期大型雕塑不如秦 汉唐宋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筇竹寺彩塑
精品课件
天津“泥人张”彩塑
• 泥人张彩塑,是指天津艺人张明山 (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 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于 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 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 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 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 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 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 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 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 盛誉。
精品课件
天津“泥人张”彩塑作品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上海月份牌画欣赏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马星驰作品
精品课件
• 华君武(1915-2010),祖籍江 苏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著名 漫画家,1938年到达延安,华君 武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 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9年12月华君武历任 《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 文学》美术顾问
《中国美术史》
中国近现代美术
精品课件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一、绘画 上海画派与岭南画派 二、雕塑 宗教彩塑的世俗化,民间玩赏性雕塑 三、美术出版物 石印画报、月份牌画、讽刺漫画 四、新式美术教育 五、近现代画家及名作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董希文、罗中立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近现代美术

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三、博取诸家之长; 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 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 法,以求其真。
高剑父(1879~1951),中国近现代中国
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 伦,字剑父,后以字行。早年师事居廉。1903 年赴澳门求学。1906年游学日本,毕业于东京 美术院。1908年归国,主持广东同盟会,广州 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 后,从事美术
赵之谦和吴昌
硕都是将书法入画 的佼佼者,共同丰 富和发展了中国传 统绘画的诗书画印 四位一体的特色。
虚谷俗姓朱,初任清军参将
与太平军作战,后出家。但他 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 锡僧寺”,惟以书画自娱。早 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 鱼著名。
任熊(1823-1857)
浙江萧山人,字渭长,一字 湘浦,号不舍。寓居苏州、 上海以卖画为生。
《中外美术史》
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
秦 皇
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马
一Leabharlann 【重点内容】一、绘画: 上海画派与岭南画派 二、雕塑: 宗教彩塑的世俗化;民间玩赏性雕塑 三、美术出版物: 石印画报、月份牌画、讽刺漫画 四、新式美术教育
“海派”
海派画家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 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过;2.作品属于 海派的风格,雅俗共赏,色彩鲜明, 绘画题材尤以花鸟为主;3.画家籍贯 与出生主要来源于浙江,此外就是江 苏或者上海,除这三地以外,海派画 家中只有极少数是来源于其他地方, 这也是海派画家的血统与地域特色。
任熊是绘画全才,山水、 人物等无一不能,尤擅长人 物,堪与陈洪绶并驾。任熊、 任薰、任颐,时称“三任”, 合任预称“四任”。
中国美术史复习要点

《中国美术史》复习要点一、专业术语1.原始思维2.陶器3.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
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4.史官文化5.青铜礼器6.饕餮纹7.模铸法8.失蜡浇铸法9.错金银工艺10.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11.帛画12画像13.画像砖14.俑15.以形写神16.迁想妙得17.六法18.卧游19.石窟20.曹衣出水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
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这一风格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
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
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21.吴带当风 22.青绿山水23.泼墨破墨24.皴法25.六要 26.唐三彩27.昭陵六骏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和什伐赤。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早年被盗往国外。
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
28徐黄异体29.院体 30.三远法 31.士夫画(文人画)32.禅画33.逸笔草草34.浅绛山水35.书画合一36.四君子37.古意38.浙派 39.吴门画派 40.南北宗论 41.扬州八怪 42.海上画派43.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
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25、觉澜社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
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
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皇帝的传统审美趣味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西画技法相结合,试图将中国传统的视觉习惯和笔墨与西洋的写实法相结合,这种趣味可以说是乾隆趣味,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宫廷趣味。
31、美术革命答: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独秀等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术革命,其主是摒弃明清以来,以四王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取欧西写形之精,以补我国之短。
代表艺术家有海粟、林风眠、徐悲鸿等。
32、海上画派答:“海上画派”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活跃于的一群画家创作的结果与风尚,其特点为以画新事物、画现代人的生活为一种时尚,形成了一种平民艺术的倾向。
艺术家多为市民画家,代表人物有任伯年、钱慧安等。
三、简答:33、简答八十年代中国美术的特点?答:从1976年到1980年,是在引导下,中国人民拨乱反正的时期。
反思是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的特点,这体现在美术上,就是所谓的“伤痕美术”。
这个名词得自于1978年青年作家卢新华的作品《伤痕》。
代表作品有罗中立的《父亲》、友萍和天祥的《英特纳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而进入80年代后,得益于前面的反思和批判,思想解放得以继续,中国的思想界顿时活跃起来,美术创作也步入多元并存的时代。
这体现在美术上就是美术创作渐渐走出了现实主义单一化的瓶颈,向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恢复,人的个性得到尊重,美术创作也得到空前的自由。
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如采用新的材料,运用新技术,打破统一、均质的时空,使用综合手段,强化自我表现和个性等。
代表作品有:丹青的《组画》、王公懿的《秋瑾》、阿不都克里木校长的《哈密麦西来甫舞》。
34、简答清代书法和篆刻的成就及其历史背景?答:在君主专制独裁之下,民族的一体化,学术文化的集大成、思想文化的多元与变革是清代,特别是18世纪中国文化三个最显著的趋势。
清代书法和篆刻的辉煌成就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酝酿而成的。
就书法而论,如果说唐代则重楷书,宋代则重行书,明代则重草书,那么清代则侧重篆隶。
如果说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那么清代则尚趣。
如果说宋元明盛行贴学,那么清代则碑学兴起,开创一代书风,而且清人长于榜书和巨幅则也属前无古人。
就篆刻而论,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震之后得到更大发展,与当时的碑学相辅相成,出现了“西冷八家”为代表的浙派和以程邃为首的徽派。
35、简答传统派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答:早在20世纪初,在留学生掀起的西方化过程中,在一片批孔和反封建反传统文化的呼声中,也出现一股文化守成思潮的强劲涌动,其代表人物有辜鸿铭、梁漱溟等。
在引进的西方式现代美术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的同时,致力于研究和弘扬传统书画的团体也迅速增加,这为传统派以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西学东渐导致国学日益淹没并受到批判和冷遇,因此这也使得一些国学家反思,从而使国学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一线生机,并走上一条较为理性的道路。
这种思潮一直蔓延到建国后,而坚持这条道路的艺术流派就被称为传统派。
其艺术特征有以下二点:其一是借鉴传统绘画的写实性,提倡用宋代的线描取代素描作为素描的基础,把大写意笔墨技巧吸收到人物画中,极大的丰富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力。
其代表画家是天寿等。
其二是山水、花鸟的涵出现了一些变革,山水花鸟不再重复以前的隐逸题材,引用的诗词为题更成为一种时尚,传统的象征寓意手法得到运用。
其代表画家有可染等。
36、简答中西融合派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的发展?答:康、梁认为中国的近乎科学逼真的宋代绘画没有得到延续、发展,那种写实的理论和界画的精确性多被后人轻视,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艺术的随意性得到提倡,而科学的精神则被贬为匠气,艺术和科学相分离。
因此,他们主弘扬宋代的写实精神,推崇郎世宁中西合璧式的绘画,以西方的写实态度,科学精神改造中国绘画。
这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响应,并逐渐形成一股新的艺术力量,这就是中西融合派,而于此相对的则是传统派。
那么中西融合派最杰出的代表莫非是徐悲鸿了。
例如他就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并在借鉴了传统的“六法”之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新七法”,即: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或姿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和传神阿堵。
这个主在其作品《泰戈尔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建国后,徐的主得到党的肯定,并且这种主和联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道路相同,因此,中西融合派很快变成了“官方正统”,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一批很有价值的作品。
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黎冰鸿的《起义》、罗工柳的《在井冈山》、侯一民的《少奇和安源矿工》等。
四、论述:37、论述新艺术史强调艺术品本身的研究观念?答:就艺术史的探究而言,即可以着眼于艺术的部问题,也可以着眼于艺术的外部问题。
部问题着重是讨论艺术的形式、风格、技法、技巧、审美情趣以及评价,所关心的是艺术在的规律。
外部问题着重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如艺术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所关心的是艺术外部的影响。
瑞士艺术学家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一块石头从山坡上滚下来,在这里石头的运动就受重力的支配,重力决定着石头运动的总趋势,而具体的坡度、障碍物则决定石头的方向。
那么在这里,重力就好比是部因素,而具体的坡度、障碍物好比就是外部因素。
”而在西方,艺术史学中有艺术史和艺术的历史两个不同的学派,前者着重于艺术的部因素,着重研究艺术的部问题。
而后者着眼于艺术的外部因素,偏重于研究艺术的外部问题。
但是,近年来又流行一种新艺术史,它更强调回到艺术品本身,把艺术看作是一个整体,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因素,看它们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并深入到艺术图像涵义的各个层面上,试图对作品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举个例子,我之前赏析过莫奈的《和服夫人》,那么按照新艺术史的观点,首先我是立足于这幅作品的本身,分析其中的构图、色彩、人物及物体造型、刻画、技法、材质感、形式感等。
然后第二步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幅画为什么会被画家创作出来。
最后是总结之前的各种因素,最后得出我自己的观点。
这其实是前期两个观点的综合,而这种观点的闪亮之处是它抓住了重点,即艺术品本身,这其实就是抓住了艺术的在规律,然后在引申到艺术的外延,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这种做就弥补了前面两个观点孤立的地方,使得观点更加全面。